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也说说孝道与儒家文化中的责任感

也说说孝道与儒家文化中的责任感

博客
也说说孝道与儒家文化中的责任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语言朴素,情感浓郁,道出了人人所想却口中所无的一份感情,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念。它所写出的,从字面上看去是一篇感至慈母厚爱的的真挚言辞,但同时也引出了一份深深的对故乡亲情的眷恋。
 
每年的五月,远在大洋这边,有很多的人,都入乡随俗的庆祝这母亲节日,一个思念亲人的节日。在这个季节里,我想到了一位远方的老人,一位虽然年已九旬,却依然目光炯炯的老人,我的奶奶。
 
近来,我看到了一段亲戚所录制的录像:在我奶奶九十岁的生日宴会上,当我的伯父--一位书画家,为奶奶展开了一幅画卷,那是一幅自己为老母亲祝寿所画的寿桃。周围坐满了儿女,孙辈,重孙,四代同堂的喜庆气氛充满在一家孔府家宴的大厅里。
 
这时,耳边听到了有一位亲戚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那是我姑姑的声音,它令我感动:“妈,您就享福吧!”也许这是一句极为平常的,中国子女所孝敬父母的很普遍的口头语。但是在我听来,这一句却意味深长。它里面隐含着几十年老人在这个家里所承担的责任的负担,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其它方面,都似乎令我感受到了我奶奶几十年来的人生百味。
 
中国古语常言:“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是一个儒家社会传统的道德的印映,同时在在某个角度看来,也多少有着一份负担与责任感,一种说教的信息,与“养儿防老”这样的社会道德观有着相似的关联。相对来说,中国人天性中较为含蓄,不轻言爱,只是把关心埋在心里。而这些话里面又带着几千年儒家文化中,很多人面对父母的酸甜苦辣的一份担子,既有着与生俱来的爱得责任,同时也带着沉重的家庭伦理的责任,这些往往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中,春秋时代的一位老人的智慧实实在在的维系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家国血脉,千古流传的儒家信仰,社会的道义,秩序与精神命脉,与血泪交织在了一起,从古流到今。在一个批孔批儒的年代,人们被各种理论,信仰,哲学与智慧引领着。而如今,仿佛永远一种理念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注重亲情与血脉的家族的信仰。这即是小到一个简单的核心家庭的维系之道,大到一个维系十几亿人口国家的文化与政治道统。它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任何出世的宗教,人类历史上所衍生的智慧,来自于一种出于不同环境中的思考者的天然悟性,任何一种恒久不衰的智慧,源于人类的天性,回归与人类天性中的和谐处境。所谓天人合一,所谓天理,说到根处也就是人类历史演变进程中顺着天然的规律生存,寻找到了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自然之道吧。
 
 
然而,在任何的一种文化伦理中,虽然有着十分注重现实社会功效的一面,却同时也总存在着一份超脱现实约束的一面。传统孝道中虽然有着浓重的情,在剪不清理不断的执着之外,而随之而来的责任感却也赋予人生一份清澄的智慧,使得人们在冷漠中找到一份如沐春风的安宁。又有一份旷达,面对人情是非而留下余地的淡然。而这一份面对世事的淡然并非是一种完全的消极,而多少又带有着对人生的释然。
 
