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楚忆荆
谈楚忆荆
廖康
楚字有两个似乎不相关的意思——痛楚和清楚。苦楚、凄楚、酸楚等词都和前者有关;翘楚,楚楚动人,衣冠楚楚等都与后者有关。这两种不同的意思是怎么从同一个字衍变来的?查查字典,原来都和荆条缠在一起。
《说文》对“楚”的解释为:丛木也,一名荆。从字形也可以看出点苗头——林下有足。经常在树林里走动的古人大多不是林间漫步者,而是砍柴人。虽然文言里有雅词“樵夫”,但我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钟子期的运气,碰不见俞伯牙,听不到“高山流水”的琴声,留不下“知音”的美名。他们的活计其实很辛苦,一天下来,两腿走得酸麻,恐怕才是常态。而且不仅要走路,还要爬树。《诗•召南•汉广》有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也就是说:众多杂乱的薪柴,要砍取高的。由此,我们也得知为什么称拔尖的人士为翘楚了。
如果仅仅是由于砍柴而受些苦楚,倒也罢了。干什么体力活儿不累呀?砍柴未必是最辛苦的。可是砍来的柴禾不只是用来烧火的,还用来打人。尤其是荆条,拿着顺手,打得生疼。俗话说“荆条底下出好汉。”小时候我不懂,以为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意思。把“荆条”当成“金条”了。直到三年级的一次大考前,我不好好复习功课,跑去跟小杨叔叔下象棋。直杀到天昏地暗,才被父亲抓回来。他没有荆条,只得用鸡毛掸子代替,终于让我明白了那句俗话的真实含义。鸡毛掸子倒着拿约等于荆条,打起来贴肉不伤骨。那可真是教训孩子的好东西。多亏那顿打,后来我考试总是拿满分。
中国的官员,一向自称父母,把百姓当作子民,动不动就打一顿,都是为了他们好呀。拿什么打呢?《礼记•学记》有云:“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据说“夏”通假“槚、榎”,也就是楸树,是古代用做刑杖的材料。至于“楚”为何物,《仪礼•乡射礼》中有详细说明:“楚扑长如笴。”原来这东西只有箭杆那么长,使用起来很方便,随时可以拿出来打手心,大概就是教鞭、戒尺一类的东西。这体罚的传统在学校里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的戒尺上还刻着“爱之愈深,责之愈严”的字样。师道尊严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有楚扑才得以立威。
不过,责打学生可能还不至于造成多大痛楚,一定还有更严厉的刑罚。再一查,果然,《汉书•路温舒传》有云:“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可得?”棰是木棍,楚是荆杖,都是古代的刑具。能够屈打成招,其痛楚可想而知。《韩延寿传》还说:“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古人对生活的要求真低呀,不挨打就心满意足了。“楚”由材料到刑具,再进一步衍变就成为惩罚了。《新唐书•严郢传》有云:“入狱楚掠。”那是进监牢遭受的拷打,类似《水浒传》中描写的一百杀威棒。轻则皮开肉绽,重则伤残致死。
楚这种条状植物很普通,陶弘景的《纲目》说:“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前面说到,砍柴要砍高的。我想那并不是要你费力爬到最高处砍,而是要砍高大的,砍一根顶两根。与其它杂薪相比,楚不仅长得高,枝条出众,而且光溜、细长。于是,“突出、苗条、整齐、漂亮、清楚”等含义就衍生出来了。《诗经•曹风》里的句子“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就将蜉蝣的翅膀比作秀丽的衣裳。
长江两岸、洞庭四周的荆楚、湘楚即当今的湖北、湖南。那些地方林深树茂,荆棘满地,所以在古代称之为楚国。这本不是个优雅的名称,有幸那里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用充满奇思妙想和瑰丽意象的诗句一唱三叹,一叹三问,写出了中文最优美的诗篇《楚辞》。从那以后,“楚”字便衍生出一些崭新的含义和联想,比如:楚云湘雨、楚腰卫鬓、楚腰蛴领、楚楚有致、巫云楚雨、楚楚谡谡,等等。如同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浴火重生一样,升华得让人忘记了原本普通的荆条。
2012年10月11日
