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大哉冯骥才
车子需要两种相对的力量才能前进:
一是像轴承那样克服摩擦力,
一是像车轮那样制造摩擦力。
——冯骥才
stillthere: 三年前俺写过中国需要更多的冯骥才今读杨明的大哉冯骥才, 深有同感; 转载如下:
冯骥才是一个作家,说他伟大是就其形体而言。冯骥才的确魁伟高大,是一个打篮球的好材料,却偏偏当了喜爱文学写作涂沫绘画的作家画家。而一枝笔也只有手指头的长短。
高大的冯骥才喜欢选择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或三雨金莲作为写作题材,还有神鞭义和拳源自津门。
我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天津作国际金融研究时听说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旅德艺术家作家周仲铮女士的展览,在形式上见到冯骥才的,当时还有以写作小说《红旗谱》著名的作家梁斌也在场,天津文化艺术界人士济济一堂,共襄盛举。
最令人瞩目的是还是高大魁梧的冯骥才,这倒不是喧宾夺主,因为他的举动温文尔雅,说话声音并不高,他在和周围的人们谈论美国作家海明威。海明威不仅在欧美西方世界在以前的苏联和亚洲的中国都是有很高知名度,也颇受读者们的喜爱。那时的冯骥才也肯定喜欢海明威的小说作品,而他本人也已经在天津和全国文学界有名了。
天津的小说月刊和全国各类文学杂志都是几百万份的发行量,拥有大量读者,远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现在的杂志报纸发行量都在萎缩,一方面和网络的出现有关,还有电视电影艺术作品竞争,各类书籍和翻译作品也多了,人们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一再轰动的小说作品报纸杂志转移到其它活动上去了。 冯骥才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和印象深刻的不是神鞭和三雨金莲之类的消遣作品,而是更富于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和他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有关的重大题材,那是冯氏最有传世价值的作品。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冒着极大在的危险从事写作,把速写和素材卷起来藏在自行车轮胎里。
冯骥才最振撼人心的作品是一百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真实经历体验为依据的故事。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痛不欲生,催人泪下。他纪录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真实而生动,比根据传说编写的津门义和拳的故事要精彩得多。
冯骥才也来过欧洲,写过一本《雾里看伦敦》。他在布鲁塞尔国际书展期间,为其作品各种译本签名,中文小说也为当地华人华侨踊跃采购。冯骥才还当众露了一手绝活,用水墨毛笔画国画,当场被收藏家买走。
到了二十一世纪京津大搞土木建筑,冯骥才奔走呼号,为保护传统建筑和重要历史遗址不遗余力,高大魁梧的冯骥才再次发挥打篮球时冲锋陷阵的劲头。他还在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举办画展,义卖筹集资金,用来保护在建筑和文化遗产。
现在全国各地城市建筑设计缺乏总体规划,经得起美学和历史检验的伟大建筑设计凤毛麟角,是一个真正值得从上到下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试想一个悉尼歌剧院,一个巴黎艾菲尔铁塔吸引了几代多少游客的观光向往。
还有冯骥才关注的文化遗址遗存古代建筑保护,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至于软件,像冯骥才这一代人耳闻目睹亲自经历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百个人的口述是不够的。
完整系统地收集、整理、研究,足以使冯骥才宝刀不老,不仅成为一个画家,小说家,而且成为名符其实的教授和伟大学者。
□ 寄自比利时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2199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still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