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77级校园点滴(6) 学英语与“宝钢工程”

77级校园点滴(6) 学英语与“宝钢工程”

博客


77年高考没有考英语,这也是中国有高考以来的头一次没有外语考试的高考。78级
考了英语,但不计入总分。到了79级英语才被列入正式的考试科目并记入总分。这
反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77级除了老三届学了英语,其他人都是文化革命上的
学,不是一点没学,就是学了一些口号式英文。我上中学是有英语课的,但学的是
些口号和与革命有关的内容。比如“Long live Chairman Mao", "Down with Liu
Shaoqi", "Down with American Capitalism", "Father is worker, Mother is present,
 I am student"等。

即使有英语课,学校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没有高考,也没有对外交流,大家看
不到学英语的任何好处。70年代 有一个很著名的“马振扶”事件。河南马振扶公社
有一名中学女生叫张玉勤,她在一次外语考试中,在答卷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
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懂ABC,照样干革命”。受到班主任老师和校长的严厉批
评,被责令写检查,她一时想不开自杀了。结果这事当年惊动了中央,派来工作组
调查,把班主任老师和校长抓起来了,说他们迫害无辜学生。从此学校更加不管学
生学不学英文,学英文成了更加无关紧要的事了,所以大家学得都很差。毕业以后
插队农村,就更加不摸英文了。所以进校以后连学过的那点英语忘记得差不多了。


77级入校后,接着就是对外开放,英语一下子从冷宫变成大热门,个个觉得学英文重
要。可惜我们大部分人,也有少数人因为父母是知识分子,有远见,也有胆魄,让
自己的还在偷偷学英语,所以他们基础好。比如我们系一班的丁克俭,在长沙参加
了英语专业的考试,同时报理工科专业和外语专业,结果同时被北大化学系,湖南
师范学院外语系录取。他最后选了北大,但英语达到了上英语专业的水平。还有不
少同学尤其是北京同学,父母是知识分子,有些基础很不错。但我们这些人就是属
于差的,基本上是入门阶段。

78年秋天举行了第一届首都大学生英语竞赛,我们系的丁克俭获得第一名,王江华
获得第三名。而且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中也是高手如云。可见当时北大化学系77级
藏龙卧虎。学校做了入学考试。英语教研室将学生分成三类:免修,快班,慢班。
像丁克俭,王江华这样基础非常好的,就免修英语课;其他基础不错的进快班;我
们这样的就进慢班。当时大概有接近十来个同学免修英语,五分之一的同学在快班,
剩下在慢班。有些免修英语的同学也去快班上课,常常让老师备感压力。因为很多
老师是工农兵学院留校的,英语水平也不是很高。这些同学后来还是被劝退了。

因为人数很多,慢班分几个班,每个班在30个人左右。慢班的人也不一定就水平差,
有些还是水平很高的,常常有阴差阳错被分在慢班的。这样的人,在慢班待不长。
有些是本来基础好,有些是进步很快,这些人后来陆续转入快班。也有快班同学转
为免修的。总的来说是快班人越来越多,慢班人越来越少。

我和一些同学就一直坚守在慢班。套句现在的话说,我们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
上。赢在起跑线上当然好,免修英语和英语快班的同学基本上是最先出国留学的一
批。丁克俭在北大读了两年半就赴美留学,是最早的一位。当然输在起跑线的不一
定都会输在终点线。小广东杨伟涛最开始也在慢班,可后来做得很有成就。

77级同学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这也表现在学英语上。每天天还没有亮,很多同学起
床跑步,跑完步有些同学就在路灯下开始背英语单词。但朝霞刚刚出现的东方的天
空,校园里到处是学英语的同学。据老师们说,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而
且后来77级毕业以后也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盛况。

