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之美:评歌剧电影《托斯卡》
合成之美:评歌剧电影《托斯卡》
廖康
各种版本的普契尼歌剧《托斯卡》我听过、看过不下十种,次数至少五十遍以上。不仅是因为音乐好听,而且我认为这是歌剧中节奏最紧凑,矛盾最突出的作品。音乐好,好在不仅是对瓦格纳歌剧理想和改革的回响——全剧的音乐行云流水,不再有古老意大利剧歌式的停顿,让主角站定炫耀般演唱华丽的咏叹调,而是将宣叙调和咏叹调揉成一体,让音乐不间断地渲染、烘托、推动,并协助表现剧情。而且在这滚滚流动的音乐波涛里,还时有一圈优美、相对独立的独唱与重唱的涟漪。不像瓦格纳歌剧那样全然不分叙述和咏叹,一味地流动。如果说老式的歌剧像建闸断流的江河,那瓦格纳的《尼伯龙根之歌》就是大海的波涌,而普契尼的《托斯卡》则是小溪的清流,时不时翻起一朵浪花。作为业余的歌剧爱好者,我更喜欢后者。
《托斯卡》的故事也比较容易让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欣赏。冲突和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教堂司事对画家的抱怨,逃犯的求助,托斯卡的猜疑,警察局长的挑唆,对画家的拷问,对托斯卡的逼迫,画家对托斯卡泄密的愤怒,托斯卡对警察局长的反抗,对假行刑的期待,对假中有假的反应……第一次看绝对令人目不暇接,听多少次也不会有一刻枯燥。抒情的独唱也绝不冗长;无论是画家对黑头发托斯卡的迷恋还是对金发美女的欣赏,无论是警察局长对托斯卡的贪欲还是对他自己诡计的得意,无论是托斯卡对艺术和爱情的献身还是对上帝无助的抱怨,无论是牧羊少年对金钱的怜惜还是画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爱情的回忆,以及他对生活的眷恋,所有这些唱段都长短适中,没有一刻拖沓延宕。
在剧院里看舞台上的演出当然比电影强多了;有大幕缓缓拉开的庄严、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和道具,有乐池里交响乐队的演奏和各具特色的指挥和诠释,有与众人同喜共哀的气氛,有不负众望的大明星的演出,也有随时可能出错,但随时可能有新星升起的真人演唱。而歌剧电影大多是把摄影机固定在一处对着舞台拍摄,虽然也有一些推拉摇移,但通常都很有限。偶尔有几个特写镜头,而我们看到的多是不自然的,过度夸张的表演。西洋歌剧不似京剧,强调的是唱功,不要求唱、念、做、打面面俱到。豆蔻年华的女主角可能让徐娘半老的大胖子扮演,在剧院里听很棒,在银幕上看却惨不忍睹。而且一边在舞台上唱着,一边还要演戏,根本经不起特写镜头的检验。那喷着足以震碎玻璃酒杯的强烈高音气流的双唇怎么可能接吻?那些为了让坐在后排的观众也能看见的大动作在银幕上显得非常别扭。所以歌剧录像和电影是精彩演出的勉为其难的替代品,目的虽是推广保留这高雅的艺术,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倒了很多对歌剧好奇者的胃口,也辜负了不少老票友对传奇演出的强烈期待。
法国人伯努瓦?杰克Benoit Jacquot 2001年导演的歌剧电影《托斯卡》令我喜出望外。他一反前人的作法,充分利用电影的特长,毫不掩饰地让观众看到,他导演的《托斯卡》是艺术与技术合成的作品。他用黑白色表现乐队的演奏和演员的录音演唱,用彩色表现电影舞台的演出,而外景则做出点彩水粉画般的效果,没有细部却诗意十足。舞台布景及其简单,仅用突出重点的物件表明地点。因而不让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不会产生看电影那种对写实的期待,保持欣赏歌剧的审美距离。由于不是现场录音,歌唱可以精益求精,直到录得完美为止。由于不是连唱带演,表演可以像通常拍电影那样演得自然。因而,也可以放心地运用特写镜头,表现细腻的感情。 托斯卡由安吉拉?乔治乌Angela Gheorghiu扮演。她唱得好,演得更好;把托斯卡的猜疑、嫉妒、热恋、娇嗔、任性、深情、轻蔑、气愤、悲痛、绝望、愤恨、果断、怜悯、喜悦、温柔、期许、惊愕和万念俱灰一一表演得丝丝入扣,惟妙惟肖,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并理解了她所歌唱的这些感情,并且把意大利女人那种强烈的爱恨情仇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没有见过比她演得更好的托斯卡。她的表演是介于电影和戏剧之间的那种表演,带有适度的夸张。这毕竟是歌剧电影,我认为恰如其分。
