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Fedex说我的iphone5明天到。。。可惜要上班不在家。。。
avatar
Fedex说我的iphone5明天到。。。可惜要上班不在家。。。# Apple - 家有苹果
b*n
1
这部电影乍一看很狂妄的片名,《有种你爱我》,跟打架一样来势汹汹。其实片名
是个双关语,“有种”除了叫板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看上去听上去都比较三俗但人人
都要经历的事,就是XXOO后生子。这个似乎让人想起了当年香港风靡一时的三级片《灭
门惨案之借种》,其实该片跟后者起因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喜剧片。但这边歧义又来了
,以此为题材的喜剧片,在西方多半是18禁电影,该故事有拍成AV的潜质,在没有分级
制度的国内也只能是“伪三级”,隔着衣服挠痒痒的那种,不如直接看三级片,也让人
提不起兴趣。
《有种你爱我》:可不可以干出个未来 - 狐狸·梦见乌鸦 - 埋骨之地
不过当你看完电影之后,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有着一个三俗的瓦伊,骨子里面塑
造了一套非常正规的恋爱观体系。这样的电影,在美国很常见,如今同类电影成为一个
最受欢迎的喜剧片类型,叫做“烂仔喜剧”。没错,《有种你爱我》从主题和模式上来
看,几乎可以算是中国的“烂仔喜剧。”
烂仔喜剧当年在本·斯蒂勒、威尔·法瑞尔,欧文·威尔逊和贾德·阿帕图团队的
带领下如今成为好莱坞喜剧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烂仔喜剧的标准除了需要烂仔帮成
员主演之外,对于故事模式的要求也有着自身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喜
剧内容,需要密集的恶搞;同时,可以是浪漫爱情喜剧,但必须要有兄弟情义的展现,
同时电影可以尽可能的走三俗路线,但内部的价值观必须端正。比如《四十岁老处男》
、《一夜大肚》为首的烂仔喜剧,听名字就知道这些电影充斥着大量恶俗、荒诞的重口
味笑料,但电影内部的积极意义在,通过荒诞的故事进行引导,从而发现身边真正的积
极因素。两部电影的结局,主角在经历各种屎尿屁事件之后,都有顿悟人生的感触,也
寻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真爱。低俗但不庸俗,做到雅俗共赏,这就是烂仔喜剧存在的价值。
同理,《有种你爱我》的故事发展模式也是如此,片中的角色在时刻用荤段子、床
戏笑料挠你胳肢窝时,也不忘整理衣襟后的传达给观众这样那样的婚前婚后执行守则,
以及爱情和生活的真谛。
男主人公郑恺饰演的角色是一个花花公子,其实他的生活就是以一帮小青年为中心
的“乌托邦”世界,工作轻松,整天与狐朋狗友鬼混,泡妞,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无
忧无虑。而女主角整天朝九晚五,事业有成,充满了女权色彩,寻求独立的思想浓重。
其实编导们为我们呈现了人们生活中的两个极端:一个乐在其中,一个为事业而奔波。
一个泡妞无极限,一个不需要男人的独身主义。但是当一夜的偶然邂逅,两条向着相反
方向发展的生活路线彼此相交,从此两人的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借种”只是
一个起因,电影在这方面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反而进入一年后孩子出生后的篇章。这
里两位主角的生活方式因亲子的出现而发生转化,二人的生活轨迹也渐渐的贴合。但让
两个彼此生活路线完全相反的人走到一起,在两位主角价值观的对立基础上,又产生了
针对共同生活的第二层对立,让整部戏的戏剧冲突达到顶峰。
《有种你爱我》笑料密集,如烂仔喜剧一样,是建立在电影本身的格调基础上,男
主角与身边的狐朋狗友一起插科打诨,女主角身边也有一群无不正业的闺蜜,外加一个
肌肉GAY。两拨人凑到一起,产生了大量笑料,而且本片独辟蹊径的一点在于,将二者
的家庭也进行了喜剧化的包装,一个时髦的老妈,还有一个爱玩游戏的爷爷。这种做法
并不是单纯的依靠夸张的人物来取悦观众,而是将电影的主线引入另一层,即家庭层。
两位主角的孩子成为二者的纽带,升华了电影的内涵,使得该片在过半之时正式进入我
们熟悉的爱情喜剧路线,通过角色价值观的冲突,以孩子为中心,大摆龙门阵。电影的
结尾当然是一出合家欢,回头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其实感悟颇深,《有种你爱我》这个建
立在一夜风流基础上的故事,对于那些已入围城的和那些等待进入围城的人们来说,本
片不失为一部婚前教育片或婚后行为的正反教材。
本片的导演是位女性,李欣蔓,也就不难理解该片的女权主义色彩和追求女性独立
的宣言了,有着小妞电影的调调,不过只是开场那一段是以女性思维为视角,随着角色
孩子的出生电影就进入另一种模式。之前看过李欣蔓导演的文艺片《亲·爱》,笔锋细
腻,主题深刻。但凡这类文艺片导演转型拍商业片,首先会在叙事方面保持着相应的流
畅,《有种你爱我》在同类作品中是少见的以故事取胜的电影,这一点值得称赞。两位
主演,郑恺早已证明了自己是近年来最会演喜剧片的男星之一,本片中再次奉上了精彩
搞笑的表演。而江一燕本片中突破形象,饰演一位态度强硬的未婚妈妈,结尾机场那段
独白效果很赞。
avatar
i*7
2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为什么说这个“名色”和上一句“识缘名色”中的“色”不是同一概念?
并没有论证和交代,只能相信他说的对的而已。
:依处色法有六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
:就五蕴世间的有情众生而言,如果没有这六种依处色,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这六种识就不能生起。所以,依处色是识的因。
为什么这里的[识]又是六识中的识,不是之前提到的“识缘名色”中的识是为心?(根
据他的
语言,似乎这个心是除六根以外另外独立出来,并且还有与这个心相对的心所)
基本他要说的,解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迷题,
就要解开,前一个识不是后一个识
前一个名色不是后一个名色,
那么所有我们有点难度理解的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
给出两芦相依这个比喻的经文
与禅师的解释是不合的。或者说禅师的解释与经文不合
整段话,只讲什么是“识缘名色”,然后再讲什么是“名色缘识”,
至于“识缘名色”与“识缘名色”的关系,因为此识非彼识,此名色非彼名色,
所以就没有什么难懂的啦,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中,第二个蛋指兔子,第二
个鸡是指崽,所以就变成“鸡生蛋,兔下崽”不需要解释什么了,
整段文字也就没有在讨论“识缘名色”与“识缘名色”的关系
大概是因为“鸡生蛋”与“兔下崽”之间,没有什么好解释的
:在依照因果关系,来观照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蕴时;你必须要照见,受
:、想、行、识这四种名蕴之间的因果关系。
:佛陀在《阿毗达摩论藏.发趣论》中谈到,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四种名蕴是互
:为因果的。
:当讲到其中一个蕴为因时,其余的三个蕴,就是果。当讲到其中的两个蕴为因时,其余
:的两个蕴,就是果。当讲到其中的三个蕴为因时,其余的一个蕴,就是果。
很多时候受生起的时候,是不会连带想的,在初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情
想生起的时候,也不见得会有行的,这个不用多静,也能观察到
所谓互为因果,似乎是一种哲思,脱离实际。
:如果没有受、想、行这三名蕴的话,识蕴就不能生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名(心所)
:的话,识蕴就不能生起。
这句话与杂阿含的经文不符合,不敢说和诸多经文不合,
不过至少和我现在能想起来的一篇经文就不合了
而且禅师再一次把六识的识与识蕴的识分开,
似乎不明白其中的关系,
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它们分开定义,这样一些难懂的问题,可能就都迎刃而解了。
呵呵,这是一个不错的trick,不是说禅师有什么问题,我估计可能论里面就是这样说
的。
avatar
b*e
3
而且还不让去local store拿。。。这个。。。。
avatar
i*7
4
这贴不是针对帕奥禅师,只是对他说得这些话,很难认同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avatar
a*a
5
为啥不选择deliver到公司

