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网络上的尴尬和争斗你有过吗?

网络上的尴尬和争斗你有过吗?

博客

网络上的尴尬和争斗你有过吗?

万湖小舟

在网络上曾遭遇两次尴尬。一次是女儿给我造成的,另一次是“ 同居”的朋友给我造成的。

刚到加国时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需要一个人在A市工作,离家几百公里,周末才回家。晚上百无聊赖时就上上网,看看新闻。那时雅虎,新浪等各大网站都设有聊天室。我也去聊天室看看,消磨时光。

当时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在国外才开始时尚和普及。国内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不高。通常都是有较高的文化背景和好的经济条件的人才在家里买台计算机。因为在新浪的聊天室见到有高校的教师,医生,外贸局的高管,报社的记者,编辑,律师等等。

记得我时常去的聊天室是雅虎或者新浪的外语角。我在德国呆了八年,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主要使用德语,虽然英语文献也阅读不少,但说和写就生疏很多了。所以想尽快恢复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外语角还有很多人用德语聊天,我也积极参与进去,心里还告诫自己不能把德语丢了。

另外一个我常去的聊天室是有关时事和政治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聊天室创立一个主题,有兴趣的人就跟进形成一个主题室。比如关于国内外教育的异同,留学天地,国内一些政治话题等。那时我感觉互相聊天的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讲话也客气,幽默。对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如果几天不来了,还觉得满可惜的。当然也有让人皱眉头的聊天室,讨论和辩论问题的时候秽语连天,让人不敢恭维。

不像现在的博客,大家总能找到你。聊天室的网名可以经常变动,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来去无踪。这种情形往往使聊天和辩论的言语更能显示出各自的"原生态"。

当女儿小学六年级学校放假时我把她从家里接到我那里想给她辅导一些功课。记得是一个晚上我去做饭,电脑开着。等我做完饭回来,见孩子用我的网名在有关教育的聊天室给一位女士回话"你不觉得无聊吗?"。我大惊,"人家说什么了? 你怎么给人家这样讲话"? 孩子在德国参加过中文班,那时还能认200个汉语单词。我赶快去查看聊天记录,没看到这位女士有什么不妥的言论。偶尔开个玩笑也是善意的。加上我当时离线,谁要和我讲话,我根本就没有回复。没想到女儿帮我回复,还出言不驯。我想这孩子一定没有读懂别人的中文。加上她不能写中文,用翻译软件将她写的英语翻成中文,然后贴出去。她自己都没有搞懂这句中文的意思。无端的回复人家这句不礼貌的话。

我当时感到非常难堪和尴尬。好在那位女士很有涵养,没有"兴师问罪",只是不再理我。我赶快从聊天室退了出来。等孩子长大后这件事成了我们家的笑料之一。

再说"同居"的朋友给我在网上造成的尴尬。我初到A市要租房子,见A市河边有一处风景特别宜人,离上班地点也不远,心一横"对自己好一点",就在那里给自己租了一套高级公寓。一室一厅每月800加元。在A市当时算较贵的房租。住了两个月,条件是不错,但家人和我分两地都要交纳房租,真金白银在房租上开销不少,俺又心疼起来。就在A市的大学打了个广告求室友合住。

来了一位男士R,和我一样家在B市,来A市短期工作。他看了居住条件,非常满意。可能也觉得我好相处,当场决定愿意合住。我也喜欢这个合住者,学汽车制造的,机智,聪明,健谈,1.83的个头,帅哥像,爱整洁,还会恭维人。这样我们合住一室一厅。房租我只收250加元。现在想起来觉得可笑,250加元还需要出租吗?但那时觉得自己独自消费那么贵的公寓,心里总有些忑忐不安。

R比我小一些。那时他孩子小,妻子在B市,不工作专门照看孩子。他把汽车留给了妻子,自己每天搭乘公交车上下班,比较辛苦。所以每当下雨我就开车接送他。周末回B市时,他常常搭乘我的车回家。这个短期的合住经历使我们成为了到现在还在交往的好朋友。前几天他还从微信传来他填的"青玉案"的古词和我分享。目前他已是国内一家大型汽车集团研究院的副院长。我回国去拜访他,他给他的同事介绍我,说我们过去“同居”过。就是这位同居的朋友,一次在网络上差点让别人“讨伐”我,让我尴尬不已。

一天晚上我去了新浪网一个有关国内政治时事方面的聊天室。有一个话题见大家讨论激烈,我一般观看,很少发言。在我去洗手间的空档,R用我的网名参与了讨论。等我回来,看到他刚给一位网友写了一个留言,“就你这德性,一边呆着去吧”!。我知道他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但这样具有攻击性的发言,一是没礼貌,二是会导致网战。我急忙问他你怎么能这样发言?他笑着给我说,”在网上谁认识谁啊,你怕什么“?对方也不好惹,反唇相讥也回了句不礼貌的话。R还想回复,眼看网争就要开始,我阻止了他,急忙退出了那个聊天室。当时觉得聊天室里的一大堆人一定认为这个“小舟”挑起争端,一个好斗分子,没有什么修养,让我很没有面子。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好意思去那个聊天室。

在网上"谁也不认识谁"就可以随便讲话给人争斗吗?我觉得“谁也不认识谁”的发言和网争反映了网名背后这个人的性格和特征。R在网上喜欢辩论,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具有这种特征。

那时如果工作需要周末不能回家时,周五晚上我常去一家华人教会听牧师给慕道友讲圣经。有一个周末R也不回家和我一起去了那所教会。记得那时复活节快到了,牧师讲了耶稣受难和复活的经历,以及复活节的来历。谁知大家分组学习圣经时,R却在组里质疑人死还可以复活的说法,认为不科学。跟基督徒辩论,弄的人家不高兴。回到家后我给他说,我们过去在国内对神学和宗教知之甚少,我们应该谦卑一些,多听人家讲,不要去挑战人家。他瞪大了眼睛给我说“大博士,你是搞自然科学的,你也相信人死复活的说法”?我说你在西方一定听说过这样的短语“"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如果我们目前还不理解宗教里的一些内容,我们先去体会其中的精神,为何要去挑战人家呢?

我喜欢R还有一个原因他对我比较尊重。可能我比他大几岁,他把我当兄长,接受了我的这种建议。

所以网上的发言或辩论或争斗都能反映出网友的性格和特征。人的性格特征是掩藏不住的。在网上虽然”谁也不认识谁“,但你的性格,学识和修养都会表现出来。人们可能就是根据你的留言,辩论,争斗和文章等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写于2021年,2024年三月略有修订。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万湖小舟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