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子论》摘要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TCM)是1个医学系统,此系统主含中医理论与各临床学科,中草药物学,针灸学。
医学理论是专业灵魂,而药物学与针灸学是救治的工具与利器。
附子与乌头,是同根所生的中草药物,中国也是附子的优良发生地。
中国具备此类药草的原始自然种。
附子与乌头被中国先民首先发现并以生命直证,其历史有证可查,诉诸于文字记载已历1800来年。
附子的药用,其重要医学意义与价值是救治,即使在科技发达的当代21世纪,仍然可以补当代西医临床学之不能,实现对很多人类疾病的较完美救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附子与乌头的正确,科学,合理,专业地诉诸于临床学实证与使用,至今还是个挑战性的主题,本师愿对附子做些研究与讨论。
学习,攻读,研究,攻略TCM,尽力守正,以利创新。
中医人的立身之本,是强烈地推动自身的学术与医术进步。
1)原始文献与数据的复习
1-1《伤寒论》有关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的主治条文。
1-2《伤寒论》原文关于附子所记载的数据
1-3《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信息
1-4《本草纲目》记载的文献与数据
(见此文件后面)
2)伤寒论应用附子的成就
3)对古方古法守正
4)生附子的特殊之用
5)附子的炮炙之优劣
5-1最初的产地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5-2最初的炮制是醋制
5-3生附子的药性特点
5-4熟/炮附子的药性特点
5-5关于阳
5-6关于火与火神派
郑钦安,祝菊味。。。
6)附子与乌头的毒性
6-1心传导系是电传导,伴化学传导,是电化学。
电解质与物质互相转化,是电化学的本质。
蛋白质在其中起做用,因为附子的本草(块根)本质是细胞,生物活性的本质是蛋白质。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这个亘古之迷题可有解,我命名为秦解,或TCM秦定理之1:先有蛋白质。
隆重推出,给我的学生批判借鉴用。
神经兴奋与抑制。
6-2主要作用点是心传导系统与心机细胞
6-3心肌能量的合理注入,物质细节不明,这是草本细胞的特性
6-4草药的提纯与单体
6-5合体/细胞全体/生物活性
7)乌头碱的正向药用与毒性的合理控制
7-1 临床经验研讨
我是个临床“家”,我可以夸张1下我自己的“医学业绩”,研究运用附子与乌头近半个世纪了。我还是谨遵张仲景,喜欢生附子,黑顺片,或少浸泡,少过火的附子。
7-2研究方向
我尚未能亲身去四川附子主产地采挖野生乌头与附子,我很想偿试研究1下鲜附子,我猜想仲景或许用的是鲜生的,或接近鲜生的附子。因为,长江流域冬天有利乌头与附子的生长,水路顺流而下至湖北,再河南抵黄河流域,可能性大增。
所以,还要解读伤寒论原文的生附子,还有强人大者1枚,甚至去皮破8片。都要再研究。
8)主要应对
8-1各种疼痛,1心痛(心绞痛),2痹痛(骨关节肌肉痛)3头痛(神经痛,偏头痛)
顺序123.。。。
8-2附子偏于治心痛,乌头偏于治痹痛,普遍治头痛。
9)阴阳,病与证
研究伤寒论,有几十条原文涉及附子辈的使用,所涉的病,是所有6病,主要是伤寒与中风两类,但是,细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各证,有几十上百个。痛证必涉及,其次就是虚证,而最多见的虚证就是过汗与严重的下利,最后造成手足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10)关键词
11)基本结论
11-1 最早发现与实证附子药用的是张仲景。
11-2 最早记载附子与乌头药用价值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
11-3 最经典的,应用附子的TCM方剂是四逆汤,对附子的原始气质,及组方原则,各药的量化,制剂工艺,用水用火,制成药量,具体服法,具体服药量。。。都有详尽的记载与表述。
11-4四逆汤原创所用是生附子,应当遵循,并确知生附子之所指。
11-5金匮肾气丸所用是炮附子,应当遵循,并确知如何合理炮炙。
11-6当代中医临床所用附子常常量大取效,可能在浪费药物资源,并有违中医学原理,需要学术检讨。
11-7附子与乌头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抗疫,抗病,抗痛,如果熟知TCM原论原理,熟知内经,伤寒论的程控法则,实证经验,当可以毒攻毒,大毒治病,取得较完美的医学绩效,解决当代所面临的1些难以克服的中西医学主题。
11-8附子与乌头具有强烈的药性,也具有医学所定义的毒性。克服此类毒性,并诉诸于临床学救治的善用,取得完美之效,需要辨病辨脉辨证,还需要谨遵原创者所创立的专业之规,还原中医学理论及实证所载,加强对原文每1个字的研究与医学含义之确认。
11-9已知解决附子与乌头毒,并保持附子与乌头珍贵的药用价值,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创文字中就已经解决了。
11-10中西医研究者应当共同仔细着力研究,不可偏废。
11-11关于TCM研究,无论是经典原论,还是经典方药,学者与中西医师有巨大的空间舞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2)讨论
12-1 附子可能替代或部分替代,现代的化学制剂强心剂。
12-2乌头可为当代难以对抗的骨关节病痛,与免疫病提供新的有效药物。
12-3四逆汤与大乌头煎覆盖的临床学病种范围极大。
12-4谨遵原创,是我的建言。
12-5甘草与蜜可解乌头碱之毒,并同时完美保持附子与乌头的药用效价。
————————————————————
1-1《伤寒论》有关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的主治条文。
通脉四逆汤是四逆汤之大剂、重剂。
1,(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3、(91条)伤寒,医下之,继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4,(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5,(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6,(273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7,(277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四逆辈是指四逆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加人参汤等类
