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中學時代的同學給我留言,說突然看到我的文章,覺得很驚奇。實際上,我這位同學還做過我的同桌,好像是我為數不多的男同桌之一,真應該寫上幾筆。我的初、高中都是在杭州二中渡過的,可是我寫中學的文字很少,大概因為並不是那種成績優異的學生,雖然有特長,也會耍小聰明、臨時抱佛腳,但在數理化高手如雲的學校裡,並不是那麼如魚得水,所以省略了不少本可以寫的東西。
只是就我已經寫了的東西,駐足一看的讀者實在少得可憐。我基本上還是在寫筆記給自己看的狀態,所以一旦有同學提及,也有點意外。其實我還挺願意讓我的文字給少年時代的朋友看到的,只是他們都離我太遠,也極少有注意我的,雖然有許多人成就非凡,但是在我自己的專業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同道,所以我相對孤獨一些。當初考美院的時候,學校老師特地來做工作,建議不要捨近求遠去冒險,因為當時美院的錄取率太低了。還好,我最後沒有影響了學校的升學率。
最近國內有個說法,就是說我們那個年代出生的人是最幸福的一代人。可惜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為。那個時候的競爭難道不激烈嗎?我不知道誰做過比較。就美院錄取比率來說,一定比後來的難得多,從專業水平來說,那個時候考入美院的學生在今天可以直接當老師了。不過說最幸福,大概主要是機會均等了,都可以有機會參加考試了,而我在國內一路考試的經歷倒確實是離不開杭二中開始的考試訓練,儘管高考和專業考試是不同類型的考試,但就心態和韌性而言,是必須有足夠的心理建設作基礎的。
還有一點點幸福的,大概是指我們這代人都有包分配的工作,可惜89以後的幾屆還是踢到了鐵板,跟之前的幾屆突然艱難了許多。在我們之前美院畢業留校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到了我畢業的時候,就把這道門關上了,必須考研;在我們之前考研的文化課都是可以破格的,到了我考的時候,又被嚴格要求起來。這麼一來二去,我幾乎一口氣被踢到了社會上去。還是憑著一些韌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考,終於重新考回美院,這才留在學校當老師。
再說也許比較幸福的,就是這個國家在當時一直朝著開放的方向發展,還在美院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對外面的世界有所接觸,已經不像父輩那樣擔心被扣上裡通外國的帽子了,我還在大學的時候已經聯繫好了後來邀請我訪問的美國大學,哪怕後來一直得不到更多的資源幫助,僅憑那一位教授的賞識,也足夠給我十年以後來到美國買下了伏筆。
當然,傳說中我們這個幸福一代的最後的福利就是國內的這一代人開始退休了,在中國經濟由盛轉衰的當下,他們可以躺平領退休金了。這個福利我恐怕是拿不到了,我沒有國內的公積金、退休金;完全在另外一條軌道上,離躺平的生活還有很長的時間距離。無論如何,想起中學的同學,還是有些慶幸我們這一代其實是由儉入奢的一代,卻避免了由富反貧的過程,這大概才是這套傳說的內核。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話,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能夠在中國式輪迴反轉的歷史進程中逃脫落潮的過程,也算是不錯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