我的奶奶,在我的心中就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淡泊。从小时常被她照顾,从她的身上我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很多东西:忍耐,仁义,宽容,淳厚等一些观念。在批孔批儒的年代,在一个貌似销毁了旧文化遗产的时代,中国文化核心的传统以及价值,依然随着民族本身而代代相传。无论经过了多少年的岁月,无论游走了几个大洲大洋,经历了哪一种的教育,身为炎黄子孙的人们,是否记得展开历史的长卷,去重新理性地去审视感悟祖先的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我们应该谦虚地重新的向这个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至于予至高的敬意。一种文明的主调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确实存在着他必然的合理性,能够推动文明发展,并且提升国民素质的,维护社会秩序的信仰的产生必然不是偶然的。既然它能够延续一个纯熟而产生了高度文明的主体文化,为什么要刻意排除它呢?一个能够使得全民有者文化道统的信仰,必然还是有它的合理性。即来自于这个民族天然社会表现以及先天因素,同时也适合这个民族的国民性。一个外国的体制虽然能解决很多问题,然而传统同时也是起到内在作用的,中国人的政治觉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这种传统文化所给予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沉淀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从古到今,孔子被称为万事师表,中国人在文化上与教育的进取精神,归根到底离不开他的影响,他看人注重人的可教之处,抛开一切原有的阶级,出身,贫贱,抛开先天智力条件,这种带有全民平等的教育追求与教化精神也就是中国的代表性的教育原则。希望人们能够真正体会到这一点,中国人作为一个教育上优秀的民族,源于孔孟之道的平等教育观念。科举制,也就是这个社会衍生的一种人才的平等竞争,也曾经流传到西方发达国家影响外国的教育制度,这是这种文化本质可取的证实。儒家文化的良性本质经常被后世所误解,抹去它的正面影响的提倡,而夸大了它的政治功能。其实,一个民族,若没有一个稳固合理的政治文化与精神根基,又何谈发展?说到底一个民族最珍贵的资源是它的国民,他们的才能,综合素质,国民素质的提升才是最核心的实力。我并非盲从所谓主流文化,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理念意识,文化上的,政治上的,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及深思熟虑之后,我现在真正认同中国统一中心的文化。其实作为一个曾经在首都成长过的首都市民,我觉得很多东西确实是这种政治氛围里的潜移默化,这种文化的氛围确实强大,真的是没有什么人教育自然就烙印在我心里非常深刻。虽然我多年生活在一个意识形态,历史,体制截然不同的移民国家,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问题上来说,我始终认同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思想。我觉得这就是首都氛围的深刻影响。这种政治关注,一直是我多年来的一种所谓的信仰。这种所谓信仰随着岁月,似乎越来越清晰。分析中国人的国民特征,以及中国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唯有统一团结的政策,才能够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
 
我如今的这些想法,其实这不是来自于某一个政府的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抄写某种宣传论调,而是来自于一个在西方社会生活多年的人的独立人生感悟。我活到现在,有这些赞同主流思想的想法,也不知是越来越有智慧,还是越来越迷惑。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越来越明白。论语,老子,等等这些国学书籍令我一见如故,字句之间感到非常熟悉并且有着道理,这说明,民族文化还是渗透到了我的精神里。“文化意识”或许就是如此,它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过程中,它存留在人的精神意识中,价值观里,潜移默化的存在着。
 
曾经,所谓少数族裔,在美国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完全独处的人,不受任何文化理念限制。而今,这个在国外成长多年的曾经在不同精神寄托中寻觅的我,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我心灵的归属就是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如今,在内心深处,我已经不想在西方社会争取过多的东西,因为美国这个开阔的社会已经给予了我太多的东西,自由,良好的环境,宽容得文化氛围,独立思考的教育,以及人生的种种需求,西方的社会对我已经非常的慷慨的给予了太多的东西,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感激。我想,现在我内心的寄托,也就是将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个正在复苏的古老国度,这种寄托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相对这些远方的群众,这些和我的命运与血脉相连的人。没有办法,无论我在国外时间再久,无论我受了多少国外的文化影响和思想教育,如今的我已经在精神上意识到我对中国精神上无法割舍的一份关连。我祝福远方的人过得更好,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希望远方的这片土地成为人类的祝福,而这个国家长治久安。这种憧憬仿佛是我二十几年前的现世信仰。然而,过了许多年,这个关注依然存在,当我回到故乡,看到变化迅速的国家,回想我少时的梦想,心里仍然有几番感慨。眼看着中国的变化发展的现实,如此关注仿佛成为了我的一种更深层精神寄托。虽然身在海外多元社会,我时时刻刻的被北美的这种新的文化形态教育和影响,包容,博爱,多元。然而在我内心深处,让我最亲近的地方莫过于这个血浓于水的原乡以及此处的乡亲们。我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种感觉与生俱来,天生具备。
 