8,(282条)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9,(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0,(323条)(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11,(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12,(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13,(339条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14,(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15,(353条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16,(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17,(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8,(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9,(377条)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20,(380条)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21,(385条)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22,(388条)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23,(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上计23条原文涉及到各种四逆汤)
《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10余方,涉及附子的原文有37条。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
——————————————————————————
1-2《伤寒论》原文记载的数据
原创药物组成:
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
炙。
原创制法及用法: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现代用法:水煎服。
—————————————————————————
1-3《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信息
附子与乌头:
附子
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
附子一名莨,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或生广汉,八月采,皮黑肥白(《御览》)。
《名医》曰:
生楗为及广汉东,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御览》)。
案《范子计然》云:
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
1-4《本草纲目》记载的文献与数据
【释名】
附子,其母名乌头。
时珍曰: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注解,今悉正之。
【集解】《别录》曰: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月采为乌头。
弘景曰: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八角者良。乌头四月采。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有两歧共蒂,状如牛角者,名乌喙。取汁煎为射罔。天雄似附子,细而长,乃至三四寸。侧子即附子边角之大者。并是同根,而《本经》附子出犍为,天雄出少室,乌头出朗陵,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也,今则无别矣。
恭曰:天雄、附子、乌头,并以蜀道绵州、龙州者佳,俱以八月采造。余处虽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
大明曰:天雄大而长,少角刺而虚;附子大而短,有角平稳而实。乌喙似天雄,乌头次于附子,侧子小于乌头,连聚生者名为虎掌,并是天雄一裔,子母之类,气力乃有殊等,即宿根与嫩者尔。
曰:乌头少有茎苗,身长而乌黑,少有旁尖。乌喙皮上苍色,有尖头,大者孕八九个,周遭底陷,黑如乌铁。天雄身全矮,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个,皮苍色。侧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颗如枣核者。木鳖子是喙、附、乌、雄、侧中毗患者,不入药用。
保昇曰: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喙,细长三四寸者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
宗奭曰:五者皆一物,但按大小长短以象而名之尔。
颂曰: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冬至前,先将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耘耔,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苗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实细小如桑椹状,黑色。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以长二三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旁尖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侧子;元种者为乌头;其余大小者,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然收采时月与本草不同。
谨按:本草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博物志》言:附子、乌头、天雄一物也,春秋冬夏采之各异。而《广雅》云:奚毒,附子也。一岁为侧子,二年为乌喙,三年为附子,四年为乌头,五年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此五物。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乎?
