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诺基亚 少年杨陵的文化记忆 (二)

诺基亚 少年杨陵的文化记忆 (二)

博客
少年杨陵的文化记忆 (二)
诺基亚 2015-01-05


大院文化的主宰者,是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父母们,他们在家乡读完书,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来到杨陵,建立建设分院。

当年我们的父母,虽然说着浓郁的家乡话,但因为学生出生,家乡文化的烙印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极少极少。他们传承给我们的文化当中基本没有他们自己家乡文化观,自然也没有中国传统思想,父母本身的文化思想就是一种融合交汇各地文化思想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起源不止是我们分院,杨陵其它科研院所大院的孩子也基本是同样情况。父母对文化理解,造就了分院子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极其脆弱。当我后来结交了更多朋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传统文化懂的极少,我们的生日是阳历,对阴历知之甚少;只知道自己的属相,说不完十二属相,对传统节气不了解;对一些传统节日也没有太多的感觉,除了清明、春节,我对鬼节等完全没慨念。即使是春节,也就感觉是打扫除和吃点好的,在我记忆里,我没收过压岁钱。

传统文化的缺失,却有着现代观念的富足。那时候院里经常开文节晚会,记忆中最著名的是《长征组歌》,吴长征的诗朗颂字正腔圆,父母们的合唱穿透大食堂,虽然是业余的,但是当年父辈里文艺特长,深深影响着子弟们。那时候对文化的投入和热爱,院里还和军宣队合作,其中一些舞蹈(洗衣舞),我现在都记忆深刻。

电影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虽然处于文革期间,但是我们还是从新闻简报中认识了西汉努克亲王,认识了微微摇头的宾努亲王,然后一遍一遍地重复地看着那些电影,乐此不彼,有些精典台词现在都忘不了。
大院生活是清贫的,但文化娱乐却并不清贫,我们的父辈在文化贫瘠时代,尽可能地为我们营造着了一个丰富文化大院生活,也给我们最深的文化启迪。

大院是封闭的,但是孩子们却因在当地读书,与当地文化有些交集。秦腔,我到现在还是没看过几台完整的秦腔,但却在杨陵中学上学的时候参加过大合唱,唱秦腔,我对秦腔歌词唯一的记忆就是――捡簸(读本)箕……尽管我对秦腔不热爱,但我相信总有几个子弟会通过秦腔合唱引发对秦腔的热爱。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上学与别家院子的子弟们相处很好,与当地农村孩子相处也挺好,但却与街道孩子们不太融洽,记忆中当年孩子们对毛主席像章的认知不是崇拜物,更像是时髦饰品,记得经常会发生街道孩子抢大院孩子毛主席像章事件。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stillthere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