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时势造英雄,人民写历史:1977

时势造英雄,人民写历史:1977

博客

  绵延流长的中国历史,璀璨辉煌的中国文化,金戈铁马的豪杰英雄,荡气回肠的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风雨,亿万华夏人的共同努力,造就了辉煌至极的中华文明,那么在历史上是英雄人物造就了辉煌的历史,还是历史的选择造就了英雄人物呢?时势造就英雄模样,英雄谱写历史篇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物,如唐代的诗与诗人,宋代的词与词人。在历史上每个朝代发展中都出现了,一些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历史人物。
  英雄人物
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一道指令,攺变几十万人的命运。发令者,邓小平。
  时势造就了
英雄模样:上世紀出現了李克強、张艺谋等一批特別的群体。77、78级大学生。
  1977年,锁闭10余年的高考终于恢复,全国570万有志青年怀揣惊喜冲向考场,次年春季和秋季,先后两拨人终圆大学梦,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他们共同的标志是77级、78级。30多年过后,他们已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
  时代造就了他们,国家选择了他们。
  从2000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神奇的色彩。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77、78级大学生的经历和道路不可复制,但其经验和精神却可以传承。中国恢复因“文革”而中断十年的高考后,最初的77级、78级考生绝大多数来源庞杂。既有上山下乡的城 市知青,也有面朝黄土的农村青年,还有被改造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
  这两届学生是从两千多万考生中筛选出来的,因为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加之服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晨曦诵读,挑灯夜战,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还别有一景的是,这两级学生的年龄跨度非常大。1966至1978年的十三届高中生,都有代表会聚于此,大的三十多岁,小的十五六岁。  这两级考生的成才率很高,大多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乃至栋梁。世称“金77、銀78”。
  77级考试方式特殊,录取率之低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报考人数远远超出预期,总数多达两千余万人。许多省市只得采取先行初试一次的方法,淘汰一批人,初试合格才允许参加正式高考。即使以这样的方式“拦截”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全国参加高考者仍有500多万人。加上后来的扩招,录取率仅为4.8%;如算上初试,录取率自然更低。由于参考人员多,当时连印刷试卷的纸张都无法供应,以致动用待印《毛泽东选集》的纸张应急。
  也许有关部门觉得分两次考试有违公平,所以从1978级开始只举行一次考试;高考试卷由全国统一命题,这一年参考者有610万人,录取本、专科学生40.2万人,录取率为6.6%,也非常低。自此以后,社会上渐有“金77、银78”的说法。
77级高考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大学之分,也不公布高考分数;志愿只能填三个,在“备注”栏还可填报中等专业学校。考试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挑选”。这年考生的“政审”严格。在分数上线、体检合格后,对每个考生组成了两人以上的“政审调查小组”,查考生的政治表现、家庭出身,包括亲属有无政治和历史问题,写成专题“政审材料”。
  77级学生由三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成绩、体检、政审都合格者,1978年2月底3月初入学;第二部分是扩大招收的本科生和专科生,5月份入学;第三部分数量非常少,与第一部分入校时间相同,从历届优秀中学生中选拔,不用参加高考,采用与“工农兵推荐生”相同的入学路径。据说,之所以还要以这种方式招一部分学生,目的是为了对比到底哪种方式录取的高考生更为优秀。
  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毕竟,这一年高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听说录取比例是29:1,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尽管心仪燕园,于是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一般人实在难以理解他填报志愿的矛盾心理,李克强怎么了?高考志愿怎么能这么填?紧接着,是难熬的等待。高考录取通知终于收到,悬了多日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让李克强兴奋的是,自己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1977年底,李克强荣幸成为“七七级”的一员。
  张艺谋,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在此之前,他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后又调进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回忆高考时张艺谋曾说:“没高考,没现在。”他回忆自己的高考时说:“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之后,1978年,机会来了,我听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我带着一包煮熟的鸡蛋,从自己拍摄的一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跑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进了电影学院,我发现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像我这种从外地来的很仰视他们,我不觉得电影学院是我能进的学院,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贵族学校。其实,我当初想要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谋出路,再实际点儿说就是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只要是大学生出身,地位就不一样。1982年,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这时候,我的人生才再次开始。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1977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这一年的高考有五百多万考生参加,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刘学红——人们心目中的1977年高考文科状元。其实,当年高考成绩并未公布,她之所以被称为文科状元,是因为在分数尚未公开时,刘学红当年的99分高考作文就登上了《人民日报》。在当时,文章能登上主流报纸的除了专职作者就是知名作家,刘学红因此被大众认识,并称之为“文科状元”。1975年,刘学红中学毕业,一年后即进入密云县高岭乡插队劳作。当知青期间,她劳作勤恳,不偷奸耍滑,更不逃避脏活累活,但这并没能让她找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文艺女青年,她在劳作方面再努力也比不上熟练工。此外,她虽然经常去各地参加文艺演出,但这又不会为她加工分带来收入,因此她十分迷茫,曾多次询问工友:“你准备这样干一辈子吗?”工友的回答十分实际:不多做工作就很难得到领导赏识,得不到领导赏识就很难评上先进入党,更不会被推荐上大学。“被推荐上大学”这一点十分有吸引力。1976年,刘学红所在生产队会计的女儿没通过考试,却被北京大学录取。对于宝贵的大学名额要给一个缺乏真才实学的人这一点,刘学红十分不忿,却又丝毫没有办法。转机很快出现,第二年中国就恢复了高考,这让很多本已经感到灰心的知青重燃希望,他们一起交了五毛钱报名费,在队伍里一起工作的同时相互督促复习,在考前半个月,知青们更是集体请假复习。
