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饮食降低血糖 (ZT)
在治疗二型糖尿病时,医生有时会开出高剂量的降低血糖的药物。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为了避免心脏病,必须有效控制病人的血糖。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服用高剂量降血糖药物病人的死亡率增高,这个现象部份地中止了最近对糖尿病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的英文简称是ACCORD,由美国政府的一些机构赞助。
这项发现让许多医生大吃一惊。死亡率出人意料地上升,促使美国一些医生开始推动一项不寻常的饮食标准,作为降低血糖的方法。
美国糖尿病协会告诉患者,碳水化合物能使血糖增加,并且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危险,而正确的饮食可以降低血糖。但是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查德.巴拉多说,通过饮食控制血糖的确很难。“我过去吃蜂蜜包、冰淇淋和糖果,我过去吃过很多不该吃的东西。”
巴拉多说,即使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他的血糖还是太高。因此,他报名参加了全国性的研究项目ACCORD。费利切塔医生领导了在凤凰城退伍军人医药中心进行的研究工作,他说,有些病人为了降低血糖,不得不服用更多的药物。“我们几乎把所有能用的药物都用在这些患者身上。”
但是服用更多降血糖药物的患者的死亡率更高。“这件事使我震惊,因为,就像我说过的那样,我父亲50岁去世,我的兄弟活到49岁,我已经60岁了,我希望活得更长些,我还不想死。”
巴拉多现在只服用一般剂量的降血糖药,但是他不再吃蜂蜜包了。虽然巴拉多说,他的血糖下降了,但还不算正常。费利切塔医生说,这样可能就很不错了。“如果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比较大,而且很有可能患心脏病,那就可以让他服用高剂量的药物。”
但是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韦斯特曼博士说,他担心美国已经放弃了健康血糖的标准。“体内葡萄糖的控制必须严格。事实上,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必须要正常。”
因为这项研究显示,高剂量药物可能是危险的,因此韦斯特曼博士希望多注意研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问题。“通过正确的饮食控制糖尿病,也可以不用药物使血糖正常。”
玛丽.弗农是糖尿病门诊医生,她出版了一本关于治疗糖尿病的新书。她批评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含有太多的碳水化合物。“美国糖尿病协会说,人体所需要的热量,百分之 50 应该来自碳水化合物,甚至更高。这么说来,如果你每天吃下两千卡热量,你自己算算看。那要包含多少碳水化合物。难怪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药物来控制血糖。”
在他们的诊所里,韦斯特曼医生和弗农医生建议每天的热量只有百分之10来自碳水化合物,再加上绿叶菜和大量脂肪。这引起一些医生的不同意见。韦斯特曼和弗农医生说,他们的建议能让糖尿病患者停止服用降血糖的药物。
只是,费利切塔医生说,从食物中摄取的碳水化合物,百分之10也好,百分之50也好,大多数患者都不可能坚持下去。“我常说,让病人靠运动和饮食来控制糖尿病的医生,会有很多没有控制好的糖尿病人。”
弗农医生要求她的病人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她希望美国糖尿病协会在今年六月举行的年会中讨论她的饮食建议。会议还将讨论ACCORD研究情况以及相关研究项目。不过到目前为止,美国糖尿病协会还没有修改所推荐的血糖和饮食标准。
吃对主食,控制血糖
在很多人眼里,糖尿病就是“糖惹的祸”,因此“闻糖色变”,甚至有人说糖是“白色的魔鬼”。对这样的论调,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向红丁说,在老百姓的认识里,糖往往是甜的东西,比如白糖、红糖、糖果等。而在医学上,糖的学名为“碳水化合物”,它包括多糖、双糖、单糖等几类。大家平时吃的米、面,属于多糖;蔗糖(白糖)、红糖、乳糖、麦芽糖属于双糖;单糖则包括葡萄糖、果糖(水果中富含)、半乳糖等,蜂蜜里就包含很多单糖。
对健康人来说,上述3类糖都能吃;糖尿病临界者,多糖、双糖可以吃,单糖要少吃;对于患糖尿病的人来说,最好不吃单糖。
很多人觉得,糖既然会升高血糖,那我就不吃主食,只吃含蛋白质、脂肪的副食。其实,这是错误的。向红丁解释说,现代人之所以糖尿病高发,不是因为粮食吃多了,恰恰是粮食吃得少,而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太多所致。事实上,蛋白质、脂肪在体内也能转化为葡萄糖,并且蛋白质、脂肪生成的热量远远高于糖类。
“那些不吃主食的人,往往多吃蛋白质和脂肪,就会造成肥胖、超重,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结果非但能控制糖尿病,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向红丁建议,要防治糖尿病,我们应该回归传统的东方饮食习惯。
不过,由于进食糖类能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吃主食很有讲究。向红丁提倡“少量多餐”,即每天吃不少于3顿饭,每顿饭的主食不超过2两(100克)。这样的好处是,对胰岛细胞的负担小,还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专家建议,对于男性、年纪轻、偏瘦且体力活动量大的人,每天进主食350—400克;而女性、年龄大、偏胖且体力活动小的人,每天吃主食200—250克。
向红丁提醒,这里说的饭食是指粮食的干重,不是最后成品的重量。开始时,病人和家属可以准确称量一下米、面再做饭,这样可以形成重量和体积方面的确切概念,以后就可以此为准了。
(E-mail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