【在 b******e 的大作中提到】
: 而且还不让去local store拿。。。这个。。。。
avatar
i*7
6
贴原文,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误,请大家指正:
你看看,人家帕奥禅师讲的是这样:确实南传是这样说,
===================================================
问:佛陀在《长部.大因缘经》里提到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应作何解释?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依处色法有六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
就五蕴世间的有情众生而言,如果没有这六种依处色,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这六种识就不能生起。所以,依处色是识的因。
再者,心与心所是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所,识(心)就不能生起。所以,心所也是
识的因。
在依照因果关系,来观照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蕴时;你必须要照见,受
、想、行、识这四种名蕴之间的因果关系。
佛陀在《阿毗达摩论藏.发趣论》中谈到,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四种名蕴是互
为因果的。
当讲到其中一个蕴为因时,其余的三个蕴,就是果。当讲到其中的两个蕴为因时,其余
的两个蕴,就是果。当讲到其中的三个蕴为因时,其余的一个蕴,就是果。
如果没有受、想、行这三名蕴的话,识蕴就不能生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名(心所)
的话,识蕴就不能生起。因此,名色都是识的因。
这就是佛陀所说:“由于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名色缘识)的意义。
avatar
f*l
7
晚上去他们的warehouse拿,打电话问司机啥时候回来

