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赚钱
选自《迈向一亿美元的旅程第四年 2021贝版投资总结》
如何赚钱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世间,大部分人每天忙碌的事情也都是在为了赚钱,可是很多人忙碌了一生不得其法。为什么自己会终身勤劳,但是长期陷于贫困?于是感叹道“辛苦不赚钱,赚钱不辛苦”。或者,有的人一下子有钱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让我来简单的梳理一下,总体来说,赚钱有四种方式,一种比一种来钱快。
“挣钱”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换取财富。挣,提手旁代表我们需要动手,就是指通过劳动或提供某一种服务或生产某种商品,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获得财富。
比如你是牙医,帮患者拔一颗牙,别人会为你的劳动付出时间和金钱补偿;再比如你是一个建筑工人,你盖了房子,别人给你工资,为你付出的劳动时间买单。如果你靠出卖劳动时间“挣钱”,你最好选择劳动时间最昂贵的地方出卖自己的时间。比如一个建筑工人,做同样的事情,在非洲、中国、美国的小时收入很不一样,同样一个码工,在不同的软件公司的收入也会不一样。
靠出卖劳动时间“挣钱”,是9成以上的工作者获得财富的方式,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一生的挣钱能力停步于此。
量化与非量化
靠出卖劳动时间获得财富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scale的,另一种是不可以scale的, 就是可以量化放大的和不可以量化放大的。
比如你是一个手艺高超的牙医,别人拔牙换取报酬,你最多一天能挣24小时的钱,也就是把你24小时所有的劳动全部出售;再比如说你是武艺超群的码工,能言善辩的律师,最多能承受996不间歇的劳动,无论你在谷歌、脸书还是那些大楼里面的律师事务所。这些工作也许收入比较高,看上去鲜光亮丽,但是因为他没有办法量化放大,所以收入极限也就是靠你付出全部的劳动时间,本质上和建筑工地上搬砖头的工人没有什么区别。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可以放大量化的,最常见的量化放大方法就是管人。如果你是一个部门的经理,虽然你也在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可是你的劳动时间产生的效益,是可以被量化放大的,这取决于你到底管多少人,他们的产出如何。
智人直接管理的极限能力大约在1000人左右,这是我们在漫长的部落时代进化过程中决定下来的。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在原始的部落,我们最多也就能接触这么多人,再多的人,脑容量受限,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和面容。
当你管1000人的时候,你付出同样的劳动时间,就可以潜在地获得1000倍的劳动收益。当然你还可以通过层级的方式管理更多的人。这也就是很多人热衷与爬corporate ladder的原因,如果你下面管了四五层的人,你的“挣钱”能力也会几何级数一样增加。当然级数越多,难度越高,刘邦说他只能管十万人,而韩信带兵却多多益善。
但是只要你在公司企业里,无论你管再多的人,直接还是间接,本质是其实都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去“挣钱”。只要是你单位劳动时间创造出来的财富,几何比例是一样的。
“炒钱”就是在流通领域挣钱。简单一句话,就是低买高卖。我叫它“炒钱”— 用资本挣钱。也就是说,一个商品你用一块钱买进,用两块钱卖出,你就挣了一块钱。
这个商品可以是任何一种实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买卖可以是本地,也可以是异地,可以是同时,也可以是延时。比如传统茶商,会用一块钱批发买入茶叶,然后用两块钱零售卖出,再比如股票,100块钱买进特拉斯股票,500块卖出,这个挣钱方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种挣钱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无限量化放大的。比如,你买一个股票和买1万个股票,付出的劳动时间是一样的多,可是获得的收益却是1万倍。当然,如果处理的是实物商品,这多多少少会占用你的时间。比如你搬运一斤茶叶和搬运1万斤茶叶,付出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
当今社会,在流通领域制造的财富,大约是生产领域制造的财富3-5倍左右的样子。比如你明天去Costco买一把牙刷,一把椅子, 这个牙刷和椅子的生产成本通常是售价成本的1/5-1/3左右。其他的钱都被流通领域赚走了;再比如,谷歌的股票上市的时候是80美元一股,现在是2000多美元一股。 大部分的钱也都在股票的流通领域被赚走了。 不管中国还是美国,第一、第二产业合在一起也不如第三产业的规模大,可见更多的钱在流通领域被赚走。
在流通领域挣钱最多的始祖莫过于巴菲特了。可以说,他没有参与过任何一种具体的生产,或者没有去创造任何一个实体的公司。他所有的财富都来自于低买高卖。我把这类赚钱的方式叫做“炒钱”。
顾名思义,“抢钱”就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抢到自己口袋里。 当然,若是你拿枪顶着别人的脑袋,通过暴力的方法“抢钱”,是比较笨的方法,也是犯法的,我不建议这样去抢钱。
其实“抢钱”最有效的办法是和平地“抢钱”。
想挣钱的小伙伴们,可以想一想,世上的钱都在哪里?钱在哪里我们自然应该去哪里,才能得到钱。强盗和小偷都知道,钱在银行里,所以要想挣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抢银行。你当然知道钱在银行,不然你的智商连强盗和小偷都不如。那么,既然钱都在银行,那你为啥每天忙着去办公室挣钱呢?
