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博客
粗粗瞥过以下新闻后,首个反应是“文革遗风今犹在”,及至细看之后,方长叹一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丁侯二位所倡导的,是一种吹毛求疵,不讲道德的观念与文风,表面上冠冕堂皇,振振有词,说什么“某些观念是不够健康的,文风是孱弱病态的,近乎无病呻吟”,实际上欲助道德沦丧者以一臂之力。说什么“其核心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其鼓吹的后果将会使整个中国社会沦落于永将无人见义勇为之境地!

我极欣赏“背影”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它与许多的名篇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魂所在,也只有在这些文章里,我们仍能看到公正,正直,孝道,见义勇为等等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那些文革时还穿着开裆裤的所谓的“教授们”,焉能与之相提并论?可叹于今中国之教育界,如何甚少出类拔萃者,而甚多此类不通文墨者矣!

------------------------------------------------------------------------------------------------------------------------------------------
新闻原文如下:

穿铁道比色情暴力危害大?教授赞成删除"背影"课文 新文化报

事件回顾

  有报道某中学曾排除《背影》

  《语文建设》今年第6期发表了孙绍振(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的美学问题》一文。文章介绍了这样一个背景情况: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据说因为此举惹怒了90%以上的学生家长,教科书编者又出来辟谣,表示已决定将《背影》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风波这才得以平息。孙绍振从美学观点出发,表示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属于实用价值,用来衡量《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节是多余的。

  赞成删除引发大众批判

  6月23日 丁启阵发表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截至昨日15时,该博文浏览量已达263986次。2384条留言中,大多数网友表示删除理由牵强。更有网友认为,丁启阵是借贬低经典作品自我炒作,哗众取宠。

  6月25日 丁启阵回应网友质疑,发表博文《我为什么批评朱自清散文?》,文中解释道:“我的文章基本上是学术探讨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恶毒的话语,不过是对朱自清先生散文所体现的观念、所表现的文风有所不满。具体地说,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中,某些观念是不够健康的,他的文风是孱弱病态的,近乎无病呻吟。”

  这篇博文再遭网友批判。此博文发表不到四个小时,丁启阵再次发博,以《朱自清散文维护者是否神经太衰弱?》为题,称:“我批评了一下朱自清的名篇,不少人便如丧考妣、如被掘祖坟,咒骂、恐吓便铺天盖地而来。大概,不少人以为,名篇就是杰作,就是圣经宝典,就是他爹妈,就是他家祖坟,是说不得、动不得的。这些为了维护朱自清散文而不惜污言秽语、凶相毕露、风度尽失的同胞们,神经是否太衰弱了一点呢?”

  这段话激怒网友,被誉为“最恶毒的诬陷”。

  6月27日 丁启阵发博文表示《背影》中的感动不健康,强调《背影》中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成为感人事迹,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丁启阵认为,“这种表现比任何色情、暴力情节,危害都要大得多、深得多,惨烈得多。”在文章最后,丁启阵发表郑重声明,声明关于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解释到此为止。

  6月29日 丁启阵再发关于删除《背影》一事的新博文,他强调:该散文名家的文风失之孱弱病态。法律观念、人物道德,只是捎带提及的次要论据。他表示自己与主张删减鲁迅文章、删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专家学者并不同。

  丁启阵简介

  男,1963年10月生,浙江临海人。1980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8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任教,1990年被聘为讲师,1995年被聘为副教授。1996年至1997年受学校委派去澳门理工学院任客座教授一年,1998年至2000年在韩国汉城诚信女子大学任交换教授两年,2004至2005年在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任教一年。前后三度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现改名为国际交流学院)中文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链接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与《背影》同样命运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精彩片段,上个世纪50年代即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今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连发博文,建议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拿掉,因为其核心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各方声音

  学生:违反交通规则不会影响我们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学生张彤说:“尽管《背影》年代较远,至少有教育意义。我觉得这篇文章挺真实的,在生活中真正的父子也会这样做。所说的违反交通规则,是不会影响我们的。

  老师:《背影》给学生情感教育

  “《背影》更大的意义在于文学教育和情感教育。朱自清的文笔细腻,《背影》故事情节真实感人。我的学生们对这篇文章的反应很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黄勇说,从实际教学的角度看,教材中文章的选取应符合孩子每个年龄段的特点,初中阶段的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要。

  家长:希望孩子受到教育

  “所谓违反交通规则的观点太狭隘了,《背影》是篇很感人的文章。故事本身比人物背景更重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叛逆期,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背影》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将沟通、理解传授给孩子们。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得《背影》带给我的感动,我希望我的孩子也一样受到这样的教育。”女儿正上五年级的长春市民杨女士说。

  网友:对《背影》不必钻牛角尖

  happylulu:文学艺术这东西本来就是启发人的一种情感的,《背影》就是表达一种不顾一切的父爱。没必要看什么遵不遵守交通规则,只看这个还怎么欣赏?不必要这么钻牛角尖。

  新浪网友:文学的东西有时候就是一种意境。我读书的时候没有觉得《背影》有多好,可是现在三十多岁每次回家,看着父母固执地为自己忙来忙去,就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如果当年没读到过,现在不一定会体会到。

  学者:对文学创作不必走极端

  吉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张笑天表示,不同意丁启阵的观点。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很感人的作品,文笔和故事本身都值得肯定。

  张笑天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文学作品中挑毛病、找错误。涉及到妇女的就会去翻《婚姻法》,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就去刻意找矛盾,这干扰了文学创作,对文学创作是不利的。如《背影》主旨在于表达父爱,丁启阵的观点未免有些偏激。对待文学创作大可不必走极端,丁启阵所说的病态审美并不成立。

  ■最后的疑问

  谁因读《背影》被火车撞到?

  采访中,一位受访者提出:“请问丁先生,您见到哪位读者因为读了《背影》,而在铁道上被火车撞到?”

  本报记者一直试图采访丁本人,未果。丁所在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院办人士听到采访要求后,明确表示,“我们不接受媒体采访。”
----------------------------------------------------------------------------------------------------------------------------------------------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的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还是(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顾(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  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自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欲听本文朗诵,可打开以下网址:

http://www.bluetec.com.cn/asp/mymandarin/reading/backshadow.htm

----------------------------------------------------------------------------------------------------------------------------------------------

  宋·苏轼《艾子杂说》:艾子行于海上,初见蝤蛑,继见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体愈小,因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翻译  传说古代艾子到海边见到一只圆而扁且多腿的动物,就问附近的居民是什么东西,人家告诉他是螃蟹。过了一会,他又看见另一品种不同颜色的类似动物问旁边人,人家回答说是另一种螃蟹,艾子仔细比较,感慨地说:“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辛夷660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