【在 b******e 的大作中提到】
: 而且还不让去local store拿。。。这个。。。。
avatar
l*a
8
我很难有什么看法,对一个从小就通读论的,精通
巴利,樊文的人,我啥看法都没有....
哈哈,开玩笑的,别当真...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贴不是针对帕奥禅师,只是对他说得这些话,很难认同
: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avatar
a*a
9
貌似有的shipping 发货端不允许自己pick up ?

【在 f****l 的大作中提到】
: 晚上去他们的warehouse拿,打电话问司机啥时候回来
avatar
i*7
10
就他说的话,来讨论这些话的内容
依照经文来看,依照文字的逻辑和意思来看
最好不要依照这个人如何如何来判断这个人说的话就如何如何
这是偏见与歧视的来源之一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很难有什么看法,对一个从小就通读论的,精通
: 巴利,樊文的人,我啥看法都没有....
: 哈哈,开玩笑的,别当真...

avatar
f*l
11
没遇到过,带上ID就是了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貌似有的shipping 发货端不允许自己pick up ?
avatar
l*a
12
我的意思是,信息量不够,我无法判断.
没有你IMPLY的意思,我的意思就是,我很无知的...
你懂的显然更多,接受您的教诲.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就他说的话,来讨论这些话的内容
: 依照经文来看,依照文字的逻辑和意思来看
: 最好不要依照这个人如何如何来判断这个人说的话就如何如何
: 这是偏见与歧视的来源之一

avatar
b*e
13
公司麻烦,一栋楼的人,而且外面人进不来的。。。。
因为公司就在fedex store边上,本来想着去pick up的。。。。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为啥不选择deliver到公司
avatar
i*7
14
这话说得。。。,什么叫懂更多,怎么那么喜欢又上升到人的问题,哎,
似乎讨论这个人怎么样比讨论说话的内容更有意思
我没有懂更多,只是大家知道的内容不同而已
比如我就不知道帕奥禅师从小就学巴利文和梵文
但是这个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且我的原话里面根本没有提到什么知识性的东西
只是提醒,最好就谈话内容来讨论,不能因为这个人很聪明
或者学过什么,来判断他说的这句话就是对的
抛出禅师的语言技能,还有知识范围来说明你很无知,信息量不够?
我是看不到其中的关联了
好啦,随便你说啦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意思是,信息量不够,我无法判断.
: 没有你IMPLY的意思,我的意思就是,我很无知的...
: 你懂的显然更多,接受您的教诲.

avatar
i*g
15
不能让直接扔家门口吗?

而且还不让去local store拿。。。这个。。。。

【在 b******e 的大作中提到】
: 而且还不让去local store拿。。。这个。。。。
avatar
l*a
16
我就是说信息量不够的时候,我不能做出判断.
这里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够.
什么是信息量不够,这些话都不知道本来什么意思,
所以,信息量不够,从什么背景说的,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
这只是我的观点.
有任何不小心上升到人的高度的时候,道歉.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话说得。。。,什么叫懂更多,怎么那么喜欢又上升到人的问题,哎,
: 似乎讨论这个人怎么样比讨论说话的内容更有意思
: 我没有懂更多,只是大家知道的内容不同而已
: 比如我就不知道帕奥禅师从小就学巴利文和梵文
: 但是这个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
: 而且我的原话里面根本没有提到什么知识性的东西
: 只是提醒,最好就谈话内容来讨论,不能因为这个人很聪明
: 或者学过什么,来判断他说的这句话就是对的
: 抛出禅师的语言技能,还有知识范围来说明你很无知,信息量不够?
: 我是看不到其中的关联了

avatar
b*e
17
嗯网上试着想让fedex hold,结果不让。。。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貌似有的shipping 发货端不允许自己pick up ?
avatar
i*7
18

通过你的解释,我明白了,
你说这些话的意思是,信息量不够
早点说就好了嘛,毕竟要从你以下的原话中看到这点,是太不容易了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就是说信息量不够的时候,我不能做出判断.
: 这里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够.
: 什么是信息量不够,这些话都不知道本来什么意思,
: 所以,信息量不够,从什么背景说的,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
: 这只是我的观点.
: 有任何不小心上升到人的高度的时候,道歉.

avatar
b*e
19
明确写着要signature....

