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日趋封闭的美国?

日趋封闭的美国?

博客

不是为了展望世界的未来,预测美国的前程,更不是为了诅咒谁和祝福谁,我只想为居住在美国的自己和儿孙提供一种观察的视角,以便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风云莫测的局势。

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在古代都相信人世间的祸福与天象的变化有一定联系:据说凯撒遇刺前,天空出现“血月”;中国则有“天人感应”说。近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去年以来的极寒奇热飓风地震火山爆发等等,不管是否与人世间的好歹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惴惴不安的焦虑却是肯定的。

很多年前,看过一本美国学者艾伦·布卢姆写的《美国精神的封闭》。说句老实话,很惭愧,没有完全看懂。作者的广证博引把人震呆了,绕晕了,其中许多人和著作我都不知道,更没有看过,为了查找这些资料,反而忽略了作者的主题。

布卢姆的语言有点像中国的老子,他认为开放导致美国的封闭。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美国1973年出版,几十年来一直居于畅销书榜单的《光荣与梦想》在结尾时也说:“在干预了国外冲突1/3世纪之后,美国人民再次把注意力转到国内来了,他们要在与世隔绝中寻求安慰,在孤立中寻求复兴。”

这一点跟世界大多数人,尤其是跟中国知识界的认识大相径庭。他们往往根据本国的切身体会,比较一番后,得出美国是最开放、最民主、最包容社会的结论。当然,这不能算错,这是美国截至目前的主流倾向,人们可以轻松举出许多具体事例。

但是,“身在此山中”的美国知识界却始终保持着怀疑、挑剔、探究的传统,时刻警惕注视着美国社会发展中的细胞病变,挑开红润皮肤下的炎肿溃疡,挤出脓血。

换一种眼光,多种角度分析,不难发现美国的病态症状很多,封闭的迹象俯首即是。比如,美国的电影院,除少数外,基本不放好莱坞以外的影片。除了CNN,其他电视台很少报道外国新闻。很多美国人(包括不少大学生)对外国的地理风土人情无知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人们来往较频繁密切的社交圈子多为同种族、同阶层的人,美国社会实际上分为许多不乏封闭性质的群体,隐性的玻璃墙让群外的人很难融入其中。

川普上台后,随着“美国优先”的口号再度响彻云霄,退群、卸担、贸易保护主义等旧日孤立主义的毛病复发,党派政治斗争加剧,与媒体舆论交恶,种族矛盾升温,移民歧视加深,流氓恶棍间谍的帽子不仅被扣向移民,还扣到外国留学生的头上。现在不单学者,普通民众也能感受到美国加紧敦促建墙关门的窒息空气。

在美国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中,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渗透庇护的国际主义顶多占到1/3的时间,更多时间处于蛰伏状态或实行孤立主义的国际政治策略。即使在杜鲁门开启新的世界格局,大幅提升了美国的影响力后,也不是全面开放,而是划分了几个封闭的圈子,分别加以扶持、禁锢、制裁。在国内,种族主义的隔离政策实行了两百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被废除。

美国从建国起,就明确规定政教分离,但实际上建国的主导思想却来自新教。原本开放包容的平等主张,随着贫富分化加剧,逐渐变为事实上的不平等。阶级或阶层本身就是封闭的圈子,美国尽管为打破等级提供了可能,却仍然无法彻底改变多数穷人世代局促于社会下层的可悲状况。各个社区并非无条件开放。穷人进入富人区会发生什么?报警!

在欧洲人的眼里,美国属于没文化的荒漠。美国人自己说的文化,与欧洲文化不完全相同。比如他所创造的、风靡全球的摇滚乐,被人说是性欲的发泄,符合托克维尔总结的民主艺术的特征:紧张、多变、粗野和直来直去。跟典雅富丽堂皇的欧洲古典音乐,没有丝毫文化联系,但它成功碾压了贝多芬们,在全世界竖起了唯我独尊的标杆。许多美国人阅读的经典只有《圣经》和《独立宣言》。而圣经带恰恰是南方曾经盛行种族隔离的地区。宗教信仰的自由,一方面容忍不同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巩固和强化了不同的文化社交圈子。至于《独立宣言》所宣扬的平等、自由、独立精神,在关注无差别之外,也推崇了不容忍的独立权利。在打破旧封闭圈子的同时,建立新的独立系统。