时珍曰: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天雄、乌喙、侧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陶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而雷zaozi003之说尤不近理。
宋人杨天惠著《附子记》甚悉,今撮其要,读之可不辩而明矣。其说云:绵州乃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乡产附子,而赤水为多。每岁以上田熟耕作垄。取种于龙安、龙州、齐归、木门、青堆、小坪诸外。十一月播种,春月生苗,其茎类野艾而泽,其叶类地麻而厚。其花紫瓣黄蕤,长苞而圆。七月采者,谓之早水,拳缩而小,盖未长成也。九月采者乃佳。其品凡七,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附而长者为天雄;附而尖者为天锥;附而上出者为侧子;附而散生者,为漏篮子,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专附名也。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皆小;种一而子二三,则稍大;种一而子特生,则特大。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本草言附子八角者为良,其角为侧子之说,甚谬矣。附子之色,以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为胜。漏篮、侧子,则园人以乞役夫,不足数也。谨按:此记所载漏篮,即雷zaozi003所谓木鳖子,大明所谓虎掌者也。其鬲子,即乌喙也。天锥,即天雄之类,医方亦无此名,功用当相同尔。
【修治】保昇曰: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乌喙,采得,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裛之,数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淹之。并不及前法。
《颂》曰:五物收时,一处造酿。其法:先于六月内,造大小面曲。未采前半月,用大麦煮成粥,以曲造醋,候熟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则以水解之。将附子去根须,于新瓮内淹七日,日搅一遍,捞出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若猛日,则皱而皮不附肉。
时珍曰:按《附子记》云:此物畏恶最多,不能常熟。或种美而苗不茂,或苗秀而根不充,或以酿而腐,或以曝而挛,若有神物阴为之者。故园人常祷于神,目为药妖。其酿法:用醋醅安密室中,淹覆弥月,乃发出晾干。方出酿时,其大有如拳者,已定辄不盈握,故及一两者极难得。土人云:但得半两以上者皆良。蜀人饵者少,惟秦陕闽浙人宜之。然秦人才市其下者,闽浙才得其中者,其上品则皆贵人得之矣。
弘景曰: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曰:凡使乌头,宜文武火中炮令皴拆,擘破用。若用附子,须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个重一两者,即是气全。勿用杂木火,只以柳木灰火中炮令皴拆,以刀刮去上孕子,并去底尖,擘破,于屋下平地上掘一土坑安之,一宿取出,焙干用。若阴制者,生去皮尖底,薄切,以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漉出,日中晒干用。
震亨曰:凡乌、附、天雄,须用童子小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好。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拣去坏者,以竹刀每个切作四片,井水淘净,逐日换水,再浸七日,晒干用。
时珍曰: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炮令发拆,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又法:每一个,用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气味】辛,温,有大毒。
《别录》曰:甘,大热。
普曰: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当之:苦,大温,有大毒。
元素曰:大辛大热,气浓味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沉,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好古曰: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
赵嗣真曰: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也。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是也。
戴原礼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李焘曰:附子得生姜则能发散,以热攻热,又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
之才曰: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芪。
时珍曰: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本经》)。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别录》)。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元素)。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李杲)。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好古)。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时珍)。
乌头(即附子母)
【主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坚痞,感寒腹痛(元素)。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李杲)。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时珍)。
【发明】宗奭曰:补虚寒须用附子,风家即多用天雄,大略如此。其乌头、乌喙、附子,则量其材而用之。
时珍曰: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寒用也。李东垣治冯翰林侄阴盛格阳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则神圣之妙也。
吴绶曰: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刘完素曰:俗方治麻痹多用乌附,其气暴能冲开道路,故气愈麻;及药气尽而正气行,则麻病愈矣。
张元素曰: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宜少加之引经。又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震亨曰: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仲景八味肾气丸,用为少阴响导,其补自是地黄,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乌头、天雄皆气壮形伟,可为下部药之佐;无人表其害人之祸,相习用为治风之药及补药,杀人多矣。
王履曰:仲景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钱仲阳六味地黄丸,为阴虚者设。附子乃补阳之药,非为行滞也。
好古曰:乌、附,非身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服附子以补火,必妨涸水。
时珍曰: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一一一一一
DAOM967 高级中药学 - 笔记摘要
病有缓急。 病有意?,病有病 经验VS本能
● 本草记载40多种水
● 草药源于人类生物学本能,不断尝试的结果
治病VS救命 =》救治 ● 救是急救
● 治为慢慢调整 本经的草药主要是用于救治,1半是用来救(命)的。
《本经》 1. 365
2. 上、中、下
3. 其中5种重要的药
1)黄连治疗痢疾 2)麻黄治疗喘
3)青蒿抗虐
4)板蓝根抗病毒 5)附子(子根)/乌头(母根)
附子
《本草》冬采集为附子,春采集为乌头 (天雄) 附子在冬天生机盎然,象葱。(cf 洋葱/圆葱)。在北坡,有很冷的环境下更发达。
了解附子生长的的生态环境,才可对附子正用,善用,科学合理之用。 如同青蒿一握,以水二升。。。
/***
附子产于广汉平原,北坡。要最冷的时候采集,冬三月,其气味最足。最冷的时候,生命 力最强。
破症坚积聚 血瘕:所有肿瘤都是
作痿:中风后,不作用 附子喜阴,有温阳之性。
喜沼泽,如泽泻,有利水之性。
多读读经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论。 ***/
秦:晋以前用得比较精确;晋以后(唐宋元明清。。。)的时代就下道了。 理由:?