小偷走的是后门,其实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走到银行前门,登堂入室地去“抢钱”,而且还会收到礼貌的问候和体贴的服务。
最常见“抢钱”方式就是通过房子贷款。比如按照我说的勤快人理财法,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进行房地产投资。当你买入第一个房子涨价之后,你把Equity再贷款出来购买第2个房子,等房价再涨之后再贷款出来购买第3个房子,如此循环既往。
最终你可能会拥有很大一笔财富,可是这些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本质上是从银行那里“抢”来的。房子只是你和银行玩“抢钱”游戏的筹码,签署贷款合同只是你和银行玩游戏的方式,你挣的每一分钱都是银行给你的钱。
在中国的企业界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如果你天天往银行跑,你的企业就是挣钱的。”如果你与银行完全不打交道,你的企业十有八九是不挣钱的。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挣钱的行业莫过于房地产行业。你看潘石屹、王石这些大佬,动则就拥有数千亿上万亿的财富。这些财富从哪里来的?其实都是从银行那里来的,没有银行,他们借鸡生蛋的游戏根本玩不下去。
你通过各种抵押,低息的方式把银行的钱拿到你的手里,本质上就是抢钱。房子还是那个房子,然而你通过合法的方式,让银行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给你钱。
政府也有各种抢钱的手法。通过税收把财富从别人的口袋转到自己的口袋里。当然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被看穿,所以人们想出各种办法避税。其实政府还有很多其他的抢钱方式。比如很多省市,一半左右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土地出售。而土地出售市场如果放开的话,压根儿土地就不应该那么贵,房价也不应该那么高,但是政府通过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可以明目张胆的从别人口袋里抢钱过来。当然被抢的人并不会觉得难过,看看大家争着摇号购房就知道了,因为买到就是赚到。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古代对盐铁的专卖是一样的。盐在今天看来是一个特别不值钱,稀松平常的东西。可是曾经,盐商很赚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家垄断造成的。国家也好公司也好,花样翻新,各种垄断行为本质上都是为了抢钱。
所以“大盗居庙堂,小盗斩于市”。既然都是为了抢钱,方法不同,就会有很大的差距。对我们小老百姓来说,最好的“抢钱”方式就是利用房产,通过银行申请贷款,利用房地产投资的四重魔力来“抢钱”。
“造钱”就是通过制造共识来赚钱。在我写的《2020年的投资总结》里,我揭示了财富的本质。我们大部分的财富都是虚拟财富,而这些虚拟财富几乎都是通过制造共识现象而产生的。
比如艺术品就属于共识现象的一种。大部分拍卖行里卖的艺术品价格远远超过生产者付出的劳动时间,因为形成了共识,让艺术品变得值钱。一个明星的签名照、一件球星穿过的衣服,能坐地起价,本质上都是靠共识制造的价值。
制造共识自然也是最快的挣钱方法。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如果还活在世上的话,他现在也是最富有的人之一。
创立公司,发行股票也是制造共识财富的其中一种方式。任何一个理智清醒的人都不会相信特斯拉将来能够通过分红的方式赎回今天所有的市值,但是特斯拉的股票现在的价值,是因为大家形成了共识。
个人可以创造共识,公司也可以。 钻石本来是不值钱的东西,但是那一句“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经典广告,让钻石的价值被凭空捏造出来。
通过共识来挣钱,最有效的莫过于各国政府的央行了。本质上,任何一种法币和废纸都没什么区别,但是政府通过树立的公信力,将法币“包装”,让人们形成了共识,认为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张是有价值的。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它值钱,它就能够产生价值。今天流通在市场上的人民币总额是200万亿,流通在全世界市场的美元是2万亿,这些财富都是凭空从空气中造出来的。
建立财富共识历史最漫长、最持久的莫过于黄金了。人们建立黄金具有价值的认知历史超过了5000年,未来即便有跨星系文明的出现,恐怕黄金也是硬通货,因为黄金只有在超新星爆炸的时候才能够被制造出来。
作为普通人,想靠共识赚钱,最靠谱的方式莫过于免费或者低价地获得股票和加密货币了。美国是个全民炒股的社会,因为股票的共识,可以通过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成为快速赚钱的途径。
总结一下以上赚钱的办法。最辛苦最不赚钱的方法就是出售劳动时间,可这似乎是大家最喜欢的一种方法,因为人们可以完全不用动脑子,不冒风险,不担责任,人们甚至把出卖自己劳动时间变成一种习惯,似乎人们不出卖劳动时间,活的就不合主流,活着没有意义。有的人如果一天出卖的劳动时间不足8个小时,还会浑身难过,生怕被社会抛弃。殊不知,人生的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弥足珍贵,逝去的每一天,再也不会回来。
最赚钱的方法是创造共识,但也是最难的,成功概率也偏低。“富贵险中求”基本就是这个道理。普通人要想更好地挣钱,需要明白这四种挣钱方式背后的道理。
比较稳妥的方式是用“挣钱”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但是不要把自己时间和精力全部卖光,用“抢钱”和“炒钱”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用“造钱”来实现暴富。
选自《迈向一亿美元的旅程第四年 2021贝版投资总结》
全文见: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3244/202202/2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