  刘学红在其中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复习进度比较快的一个,同时也是最勤奋的一个。不同于现在每年6月8日、9日的考试日期,
1997年高考是在10月21日举行的。第一年恢复的高考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敢说心里有底,一套十年前的试卷能被知青们借阅个遍。事实上,恢复高考第一年的题目相对简单,以语文为例,七成的分数都是作文题。那年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本就文笔不错,又是刚从基层劳动中走出来的刘学红妙笔生花,写出的文章优美而富有真情实感,因此得到了《人民日报》刊登。作文被刊登后,刘学红对于自己上大学这件事也十拿九稳了。果然,她的语文成绩拿到了99分,距离100分仅差1分,成功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1978年3月4日,刘学红正式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她进入《中国青年报》上班,如今已经是中青报总经理。多年后接受采访时,刘学红曾感叹“感恩高考”。自高考制度设立以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又岂止千千万万人。作为最公平的平台之一,高考通过各省分别出题考试、各种加分政策等措施不断调节平衡,力求公正公开。龚自珍曾在《己亥杂诗》中感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高考制度如今已经基本促成了这样百花齐放的盛况。      

  1977年(昭和52年)、中华民国历66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国(月日一致)、公元1977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农历丁巳年(蛇年),无闰月,共354天。
  1977年是中国结束“文革”十年动乱后的两年徘徊时期的第一年,当年还发生了中国恢复高考,《巴拿马条约》被签署等大事。
  本年度法国废除死刑。
  一月
1月2日——中国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并通车。
1月3日——上沃尔特发生军事政变。
1月6日——欧洲委员会成立。
1月13日——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由福州军区统一指挥,交通部和海军一起组织力量,对“阿波丸”沉船进行打捞,工程代号“7713”。
1月16日——中国香港海洋公园开放。
1月20日——詹姆士·厄尔·卡特当任美国总统。
1月20日——中国西藏海拔4200米的昌都地区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
1月23日——中国歌剧《洪湖赤卫队》重新公演。
1月1日 - 欧州共同体 (EC) 、200海里水域宣言。
二月
2月7日——华国锋批准由《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的两报一刊社论《学习文件抓好纲》,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月7日——津巴布韦革命战争全面爆发。
2月17日——中国与利比里亚共和国建交。
2月25日——中国数学家杨乐、张广厚研究函数理论获得重要成果。
三月
3月3日~16日——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
3月10日~22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工作,并部署了当年的工作任务。
3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揭开拨乱反正序幕。
3月14日——华国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拒绝陈云、王震提请让邓小平恢复工作的要求。
3月22日——中国表演艺术家谭富英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3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叶剑英主持。
3月26日——第3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英国伯明翰举行。
3月27日——加纳利空难,泛美航空1736号班机与荷兰皇家航空4805号班机在加纳利群岛的机场相撞,583人罹难。
四月
4月4日——一架航班号为美国南方航空242号班机的DC9客机在亨茨维尔前往亚特兰大途中遇上特大暴雨及冰雹侵袭,令飞机迫降时坠毁于新霍普附近。造成机上63人死亡,并波及地面上9人。
4月7日——约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4月10日——邓小平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反对“两个凡是”。
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
4月20日~5月13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先后在大庆和北京举行。
4月22日——英国北海油井泄漏造成大片海面浮油。
4月27日——苏联策划阿富汗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权。
4月30日——英国北海油井发生爆炸。
五月
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55周年。
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
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华国锋的《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的文章。
5月11日——默片明星琼·克劳馥去世。
5月12日——苏丹解除苏联军事专家在苏丹工作的合同。
5月13日——“七君子”之一、原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粮食部部长章乃器逝世。
5月14日——叶剑英写下《八十书怀》。
5月15日——川军著名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中华民国贵州省主席杨森因肺癌以93岁高龄病逝台北三军总医院。
5月17日——贝京当上以色列总理。
5月23日——科学家开始用细菌生产胰岛素。
