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高考招生的回忆
最近看到新冠状肺炎的消息中频频提到的一位因文艺特长被北大招入的学生,使我想到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我曾作为招生人员参加过一次全国高校的招生工作。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留下的印象已经模糊,现在把记忆角落里一些支离的碎片搜集起来,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的情况。因为我仅仅参加了一次高考招生,而且时间相隔久远,因此这段经历不一定能说明普遍情况,更不能说明现在的招生情况。
当时我很年轻,在系里从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每年暑假挺长。那年很想利用暑假时间做点事情,于是向有关人员表达了自己想参加高考招生的意愿。学校每年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人去做这项工作,我就顺理成章地被选中了。
我们一行四人组成我校在南方某省的招生小组。领衔的是一位系级领导,成员除了我外,还有一男一女两位年轻教师。我们四人负责整个学校文理科各系在该省的招生录取工作。
录取工作被安排在紧靠省会的一座不大城市。办公区域是封闭的,除了各个高校的招生人员和当地省招生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外,其他人不能随便进入。那几天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我们首先按照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调档,档案周转很快。对于录取谁,不录取谁,每次都要经过招生组所有人的反复讨论、权衡,最后才能决定。招生老师的权限并不很大。够了分数线而不能录取退档时必须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当然,既然不能录取,总是能说出些原因的。比如说,他报考的是数学系,但是高考数学成绩并不突出;或,他高度近视,以后不适合从事某一专业的工作;等等,诸如此类。
有时早上我们刚刚到达招生录取的办公区外面时,就会有人找过来。这些人主要是报考了我们学校的考生的老师。他们递上写有某个考生信息的纸条,顺便说上几句强调学生有某些优势的话。如某项科目成绩非常突出,有某种特长(当然不是按照特长生录取),或某些方面能力极强、品质非常优秀,等等。收到纸条后,我们会认真对待。在不违反原则,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对这些考生适当多加些关注。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有一位考生,她的分数不是非常突出,但志愿申报表填写得很清晰,字迹工整娟秀,表格上的照片也很端正且大方,给人印象很好。虽然另外有考生的分数比她高一分两分,但是照片看上去有些显邋遢,填表字迹也比较潦草。于是我们就录取了前面那位女生。她正好被录取到我们系。开学后,我特别注意了这位女生,明显感觉照片和表格的填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考生应当重视报名表格的填写和照片的选择,因为这些因素是给招生老师的第一个印象,对录取结果可能会有些影响的。
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正,没有人送礼,也没有钱权交易的事情。很多年过去了,国内变化非常大,不知现在高校录取方面的情况是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