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 母爱伟大 ——看电视剧《母亲,母亲》
岁月沧桑 母爱伟大
——看电视剧《母亲,母亲》
说起来也真是很奇怪,越是时间有限,诸事繁多,人越是被弄得忙乱不堪的时候,还越是能有机会看到令人感动不已,又爱不释手的影视剧。这不,一个不小心看了一眼《母亲,母亲》,就再也放不下,就非要看到底不可了。36集的规模,每集42分钟的长度,从头到尾地看完了可是个不小的工程。然而由于剧情一开始就先声夺人,演员又是很有号召力的大腕级明星,所以看起来也就津津有味,其乐融融了,如果忘记了时间,以至于都不知今昔是何夕,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很显然这是一部大戏,有人用了“史诗”这样的字眼儿来形容它,这样说来也不为过,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大家族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迁史,里面有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岁月里的所有重大史实,所以这部戏背景宏大,气势磅礴,就像前些年制作的大型史剧《走向共和》,的确有点儿史诗味道,不过准确地说,这部被称作《母亲,母亲》的大戏,更像是《走向共和》的亲情版与生活版。编导把这么一大段历史浓缩在一部戏里,从而艺术地再现于一个家族的所有人物身上,如此一个大手笔之作,对于观众来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就像是历史的车轮轰然驶过,风驰电掣地令人应接不暇,百感交集。
但凡一部大戏,除了故事好以外,演员一定还要好,要有相应的实力、份量与影响力,必须是重量级的人物,否则不足以担当大任,也不会打造出厚重的细节与感染力。《母亲,母亲》里三位主要演员都是演艺界资深人士,并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他们有经验,有阅历,有表演才华,又敬业乐业,孜孜以求地创作,严肃认真的演出,所以他们的表演生动入骨,能把观众带进历史,带进剧中人物的世界,带到那个曾经的时空与天地。那一大段如火如荼的岁月,那五十年沧海桑田的巨变,因他们的逼真演出,而一下子真实起来,并且具体可见,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冲击。
斯琴高娃因为在《骆驼祥子》里扮演虎妞一角儿而一举成名,之后的她一路走来,步步都很扎实,在大小银幕上都为观众留下了许多个令人难忘的形象。不管什么样的人物,只要由她来演,就一定有戏,有看点,有张力,就一定会令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而且她的表演功力,不在肢体上,不在夸张的动作上,而是都集中在看似不动声色的表情与声音里。她的眉宇、眼神很有表现力,可以传达出丰富的表情和内心波澜。她的台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轻重有序的语速,节奏有致的口吻,都是那么得拿捏妥帖,恰到好处,入情入戏。看她的表演有坐在剧场里看话剧演出的感觉,虽然不乏夸张,但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是她在创作,是她扮演的那个人物在表演,而不是导演在演,她在模仿。
袁立刚出道时扮演的欧阳兰兰一角儿,也让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这个《永不瞑目》里大毒枭的独生女,既有任性霸道的一面,又有 用情很真,小鸟依人的一面,这种集明显反差性格于一身的角色,被袁立演得得心应手,浑然天成。以后,她跟着张国立,张铁林,王刚三位老大出演《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杜小月,硬是把一片小绿叶,演成了一朵充满了亮点的小红花,抢尽了三个大佬的风光。无奈之下,在拍摄该剧第三部的时候,袁立不得不下岗了,但是袁立却由此风生水起,确立了自己的知名度,再加上她的知性与才华和敢于语出惊人的性格,所以,尽管她后来的作品不是很多,那些个角色也不是很有名,但是她一向都令人不敢小觑。
有这样两位明星在同一部戏里饰演母亲的角色,同时又是婆媳关系,这部《母亲,母亲》的电视剧就太有看点,太可期待了。人们很好奇,这样两位性格巨腕儿,在一起飙戏时会爆发出怎样的电光火石,又会为观众留下怎样的震撼与感叹?尤其这对婆媳又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人,从清末就开始了她们的关系,直到日军轰炸重庆时为止,几十年的婆媳相处,从开始的相互猜疑、警惕、抗拒,到后来的亦师亦友,亲如母女。两个女人一台戏,这台大戏不仅充满了家事,还充满了国事与天下事。不仅有小家庭、大家族里的恩怨愁烦,爱恨情仇,更有国难当头之时,民族的苦难与深仇大恨。
