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彰显《西线无战事》
乌克兰战争彰显《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德语:Im Westen nichts Neues)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1]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战小说。因内容带有强烈的反战意识,曾于1930年代德国纳粹党执政时查禁。
故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十九岁的学生保罗·博伊默尔(Paul Bäumer)在学校教师的激励下跟同学莱尔(Leer)、米勒(Müller)等参加国民志愿兵,在接受十个星期严厉的新兵训练后,就被派往前线与法军作战,战争的无情让他有如活在地狱中,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著每个士兵的生命。保罗眼看同学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小说中极度描写着伤亡的可怕,“中了毒的伤兵一连几天哽塞著,把他们灼伤的肺给一块块地咳出来。”保罗有一回受伤被送到一处较好的教会医院,发现教会的地下室有“临终病房”。作为少数生还者之一的保罗因伤放假回到故乡,发现前线与后方的差距很大,父亲带着他去向朋友炫耀,大家都相信政府的宣传,以为德国很快打赢了。在学校里教师坎拖雷克依然激情的鼓动学生上战场。
重回前线后,有一次保罗在战壕中抽出匕首向敌人胸口刺上一刀,这位法国士兵没有立即死去,呻吟了一整晚,善良的保罗想伸出援手时,敌人已断气,保罗拿出对方的记事本,想写信告知他的家人,却发现这名法国人当兵前是一位排字工人。1918年夏天,卡特的一只腿被炸断,保罗跌跌撞撞地背负着受伤的卡特回到营区,但医官说他已经死了,一个小小的弹屑击中他的头部。1918年10月保罗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宁静,以至于指挥官收到的报告上写着:“西线无战事”。
获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新版反战电影《西线无战事》,刚刚在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获得最高荣誉。德国导演伯杰(Edward Berger)尝试进行了德语演绎,并于 2022 年 10 月在 Netflix 上面向全球播映。一些评论家称赞这部新拍的反战电影很成功,而另一些评论家则批评导演篡改了原作的故事情节,删减了一些人物和关键场景。尽管如此,德语版《西线无战事》已经荣登最高电影奖殿堂。2月19日,它获得了本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BAFTA)七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非英语电影和最佳导演等。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死灰复燃促使伯杰接手执导这部电影。“我觉得现在是制作一部电影的好时机。它提醒我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情况并没有那么不同。我原来还以为这些是我们永远不会重复的时代。”
[1]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德语:Erich Maria Remarque,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本名埃里希·保罗·雷马克(Erich Paul Remark),二十世纪德裔美籍作家。他的里程碑小说《西线无战事》(1928年),讲述了德国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经历,因此开创了新的文学体裁,并多次改编成电影,获得国际畅销小说的地位。
埃里希·保尔·雷马克于1898年6月22日出生于德意志帝国奥斯纳布吕克一个有天主教背景的工人家庭,父亲是彼得·弗朗兹·雷马克,母亲是安娜·玛丽亚。雷马克在孩子中排行第三,还有姐姐厄娜、哥哥西奥多·亚瑟(五六岁时去世)和妹妹埃尔弗里德。埃尔弗里德于1943年12月被纳粹砍头。
他18岁那年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负伤。战后,他改用其祖父的姓氏Remarque,并曾从事许多不同种类的工作。
1929年,他的杰作《西线无战事》以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名字发表(中间名“玛利亚”用以纪念其母亲),并在好莱坞被拍成同名电影。1933年,雷马克移居瑞士提契诺,但继续同托马斯·曼在内的许多德国作家保持联系。他的小说带有强烈的反战情绪。1933年德国纳粹党当政后,他的作品被禁。1938年,他放弃了德国国籍并于次年同妻子Jutta Ilse Zambona移居美国。在美国,他结识了利翁·福伊希特万格、布莱希特、玛莲娜·迪特里茜等政治流亡者。1947年他们成为美国公民。1948年,他重返瑞士。他同Zambona曾两次结婚并离婚。1958年,他最终同卓别林的前妻Paulette Goddard结婚。此后他们一直生活在他的第二故乡瑞士提契诺。雷马克1970年在瑞士提契诺州洛迦诺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