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小孩最爱的中国美食原来是这个
北方人对饺子的热爱与生俱来。做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我基本是还没学会吃饭就会吃饺子了,还没学会走路就会擀皮了,还没学会数数就会数饺子了,还没学会认字就认识饺子俩字了,还没学会背唐诗就会背带饺子的俗语了“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饺子好吃,包饺子好玩,一家人团坐一起,边擀边包边聊天,其乐融融,亲情倍赠。那些抑郁的青少年,卧轨的高中生,如果能常常和家人一起包个饺子,唠唠嗑,保证心情舒畅,充满阳光。
饺子不仅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对饺子的向往还能点燃希望。莫言就是因为想过上一天三顿饺子的好日子才走上写作的道路,才获得了至高的奖赏。
可惜我这地道的北方人,一失足嫁了位对饺子不感冒的南方佬(尤其讨厌包饺子),从此过上“饺子基本不吃,要吃基本靠买,买了基本生煎,吃完基本无感”的悲催生活。偶尔嘴馋了自己动手包个饺子,跟做贼似的。感谢二娃携带北方爱饺子基因降临,LD再狠,苦啥不能苦孩子,俺借娃的名义大肆包起来。
有回二娃回家说午饭没吃,问为啥,原来是学校特意准备的健康食品:清一色蔬菜色拉撒一把cheese,连片面包都没有。等到学校再次喂兔子的时候,俺准备好喂娃的饭:一盒煎饺,一碗水果,一杯清茶,一块点心给娃送去。娃回来说好多同学share 了他的饺子(貌似学校规定不许吃别人的东西),轮值的老师对他的食物表示欣赏,他的班主任注视良久,咽着哈拉子说饺子是她的最爱,blah,blah..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等学校再喂兔子,俺就巴巴地弄了两盒饺子,谄媚地送了一盒给班主任,本来设想的各种拒绝推托等尴尬场景一概没发生,人老师特高兴的收了,附带感谢话一堆。俺这马屁拍到点上,接二连三又连拍几下。后来老师怀孕生娃,见了俺说以后要多给她娃吃饺子,因为吃饺子聪明。俺正琢磨扩大再生产,提高供应量呢,娃换了学校,俺想接着拍都没机会了。。
得到老师权威的肯定,娃的同学啥的也常常在俺家被饺子的糖衣炮弹砸中。不过我发现,老外爱吃饺子,但更爱包子。俺姐也有切身体会。她常给俺外甥带包子当午饭,每回带一堆一个不剩,都给同学分了。那些同学不仅来者不拒毫无禁忌,吃多了还学会点了,有回俺姐包的胡萝卜素馅的,那些孩子吃完不解馋,让俺外甥捎话,下回放点肉。。熊孩子,还敢挑食。。
自打发现小孩子爱吃包子,俺这就跟开包子铺似的,大盆大盆的面发的象贵妃的脸,又白又软,一碗一碗
的馅调起来,香气四散。大娃说妈妈你可以开店了。包好送朋友朋友喜欢,喂孩子孩子解馋,上私教课给老师带一包,帮老师解决孩子的早饭。
饺子和包子,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象征。爱饺子,爱包子,不仅因为驻留于唇齿之间绵长久远的美味, 更因为它们所传承的古老又鲜活的文化和底蕴。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中说“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
让孩子爱饺子,保护好孩子对饺子的感情,是我们这代夹缝中一代移民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孩子还没准备好跟别人不同,那就停下来,等一等,传统文化的感知认可和激赏,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静水深流的感染,有时还需要外界的影响和推动。
二娃他们在做一个关于chopstick的project,当所有的孩子都以会使用筷子而骄傲,中国娃怎会不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