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清末民国和英美靠得近,真的,很神奇。满打满祘一百年。后来就转向了。看来,这一百年要变成插曲了。
欧氏几何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产生以来,和它不搭界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是中国。于是,产生了这个地方和外部环境的最远距离。去听《新闻联播》,可以感受到这种距离。
记得初读费正清《中国近代史论稿》的情形,后来才明白,它遵循欧氏几何和亚里土多德逻辑体系。回顾中体西体,中用西用等议论,才知道,都是说些没用的。
但是后来的经历,竟是尽听这些个“没用的”经历。这不,茶坛上的新一代又在讨论海德格尔寻求老子的“道”。
“找一个当地人做男朋友。”答:“不,不习惯。黑人找黑人,印度人多找印度人,越南人也找越南人做男女朋友”。
是的。熟悉,太养人了。但,见过几个混合的家庭,感受到的生机水平和同文同种的家庭,不在一个水平上。和欧美白人混合的,在生活的思想的审美的各个层面,整体上升了。
同学有问:语言不精,吃喝住别扭着,长期见不到故乡,有什么劲?
这不正是要呆下去的理由吗?所谓“去异地,找异人,过别一样的日子”。
wolfdancing 指出,不要误解英文词义语义。享受这重分辨。每读到有点“香蕉”味道的文章,觉得尤其的可心。感觉,忒忒绿的诗,蛮香蕉味的。
李约瑟和金观涛在追索中国科技所以不发达的原因读罢,觉得,不是所以不发达,而是在于这样的差异:中国人说,一是一个苹果;欧美人说,一是个数学概念。其实,后来中国人也接受了后者。但习惯上还是留在前者里觉得舒服。就如同近百十年间,中国全盘西化了,可就是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其实就是“真脏真乱真舒服”般地走向“好山好水好无聊”。
自己经历过的中国的国际关系,大多是中国和不及自己国家的关系,和比自己过得好的地方的关系大都搞不好。这其实也是种自尊,所谓鸡头凤尾。
不难理解,没法认同。跟好学好,要不然呢?
有下列的感受:
中西对比分析之类,真的瞎耽误功夫。杀时间者例外。八零后还在做,有点“有点着急变成老人”的味道。
仍从熟悉中扭不过来,不习惯,是中国清末以来至今的中国国情。许多的分析,有点用脑过度,不如用到其它上。
中医,信它个鬼。中成药,像姜汤驱寒,菊花捞汤清凉,挺好的。
学过解析几何微积分和逻辑系统的,呆在“一是一个苹果”的世界里烦不过,就润了了事。润不了,就少烦点。
小心,别和或少和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间长大的人扯。他们是在用扯来杀时间。
中国崛起,变成宁当鸡头,当自尊看。不好看,但总还有点犟可以看一看。有点小可怜,也有点小可恨,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