5月25日——著名电影《星球大战4:新希望》上映,新电影时代从此开始。
六月
6月24日——加拿大魁北克定施洗约翰日为魁北克国庆。
七月
7月2日——小说家纳巴科夫去世。
7月5日——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总理布托被捕。
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40周年。
7月13日——埃索欧加登战争爆发
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永远开除“四人帮”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全会通过关于追认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议;关于恢复邓小平领导职务的决议;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关于提前召开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第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郭鹏在上海逝世,享年71岁。
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则上批准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的今后8年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规划。
7月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7月21日——利比亚埃及四天战争爆发。
7月22日——邓小平恢复工作。
7月24日——中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7月27日~9月20日——黄延秋事件。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周年祭。
7月30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
八月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
8月1日——中国机械工程专家程孝刚逝世。(1892年出生)
8月4日~8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制度。
8月12日~8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应到大会的代表1510人,除刘伯承等8位同志因病因事请假未能出席预备会议外,实际出席会议代表1502名。代表全国党员3500多万。华国锋作政治报告,叶剑英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致闭幕词。大会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但没有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大会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201名委员和132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8月13日~9月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8月16日——中国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发表《人权宣言》。
8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十一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8月20日——美国旅行者2号飞船被发射。
8月30日~9月8日——南斯拉夫总统、南共联盟主席铁托访问中国,中南两党恢复正常关系。
8月30日——毛主席纪念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落成。
九月
9月3日——世界棒球王王贞治打破纪录。
9月5日——美国旅行者1号飞船被发射。
9月7日——《巴拿马条约》被签署,美国同意到20世纪末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交还巴拿马。
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正式对外开放。
9月11日——在索马里发生了最后一次天花。
9月11日——华国锋召集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负责人研究加快经济建设速度问题。
9月11日——许世友视察大庆。
9月12日——风流的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逝世。
9月中旬——应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的邀请,年近八旬的叶剑英来到大寨进行了4天的访问。陪同者为汪东兴、吴冷西、胡绳、李鑫、熊复及叶剑英的女儿叶楚梅、叶向贞、女婿邹家华等。
9月18日——中央作出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的决定。
十月
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事迹。
10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
10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根据胡耀邦意见、由中共中央党校几个同志写的《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的文章。
10月9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的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开学典礼。全国各级党校随后相继复校。
10月12日——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并批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
10月13日——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飞往法兰克福的飞机遭到4名武装犯罪分子的劫持。
10月18日——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开始服役。
10月20日——Lynyrd Skynyrd乐队于1977年10月20日在飞往Louisiana演唱会途中,因为飞机机件故障导致坠机事件。使乐队损失了三名成员,其中包括了歌手兼作曲词Ronnie Van Zant、吉他手Steve Gaines 和他的妹妹和音Cassie Gaines,其他的乐队成员也受重伤。
10月21日——中国恢复高考消息公布。
10月29日——香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闭幕。中国运动员郭跃华获得男子单打冠军。
10月29日——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获巨大成果。
10月31日——苏里南举行独立后首次大选。
十一月
11月6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工宣队问题的请示报告》,批准工宣队撤出学校。
11月15日——横田惠遭到北朝鲜工作人员绑架。
