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抑郁症也可以无为而治
对抑郁症也可以无为而治?
木愉
一个做精神科医生的朋友说了一件趣事。他参加一周一次的例会,主任正兴高采烈分析治病经验,他却唱反调,说:林肯曾经是一个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却自愈了。林肯的例子似乎证明精神科医生其实可能完全无用。与会医生们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这个朋友的见解并非独一无二。以前《纽约时报》上就介绍过精神科医生不介入的处置方式。这个听起来有点道家的无为而治,不过却有一个新概念,乃进化心理学也。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动物的机能都是通过长久的进化保存和发展下来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那么,抑郁症为何在人身上留存下来呢?当然,抑郁症既不是罕有,也不是人人皆有,而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要不,就不能理解一种又一种的抗抑郁的药会隆重上市,也不能理解成千上万的人依赖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
按照进化论的逻辑,抑郁症在人的身上留存下来,有着它的目的,什么目的呢?安德鲁斯(Andrews)和托马斯(Thomson)认为,抑郁症就如牛的反刍一样,对人可能是有益的。把抑郁比为反刍早就有了,但只是着力于否定方面。而这两个心理学家的独创在于发掘出其中的肯定方面。比如说,抑郁是因为一场痛苦的离婚引起的,那么,反刍就可能采取一种遗憾的形式,反省自己如果怎么做的话,就可能会挽救这场婚姻。如果抑郁能帮助一个人吸取教训,那么这场抑郁就是有益的。
因此,仅仅靠吃抗抑郁药是不能让抑郁症走开的。最近一些年,托马斯开始让病人减少服用抗抑郁药。在他看来,药物也许会干扰病人的康复,使得病人难得面对和解决自身的问题。总不可能让病人终生服药,而一旦停药,抑郁又会发生。所以,吃药只是治标而已。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有点类似吃一堑长一智的古训。任何成长都是在试错中前进的,成长并不是没有代价,不仅不是,而且不菲。
对一个病理现象的机制,总会有很多假说。关于抑郁症,迄今就有“呼救”、“认输”和“抑郁现实”等等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可能正确地描述了研究对象的某一部分,却不能穷尽。进化心理学的反刍说也一样。
从古至今,抑郁在很多伟人身上都存在,智慧真的是伴随着痛苦的。但是,每当抑郁来临,我们还是要尽量让抑郁的痛苦走开。这就好像高烧一样,表明身体的防疫系统正在对病魔进行抗击,但是我们还是要吃退烧药。即使痛苦有益,避免痛苦还是首当其冲的,这也许就是进化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