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在中国
女儿今年一个人到中国去过了几个星期。
刚到国内的时候,还不太适应。问国内的亲戚在上海她最喜欢什么,回答是她最喜欢 iPad ,想象她一定是不跟人说话,一个人闷头玩游戏。还好女儿常常写邮件来。有一次邮件中说,“ I have an itchy rash behind both of my legs from sweating 。”人家从小糖罐子长大,这玩意儿没见过呀。妈妈赶紧告诉女儿这叫痱子,夏天出汗多就会出现。
过了一天,女儿又写邮件来了,却是谴责妈妈,“ Why didn't you tell me ice cream was called 冷静? I thought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a cold drink. ”妈妈看不懂,中国人什么时候把冰淇淋叫做“冷静”?爸爸一听就明白了,一定是上海话“冷饮”,在上海话里冰淇淋也称作冷饮的,女儿的中文有限,打中文一不小心就成了“冷静”。
到了姨娘家后,女儿渐入佳境,各种活动、饭局此起彼伏。女儿本来就爱吃中国饭,现在真是如鱼得水。某日中饭吃的是绿豆稀饭、盐水毛豆、和烤鸡。新鲜的毛豆米女儿非常爱吃,她在日记里写,这顿饭比在美国吃的饭好吃 10 倍。写完了想想,觉得不止 10 倍,就又加个零,变成好吃 100 倍。
中国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晓莉姨娘请客,问女儿想去吃香辣蟹还是小龙虾,她想了一下,说,“都要”。吃火锅,她最爱涮藕片,她觉得鸭血很恐怖,不肯吃。
女儿长得小,十三岁了,身高 145 厘米,体重 63 斤。女儿的表弟文文比她小一岁,性格很好,在新东方住宿上学。文文胃口特别好,体重达 160 斤。大家开玩笑说女儿的体重是文文的零头。
除了好吃的,活动也很频繁。游泳、打高尔夫、艺术博物馆、农家乐,不一而足。去游泳,第一个游泳馆可能刚放了漂白粉,味道很大,女儿不适应,下去一会儿就上来了。到了一个大游泳馆,水的味道和清澈程度让挑剔的她很满意。游了一会儿,好几个家长,包括教练都注意到她了,“这个小朋友是哪个体校出来的?动作真好看。”女儿被夸得很不好意思,她在美国参加游泳俱乐部,但是从来没人夸。她觉得有必要告诉姨娘,于是主动交代,“我在美国是游得最慢的。”
女儿喜欢看一个电视节目,用她有限的中文来描述是,“出来一个人,然后又出来一个人,然后又出来一个人。”姨娘猜了半天, 原来是“非诚勿扰”,节目里是“男嘉宾一号” “男嘉宾二号”这么出场的!
往年到中国,女儿最喜欢坐摩托车和三轮车。现在城市里重视面子工程,对三轮车管理很严,所以三轮车很少,价格也由原来的一次三、五元涨到十几元。这次回国,摩托车和三轮车她还是喜欢,但女儿最喜欢的是姨娘骑自行车带着她。她说一开始吓得要命,因为手没地方抓,迎面看见一个三四岁小男孩悠闲地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她一下子就不怕了。
姨娘平时去孤儿院做义工,说一到那儿,孩子们都涌过来,叫,“妈妈抱!妈妈抱!”她说那儿的小孩穿的不好,要求给孤儿院的小孩带些旧衣服来。女儿这次没带很多东西回国,箱子里一半装的都是质量样式好的小衣服。结果,孤儿院常有外国人来领养孩子,领导们气很粗,不接受穿过的衣服,必须是全新的,带小孩的老师对这些质量好的小衣服倒很欢迎。
下雨天冷,姨娘带女儿去买衣服,适合她身材的衣服很多都太花哨了,好不容易挑到几件,一件小外套和一条中裤花了 900 元,一条连衣裙 798 元。幸运的是第二天商场搞活动打折,衣裙降了些价。姨娘还给女儿买了一件 T 恤 398 元,美国农民觉得太贵,让她们去退掉了。
要回美国了,女儿在日记里写,“啊,我在中国舒适的生活要结束了,我要回到我黑暗的日子了。”想想又加一句,“对不起,有点太诗意哈。” 前一天,姨娘问,走之前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想吃的东西?女儿的要求是:无锡水蜜桃,蒋家桥的锅贴,冰淇淋,坐自行车。
在中国过了四个星期回来,女儿问题很多,“门口这双新鞋是谁的?弟弟还是吃素吗?”又说,“妹妹长高了。”女儿的钢琴老师却对她说,“你长高了。”
现在,女儿经常念叨这样的广告:“不会哪里点哪里, So easy, so easy 。妈妈再也不会担心我的学习,步步高点读机!”想必是在国内电视看多了。爹妈欣喜地说,“到底学了一点中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