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十五月,寒露十三夜
中秋十五月,寒露十三夜
2022年的“寒露”这天(十月八日)恰好是日本的“十三夜”(农历九月十三),按中国农历表是十月八日是农历九月十三。
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夜晚,仰望星空,会发现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心宿二)已西沉。寒露后,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昼夜带寒意。古来日本与中国的寒露相同。而“十三夜”则是日本“土生土长”的。中秋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在平安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独创出一自己的节日“九月十三的月亮”。
平安时期日本醍醐天皇(公元885年至930年)在九月十三这晚赏月为起源,又有人说是起源于宇多天皇(公元867年至931年),依照中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宴赏月吃月饼,而日本的“十三夜”则与十五对应要求吃豆类。故“十三夜”又称“豆名月”,“粟名月”,“后之月”。十五之月与十三之月在日本称为“二夜之月”。八月十五将收获的芋头供奉月神,故名为“芋名月”,而九月十三正是栗子与大豆的收获季节,故十三夜便是“栗名月”,“豆名月”。
在中国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时,北方地区已呈深秋景象,天气日渐寒凉,鸿雁队列大举南迁,雀鸟都不见了,各色各样的菊花普遍开放(日本:初侯,鸿雁来宾;次候,雀入大水为蛤;末候,蟋蟀在户,菊有黄华)。
也许因为寒露和十三夜接近让文人感慨思绪万端,思绪活跃,激情冲动,创作感強引来更多的关注与深思。中国和日本的伟大文学家都有《十三夜》为题名的小说发表。
最早有日本明治时期的女作家通口一叶的《十三夜》问世。
后来有中国抗战时期青年作家郁达夫的《十三夜》短篇小说发表。同一个《十三夜》所讲述的思想完全不一样。
樋口一葉的短編小説《十三夜》,1895年(明治28年)12月『文芸倶楽部』閨秀小説号发表。樋口一叶是日本文坛闪亮的彗星,享年廿四。她的肖像被印在2004年新版五千元日币上,可见地位之崇高。她的小说多取材於其居住的东京半下流社会,笔致细腻绵密,对世态百相刻画入微,陋巷中的庶民众生、男女欢愁莫不跃然纸上。日本女小说家、歌人。本名夏。生于东京,师从半井桃水,因患肺病早逝。以描写女性生活的短篇小说名世,被誉为“古日本最后的女性”。《十三夜》被誉为古日本女性文学之绝唱,最具古典情怀的近世作品。樋口一叶可能是日本文学史上最短寿的知名作家,但她寄居东京都市的一隅,冷眼看尽世态,将众生的欢愁化为笔底的人物言行,撰述唯恐不及似的与生命竞走。一叶兼具传统文学的修养与近代文学的表现。评论家称她为:“古日本最后的女性”,确实是有其道理的。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郁达夫的《十三夜》很有古代笔记小说的风味,有离奇的鬼魅、死亡,但实质上仍拥有作者日本留学归来时期的自传性质,但作者将这些对他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要素放在一个很隐蔽的位置,日本军国主义对杭州、作者三人过去和现在的影响提及甚少且集中在个别字眼和词汇上:都在日本留学、日本美术界、陆军监狱、日本领事馆、示威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传统小说中的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