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海外中文学校第一天为什么没有文化课?

海外中文学校第一天为什么没有文化课?

博客

去年秋天中文学校开学第一天,我看见很多家长站在走道里,便问:“怎么都站在这里?”,“本来要上文化课的,但说第一天没有文化课。所以就站在这里聊天”,“你们知道为什么第一天没有文化课吗?”,“不知道。”

是啊,有教室有老师有学生,但就是不安排课,这是有点怪。我知道这是怎么来的,但却发现这么多人不知道,于是我就告诉了他们下面的故事:

1995年秋冬,我参与了Milwaukee Modern Chinese School 的筹建工作。那个时候,全美也没有几所中文学校,我们也只能是边干边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96年1月学校在Marquette University无偿提供教室的Engineering大楼正式开学了。我也从筹委会委员变成了校委会委员,并连续任职三年。想起来好像还是昨天的事,但已经过去了十八年了。这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虽然已经有了internet, 和email, 但对于今天中文学校普遍采用的网上注册,网上付费还闻所未闻。所以,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有七八个自愿者,专门负责注册收费工作。家长需要填表,开支票。耗时费力速度慢。从早到晚,注册台前一直是排着长队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学校允许家长先把孩子送到教室,再回来注册缴费。即使如此,开学第一天仍然也不可能完成注册缴费的工作。所以,学校允许家长在第二周甚至第三周再注册缴费。本来第一天也是安排了文化课的,但因为所有的家长都在忙注册缴费,根本不可能来上课。于是第二年就干脆取消了第一天的文化课。所有90年代甚至2000年代初期开办的中文学校都有同样的经历,于是海外大部份中文学校第一天没有文化课成了当年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二三十年来,科技突飞猛进。现在网上注册,网上缴费已经普及多年了。中文学校开学第一天,再没有我们当年排长队注册的情况了。但当年做校长,校务的人早就退了。而且第二届,第三届,校长,教务长们不知道换了多少届了。知道当年情况的家长也都离开了。象我这样仍然还有一个孩子来中文学校,并担任中文老师的人象恐龙一样绝迹了。今天的校长,教务长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第一天没有文化课,只知道上届,上届的上届都是这么做的,于是就依葫芦画瓢照做。于是第一天没有文化课俨然变成了一个“传统”被保持了下来。

家长们听完了才焕然大悟。这让我觉得作为过来人有责任告诉现在的人们这个“传统”的来历。去年我曾经告诉过一个校长,他听后将他们学校改过来了。我今天写出来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文学校的领导知道这个来历。是不是改,什么时候改由他们考虑后决定。

 十八年来,我一直关注美国的中文学校的成长,也不时以管理人员,家长和教师参与其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海外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中文学校了。但我也发现现在很多的中文学校教学效果不好,遇上了很多挑战。有些是客观环境所致,有些却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下面是我认为一些中文学校主管造成的,因而可以改进的问题。

一,中文学校定位不明。既然取名中文学校,那就是应该要办成学校。什么是学校呢?学校就得对学生的行为,学习有要求。有作业,有考试。考试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但现在很多中文学校的家庭作业与考试徒有其名。低年级学生还好,到了高年级,学生不做,不考,或考很差没有任何影响,照样升级,甚至毕业。还有就是对学生的行为要么没有纪律,要么定了纪律却不敢执行。只有当学生破坏了租用学区学校的东西,被学区警告时,才可能采取一些措施。但大多也是增加值班家长而已,对肇事学生没有处罚或很轻的处罚。
如果只教但而没有要求,这是Day Care的做法。现在很多中文学校其实有点象在办Day Care。不一样的是,中文学校有家庭作业和考试,但学校老师对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好坏没有关系。

二,教材老旧不更新。海外中文学校基本上都用由学校指定的教材。现在比较流行的教材如《中文》,《标准中文》,《朗朗中文》等。这些都是中国组织国内专家们编写的,很多内容并不适合海外教学,而且十几年没有再修改过。两年前和与中国海外中文教学专家一直有业务联系的江岚教授聊起这事,她说其实这些教材的很多问题早就被提出来了,也反映给国内了,但却一直没有改。我问为什么。她说不太清楚,但很可能是这些编教材的老先生们还在,要么没有人敢反映给他们,要么反映了他们不表态,结果别人也不敢改。于是教材就成了十几年不变,也看不到什么时候有变的希望。

三,教法不适应海外教学。这一点我在2012年华夏教师大会上的发言“展现汉语魅力,激发孩子学中文的兴趣”里有比较详细的讨论,这里就不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7639/201211/24676.html,阅读全文。

