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级大学生活回顾
第一天报到,我驮着行李,骑车到学校。分到一个五人的宿舍。同宿舍还有两个北京人,一个家住门头沟,一个家住南城。还有两个外地同学,分别来自广州和长春。由于宿舍紧张,其余住得较近的北京同学暂时走读。
班里有将近一半同学来自北京。年龄从15岁到33岁。有不少高中应届毕业生。78级比77级晚半年,应届毕业生经过半年应试强化训练,成绩都不错。来自社会的考生大多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参加1977年考试,只好赶78级这班车。总之,这班同学素质不错,学习气氛浓厚。刚上了一个月的课,部里就从我们班抽调了一位高考成绩好的同学,直接送英国读本科。这位同学毕业后回国当老师,和我成为同事。后来又从我们班选了几位同学预备留法。
入校后第一个星期,班里发生了一件震惊的事件。我们班里一个上海来的女生,突然走到宿舍窗口,一跃而下,坠落身亡。震惊之外,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考上全国重点院校,应该是当时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喜事。这时节轻生,令人百思不解。有人猜测道:是不是到北方来,吃不惯馒头窝头。当时中国还在实行粮票定量制度。北京发的的粮票,只有定量的米,还有一定的粗粮配给。学校的食堂也是按照这个比例,每天打饭,都有一些窝头。许多南方人都吃不惯。我们最终也不知道这位女同学自杀的真实原因。
我被指导员指定为团支部书记。第一学期结束前,串通部分同学,组织了一次民主选举。政变成功,如愿落选。
第一学期期末高等数学微积分考试,我得了全大班160人中唯一的满分。从第二年开始,我不再去上课。在宿舍里自己看书。期末考试前一个星期停课,我回家复习,考试之前返校参加考试。成绩一直在班上前茅。这样时间更自由,效率也高。那时考试也不紧张。有一次期末考,正好借到一本希腊棺材之谜的小说。小说情节紧张精彩,于是手不释卷,一直读完全书直到考试前夜。
保持大学四年的一个习惯是,不管学习如何紧张,每星期一都要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到文艺阅览室去看杂志。每天中午午睡时间也用来看人文方面的书。这个习惯让我兴趣广泛,没有变成孤陋寡闻的理科男。记得当时读到的影响比较大的作品有“晚霞消失的时候”、“灵与肉”和“飘逝的花头巾”等。
那时一个压抑的年代,灵肉不安的年代,也是一个挣脱束缚的年代。
79年天安门民主墙事件,约了几个同学骑车到天安门广场听讲演,看大字报。后来邓小平下令取消民主墙、取消四大民主、提出所谓四个坚持理论。我们在食堂听了传达报告。我对邓的强权行为,非常反感。中国原来就没有言论自由,大字报和民主墙是文革和四人帮时期,人民唯一能发点儿声的地方。今后人民所有能说话的地方都没有了。从这方面来说,邓小平甚至是从文革的倒退。他忘记了当年老百姓就是用大民主的方式在天安门事件中表示了对他的支持,使他以后的复出并获取最高地位成为可能。
在校期间,赶上两次社会大讨论。一次是潘晓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涉及人生观的讨论,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虽然幼稚,但在当时歌颂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社会里是一个思想解放。另一次是遇罗锦离婚案的讨论,触动了人们的恋爱观、婚姻观和人生观。还记得看“第三次浪潮”,电教室里挤得满满的,连过道上也站满了学生。大家对未来的信息社会充满了期待。
当时有名的德育副教授,青年导师李燕杰到我校作报告,在讲台上神聊,把台下的学子们催眠得如醉如痴。我没去,在宿舍里看书。指导员来找我,说听听也很有趣,这家伙很能吹。指导员和我从来不打官腔。他从海军复原后担任我们大班的指导员,正在参加大学自学考试,经常找我解难题。
大三的时候,和一个同舍同学,计划在暑假骑车到全国旅游。计划做好以后,骑车去周口店和十渡拉练。第一天骑到周口店,在房山的上方山兜率寺里投宿。次日骑行到十渡。有一大段路都是碎石路,只能下车推行。十渡返程,惮于路况维艰,乘火车避开碎石路,方开始骑行至家。经此拉练,感到中国的公路太艰难,遂放弃计划。
毕业分配是当时大学最重要的坎节。当时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没有自主择业,所以毕业能决定一生。而78级和77级毕业就差半年。很多77级毕业生被分配到国家各部委、各研究所和高校。许多空白已经填满。因而78级的分配比77级差很多,甚至出现有的78级毕业生的分配面临困难的状况。多次听说分配方案很差,指导员在毕业分配动员时,反复宣传要服从分配。
当时毕业分配的政策基本是哪儿来哪儿去。77级由于需要,有很多外地学生被分配到北京。到了78级,由于我们班北京学生占将近一半,在毕业分配时曾经出现有些北京毕业生不得不分配到外地去的说法。班里有一位同学的父亲是我们学校所属部的部长, 最后利用职权,拨了一些部里管控的名额给我们班,才算解决了所有北京同学的留北京问题。即使分配到北京的学生,部级单位也比77级少得多。还有一些北京同学从军。我们班有人分到北京市邮局,出版社,基建公司。这些单位和我们的专业不很相配。
我太太是北外78级的,她们班的分配更是比77级相差了不少。77级毕业生分配到部级的个外事单位。而78级分配最好的是侨办,外文局。还有不少人,待分配半年后才分到北京市的几个局属机关,专业根本不对口。
我留校,从学生宿舍直接搬到教工宿舍。
这四年学的知识都忘掉了,但是大学里掌握的学习技能一直终身受益。最大的成就是坚持跑步,每天清晨绕北太平庄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