11月19日——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成为第一位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领袖。
11月21日——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
11月22日——英国航空开始伦敦到纽约间的超音速航班。
11月23日——阿根廷西部发生强烈地震。
1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必须落实》,宣告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开始。
11月28日~12月25日——全国约570万青年参加高考,27.3万人被录取(恢复高考)。
11月29日——中国首播外国电视剧。
十二月
12月1日~1978年1月15日——第十七次全国公安会议在北京召开。
12月4日——博卡萨加冕为中非帝国皇帝。
12月10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2月10日——中共中央任命胡耀邦为中央组织部部长。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爆发40周年。
12月16日——中国台湾十大建设之一——中国钢铁公司炼钢厂第一期工程竣工。
12月20日——中国国务院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二简字)。
1977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较快的恢复,扭转了长期以来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局面。农业生产虽然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没有完成原定计划,但由于广大农民的努力,大大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7%。工业生产逐步回升,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3%。

12月25日——查理·卓别林,美国电影导演和演员。(出生于1889年)
物理
菲利普·W·安德森,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和约翰·H·范费莱克
化学
伊利亚·普里戈金
生理和医学
罗杰·古勒明,安德鲁·维克多·沙里和 罗莎琳·苏斯曼·雅洛
文学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和平
国际特赦组织
经济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en:Bertil Ohlin)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en:James Meade)

奥斯卡金像奖编辑 播报
(第50届,1978年颁发)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安妮·霍尔》(Annie Hall)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伍迪·艾伦(Woody Allen)《安妮·霍尔》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理查德·瑞福斯(Richard Dreyfuss)《再见女郎》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黛安·基顿(Diane Keaton)《安妮·霍尔》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杰森·罗伯兹(Jason Robards)《茱莉亚》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茱莉亚》

  1977年5月14日,各界人士纷纷前往祝贺叶帅80大寿,战友、亲朋济济一堂,高朋满座,以至于当粟裕将军最后一个赶到时,邓小平开玩笑地说;“别让他进来,坐不下了。”人们开怀畅叙,共贺新胜,对叶剑英的贡献作出了很高评价,并题诗相赠。徐向前元帅的贺诗道:“吕端当愧公一筹,导师评论早有定。当年英,劲倍增,八佚犹似四十前。射虎屠龙宿有志,二三鬼神一扫光。”
  叶剑英读着大家的贺诗,仍保持着虚怀若谷的品格,同时为国家充满新的希望而振奋。送走客人们之后,他思绪万千,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兴:八庚(下平),明:十蒸(下平);人、尘、沦:十一真(上平)

  被毛泽东誉为“善七律”的杰出诗人。他常于军国政务之余,“余事作诗人”,以诗言志。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诗作抒发救国壮志,追忆革命风云,缅怀革命先烈,赞美大好河山,讴歌社会主义,充满磅礴的革命激情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叶剑英主张“文艺结合政治,才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最高的利益而斗争”。他的诗词创作“放眼高歌”自抒情,发时代进步之先声,抒革命的高尚情怀,使“画幅长留天地间”。
  在叶剑英的诗章中,早年求学时期抒发胸中“无限兴亡感”而“放眼高歌”,在云南习学军事“纵横豪气酒边生”而“把剑长歌”,立志“扬鞭驱万里”。有“血染东南半壁红”的苏区斗争,也有“夜渡雩都溅溅鸣”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有“穿沟破垒标奇迹”烽烟弥漫的抗日战争,直至豪情万丈的“吾放眼到平西”的人民解放战争……愈加坚定了他“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的革命信念。诗词中咏唱革命壮志豪情,成为叶剑英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1915年,18岁的叶剑英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在毕业前夕约伴同游油岩。当时辛亥革命未久,袁世凯阴谋称帝,局势混乱,全国讨袁声势浩大,革命浪潮汹涌。青年叶剑英心潮澎湃,写下了著名诗章《油岩题壁》: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在北伐革命中,叶剑英参与筹办黄埔军校,并参加了统一广东根据地的战争。1925年4月,发生了香洲兵变。叶剑英果断处置了叛乱分子,他以一首《满江红·香洲烈士》直抒心怀:镇海狮山,突兀处、英雄埋骨。曾记得,谈兵虎帐,三春眉月。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革命史,人湮没;革命党,当流血。看搀枪满地,剪除军阀。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堂上悲白发。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经过反复思虑,再三权衡,叶剑英选择了弃“宁”归“汉”,并亲拟电文通电反蒋,并于1927年7月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坚定机敏地策应南昌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打响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叶剑英被任命为工农红军指挥部副总指挥,开始了运筹帷幄的革命历程。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登祝融峰》一诗表达了叶剑英坚持抗战、挫败顽敌的坚强意志和战斗激情,短短20字中凝聚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四顾渺无际,天风吹我衣。听涛起雄心,誓荡扶桑儿。”