四,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众所周知,最好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但不少中文学校的领导有一个观念,就是中文学校不能将学生按程度编班。他们称这是“挑选学生”,在他们看来是不公平的。所以中文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将所有学生不论学习程度好坏都混在一起,老师无所适从,教学效果自然不可能好。
按学习程度选择学生是不是不公平?先看看美国的大中小学校。大学无一例外都会按学习水平来挑选学生,所有大学要看学生的SAT,ACT等考试成绩,还要看高中成绩单。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自不用说,你必须非常优秀,包括过去的学习成绩,才艺,领导才能等都要杰出,才可能被录取。录取率极低,绝大多数都会落选,没有听说有人抱怨这“不公平”。不如此,他们怎么可能保证高品质的教学?所有私立大学也都是严格筛选学生,公立大学也一样要看高中成绩,SAT, ACT,有的要求还很高,比如伯克利。私立中学也必须达到他们的入学要求才可能被录取。所有大学,中学都有纪律,违反了可以开除。成绩长期不及格,也失去学生资格。公立中小学因为是用纳税人的钱,不能拒收学区内居住的学生,也不会轻易开除学生。但入学后仍然可以有honor 班这样的program, 达不到条件的不能进。私立小学也有入学条件,并非只要有钱就可以上。
将学生按程度分开来教,是因才施教的教学规律所决定的。历史证明,好坏不分地将学生混在一起,不但老师无所适从,学生也会差的跟不上,好的吃不饱,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
有这种观念的人是将中文学校与公立中小学等同,更把办教育与办慈善混为一谈。学区学校也只是让所有适龄孩子入校,入学以后还是有分班的。除了上面提到的honor班以外,special education是另外一种将学生分开的做法。对于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放在一起来教,不但是有利于这些孩子,也有利于其他孩子。我儿子有自闭症,如果没有特殊教育,他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自信,这样的学习成绩。人们也是经过多少年的实践才发现这个教育规律的。
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有忽略了一点,学区学校完全是用纳税人的钱,他们有义务让所有的适龄孩子上学。而中文学校是靠受学费维持,基本上没有(有少数可能用学区学校的教室免费或极低的租金)用纳税人的钱,这点与私立学校一样。即使用纳税人的钱的Chart School,也有权挑选学生。这与做慈善不同,做教育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一锅烩的做法不符合教育规律。
对于按程度分班教学,有些人担心是放弃那些程度差的学生。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需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有些学生和家长本来就只是想学一点点中文,要求不高。你把他放在和其他好的学生在一起不但没有必要,还总感觉到压力。就象我只想拿学士,你却非得教那些博士课程。另一方面,如果把这样的学生放在一起,就可以因人施教。比如多讲故事,多接触诸如相声,拗口令,字谜,笑话等有趣的题材,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减少听写,减少考试。这样他们会学得更有兴致,比和好学生一起死记硬背却学不好要好得多。所以,分班不等于放弃他们,而是可以用一种更适合他们的教法教。

五,对老师没有激励制度。与第三点一样,一些人认为对学生不能区别对待,对老师也不能有不同。现在的中文学校大都是按照教龄来提老师的薪水,与教学水平与效果完全没有关系。虽然大部分老师来教中文是出于自愿,不是想挣钱(老师的工资本来也非常低)。但对于那些教学认真,效果好的老师适当的奖励会激励他们的积极性。记得几年前,一个校长问我,某某老师教的很好,要上她的课的人挤破头,有什么办法能把她留下来?我说“涨工资”。他点点头。但过了几天,他告诉我:不行,董事会不同意,说她不能拿与别的老师不一样的工资,那样不公平。后来这位老师离开了,是不是因为工资的问题我不知道。但如果能提高那些教学效果好的老师的薪水,无疑是能留下他们的一个好办法。即使他们不是为了钱,但涨工资无疑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努力和能力得到了承认和感谢。士为知己者死,老师也一样。大家论资排队,吃大锅饭的做法当然留不住人才。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只所以成为众望所归的好学校,就是因为它有最好的教授,最好的老师。有了好老师,不愁没有好学生慕名而来。学校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从来吸引更多的好老师,好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办学的关键是发现,招揽,留住好老师。但现在中文学校普遍没有怎么发现并留住好老师的计划和措施,任其流失。原因就是办学目的不明,没有把中文学校当成学校在办,把提高教学质量当成办学的重要任务。因为学生学好学坏无所谓,所以没有需要高水平老师的必要,使得中文学校长年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进步。

总之,现在美国的中文学校的教学效果普遍不好,我想上面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原因之一。九十年代我们在美国创建中文学校的时候,当时条件很差,教室要自己找,教材要自己找,老师们没有教学经验,校长教务从来没有做过学校管理,所以大家只好放低要求,先办起了再说。另一方面,当年中文学校稀缺,学校不愁没有学生,家长觉得孩子有中文学校上就不错了,要求不高。而今将近二十年过去了,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二十年了,我们应该要有进步,而不能永远原地踏步走。现在有些学校开始感受到招生不足的压力了。原因是什么,很多学校认为,中文太难,所以学生不愿来学。解决之道是减低难度,不然更没有学生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文学校对学生不做作业,不考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还来就行。这也是一些家长们的心态。但是,还是有不少老师能够把课讲得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只是我们没有去总结推广,没有激励机制,使得这些老师孤木难成林。我认为海外中文学校应该办成学校,而非Day Care。既然是学校就要以提高教学质量来吸引学生,而不是靠减低要求来保持学生不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有好的老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广他们好的经验,提高他们的薪酬,留住他们,是他们这样有事业心有能力的人逐渐成为教师的生力军。尊重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最近几年每年的华夏教师大会上,都安排一些教师来讲他们在教学上的新尝试,新经验,这都是很好的开端。但更多的工作需要做,比如整理他们的讲演稿,发给老师们学习。并建立相应的网上资料站,将这些宝贵经验收集起来供其他老师查阅。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改变现在年复一年维持现状的心态,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海外中文教学才有可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乐维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