她的丈夫罗伯托?阿兰尼亚Roberto Alagna演唱画家,高音透亮,中音浑厚,表演得也很好。画家一开始因惦念逃犯而心不在焉地应付托斯卡,但受她的热情感染而转变,向往着她演出后二人的约会,他把这转变展现得非常自然。但因女主角太出色了,他的表演还是相形见绌。饰演警察局长的鲁杰若?罗曼第Ruggero Raimondi的男中音阴沉得令人不寒而栗。他把那平静的表面下对托斯卡强烈的占有欲,把豹子对捕获小鹿后那种戏弄,把迫不及待地扑向猎物后却尝到死亡滋味的错愕与痛苦表演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这些细微的表情在剧院里只有坐在前排的观众才可能看见,而且因演员大声歌唱还可能演不到位。技术合成让我们不仅听到优美的歌喉,也看到精湛的表演。
然而,这部电影还是白玉微瑕,而且有极其明显的瑕疵。在连贯的演唱中,竟然出现了两次对白。音乐、甚至演唱都还在继续,却插入了对白!而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额外增加的对白。不仅影响了音乐的流动,而且令人莫名其妙。连我这业余的歌剧爱好者都无法容忍,不知道专业人员会怎么想? 遗憾归遗憾,但这部《托斯卡》仍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歌剧电影。导演没有把它完全拍成电影,而且还用色彩分离来提醒观众这是舞台剧,发挥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陌生化的效果,充分展现了歌剧的美。同时,又利用电影的特长,让歌唱和演出分别进行。唱,可以尽情地唱,演,可以尽情地演。然后再技术合成。这样拍摄歌剧不是第一次,但在我有限的观看中,这部《托斯卡》取得了最好的效果。让我们看到,这条路,可行。
2014年10月1日
廖康
各种版本的普契尼歌剧《托斯卡》我听过、看过不下十种,次数至少五十遍以上。不仅是因为音乐好听,而且我认为这是歌剧中节奏最紧凑,矛盾最突出的作品。音乐好,好在不仅是对瓦格纳歌剧理想和改革的回响——全剧的音乐行云流水,不再有古老意大利剧歌式的停顿,让主角站定炫耀般演唱华丽的咏叹调,而是将宣叙调和咏叹调揉成一体,让音乐不间断地渲染、烘托、推动,并协助表现剧情。而且在这滚滚流动的音乐波涛里,还时有一圈优美、相对独立的独唱与重唱的涟漪。不像瓦格纳歌剧那样全然不分叙述和咏叹,一味地流动。如果说老式的歌剧像建闸断流的江河,那瓦格纳的《尼伯龙根之歌》就是大海的波涌,而普契尼的《托斯卡》则是小溪的清流,时不时翻起一朵浪花。作为业余的歌剧爱好者,我更喜欢后者。
《托斯卡》的故事也比较容易让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欣赏。冲突和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教堂司事对画家的抱怨,逃犯的求助,托斯卡的猜疑,警察局长的挑唆,对画家的拷问,对托斯卡的逼迫,画家对托斯卡泄密的愤怒,托斯卡对警察局长的反抗,对假行刑的期待,对假中有假的反应……第一次看绝对令人目不暇接,听多少次也不会有一刻枯燥。抒情的独唱也绝不冗长;无论是画家对黑头发托斯卡的迷恋还是对金发美女的欣赏,无论是警察局长对托斯卡的贪欲还是对他自己诡计的得意,无论是托斯卡对艺术和爱情的献身还是对上帝无助的抱怨,无论是牧羊少年对金钱的怜惜还是画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爱情的回忆,以及他对生活的眷恋,所有这些唱段都长短适中,没有一刻拖沓延宕。
