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版《三体》是不是一个失败
网飞版《三体》第一季近日上线,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说拍得好,也有人搞出吐槽大全,说是一个巨大失败。
到底是不是巨大失败?有多失败?让我们来看一看。
《三体》是这些年读过的最好看的小说之一,甚至“之一”都可以去掉。刘慈欣拥有世界顶级科幻大脑,能源源不断地想出耳目一新的好点子,以此为基础搭建宏大奇幻的世界观架构。从太阳天线到宇宙闪烁,从古筝行动到智子,从水滴到光粒,从曲率飞行到黑域到二向箔,各种匪夷所思的想法疯狂喷涌,让人目不暇接。和他一比,其他科幻大师在创造力上似乎都有点相形见绌。
但《三体》也有严重缺陷。有人不喜欢里面的黑暗森林理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或指责刘慈欣是迷恋大政府、大计划的狂人。这些我倒觉得没什么,因为都是情节的需要。即使真的反映了作者本人价值观我也无所谓。我感兴趣的不是母鸡,而是这只母鸡下的蛋。
真正的缺陷,是相对于他的奇思妙想,刘慈欣的写作水平不给力。他的文字没有风格可言,人物塑造很差劲。一般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丰满的人物,情节为人物服务。但《三体》中情节远远置身于人物之上,人物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棋子。
《三体》读者都清楚这个缺陷,但他们不在乎。因为小说的想法实在太好,情节实在太过瘾。但拍电视剧时这个问题就比较难绕过去。看电视剧比读小说门槛低,观众不一定是硬核科技迷。而且电视剧是由人演的,一个个角色必须立在观众面前,他们要有生活细节,相互之间要说话,不能只是一个纸上的名字,而原著中没有什么优质素材可供电视剧使用。
所以,网飞版《三体》索性抛开原著,自己重新设计了一套人物。原著是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多国协作,多人参与,一起应对外星威胁。网飞将其简化成韦德团队和牛津五位同学的小圈子奋力拯救人类。
这个做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对人物的国籍和肤色都有很多人吐糟。中国人抱怨这是“洗白”,美国人抱怨剧作者大搞多元化政治正确。从这些抱怨来自不同角度,就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让每个人满意的棘手问题。我认为网飞做得恰到好处。
作为面对国际观众的电视剧,一定程度地弱化其中国地域属性是意料之中的。网飞将这些人的基地设置在牛津,而不是美国或中国,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在肤色上,除了叶文洁理所当然地不能改变国籍外,网飞保留了程心这个角色的华裔身份,让她化身为来自中国湖北,绕道新西兰来英国的物理学家。还保留了史强,只是给他取了一个英文名字Clarence Shi,讲着英国口音的英文,人家跟他谈孙子兵法他还翻白眼说,“我不知道,我来自曼彻斯特。”
其他人物就是全球各族人民大团结了。汪淼变成了一个拿签证在英国工作的墨西哥女性,云天明变成了白人小伙儿,罗辑是一个黑人物理学家,还出现一个印度帅哥,应该会化身为章北海和关一帆。
我觉得这都没什么不好。罗辑或云天明是什么肤色对故事没有任何影响,让观众容易接受感到亲近更重要。白人黑人,印度人中国人,齐齐登场,是为了笼络尽可能多的观众。退一步说,即使网飞真的是居心叵测大搞政治正确,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屏幕上的英雄人物有各种族裔,让各族裔的小孩都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怎么说都不是坏事。
除了改变人物肤色外,电视剧对角色也做了一些整合。《三体》小说中人物众多,有的出现几次以后就没头没脑地消失了。电视剧中人物少一些,这也可以说是纠正原著的一个缺点。我最赞赏的是将韦德变成主角。韦德在原著中只出现了几次,但极端理智,心狠手辣,给人印象深刻。现在他变成率领人类最坚定地跟三体作战的人,身兼数职,人格稍微比小说中健全一点,也就省略了好些不咸不淡的人物。
因为人数少,又主要局限在牛津这一群人中,就有可能比较深入地表现人物关系,放大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化学反应。比如程心和云天明两个人物,网飞的塑造就远比原著立体。尤其是Will(云天明)的最后时光拍得很动人。他想象中的自己孤独地坐在程心为他叠的纸船上,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孤独地漂泊的场景,让人想到他将来的命运,非常揪心。当程心的男朋友吃醋,说“你爱过他”时,程心纠正说“我爱他”,将“爱”这个词从过去时改成现在时,坚称他还活着,也是原著中没有的精彩对话。
当然这种小圈子写法的一个缺点就是丢失了一部分原著那种恢宏壮阔,有点小家子气。奥本海默不过是造一个原子弹而已,剧中人物有头有脸的物理学家就多得手指头数不过来。《三体》中要做的,是花四百年的时间来打败地球入侵者。纵使这些人都身怀绝技,三头六臂,也要多几个人才好。而且这样一改,没有了原作中主要人物在浩渺世界中孤独自处的感觉。拯救人类的大任,成了一个小圈子的事。
其实也可以好几条线索平行发展,有时相交,格局会显得更大。感觉网飞是偷懒走了捷径。但这是对电视剧高标准,严要求。因为原著本身在塑造人物上并不精彩,网飞的电视剧与其相比在人物塑造上并不逊色,反而有改进。
至于演员的选择和表演,当然有改进空间。总的来说就是太年轻漂亮了一点,尤其是女汪淼和印度帅哥,不很符合我对这些角色的想象。
但网飞虽然对人物大刀阔斧地改编,却保留了中心情节的精髓。第一季的八集中,前五集覆盖小说第一部,后三集主要是小说第二部的内容,我也认为是个正确的决定。跟小说后两部中梯级上升的宏大场面和大开大合的想象相比,第一部相对来说是拖沓冗长沉闷的。加上文笔又差,我有好几个朋友就是因为第一本读不完,因而不能享受后两本的精彩。
结果就是,电视剧以一种紧凑明快的节奏,展现了原著中最精华的内容,没有拖拖沓沓地灌水。基调也平实,没有过分煽情(好吧,稍微煽了一点,比如叶文洁面对最后一个落日,比如云天明的最后时光,但点到为止,不算过分)。对原著技术细节的处理也算得体,注意了商业制作和硬核科幻的平衡。电视剧本来就应该借助视听冲击,而不是用演算和公式,填鸭般给观众讲课。场景切换节奏拿捏也都很熟练。
网上对《三体》的评论之所以两极分化,主要是因为政治。《三体》本是一部科幻作品,不小心卷入意识形态之争,西方人拍《三体》,又一次把它架在政治的炉火上炙烤。有很多影评都出自这些因素。所以有必要借用叶文洁的句式:别看评分!别看评分!别看评分!用自己的头脑来看。
我对原著以及改编中的政治因素都不感兴趣,也没看过其他版本的电视剧,只谈《三体》这部小说以及网飞的改编。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有很大挑战性的。网飞的版本虽然还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在科幻上忠实于原著,在人物上大胆创新,加入人文情怀,纠正原著中的重大缺陷(比如谢天谢地砍掉了《三体》小说中最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一段,即罗辑对完美女朋友的想象),已经可以算是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