该剧最精彩的部分是开头的那十几集,婆媳之间的对手戏,细致入微,环环相扣,精彩好看。婆婆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儿媳的委屈求全,忍辱负重都给人留下极深印象。可是霸气的婆婆又不是完全不可理喻,她并不糊涂,而是有理性,有标准,知道好与坏,并且完全能够掌控事态,把住底线。所以在磨难儿媳的同时,也收服了儿媳的心,从而确保婆媳之间不仅思想意念完全一致,就连思维方法、行为模式也都完全一样,如同一人。而且婆婆是有眼光的人,她一眼就看出儿媳是快金不换的玉,在她的雕琢与信任下,儿媳很快就接了她的班,成为商场上的女强人。
儿媳从一个为富家女陪读的穷人家孩子,到卖身救父嫁到婆家,经过多少煎熬,再成为同一个父亲,却是四个母亲所生的五个孩子的母亲,这样的经历与过程就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也是该剧的精彩所在。从这个角度说,儿媳这个母亲更是劳苦功高,她在母爱与母性上的表现,更甚于婆婆这个母亲,所以儿媳这个母亲也是更感人,更让人引发同情与尊敬的母亲。而且这个角色从十七岁演到五、六十岁,漫长的时间跨度,多重的身份转换与性格递进,严格地考验了扮演者的才智、能力与演技。
出道以来,袁立饰演的都是青春靓丽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袁立也开始扮演有一定人生经历的角色,比如说也扮演过人母,可是在这部戏里,袁立的角色从十七岁嫁人到最终成为一个满脸沧桑的母亲,从形体到感觉,袁立都完成了一个既完全又完美的转身,这不仅是因为她有了一定阅历,也要归功于她的悟性与才华。虽然在斯琴高娃面前扮演母亲,她还是有些相形见绌,缺少一定的气场,但是袁立还是把一个难度很大的母亲一角演绎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可圈可点,非常成功。这个母亲有别于斯琴高娃式的母亲,是袁立式的母亲,是袁立的百分之百原创。这一个角色的塑造,确立了袁立作为一个演技派明星的应有地位。
剧中男主角儿扮演者是曾经演过《便衣警察》的胡亚捷,这是他长时间消失后的再次回归屏幕。人们在惊叹岁月没有给他留下多少痕迹的同时,也赞叹他那不俗的演技与自然放松的表演风格,这为他的角色带来极大的亲和力。这个角色比当年的那个便衣警察可是有更多的故事与经历,胡亚捷却演得一气呵成,既感性十足,又血性豪迈,在日寇入侵之时,他所扮演的主人公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一个称职的军人,又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孝子与慈父。他前后有过三个妻子,在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这个男人的多重性,但他仍不失为是一个好人,一个好男人。
他无心于母亲创立的家族生意,却一直热衷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与出路。他为人磊落,既不贪生怕死,又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他是抗日英雄,也是抗日烈士的父亲。他的四个亲生子女,一个死于抗日战场,两个死于国民党的特务之手,只有一个活着,却也是因为参加中国远征军,在作战中身负重伤,而成为一个半身不遂的残疾人,可谓是一门忠烈的英雄父亲。他戎马生涯的一生轰轰烈烈,却也是多有磨难,屡遭上司打压与欺骗,又遭丧儿,丧女,丧妻之痛。一个拥有这样既丰富又复杂经历的人物由胡亚捷演来,真实自然,毫不造作。人物身上的那种既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又真诚善良,耿直憨厚的性格让人很钦佩,也很喜欢。
两个母亲,一个儿子兼丈夫,三个角色演绎了一段编年史样的岁月大戏,剧中涵盖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国共合作,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大背景。其中各色人等众多,有商人,有军人,有军阀,有抗日将士,有军统特务,也有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八路军等,还有袍哥这样的帮派组织与人物,以及还有商会和商会里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同时还有国军,远征军,蒋委员长,领袖等这样的敏感称谓,更有视死如归的革命青年,也有为了妻子不被凌辱,而向敌人屈服的共产党员,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即便这部戏不是根据名人传记改变创作的,单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山城重庆,就不是一种巧合,因为四川人的革命意识与斗志一向都不输给广东人。广东是辛亥革命的发起地,后来的北伐统一中国,结束军阀混战也是从那里开始的。但是,利令智昏的袁世凯称帝后,最先揭竿而起,组建护国军讨伐他的却是四川人。剧中的男主角最初参加的就是护国军,不过对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人们倒是随着男主人公的从军经历而有了不少的感受。许多投机分子拥兵自重,即便以护国军的名义兴兵,最终还是离不开一己私利,沦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军阀割据。
