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岁月仍悠长
三十几年前的初秋,纷扰吵嚷中,一群十几岁的少年人哼着“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歌曲,走进了中学课堂。细雨缠绵的季节里,我和他相识。我们被分在同一个班,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而且他就坐在我的后排。那个班只有三十二名学生,是中考中从各个学校选拔出来的尖子生,就是当时盛行的“重点班”。他是名副其实的尖子生,即使在重点班,也始终保持着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来未曾改变, 时下的流行语就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而我则是懒惰松散、得过且过的性格,能够挤进这个重点班全凭初中最后半年临阵磨枪的血拼。在这个重点班里也一直是不上不下的中等生。
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刚刚跨进青春门坎,用现在人的眼光看上去,个个营养不良、瘦弱矮小,而且懵懵懂懂,未曾开窍。曾经让儿子看过我们的旧照片,儿子曾屡次毫不客气地说过,妈妈二十岁的照片看上去象中学生,而中学时的照片看上去就是小孩子。是啊,现在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个个健壮、高大、丰满。我们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
从高中的第一堂课开始,同学们慢慢地都熟悉了起来。那也算是我们最初的相识吧!
他在同龄人中个子应该偏高,因为坐在教室的倒数第二排。而且偏瘦,据他后来回忆十七岁进入大学时只有120斤。他好像永远穿着黄色或者蓝色的外套,至于穿什么裤子和鞋记忆却是模糊不清的。他是当时的学习委员,物理和英语课代表,走路时喜欢昂着头,看起来有些清高和傲气。作为班干部,他热心公益,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和提供帮助。在我的印象里,他是成熟的,属于可以带着大家搞活动的领袖人物。他喜欢运动,是班里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率领着班级篮球队打败了同年级的所有班级,稳居年级冠军。而我则习惯充当群众的角色,永远是尾随于人后的跟屁虫。而且非常的讨厌体育,高中毕业证上的体育成绩是不及格的。幸运的是当时的体育成绩并不影响报考大学,只是当不成三好学生而已。
他的个性幽默风趣,很有号召力。总是能够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而我则是沉静的,喜欢独处。最初时我曾经对他产生过一点点的讨厌,因为有些时候他看上去有些张扬,而我历来对张扬高调的人总是有一些本能的反感。但是久而久之,这种讨厌就消失了。因为他乐于助人,言辞温和,大度热情,象一个小领导一样呵护着大家。他喜欢讲一些俏皮话,经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很受同学们的拥戴,似乎永远都是人群中的中心。或许是学习一直都很好的缘故,他也一直颇受老师们的器重和偏爱。他的英语尤其好,发音准确,经常被英语老师叫起来念课文。而我则是胆小的、羞涩的。在家人和父母面前,可以活蹦乱跳,是胡作非为的。但是在人多的场合和地方,却是谨小慎微、少言寡语的。
我们的个性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但是阴差阳错地,我和他却成了彼此的初恋。
后来在我们相爱的日子里,曾经不止一次地分享过中学时代对彼此的印象。他说记忆中的我喜欢穿着一件淡色花纹的灯芯绒外褂,梳着一条马尾巴,坐在他前面晃来晃去的。笑容腼腆羞涩,安静不张扬,在别的女孩子们唧唧喳喳喋喋不休之时,我永远是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行我素超然自在的神态。喜欢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看人看世界。眼神清澈而明亮,很纯很纯,纯的就象“一碗水一样”。而且眼睛里总是泪汪汪的,似乎别人说一句重话,泪水便会夺眶而出。所以那时他对我讲话永远都是小心翼翼、轻声细语的,生怕一不留神就可以把我的眼泪吓出来。
八十年代的中学课堂是紧张而忙碌的,每个中学生的梦想都是考上大学。那个年代,我们心目中只有功课和读书,成绩和高考。但是青春期的我们,偶尔也有叛逆和出格的经历。我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看电影。八十年代是中国新时期电影的辉煌时代,电影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空前绝后的时期。我总是利用空档一个人偷偷跑去电影院看电影,经常被象特务一样的爸爸发现。后来也曾听他回忆说他们一帮男生买不到票,一群男孩子们便偷偷的翻过电影院的围墙,悄悄溜进去看电影。
此处为分界线
--------------------------------------------------------------------------------
从相识的十几岁,走到今天,三十几年的光阴悄然流逝。那天,我和他牵手走在小路上,看看身边人,脸上早已没有了少年的青涩,添了些许皱纹和智慧,只是头发依旧乌黑发亮,满脸依旧笑意满溢。微风里,我对他说,岁月未曾饶过任何人,也包括我们。你有了皱纹,头发却依旧黑亮。我似乎皱纹很少,翻开头发,里面却藏着细密的白发。他侧过头来端详着我,满眼仍是怜惜和真诚,一如三十年前。芳华虽已逝,岁月正悠长。
祝福天下人有情人终成眷侣,也祝福天下所有眷侣相伴一生,天天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