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什么不愿意打内战?
张学良本是一个地道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是一个地道的纨绔子弟、花花公子,不仅喜欢声色犬马,还曾是一个瘾君子。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别人是吃喝嫖赌,他则是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这样的人往往不了解民间疾苦,缺乏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早期的张学良也的确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生性豪爽,耿直倔强,但却缺乏雄才大略,对国家和民族的前程没有独到的见解和责任感。
然而,时势造英雄,涂炭生灵的军阀混战和日军对东北的野蛮占领,教育了张学良。
有一次在河南打仗,张学良看见一个老人趴伏在地上,饿的不行,给钱他都不要,只要吃的。张学良随从扔给老人一个馒头,老人抓起来连土都不管,就那么狼吞虎咽地吃了。这一幕,让张学良动了恻隐之心,眼泪都流了出来。张学良问这个老人,为啥这样?家里人都哪去了?老人说:连年打仗,都给抓取当兵了,没被抓的也都跑了,剩下老的跑不动,就弄得没饭吃了。
听了老人的话后,张学良反躬自责:“谁做的孽,我们军人做的孽!”良心发现后的张学良对内战开始抱有抵触情绪,并多次劝说父亲不要再打毫无意义的内战了。按张学良的说法,内战打死的都是中国人中的佼佼者,剩下的平庸之辈却来请功领赏。能人好人都打没了,这个国家还能好吗?
张学良不仅不愿意与军阀打内战,也不愿意与中共打内战。这源于他对中共的了解。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就与东北军打了一仗,结果是红军完胜。这让张学良对这支衣衫褴褛的军队刮目相看。他万没想到,这样一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装备极差,弹药奇缺的军队,一路上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竟然没垮,而且立足未稳就打了胜仗。张学良崇尚英雄的个性和英雄相惜的心理,促使他想了解红军,了解中共。因为这支神奇的军队让他好奇,让他钦佩。他九十岁的时候对采访他的唐德刚吐出了当时的心声::“我是带兵的人我知道,我们谁能把部队带成那样,那样困难的情况(指长征)都打不散?”
正是由于对这支军队的钦佩和为中国保存抗战精英的心结,促使张学良暗中与中共来往,多次给予中共物质援助,并促使张学良最后发动了西安事变。
在张学良看来,红军都是中国人中的精英。如果中国的精英之间杀来杀去,最后受损的还是中国。那是日本人最高兴看到的。加之,张学良本对不战而丢失东北深感愧疚,无颜见东北父老,抗日之心一直没泯。所以中共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正中他的心怀。
张学良虽然知道中共很厉害,红军很厉害,但他一直没搞懂这支军队为啥如此厉害。
他不明白一个靠个人感情和个人恩惠和利益凝结起来的军队(如军阀和国民党军队),是无法和一个靠共同信仰凝聚在一起的新型军队相比的。
张学良的良心萌发,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虽然后人对他的毁誉很多都掺杂着各自的立场和观念,但对张学良自己来说,他做决定的那一刻是无私的,是完全顺从自己的良心做的决定。他放弃了与蒋介石的私情,而选择了对中国利益最大的选项。因此,张学良至死都是问心无愧的。所以,张学良后来说,即使知道国民党最后的结局是那样,如果历史重演,他仍然会做那样的抉择。历史的演绎也许并不完全遵循良心的轨道,但个人在利害难以两全之时,能守住自己的良心,却是难得的高尚。
张学良后来能够皈依基督,安享晚年,也是内心的那点良知所成就的。
张学良的事告诉我们,不管一个多么不靠谱的人,只要放下私心,在关键的时候按照良心的指示行事,都会做出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事。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为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