廖康
楚字有两个似乎不相关的意思——痛楚和清楚。苦楚、凄楚、酸楚等词都和前者有关;翘楚,楚楚动人,衣冠楚楚等都与后者有关。这两种不同的意思是怎么从同一个字衍变来的?查查字典,原来都和荆条缠在一起。
《说文》对“楚”的解释为:丛木也,一名荆。从字形也可以看出点苗头——林下有足。经常在树林里走动的古人大多不是林间漫步者,而是砍柴人。虽然文言里有雅词“樵夫”,但我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钟子期的运气,碰不见俞伯牙,听不到“高山流水”的琴声,留不下“知音”的美名。他们的活计其实很辛苦,一天下来,两腿走得酸麻,恐怕才是常态。而且不仅要走路,还要爬树。《诗•召南•汉广》有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也就是说:众多杂乱的薪柴,要砍取高的。由此,我们也得知为什么称拔尖的人士为翘楚了。
如果仅仅是由于砍柴而受些苦楚,倒也罢了。干什么体力活儿不累呀?砍柴未必是最辛苦的。可是砍来的柴禾不只是用来烧火的,还用来打人。尤其是荆条,拿着顺手,打得生疼。俗话说“荆条底下出好汉。”小时候我不懂,以为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意思。把“荆条”当成“金条”了。直到三年级的一次大考前,我不好好复习功课,跑去跟小杨叔叔下象棋。直杀到天昏地暗,才被父亲抓回来。他没有荆条,只得用鸡毛掸子代替,终于让我明白了那句俗话的真实含义。鸡毛掸子倒着拿约等于荆条,打起来贴肉不伤骨。那可真是教训孩子的好东西。多亏那顿打,后来我考试总是拿满分。
中国的官员,一向自称父母,把百姓当作子民,动不动就打一顿,都是为了他们好呀。拿什么打呢?《礼记•学记》有云:“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据说“夏”通假“槚、榎”,也就是楸树,是古代用做刑杖的材料。至于“楚”为何物,《仪礼•乡射礼》中有详细说明:“楚扑长如笴。”原来这东西只有箭杆那么长,使用起来很方便,随时可以拿出来打手心,大概就是教鞭、戒尺一类的东西。这体罚的传统在学校里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的戒尺上还刻着“爱之愈深,责之愈严”的字样。师道尊严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有楚扑才得以立威。
不过,责打学生可能还不至于造成多大痛楚,一定还有更严厉的刑罚。再一查,果然,《汉书•路温舒传》有云:“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可得?”棰是木棍,楚是荆杖,都是古代的刑具。能够屈打成招,其痛楚可想而知。《韩延寿传》还说:“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古人对生活的要求真低呀,不挨打就心满意足了。“楚”由材料到刑具,再进一步衍变就成为惩罚了。《新唐书•严郢传》有云:“入狱楚掠。”那是进监牢遭受的拷打,类似《水浒传》中描写的一百杀威棒。轻则皮开肉绽,重则伤残致死。
楚这种条状植物很普通,陶弘景的《纲目》说:“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前面说到,砍柴要砍高的。我想那并不是要你费力爬到最高处砍,而是要砍高大的,砍一根顶两根。与其它杂薪相比,楚不仅长得高,枝条出众,而且光溜、细长。于是,“突出、苗条、整齐、漂亮、清楚”等含义就衍生出来了。《诗经•曹风》里的句子“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就将蜉蝣的翅膀比作秀丽的衣裳。
长江两岸、洞庭四周的荆楚、湘楚即当今的湖北、湖南。那些地方林深树茂,荆棘满地,所以在古代称之为楚国。这本不是个优雅的名称,有幸那里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用充满奇思妙想和瑰丽意象的诗句一唱三叹,一叹三问,写出了中文最优美的诗篇《楚辞》。从那以后,“楚”字便衍生出一些崭新的含义和联想,比如:楚云湘雨、楚腰卫鬓、楚腰蛴领、楚楚有致、巫云楚雨、楚楚谡谡,等等。如同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浴火重生一样,升华得让人忘记了原本普通的荆条。
2012年10月11日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