  延安时期,叶剑英积极支持并参加“怀安诗社”,以诗言志,抒发杀敌报国的革命情怀。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有《寄续范亭司令并呈怀安诸老(二首)》:孙陵碧血长青苔,阿斗昏庸事可哀。剩有残躯效李牧,雁门关外杀敌回。
  投身革命将何事,老者安之少者怀。君独伤时导工部,小戎离黍托诙谐。
  叶剑英的革命意志是高昂的,也是坚定的,贯穿于他缅怀革命战友、咏颂革命情谊的诗歌之中。如《怀董老》中的“飘然时危不老翁,卅年坚持旌旗红”,《敬赠胡志明同志湘妃扇》中的“肯借头颅纾友难,敢披肝胆效时贤”,《七律·远望》中“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还有周恩来生前喜欢诵读的《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下联“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这些诗词强烈抒发了叶剑英元帅矢志一生、戎马报国的革命情怀。
  “经得艰难考验时”的担当情怀
  叶剑英戎马生平,在中国革命诸多危难之际,在党和国家的历史关键时刻,总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力挽狂澜于既倒。
  从红军时期开始,叶剑英长期在我军总部负责参谋工作,多建帷幄运筹之功。抗日战争时期,在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他“单刀赴会”,更有“舌战群儒”之举。1927年,当叶剑英得知汪精卫、孙科、朱培德等要诱骗叶挺、贺龙上庐山“开会”以期解除叶、贺兵权的消息后,不顾个人安危,于7月25日约叶挺、贺龙在九江甘棠湖以游湖观景为名,把这个消息秘密告诉了叶、贺。叶剑英组织的这次史称“小划子”的会议,保障了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现。
  长征途中,叶剑英坚决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中央和红军胜利北上立了大功。当张国焘给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发去密电,要他们“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时,作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看完密电,冒着生命危险将密电送给毛泽东过目。党中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红三军团主力北上,脱离危险境地。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到这件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在这一关键时刻“救了党,救了红军”。
  面对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搞乱党和国家的局面,叶剑英等老同志拍案而起,“大闹怀仁堂”。“九一三”事件后,叶剑英配合周恩来,支持邓小平,经受了艰难政治局势的考验。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题画竹》: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在陈毅遭受连日批斗、处境最困难时刻,叶剑英特书一首《虞美人·赠陈毅同志》词相赠: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1976年10月,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险的紧急时刻,叶剑英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道,根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周恩来生前曾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赞誉叶剑英,充分肯定他大事难事敢担当的革命品质。
  “眼底吴钩看不休”的家国情怀
  作为肩负重任的将领,叶剑英的诗篇中充满了浓郁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无论是战火硝烟,还是建国治军,他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大势。
  1939年6月,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叶剑英由武汉一路转移到重庆,任南方局常委兼军事部长,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0年5月,朱德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之际,日军大举进攻晋西北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朱德闻讯立即返回延安,他写下七绝《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朱德在这首诗的题序中写道:“1940年5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时经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尚在重庆的叶剑英辗转读到此诗后,有感于时局变幻,忧国忧民的他作诗附和: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
  朱德读到这首诗后,非常欣赏,立即亲笔抄录留念。
  叶剑英最著名的两首诗是《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和《七律·远望》,1965年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赋诗云: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一句“眼底吴钩看不休”,沉淀了对当时国际紧张局势的深刻思考。同时期创作的《七律·远望》: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诗中以“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走向和前途的担忧。此诗让毛泽东颇为关注赞赏。当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毛泽东一字不差地把《七律·远望》书写下来送给孩子,连在什么时候刊登在哪家报纸上,都记得一清二楚。
  叶剑英的诗词不仅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更寄托了他为人民最高利益奋斗的革命意志。《八十书怀》就是一首流传颇广的诗: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诗如其人。在叶剑英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中,诗词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战争和岁月的洗礼,凝炼中国革命苦难辉煌的诗词,贯穿并刻录着他战斗一生的人生轨迹,也彰显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情怀。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辛泰浩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