这部电视剧充分展示了四川人为着推翻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当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推翻时,四川的百姓剪掉辫子上街庆祝的场面是那么得欢天喜地,非常感人。四川人不仅吃苦耐劳,他们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对国家、对民族均多有贡献,在后来的八年抗战中,四川作为大后方,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又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历史画卷在戏中都有相当的展开,令人大开眼界,长了不少见识,知道了一些未曾在课本上读过的事情。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在这部电视剧里,剧中人物在议论辛亥革命后的时政时,常常会感慨甚多的冒出一句话:天天盼共和,可是共和来了,却又是如此的混乱与不堪。无独有偶,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和谈破裂,大规模内战爆发之时,剧中又出现了很多的话题,每一个话题又都可以引申出更多的话题。其中的很多台词,就好像是今天愤青们说的话,与今天的景况非常相似,十分给力,或许这就是历史的一次回放与折射,相信看了的人自会有相当的感觉。
因此这部戏也有无法回避之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新中国诞生的那场生死之战,以及代表正义一方所表现出来的人气与精神,均令今天的人为之汗颜。那是一个理想高于一切的年代,为了奋斗的目标可以置生命安全于不顾。可是同样的理想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却已经变得遥远又很陌生了。失去了理想的社会,物欲横流自然就会乘虚而入,所以今天的某种景况,似乎都是对那个时代的修正与讽刺。这部戏的戏外之戏,也就在这里,不能不令人对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进行更多的审视与反思。
从剧情的内容与结构而言,后面的戏有些拖沓沉长,如果把全部内容压缩在30集里,恐怕会更加精彩。婆婆的离世情节是倒叙的,这种死法显得太草率,对这个人物也太不公平。婆婆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又是家族里外上下的当家人,主心骨,深受家人敬爱,也深得业内同行与社会的尊敬,不明白编导为什么让她说死就死了,而且又是那么得简单,既没有过程,又没有遗言,一位如此受人尊敬的老人,就这样的离去,不能不说是构思上的一大遗憾。失去了这个角色,整个剧情顿时就少了许多看点,自然也就黯然失色不少。
至于说剧中主要人物的最后归宿,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如果剧情到抗战胜利时就结束,哪怕是到了国共在重庆谈判时就结束,都会更好,这样的话,两个年轻人死在军统特务手上的情节也就不会有了,而且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会更有艺术上的张力与感染力,同时也会更符合当前台海两岸的政治情势,更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可惜编导的思维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在费劲尽心思地图解中国史上的那个大变革的同时,把剧情宣染得满而又满,因而就失去了很多原先该有的效果与感动。
电视剧《母亲,母亲》的灵魂是母亲,而不是政治。是母爱,而不是说教。是艺术,而不是宣传。是感染,而不是灌输。除了婆婆这个角色离场太早,令剧情失去不少魅力之外,后面剧情里太多的政治渲染,则是导致这部戏的前后不统一,后面的剧情远不及前面精彩好看的一个最大原因。当然,瑕不掩瑜,三位主要演员和众多演职人员的辛苦与成就,不因这些明显的失当而付之东流。至少人们因这部电视剧重新记起了三位主演的名字,并被他们的精湛演技所折服,同时还认识了一众年轻有为的新演员,显然后者更是中国影视剧事业的未来希望。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剧中的两位母亲虽然一生坎坷,多有不幸,但是她们的母性本色,从未因此而受到过丝毫地影响与削弱,相反却是越发得彻底与忘我,完全达到了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母爱之神圣,因着这个故事得到了聚焦与印证。剧里的两位母亲也作为艺术形象深入观众之心,她们被视作母亲的代表,令人景仰,受人爱戴。在物质至上,世风日下的今天,电视剧《母亲,母亲》,一帜独树,尊崇母亲,讴歌母爱,功在家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