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回国旅游】之45:宜昌三游洞

【回国旅游】之45:宜昌三游洞

博客
【回国旅游】之45:宜昌三游洞       
 

          三游洞风景区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10公里左右。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一个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唐元和14年(819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此洞,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北宋另两位大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及南宋大文学家陆游,都曾来此洞畅游,并留有墨迹。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这里地势险峻,形如覆蓬,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介绍说,这里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5亿至6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中间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苏东坡写的“三游洞题壁”诗为:“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屐冷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苏洵也欲洞中留宿,被劝回船上,无奈地诗道:“洞门卷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苏辙诗云:“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出三游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有一座三层古亭——“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朝,当时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任宜昌县令,峡州太守朱庆基建此亭后,特委托欧阳修专为此亭作记文,即《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峡州三大胜境之一: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
 

下了楚塞楼往南,即西陵山顶面临大江处,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有“张飞擂鼓台”。
 
 

       出三游洞沿石阶下行到下牢溪畔,在山北的悬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这便是“陆游泉”。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边崖壁石缝间,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据地方志记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路经夷陵游览了三游洞。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之余留下诗词:“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洞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古军垒:始建于南北朝时延用至六朝,也是峡口唯一的古军事遗迹:
 
 
    
       抗日战争时期,下牢溪成为阻隔日军的天然屏障。下牢溪南岸的南津关即为日军的占领区,而当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的作战指挥部即设于三游洞附近。1938年10月,湖北省政府代主席兼民政部长严立三,带领省政府要员张难光、石渶等政府官员移位于三游洞内办公,主持全省抗日救亡工作。三游洞以西12公里即是石牌村,为抗战著名的石牌保卫战发生地。
 

 (完)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小百脸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