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秦——China——米国

秦——China——米国

博客
秦——China——米国

廖康


与“秦”相关的词多与秦国有关,而对于秦字本身的意思《说文》的解释为:“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禾在古文里主要指粟,就是谷子,脱粒后就成为小米。“秦”的原始字形是双手持杵捣禾脱粒。“秦”这个产禾之地封给了伯益的后人秦非子。最早,那仅指陇山西南一带。而那个小小的封地方圆还不到五十里,在今天的甘肃省清水县。

伯益是秦始皇最显赫的祖先,他差一点就当上了天子。相传他善于畜牧、狩猎、打井,可能还主持了撰写《山海经》的工作,记述各国的地理人文,鸟兽昆虫,整个一部国家地理大全。舜帝在位时就命他作虞官,相当于当今的环保部长,掌管山泽,繁育鸟兽。司马迁的《秦本纪》转述他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后又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还选他为继承人。但司马迁声称诸侯属意大禹的儿子启,于是伯益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了启(见司马迁《夏本纪》)。

那次权利交替果真是那么高尚平和吗?根据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竹书纪年》的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伯益是在和启争权夺位中被杀死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亦云:“启与友党攻益夺之天下。”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说法才可信。伯益家族是东夷人,居住在当今山东省日照市一带。今天,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仍有伯益挖的井,人称“益井”;还有伯益的坟墓,人称“大王陵”。考古表明,这次变故以及随后的“太康之乱”及“少康中兴”等一系列动荡致使东夷地区延续了上千年的尧王城,两城,凌阳河和段家河古城都被摧毁,该地区人口锐减,那里几乎变成了无人区,直到四百多年后的夏朝末期才有所恢复。又过了八百多年,按照《秦本纪》所说,由于秦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有功,周孝王才把秦地封赏给他并“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襄公于是始国。”

由此看来,伯益家族曾遭受灭顶之灾,先流落到黄河中游,又被流放到西北地区。经历了千辛万苦,数次沉浮,后来以游牧为生,直到秦非子才得到封地,恢复使用嬴姓,承继宗祠。又经营了六代两百来年,到秦襄公时才得以建国。秦人虽然远在西北,但始终牢记他们的老家在东方。他们死后,墓葬的头都朝向东方,以示不忘故土,死不瞑目。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几番巡视山东琅琊,到泰山祭祖拜天。这是在伯益死后过了一千八百年才出现的奇迹。在世界史上,除此以外,只有以色列灭亡一千八百多年后,又复国了。其规模当然比秦帝国小得多,其残暴也少得多。

因其残暴,秦帝国二世而亡,但其政体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秦帝国对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以至长期以来西域诸国都称中国为秦,称中国人为秦人。除了朝鲜和越南以外,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译名听上去都像是“秦”。只要到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上输入“中国”,听一下就知道了。英语China虽然听上去不像“秦”,但这个字的拼写,也是由读音极似“秦”的Chin加上经常用来表示国土的a构成的。由于英语发音的特点,加上a后,使第一个音节变为开音节,才发了“钗”音。有人以为China是从中国的特产瓷器而来的,这是个误解。实际上,是先有了China这个国名,然后才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aware,简称china,因为最权威的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表明,根据现有记载,China这个词最早用于1555年: “The great China whose kyng (sic) is thought...the greatest prince in the world.”(伟大的中国,其国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君主。)而瓷器是葡萄牙人于16世纪从中国带到欧洲去的,开始叫作porcelain,这个字现在还用,但特指涂釉细瓷器。据我所知,以产品叫中国的只有意大利语porcellana。而泛指瓷器小写的china要到17世纪才开始出现在英文里。不过,认为China来源于秦字只是多数学者的看法,还不是定论。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英译名来源于“丝”。我认为这两种说法并不一定矛盾,有可能在历史上重合了,以后再详论。

如果要意译秦国,追本溯源,倒是可以译为“米国”——小米之国,但是日语已经把America音译为米国了。这样说说,也许多少有助于美国人学习秦字,看到它和China的关系,以及与以色列和美国的近似。只是希望中国、以色列和美国都别变成秦那样的虎狼之国。

参考文献:
百度词条“伯益、光照、夏启、禹州”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史记•秦本纪》
转引《竹书纪年》于《晋书•束晰传》、《史通》
顾颉刚:《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杨东晨:《秦人秘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维基词条:“China”

2012年10月18日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廖康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