【在 i****g 的大作中提到】
: 不能让直接扔家门口吗?
:
: 而且还不让去local store拿。。。这个。。。。

avatar
G*W
20
當然不是同一個識, 來做一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方程式分解 :
『名色的『名』是指心法, 也就是受想行识, 这是佛法共论, 大家不会有异议.
而佛说十八界裹的,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都是名的范围, 都是心, 不
是色法.
而十八界里面说的意根也是心,加上前述意识等六识就总共有七识心了。所以第七识意
根已经函盖在名与色的「名」之内,所以才会入胎后的三、四个月中唯有意根而无意识
觉知心的境界相,而佛却仍然说「识缘名色」的现象是遍一切时的,意思是说: 初入胎
数月之内,还未出现觉知心意识时,仍然有『名』的存在。此时的名,当然就是意根了
, 因为胚胎那个时候根本也没有意识存在.
所以,不论是出胎后或出胎前都是「名、色缘识」的状态,都有名与色二个法的., 既
然一切众生在入胎位及出胎后都是在名、色缘识的状态中,永远都是『名色缘识、识缘
名色』,即表示名色七识心外还有另一个识,,所以才会有入胎位第七识名所缘的另一
识,才会有出胎后前七识名所缘的另一识,那把这个另一识叫做第八识有什么不对? 实
相正是如此,为什么一听到第八识就很敏感,不须要嘛。
因为入胎位时还不可能出生意识觉知心,彼时的「名」当然就是第七识意根,所以『名
色缘识』,的那个『识』,当然是另一个识,绝不是六识中“意识”的“识”。』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 通过你的解释,我明白了,
: 你说这些话的意思是,信息量不够
: 早点说就好了嘛,毕竟要从你以下的原话中看到这点,是太不容易了

avatar
f*l
21
可以放弃的,但是丢了的话自己负责

【在 b******e 的大作中提到】
: 明确写着要signature....
avatar
i*7
22

一厢情愿了,不见得大家没有异议
这个理论大概应该是唯识的见解吧,
我对唯识的了解不多,不过听上去像,大家可以纠正阿
南传应该是另外的解释吧?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當然不是同一個識, 來做一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方程式分解 :
: 『名色的『名』是指心法, 也就是受想行识, 这是佛法共论, 大家不会有异议.
: 而佛说十八界裹的,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都是名的范围, 都是心, 不
: 是色法.
: 而十八界里面说的意根也是心,加上前述意识等六识就总共有七识心了。所以第七识意
: 根已经函盖在名与色的「名」之内,所以才会入胎后的三、四个月中唯有意根而无意识
: 觉知心的境界相,而佛却仍然说「识缘名色」的现象是遍一切时的,意思是说: 初入胎
: 数月之内,还未出现觉知心意识时,仍然有『名』的存在。此时的名,当然就是意根了
: , 因为胚胎那个时候根本也没有意识存在.
: 所以,不论是出胎后或出胎前都是「名、色缘识」的状态,都有名与色二个法的., 既

avatar
i*g
23
你可以authorize的啊 我的UPS可以在网上设置

明确写着要signature....

【在 b******e 的大作中提到】
: 明确写着要signature....
avatar
G*W
24
Then, 名色的名,是指什麼 ?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厢情愿了,不见得大家没有异议
: 这个理论大概应该是唯识的见解吧,
: 我对唯识的了解不多,不过听上去像,大家可以纠正阿
: 南传应该是另外的解释吧?

avatar
i*7
25
从杂阿含39经以及相应部12.67经
“于色中识住。。。。,于受,想,行中识住”
“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识”
来看,有把名,色,识,三者分开,以不同的组别来讲,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推测名,色不应该包含识阴。
39经也用三部份分开,以不同的组别来讲它们的关系
只是这里没有用代词,而是直接用受想行
名,有可能只是,受想行
在这里,还要再引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讲,离开色受想行以外还有个识来来往往,只能增
加愚
痴,因为不是事实
杂阿含39经
。。。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
,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Then, 名色的名,是指什麼 ?
avatar
G*W
26
"《攝大乘論釋》卷3:「釋曰:『如世尊言:【識緣名色】,此中名者,非色、四蘊;
色者即是羯羅藍性.
如同 世尊所說,識緣名色當中的「名」,並不是色法,而是五蘊中,色蘊以外的其餘
四蘊:受、想、行、識;識緣名色的「色」就是羯羅藍(受精卵);「名」與「色」皆
以『識』為出生的因緣;而且『名』與『色』都是依此『識』才能剎那剎那相續運轉而
增長.
識緣名色當中的「名」,並不是色法,而是五蘊中,色蘊以外的其餘四蘊:受、想、行
、識。"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从杂阿含39经以及相应部12.67经
: “于色中识住。。。。,于受,想,行中识住”
: “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识”
: 来看,有把名,色,识,三者分开,以不同的组别来讲,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 推测名,色不应该包含识阴。
: 39经也用三部份分开,以不同的组别来讲它们的关系
: 只是这里没有用代词,而是直接用受想行
: 名,有可能只是,受想行
: 在这里,还要再引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讲,离开色受想行以外还有个识来来往往,只能增
: 加愚

