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文化压抑个性发展

中国文化压抑个性发展

博客

中国文化压抑个性发展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分析,自由的伦理理性化推动了以“纪律化”(Disziplinisierung)为表征的“入世禁欲”的日常生活行为的条理化(Methodisierung),亦即为“除魅的世界秩序图景”建造一套发达的形式技术,从而促进了社会理性化的发展,并具有实质理性性质。就是说,纪律一方面构成了社会理性化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成为个人对自身生活进行全面组织和安排的技术;它是社会理性化与自由的伦理理性化之间的衔接点。

在韦伯有关社会理性化与伦理理性化的复杂中,个性与培养个性的天职是二者关联和紧张的核心环节。在韦伯眼中,个性意味着一个人的尊严,它是人们的最终价值,意味着要按照既定的价值全面组织自己的整个生活。所谓的伦理理性化,亦即信仰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就是使信仰能够落实在行动上,使信仰成为有效的信仰。换言之,只有伦理理性化才能使一个人获得“个性”,这即是自由意涵的真谛所在。

儒家哲学主张“超越性”和“内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亦称“内在超越性”,就成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它不仅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中西文化之间本质差别的精神根源。从中可见,西方宗教主张的“超越性”是一种本体论的信仰(ontological commitment),它为西方文化中“神人隔绝”确立了根据;新儒家主张的“超越性”和“内在性”的统一是在与“超越性”相对的意义上使用“内在超越”的,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据。西方的“超越性”是以“弑父(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为表征的“分”“二”的理路,意在隔断传统,除旧布新;中国的“内在性”是以“亲亲孝道”为体现的“合”“一”的理路,意在慎终追远,薪火承续。其间的差别,洞若观火,由此导致中西文化不同的发展路向。

基于中西方“天人合一”和“神人隔绝”的文化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由于所接受的文化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个体信仰自由、平等,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兴趣,通过自强、自立、竞争和创新来实现。中国奉行的是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主要表现集体永远优先于个人,社会中的个体相互依赖,而且社会鼓励大家相互依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要顾全大局。

在中国的文化里,是把“人格”视为一种“做人”的方式,是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集体主义更加强调的是“为人”,而不是独立性。尊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人际关系结构是相对松散的。个人主义更注重“我”,而不是“我们”。西方的“自我”是纯粹的“个我”。在西方人特别是存在主义者眼中,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从其所属的各种社会角色和关系中跳出来,自我的“存在”才会浮现,才算是真正的“自我”。自我只包括他自己,是真正的个体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的自觉与反省,并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亲戚朋友等。一般个体的人格相对来说都较独立,对“自我”都是比较清晰的、稳定的、相当有组织的、有边界的和理性的,且大部分是反应一个人真实状况的。

尊崇集体主义的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紧密。中国文化里的“自我”是几乎没有纯粹的“个我”。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关系网”中。中国文化一贯主张“人是关系的存在”,中国人的自我里除了包含“个我”,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亲戚朋友等。假若一个人没有与他人有社会联系,没有获得某种社会角色,那他就没有真正的“自我”。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曾提到:“中国社会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差序格局,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都立在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层一层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圈内部的成员就像波纹,你有更亲近的圈内部成员,他们组成的圆圈离你就越近,维持比较好的关系。相比于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独立性较差,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特别是对于圈内部成员。

西方人所持的观点是不自由,毋宁死。西方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追求自由。他们倡导人们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来进行生活,有权不按常规生活。西方的自由体现在方方面面,有言论自由,人民可以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来说,生活方式不是个人决定的,集体主义不强调个人的立场。在集体主义中容易形成依赖的人格。中国人做事是被很多事情束缚住的,往往在做事情之前都是需要考虑过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利益,三思而后行的。

中国人习惯将人的社会性作为确定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依据,而人的社会性差别很大。因此,在这样的传统文化里生活的人很容易养成等级观念。而西方人倾向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追求生命的权利和追求自由的权利,西方倡导“天赋人权” 。

中国家庭教育中智育是最重要的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内容是不平衡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甚至提早给孩子补习各种上学的内容,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强行逼迫孩子去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就减少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受到限制,很多情绪、情感得不到正常的释放,这对孩子日后的人格有着消极的影响,孩子的内心是压抑的、孤独的。

西方家庭大多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在家庭里,孩子被看作独立的个体,他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力。亲子交流频繁,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关注孩子的成长。遇到问题,会和孩子沟通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家庭参与感。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与品质:积极乐观、独立、谦逊、善交际等。中国家庭大部分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权威型的父母控制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不怎么考虑孩子的感受,只从父母自己的主观意见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孩子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中西教育在教学目的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更多采用的是应试教育,采取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所以学校培养的是学习型人,并不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许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受到限制,思维不够活跃,想象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西方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造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养成。

在尊崇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价值,推崇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因此激发了个人的主动进取精神,这种提倡个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文化推动了人格个性的扩张。而这个扩张的个性使得人们勇于表现真实的自我,形成了开放的、合作的、创造性的人格。而中国是尊崇集体主义文化的,集体的价值是高于个人价值的

参考

[1]http://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7498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谢盛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