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寂静(后记)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7575/202105/34691.html 深度寂静(十七)
记得几年前回家探亲时还和母亲说过,我竟然还记得自己躺在床上抱着奶瓶子喝牛奶的情景,也记得自己站在带有围栏的婴儿床里伸出手让大我十几岁的表哥抱我的情景。怎么可能?但那是实际发生过的事情。人的大脑真的是不可思议。
所以,我当然也记得发生在大院里的,所有我能看见和听到的那个特殊年代里的特殊事情。这个故事就是基于发生在大院中的一个真人真事,并在我构造的所谓的文学框架中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说是“框架”?为什么说是“基于”?因为我不是当事者。更不是目击者。那时的我们只听说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院里发生了杀人案,一个做学问的人把自己的老婆杀了,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地板撬开,在地板下的泥土里刨坑三尺把尸体埋了进去。后来就被人发现了。
自古都有杀人偿命的天理,毕竟古代还有包青天,还有善于断案的施公之类的人可以依法断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那个公、检、法都被砸烂的社会形势下,判与不判都是即简单又粗暴的。事件的结果就是,被杀者被当成了反动势力向无产阶级疯狂进攻的受害者供千万人参观,杀人者被冠以仇恨无产阶级专政的现行反革命分子,被剥夺政治权力终身,押赴刑场立即枪决。之后,一切又归于了平静,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似的。
多年以后,在大洋彼岸的我被别人拉进了一个特殊的群,从此开始了我在那个群里的潜水生活。那个群里有许多大院中成长起来的大哥哥和大姐姐,他们喜欢在群里上传回忆文章、谈论父辈和谈论大院里的过往。正是在那里,我又听到了那个当年的著名大院案件,而讨论案件的人们中就有几个是当时住在那个院子里当事人的朋友。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了和当年官方语言似乎不太一样的解读。于是,就激起了我特别想写一个故事的冲动。
显然,我的整个故事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用大白话说就是虚构的。例如王伯卿每办一件事都要念一段相关的毛泽东的原话,那都是我在互联网上学习了很长时间才一段一段“对症下药”放上去的。例如故事里面唐雅看到顾向南日记本上写的那些话,也是我找遍了网络上有关对文革的回忆与描写的文章才好不容易寻获的。网络真是个现代版的《百科全书》。
在故事中,我虚构了顾向南和唐雅的家庭情况,因为在现实中,出事的夫妇是有孩子的。在真实生活中,发现屋子有问题的是当时住在屋子里的住户,而并非涉案者本人。我的改动当然更有利于写作。
张秋和的形象来自我同学父亲的原型,他曾经就是大院武装部的干部。也因此,同学家就住了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能住上的里外两间屋,外加一个小院和厨房的宽敞房子,同学家的房子就是一整栋小院的后院,是和其他几家人共同居住其中的,那个院子就是和案件发生的小院一模一样的那种,我对那种小院非常熟悉。
虽然小说主要是虚构的,但是里面描写的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和事情又确实是那个时代发生过的。例如夫妻之间、亲人之间因为政治观点不同而反目成仇,都是那个时代真实发生过的。再所以,我的这个中篇小说就是基于那个时代的大环境和特点,把那个发生在我们大院里的特殊事件作为主题而写成的。
我为什么要把一个被枪毙了的人写成是自杀而亡?就像我前面说的,因为我听到了一些评论。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因为闹家庭矛盾而互相伤害的案例比比皆是。虽然结果是惨痛的,但是动机却不一定都是预谋杀人和故意杀人。很多悲剧都发生在双方矛盾被激化的一瞬间,头脑失去理智,行为就会被怨恨所控制。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当今,杀人者被判无期徒刑的可能性应该是有的。
这是一个很早就深埋在我脑子里的故事。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哪一天我一定要把这个发生在大院中的悲剧故事写出来,为了纪念那个永远离我们而去的即宝贵又不平静的童年。
谢谢每一位来听我讲故事的朋友们!
作者:spot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