不过这英语与其他科目不同,其他科目一般都可以短期提高,比如数学可以短期强
化提高;有些可以跳过去不受影响,比如文科科目。但是英语却不能,既不容易短
期提高,也不能随便跳,需要日积月累。对于年级大了才学英语的人,难度更大。
我全力以赴,花大量的事件来学英语:背单词,读课文,学语法。但虽然有长进但
比起快班的同学距离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加大的迹象。像我这样备感学英语压力
的同学很多,包括老大哥。年龄越大,学外语越难。老大哥虽然其他科目学得游刃
有余,但英语却学得很辛苦。他多次感慨地说:希望有一天中国强大,外国人都想
来中国,我们不用学外语,而是外国人必须学中文。

为了提高英语,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没有电视,没有VCR,一般是买一
台收音机,收听英语广播讲座。买些英语语法书来读。最先进的设备就是砖头录音
机。基本上是进口的,尤其以日本产的为多。很贵,一台索尼录音机要120元。那时
我们这些插队或家庭困难的享受的一等助学金是每月21元,基本上可以够吃饭加零
用钱。我们需要6个月不吃不喝才能攒够120元,所以只有少数同学有。而这些同学
大多是基础很好的同学。

通过努力,我在阅读,语法上进步还是很大,但听说写还是不行。大约是二年一期,
学校在一教放英语教学录音,每周一次。选的是“A man who escaped"。当时很多
人去听,第一次我也去了。那是第一次听英国人说的英语,觉得又快又含糊,根本
就听不懂。以后就再也没有去了。还有一次我的田径标枪队队员,生物系78级的同
学鼓励我去听一个美国老师的英语讲座。去了以后,完全听不懂。看见她和其他同
学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却不知所云。走也不是,留也不是,非
常尴尬。

那时来中国的外国人很少,北大有少量留学生,大半是非洲,亚洲,东欧国家来的,
欧美来的很少。没有地方去练习听说。很久了这英语听力一点也没有进步,也一直
没有找到办法怎么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

痛定思痛,我终于决定买一台三洋的录音机。那个时候,我是靠全额奖学金生活,
每月21元加训练补助几块钱,不到30元。吃饭去掉17,8元,再买点别的,一个月有
时剩不下钱来,有时可以剩过3,4块。父母会寄些钱来,一个学期顶多100块。一般
用来买火车票和不回家时暑假用的。所以这120块对我来说可是天文数字的巨款。我
的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一些同学的批评,说我这是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劝我别犯傻。

我决心已定,攒了几个月钱,加上找家里要一点,手头可以拿出60元了。然后就找
赵新生同学借60元,因为他入学前工作过三年,按政策是带工资上学。是我们班少
数“大款”之一。新生很爽快就答应了。我说我可能要两年以后才能还你的钱,他
也没有意见。现在看来这是无息贷款,这种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
有的。

我去买了一台三洋录音机,开始听录音磁带。感觉是做了一件人生的重大决定。我
的这个举动还是让不少同学们吃惊,批评之声持续很长时间。主要是认为我没有根
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买一个负担不起的东西。有同学将这件事比喻为“宝钢工程”。
那几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宝山钢铁公司,但因为论证不严谨,上马以后发现很多
问题。比如,上海不产铁矿石,不产媒,原材料需要从外地运来。而上海也没有什
么重型工业,产出的钢材大部分需要运到外地去,额外增加很大的成本。预算的资
金缺口也很大,需要不断地追加。因为资金断链,宝钢工程几次被迫停工,后来又
上马,反复几次。很多年都没有建成投产,悬在那里,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当年
“宝钢工程”变成了专有名词,用来形容不顾实际情况,做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而且
劳民伤财的事情。在一些同学眼里,我买录音机就像一个“宝钢工程”。

既然花了”巨款”买的,那就得充分利用。我买了一些英语录音带,也借一些,花
大量的时间来听录音。虽然听力没有惊人的进步,还是觉得要好多了,自信心增加
了。感觉对后来的学英语有帮助。所以我认为,我上“宝钢工程”还是值得的。因
为越年轻学英语效果越好,等出去工作了有钱了再买虽然经济压力小,但我又老了
几岁,效果要差一些。所以我觉得我用这个钱买了时间。这种账有时候是很难算得
那么清楚的。

快毕业时,我才攒够了60元,还给了赵新生。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乐维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