在剧院里看舞台上的演出当然比电影强多了;有大幕缓缓拉开的庄严、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和道具,有乐池里交响乐队的演奏和各具特色的指挥和诠释,有与众人同喜共哀的气氛,有不负众望的大明星的演出,也有随时可能出错,但随时可能有新星升起的真人演唱。而歌剧电影大多是把摄影机固定在一处对着舞台拍摄,虽然也有一些推拉摇移,但通常都很有限。偶尔有几个特写镜头,而我们看到的多是不自然的,过度夸张的表演。西洋歌剧不似京剧,强调的是唱功,不要求唱、念、做、打面面俱到。豆蔻年华的女主角可能让徐娘半老的大胖子扮演,在剧院里听很棒,在银幕上看却惨不忍睹。而且一边在舞台上唱着,一边还要演戏,根本经不起特写镜头的检验。那喷着足以震碎玻璃酒杯的强烈高音气流的双唇怎么可能接吻?那些为了让坐在后排的观众也能看见的大动作在银幕上显得非常别扭。所以歌剧录像和电影是精彩演出的勉为其难的替代品,目的虽是推广保留这高雅的艺术,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倒了很多对歌剧好奇者的胃口,也辜负了不少老票友对传奇演出的强烈期待。
法国人伯努瓦?杰克Benoit Jacquot 2001年导演的歌剧电影《托斯卡》令我喜出望外。他一反前人的作法,充分利用电影的特长,毫不掩饰地让观众看到,他导演的《托斯卡》是艺术与技术合成的作品。他用黑白色表现乐队的演奏和演员的录音演唱,用彩色表现电影舞台的演出,而外景则做出点彩水粉画般的效果,没有细部却诗意十足。舞台布景及其简单,仅用突出重点的物件表明地点。因而不让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不会产生看电影那种对写实的期待,保持欣赏歌剧的审美距离。由于不是现场录音,歌唱可以精益求精,直到录得完美为止。由于不是连唱带演,表演可以像通常拍电影那样演得自然。因而,也可以放心地运用特写镜头,表现细腻的感情。 托斯卡由安吉拉?乔治乌Angela Gheorghiu扮演。她唱得好,演得更好;把托斯卡的猜疑、嫉妒、热恋、娇嗔、任性、深情、轻蔑、气愤、悲痛、绝望、愤恨、果断、怜悯、喜悦、温柔、期许、惊愕和万念俱灰一一表演得丝丝入扣,惟妙惟肖,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并理解了她所歌唱的这些感情,并且把意大利女人那种强烈的爱恨情仇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没有见过比她演得更好的托斯卡。她的表演是介于电影和戏剧之间的那种表演,带有适度的夸张。这毕竟是歌剧电影,我认为恰如其分。
她的丈夫罗伯托?阿兰尼亚Roberto Alagna演唱画家,高音透亮,中音浑厚,表演得也很好。画家一开始因惦念逃犯而心不在焉地应付托斯卡,但受她的热情感染而转变,向往着她演出后二人的约会,他把这转变展现得非常自然。但因女主角太出色了,他的表演还是相形见绌。饰演警察局长的鲁杰若?罗曼第Ruggero Raimondi的男中音阴沉得令人不寒而栗。他把那平静的表面下对托斯卡强烈的占有欲,把豹子对捕获小鹿后那种戏弄,把迫不及待地扑向猎物后却尝到死亡滋味的错愕与痛苦表演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这些细微的表情在剧院里只有坐在前排的观众才可能看见,而且因演员大声歌唱还可能演不到位。技术合成让我们不仅听到优美的歌喉,也看到精湛的表演。
然而,这部电影还是白玉微瑕,而且有极其明显的瑕疵。在连贯的演唱中,竟然出现了两次对白。音乐、甚至演唱都还在继续,却插入了对白!而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额外增加的对白。不仅影响了音乐的流动,而且令人莫名其妙。连我这业余的歌剧爱好者都无法容忍,不知道专业人员会怎么想? 遗憾归遗憾,但这部《托斯卡》仍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歌剧电影。导演没有把它完全拍成电影,而且还用色彩分离来提醒观众这是舞台剧,发挥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陌生化的效果,充分展现了歌剧的美。同时,又利用电影的特长,让歌唱和演出分别进行。唱,可以尽情地唱,演,可以尽情地演。然后再技术合成。这样拍摄歌剧不是第一次,但在我有限的观看中,这部《托斯卡》取得了最好的效果。让我们看到,这条路,可行。
2014年10月1日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