破坏单体成分和蛋白质之天然联系,可能正是此类联系产生了奇妙之用。 附子的炮制可能的结果是大量使用,而造成 1)浪费资源 2)破坏完美价值 3)增加毒性
仲景开启合理使用中草药之先河。 《伤》为经典医书,中草药的临床学的开山之作。
附子: 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御览》作 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生山《吴普》曰∶ 附子,一名莨,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或生广汉。八月采。皮黑,肥白(《御览》)。
《名医》曰∶生楗为及广汉东。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御览》)。 案∶《范子计然》云∶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附子和 乌头
1. 救命:强心救治心力衰竭(呼衰和心衰)
2. 治病:既然可以救心,那就可以就所以的生命问题 因为人的生命当中,最高掌控点是心,心为大主,君主之官。
奇恒之腑「脑,骨,髓,脉,胆,女子胞
3. 镇痛:
a. 附子主要对抗心痛,如心绞痛 b. 乌头主要应对:骨-关节-肌肉痛,
痛:
C 肩,肘,腕,指,。。。
镇痛除了鸦片,就是乌头了,且乌头无成瘾性,易掌控,可掌控,可量化。。 见《金匱》乌头煎,乌头桂枝汤。。。
四逆汤 的附子和 乌头煎 的乌头 救治心力衰竭(呼衰和心衰) 乌头煎 乌头碱的单体和某蛋白相连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A2K5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 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罂粟碱 典型的使用了附子的方是四逆汤,其气质,,,
【桂枝汤】 温柔的桂枝汤,虽然温柔,但也用了七个步骤,不可如水流利,若此,病必不除。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 九“
意在中病即止,不要过度用药,以达驱邪不伤正。
辨病,辨脉,辨证, 附子可以广泛治病,但不可滥用,必须辨
秦警句:
1. 专业精神有专业生命!专业精神有普世(专业)价值。。。 Professional =>{ Acupuncturist, licensor, provider, ready to go}
2. 自然界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新冠病毒
讨论:生附子到底是啥样? 生附子是新鲜的吗?由生姜和干姜的用字区别精准来看,生附子应该是象生姜那样新鲜的 吧。
秦自己的经验,用过附子(黑顺片)不离干姜和炙甘草。多加水,小火慢炖(5碗水)煮 到一碗(至少1小时),另加蜂蜜。10克开始,加,最大用到30克。 炮附子:黑顺片,用的是最接近生附子的附子(生附子切片,放米醋里泡,变成黑顺片 「黑褐色」)
骨关节痛(寒证)
济生肾气丸 (肾气丸里有附子)- 有用但不够力
乌头煎 (用草乌头代替10g煮水,大量加蜜和水,合入独活寄生汤)
试一试药:
乌头煎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 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 「 先喝 1/10」
生附子 盐附子 油炸
讨论 生附子
问:《伤》中生附子「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是新鲜附子 ?还是干附子? 分析:
1. 仲景先师行文用字精准,他有记载区别地用到 ● 生姜,干姜;
● 附子(生),附子(炮) ● 甘草,炙甘草
生姜VS干姜
- 生姜:新鲜,鲜嫩,没脱水 (解表,发汗) - 干姜:生长年份够,脱水,(温中)
(本人经验:在室温下可以储存1个月;在冰箱里可储存2~3个月)
2. 如果附子冬天采收于四川广汉,冬季运输到江汉平原带,时间不是问题。加上仲景 时代的伤寒病发生在冬天,那么新鲜附子采收后存放几个月也没问题,故为生附 子。此“生”和生姜的生,即“新鲜”同义。
3. 另,《伤》中提到“生”的草药一共四个: ●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 生梓白皮
● 生姜(切片)
● 生地黃一斤(酒洗)
4. 《伤》中有甘草,炙甘草,其实没有生甘草。
● 甘草:为脱水风干的甘草,但不是新鲜甘草,所以没有“生”字 ● 炙甘草:为蜜炮制过。
基于以上四点,生附子,应该为新鲜附子。
《伤》有三十多条用附子。。。 作业---
- 有多少条?有三十多条用附子,
- 有多少种 脉?
- 有多少种 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