近来,我带着自己的先生和孩子们回到了中国,带他们来到了从来没有到过的中国。当孩子们第一次见到从未谋面的亲戚,一看立刻就觉得非常亲切,没有任何的生疏,很自然地就投入国内亲人的怀抱。去了这么多的地方,很多是他们的妈妈从小经常去的地方。他们最受到震撼的就是长城的绵延起伏,也非常开心地在宏大的故宫广场上奔跑,在北海平静的水面上感受着那分宁静。带着他们见到了九十多岁的太奶奶,这位一生善良纯朴的老人,她时常在惦念这两个在国外出生长大的小重孙子,由此我的梦圆了。我带着孩子们到天坛游玩,这里曾经是我心中离“家”最近的地方,因为走几步路就能到我奶奶家,而我奶奶的家是我人在国外多年脑海里经常出现的地方。这个地方,是那个朴素的年代里,我们全家一家老小经常去散步的地方,也是童年,作为一个北京人,一个京城百姓,这些老建筑有着代表性的记忆。回到这个我二十几年日夜思念的故乡,童年离开此处,而今我带着自己的下一代回到这些我称之为“家”的地方,心里有一种说出来的感受,仿佛人生已经完整。北京这座城市我现在越来越不认识,除了这几个地标建筑还熟悉,看着城市的变更,我心里特别遗憾。回到国内,我就想见见那些老地方,老人儿,可惜都越来越少。我在国外这么多年,现如今一回到这里,我的情绪很受影响。我不知道是舍不得亲戚呢,是看着这里亲,还是内心一直觉得对这个国家有一份用法无法忘却的责任感,这种复杂的心情多年来积攒在心里无法释怀。
 
 
我这位已经九十多岁的祖母,她是我最亲密却很少相见的亲人,她的存在在这个家庭里维持了这种和谐与亲情。虽然爷爷三十年前已经先离开了,奶奶多年来一人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然而儿女们却都会轮流来照顾年过九旬的奶奶,他们都已尽一份为人子女的责任与爱心。因为在这个家庭里,多年来几代人所建立的感情的存在,维护了兄弟姐妹以及晚辈之间的亲情。无论社会如何转变,家里的几代人永远都能够彼此依靠保持永久不变的亲情。而我祖母也是我遇到过的一位最通透,知书答理的老人,我祝愿她健康幸福。我觉得作为她的孙女,我十分有责任带我的家庭,孩子们回到中国,看一看奶奶,也让她看看这两个小重孙。奶奶看到我的孩子很激动,她也喜欢抱抱孩子,孩子也抱抱她,当这祖孙相见亲近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真贵的一刻。我觉得我真正能给予她的,我想也是她最高兴得到的,也就是这一份爱与亲情。作为晚辈,我想对于长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爱包围,尤其是晚年孤独寂寞的老人,更需要亲人的安慰和关心。岁数大的人精神更脆弱,更想有个依靠,有个人说说话,比什么都强。
 
很多人喜欢说落叶归根的话题,“根”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当年年少出国,多年不在中国社会生活,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自己国外漫长的岁月里一点点的发现认识的。所谓“根”也就是生命的本源,而“寻根”也就是寻找生命的起初。而现在我觉得我精神上已经落叶归根,虽然我还是住在国外,但是我精神上终究还是归属中国。作为居住海外的中国人,无论在国外多少年仍然以大洋彼岸的祖国作为一种精神寄托,除了血缘关系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无法抑制我对我奶奶的思念。我再次衷心的遥祝老人家能够身体安康,幸福满足。
 
 
(此文初稿二零一三年五月写于美国,发表于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Windy2009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