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奇葩 《徽班》
2015年10月中, 我和几位朋友到芝加哥, 目的主要是去看那里饶有特色的建筑。 没想到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只在这短短的两三天时间里,居然很幸运地看到了一场来自祖国的精彩表演, 那就是安徽省歌舞剧院带来的大型舞剧《徽班》, 这是2015 年中美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项目之一, 早点儿晚点儿都会错过。 在芝加哥的好朋友 Ivy 妹妹帮我们安排好了观看事宜, 并且得到允许, 可以在演出时拍照。 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在现场拍舞台照, 令人兴奋。 我们准备好了相机, 镜头, 和脚架, 找好了座位, 静等开演。
说到徽班, 就必须说说它和京剧的渊源。 为此, 我特意到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 编辑如下, 给大家做个参考。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里程碑事件,那就是早年的徽班进京。最有名的四大徽班,是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四个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而这些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戏曲班社。开始时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尤其在扬州地区,更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为给高宗弘历祝寿,清廷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 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 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 和春的把子 (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据《梦华琐簿》)。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 参加徽班演出。从此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 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晚清时, 慈禧太后偏爱京剧, 又为京剧的发展和兴旺注入了来自皇家的强劲动力,从而促使京剧的发展更加成熟, 更加程式化。 生旦净丑末, 几大行当精彩纷呈, 更多的戏班和名角应运而生。 演进到清末宣统二年(1910 年)时光,早年的“四大徽班”便已相继散落。
北京自金元开始,一直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清朝初年,北京就已经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三大声腔争胜的场所。在争胜过程中,各种声腔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戏曲艺术。清朝中叶,传奇和昆曲急剧衰落,花部地方戏剧却蓬勃兴起。花部地方戏又叫“乱弹”,它包括雅部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乾隆年间,便形成了花部地方戏的四大徽班。这四大著名的徽班班社兴起于安庆一带,活跃在当时的戏剧中心扬州,以演唱徽调昆曲为主,徽调是指拨子、二簧、吹腔、四平调;除徽调和昆曲之外,还兼容其它声腔。四大徽班就是把二簧戏带进北京去,因此,这一事件就被人们称为“徽班进京”。二簧是弋阳腔同安徽的某种曲调结合起来的四平调,又和湖北簧州一带民歌结合。后又经过安徽、湖北艺人们的长期努力,使二簧戏出现了一个新面目。到北京以后,又吸取了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到了近代,在无数艺人的再努力下,京剧更加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流行全国各地,影响最大的剧种。
2015年10月10日,安徽歌舞剧院原创大型舞剧《徽班》一行60人在《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地、旧金山市中心Herbst剧院举行了美国巡演的首演, 此后还将在芝加哥, 纽约, 和洛杉矶等大城市公演。我们有幸, 恰好赶上了芝加哥的那场演出。 《徽班》是第二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的重要项目之一。该剧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徽剧戏班子的起落沉浮及其艺人的爱恨情仇,浓缩了“徽班”几百年的舞台记忆。《徽班》精巧的剧情结构、精彩的艺术演绎和精美的舞台效果深深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该剧编导, 著名艺术家王舸说:“也许很多观众看到《徽班》这个名字, 以为讲述的是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但是我们的选材则是徽班走下坡时演员们的内心感受。注重描写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关系。”舞剧《徽班》通过一个徽剧戏班子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的起落沉浮、身处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们在乱世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以及他们在面对强权与恶势力时所做的抗争,从而展示出旧时艺人的风骨与操守。《徽班》中的武生与花脸是一对好兄弟,从小一起学戏,长大搭档演出,在艰苦的舞台生活中一起摸爬滚打,情同手足。两人有着迥异的性格,但在戏班内互相帮衬。而面对社会上的复杂世事,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态度,两个人以不同的形式爱着一个具有革命党身份的女孩,两个人以不同的做法面对恶势力的欺压,最后,戏班被封,兄弟惨死,武生独自一人面对,表现出男子汉的气节。
这是一部男子汉的戏,而在剧中的主要角色中只有一位女性是被恶势力追杀的革命党“徽女”,兄弟二人为保护革命党, 而导致徽班惨遭不幸,在与恶势力斗争中兄弟二人面对这位坚强的女子都产生了爱慕。该剧运用大量的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等多种手段表现着三个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他们与社会各色人物之间的关系。优美动听的音乐是将徽剧音乐、民族音乐融入到西洋管弦乐当中,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剧中不时出现的徽剧唱段和表演又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人物所处的独特环境。该剧布景简洁却有着直抒达意的特点,是一出与众不同的舞剧。演员何仲达扮演了在戏台上春风得意的“武生”,演员王磊则以“花脸”的角色扮演了“武生”的戏班好友。分别由秦丹妮、来莱饰演“徽女”和“师爷”都对艺德双馨的“武生”心生爱慕之情。故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展开。
在这个舞剧中,安徽省歌舞剧院的演员们的表演一丝不苟,对每一个服饰乃至表情的细节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徽女”在剧情初期精致的古装打扮下穿上了西洋黑色软皮长靴,表现了角色从小受西方进步思想的浸淫,为日后参与革命的戏份埋下了深深的伏笔。演员每一个表情也各不相同,略显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了每个角色不同的心理活动。他们精湛的演技描述了大时代下沉浮的徽班的变迁。舞蹈表现的故事情节也让不少观众动情落泪,博得了阵阵掌声。
由于心里主要想的是如何拍好照片, 当时我对于整个剧情反而没太上心, 正所谓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这样才能聚精会神地拍到一些照片。 而上面的那些时代背景和剧情介绍, 都是事后做功课, 在网上查到的。 观看时, 好在有当年看革命样板戏的经验, 所以能够大体预感到演员很多动作和表情的重要节点和亮相点, 这可以让我对一些抓拍有所准备, 以便在关键时刻按下快门。 上半场, 我坐在二楼左侧, 用长焦镜头 (100/400) 拍摄。 由于舞台整体光线较暗, 而主要人物处于强力聚光灯下, 光比太强, 再加上机位又太偏左, 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 半场休息时, 我看到楼下最前面两排的座位大部分是空着的, 就只带了一只 50 mm 定焦头, 溜到第一排正中的一个位子, 近距离大光圈拍摄, 效果就好了许多。 这时, 大口径定焦头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低位的仰拍角度, 也得到了几张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片子, 没有浪费这次难得的机会。
现在回味, 这场舞剧确实十分精彩, 但是如果仔细推敲的话, 还是能发现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不过这种讨论已经超出了这篇短文的范围, 就不在这儿说了。 无论如何, 能够在远离祖国的新大陆欣赏到这样一场演出, 已经超出我的期望了, 在这里要再次感谢 Ivy 妹妹, 和其他在芝加哥的朋友们, 给我们创造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下面贴出的, 是这次拍到的一些照片, 虽然在技术上还有不少缺憾,但 毕竟还是记录了演员们的精彩表演, 和我的一些临场感受。 照片并没有完全按照剧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 也打破了我的习惯, 没加任何标题或说明, 这都是为了强调新鲜的视觉感受, 而不必拘泥于剧情的变化, 和我个人的先入之见。 不知你们是否同意我的安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原帖链接: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485554.html
http://bbs.wenxuecity.com/photography/146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