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个体育推妈的成长经历(下4)

一个体育推妈的成长经历(下4)

博客

我父亲生于农村,10岁左右来北京投奔姐姐家,后来在北京上的四中北大(靠的全是助学金),又留校多年任教。我印象中他一直是个很骄傲的人,他逗乐时的一句经典:承认自己很棒,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谦虚的态度。我13岁那年,我们头次回农村老家(已经没有一个亲戚了)。记得在村子里老家的地基前,我爸说:在我们村里,那时有很多孩子都比我聪明, 可惜他们没有机会离开农村进城读书。如果当年不是你爷爷决定全家离开村里,不是你姑姑在北京收留我,我今天也就是一个普通农民。我当时听完挺震惊的,不过,这也让我后来有了孩子之后,总是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

儿子5岁时从小朋友家回来就问我:妈妈,我怎么没有奖杯呀?我说:等你再大点,长了本事,去参加比赛,就能挣回奖杯了。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让他后来十几年都很努力地练习,挣了好多的奖杯奖牌(美国真的特别喜欢给孩子奖杯,越小越是)。 让我很惭愧的是,我们家就我一直拖孩子后腿,总是打着小九九:好贵呀,好浪费时间呀。。。还是孩他爸每次都坚持给孩子找私教,坚持说该接着练。当然,真正跑腿带孩子比赛,还主要是我的活。

12岁到14岁间,孩子其实很混混的,喜欢打比赛,喜欢跟小朋友一起打球,但不喜欢练基本功。唯一优点是他很喜欢他的私教,私教一直像大哥哥一样教他动作,带他打球玩。孩子那时候还喜欢打球另一原因,可以要求买名牌衣服鞋子球拍背包,天天给我回家说哪个牌子的东西最好等等。大概是我叨叨好贵好贵的声音中,儿子立下了第二个志向:他要找到赞助。

孩子14岁之后,我们又请了个地方上比较著名的老教练,两个私教同时教。老教练的优点是让孩子多了很多思考,特别是老教练总是教导孩子,打球像是做人,要稳要冷静。越低谷越不急不气馁,赢的时候要不骄不燥。更重要的是,不要在你对手面前有所表现,不要让对手看出你无计可施而给他增加信心。15岁到16岁间,孩子好像忽然长大了,一下子非常自觉自律,有功夫就研究打法,自己打电话去定场地,跟朋友约球,天天想着跟发球机练球也不觉得枯燥。而且更让我们骄傲地是他的球风越来越好,做人也变得更沉稳。儿子找赞助的热情倒是一点也没有减,最有趣的一次是他听说一个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的体育公司比较容易给赞助(就是减价球衣等),于是从网上找到他们的联系电话,自己给那个公司的人打电话,一层层查询,一直找到负责批准赞助的人。一周后,儿子得意地跟我说他拿到了那个公司所有球衣鞋子50%的折扣。我在表扬他的同时,稍微提醒了他一下要注意计算邮费问题。儿子这才明白成本的估算还没那么简单,他第一次拉到的赞助实际上是没有用的。到16岁时,儿子成绩上去了,终于拿到了Adidas和Head的赞助。拿到Head那天,我们正开车去Cleveland比赛。半路上,儿子在手机上看到新公布的排名,赶快联系Head公司,左转右转,最终在我们快接近Cleveland市中心时,找到了负责赞助的人。那时,我开车快10个小时了,天开始下大雪,白茫茫一片。手机时段时序,最后我干脆停在高速紧急停车线里,等儿子同负责人讲完电话。等儿子打完电话,他激动地在车里欢呼,说人家马上就会电邮过来合同,然后他可以得到免费的这个半价的那个。。。我笑着祝贺他。虽然这些所谓的赞助相对我们的开销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孩子经过多年努力,自己争取到的这些赞助,也算是对他的努力和成绩的一种承认吧。有趣的是,几年后他暑假在公司里打工,挣得的钱远高于那些赞助,可他似乎没有那种兴奋,到底是付出的辛苦不能相提并论。

Head的赞助是儿子打球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正好快到圣诞,到圣诞时孩子拿到Head最新款的4个球拍和10个网线。在我们选择拍子时,我们还刻意选择了一款同他当时用的拍子相似的。网线有所不同,但在我看来好像差不多。当时的想法时,这样的转换会失去一些掌控性,但会更加大球的速度。象以往一样,孩子放弃了所有圣诞附近的比赛,跟我们回欧洲休假。然后,一月忙着期中考试,也放弃了所有比赛。这样大概有一个半月的休赛,我们希望这期间他可以适应新球拍。结果是灾难性的。二月中的比赛,没赢一场,球一点准确性都没有。二月底,儿子把网线换回去,稍微有些进步,但还是不适应。。。最后基本上到了八,九月份,才真正掌握了球拍,可惜把最重要的11年纪下学期就浪费掉了。特别是由于他上一年的成绩,可以直接进很多全国二,三级的比赛,本来是很好的机会,现在却搞成一场场输球。加上他决定不要教练,使得正手姿势变形,于是,那一年变成了非常艰难的一年。

孩子练球这么些年,作为父母花钱也好,花时间也好,其实都不是最烦人的事情。最让人消耗的是一直在思考孩子的未来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坚持打球?甚至是坚持打球会不会耽误孩子的未来?

有人说在美国打网球好的ABC不多。其实在低年龄组,成绩好的ABC不少,比华裔在美国的比例可能要高。我在想原因之一是网球基本是中产阶级的运动,另一条其对身体的要求比篮球橄榄球之类相比更适合亚裔。孩子的教练曾经说过,美国孩子到了13岁以后,只有不到30%的孩子还继续坚持比赛(各种体育项目)。到了高中后,每年还在参加USTA比赛的人数都在大比例的下降。除了烧钱外,最大的原因是孩子的时间不够用了。这条在ABC或者整体亚裔里更明显。很多小时候球打得很好的孩子,同时还参加奥数,还有音乐乐队,还有辩论队等等,而且高中课程也非常占时间。各方都想同时做的孩子,很难每个都做到很高水平。在这个阶段,另一类孩子已经非常坚定变成职业运动员,变成基本全天候地训练,要想同他们竞争全国前几十名的名额,就需要你精简掉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全力以赴。而大多数亚裔敢吗?我还真认识一家老中,孩子在12,13岁左右球打得非常好,在美中排名很靠前,而且孩子非常喜欢打球。于是父母真的是豁出去了,妈妈带着孩子搬到弗州去,上午孩子在学校上课,下午去某著名网球学校练球,老爸在美中坚持上班挣钱。这么折腾了好几年,孩子反而排名越来越差。我在几次比赛时见到他们,老爸除了困惑就是后悔。我除了看得心惊胆战,就是同情。孩子打得最好的时候,我老公的朋友建议我家孩子应该停学一年去网球学校训练,我们想了又想,真的不敢,主要是我。从这方面讲,中国人顾虑是多些,孩子他爸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fpxjz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