 

世上的事情都带有两面性,美国也不是只有平等、自由、包容,甚至会从这些普世价值中发展出相反的东西来。六十年前马丁路德·金倡导的,以各种族平等宽容为基调的人权运动,如今已经演变为某个种族自成一家的特权许可,成为某个种族的护身符,偏离了初衷。有人说;其他人都成了“人”,只有黑人成了“黑人”,生动地反映出这种状况。

《独立宣言》中的自由、独立,如今在美国更多的体现为“自我”。人们在接受“做你自己”的口号时,没有想到所谓“自我”就是个人建立起孤立的隔离体系。有自我放纵,却无自我控制;回归“自然人”,失去社会性;仅仅死盯权利,不讲义务;只享福利,回避贡献。自从川普上台后,美国人在观念上更趋向于反对“政治正确”,认为野蛮的自私优于虚伪的道德。这会不会让人越发对约束产生反感,越发欣赏无拘无束的自我,从而妨碍到他人的自由?自我的发展趋势是直接否定平等,因为平等的标志是无差别。 “平等主义意味着千人一面”,否定创造性,造就僵化的人。《独立宣言》的悖论有解吗?无解则难免撞上封闭的堡垒。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牵扯到人间善恶的问题,往往被直接与政治挂钩,赋予强制性,成为相互对抗的意识形态。现在再像开国先贤们那样强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证自明”,是否太理想化,太天真了?早就有人指出:“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已被如下事实所证明:不存在原则上人人都能理解的共同体验。”韦伯曾经否定新教价值观的合理性,认为它们是新教徒的自我,不是慎思产生的具有广泛基础的观念,它是强加给混乱无序世界的“决断”。不同的“文化”包含不同的价值观,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孕育着与其他文化对峙的抗力。悲观主义者认为,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可能达成和解,爆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如此,现代战争也带有这种性质。就算有些夸张,难道我们就能视而不见吗?布卢姆认为:“一切与价值选择有关的事情都是源自宗教。”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乌托邦主义、人权理论都是如此。宗教正是排他性很强的独立系统。认识到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总会有孤立主义的思潮徘徊,北美的地理位置也为此提供了最佳生存环境。

讲到美国精神,绝绕不开尼采。尼采思想通过韦伯传到美国,在知识界影响很大,并通过知识界传布到普通美国人心中。比如,一般讲,美国人对“权力意志”是有所警惕,而且想方设法加以抑制,但是在文学艺术中美化的“超人”、独行侠早已是美国人心目中永远敬仰的英雄。这种英雄既可以是惩恶扬善的豪杰,也可以是黑帮头子甚至是希特勒式的领袖。臭名昭著的法西斯主义与尼采思想的联系被人论证过无数次了。美国拯救美洲、拯救欧洲、拯救西方世界、拯救全球的意识,很难说没有尼采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国内还能保持较宽容的民主自由,在国际上就变为盛气凌人的霸权主义。我以为这样的担心不是全无道理:“既然我们相信加尔文教徒的‘世界观’创造了资本主义,那么我们也能相信德国哲学家的强大观点可能正在为未来的专制做着准备。”

开放导致封闭。这是巫师的卜算,还是智者的洞见?很不幸,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种种蛛丝马迹,都是真实的存在。

历史上,美国诞生过《排华法案》、实行过种族隔离、横行过麦卡锡主义,始终存在着封闭的倾向,九十年代火遍全球的《GO WEST》,向世界敞开大门的热情劲爆歌曲,还有人唱吗?

虽然,以上可能只是我的杞人之忧,美国至今还是最大最开放的民主国家,各种封闭倾向仍然停留在隐藏或小动作水平,但是一旦中美对抗全面提升,华人会不会沦入二战时日侨的可悲境地,从川普认定中国留学生都是间谍的思维定式来看,谁也不敢保证。起码歧视和监管是少不了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单单是华夏思维,各族裔的心中也都是这样想的。中美之争,对别人来讲是有利的,对美国华人来说,绝非福音!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大坐家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