avatar
i*7
27

看吧,只要用不同的定义,能化解很多的疑惑,果然很多人都意识到这点,呵呵
看来佛陀讲的法,不管见法未见法的人,都要看得懂
如果有看不懂的,就一定要用一种方式解释通
个人感觉,有些地方有疑惑是必然的,因为还没有见法
所以初果才成就,对法不疑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當然不是同一個識, 來做一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方程式分解 :
: 『名色的『名』是指心法, 也就是受想行识, 这是佛法共论, 大家不会有异议.
: 而佛说十八界裹的,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都是名的范围, 都是心, 不
: 是色法.
: 而十八界里面说的意根也是心,加上前述意识等六识就总共有七识心了。所以第七识意
: 根已经函盖在名与色的「名」之内,所以才会入胎后的三、四个月中唯有意根而无意识
: 觉知心的境界相,而佛却仍然说「识缘名色」的现象是遍一切时的,意思是说: 初入胎
: 数月之内,还未出现觉知心意识时,仍然有『名』的存在。此时的名,当然就是意根了
: , 因为胚胎那个时候根本也没有意识存在.
: 所以,不论是出胎后或出胎前都是「名、色缘识」的状态,都有名与色二个法的., 既

avatar
i*7
28
恩,收到,《攝大乘論釋》的观点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攝大乘論釋》卷3:「釋曰:『如世尊言:【識緣名色】,此中名者,非色、四蘊;
: 色者即是羯羅藍性.
: 如同 世尊所說,識緣名色當中的「名」,並不是色法,而是五蘊中,色蘊以外的其餘
: 四蘊:受、想、行、識;識緣名色的「色」就是羯羅藍(受精卵);「名」與「色」皆
: 以『識』為出生的因緣;而且『名』與『色』都是依此『識』才能剎那剎那相續運轉而
: 增長.
: 識緣名色當中的「名」,並不是色法,而是五蘊中,色蘊以外的其餘四蘊:受、想、行
: 、識。"

avatar
l*a
29
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信息量不够".
也许对你来说,够了...我就是兼含这点意思.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恩,收到,《攝大乘論釋》的观点
avatar
G*W
30
个人感觉 : 所以說初果斷 身見,疑見, 戒禁取見.
疑見難斷啊,因為對法不貝足了知,沒有信心.
不只是初果,慧脫聖者於一切智所含十智中,已證九智;第九智名為盡智,依此盡智故
,捨壽後能取中般涅槃,故名阿羅漢;然於捨壽前,不自知可依此智於捨壽後取滅,故
須由佛印證為阿羅漢.
所以難啊,末法時代.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恩,收到,《攝大乘論釋》的观点
avatar
i*7
31
什么是末法时代?
就是大多数人相信的,学习的,修行的,都不是正法
这才是末法时代
如果你认为这是末法时代,那么就好好看看大家都在学什么
走相反的方向,走少数人的方向就对了
哈哈哈哈~~~~~~~
玩笑阿,不见得的哦,不过有参考意义,呵呵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个人感觉 : 所以說初果斷 身見,疑見, 戒禁取見.
: 疑見難斷啊,因為對法不貝足了知,沒有信心.
: 不只是初果,慧脫聖者於一切智所含十智中,已證九智;第九智名為盡智,依此盡智故
: ,捨壽後能取中般涅槃,故名阿羅漢;然於捨壽前,不自知可依此智於捨壽後取滅,故
: 須由佛印證為阿羅漢.
: 所以難啊,末法時代.

avatar
G*W
32
所以努力啊, 不幸到不了初果, 至少要『初果向』.應該要發願.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是末法时代?
: 就是大多数人相信的,学习的,修行的,都不是正法
: 这才是末法时代
: 如果你认为这是末法时代,那么就好好看看大家都在学什么
: 走相反的方向,走少数人的方向就对了
: 哈哈哈哈~~~~~~~
: 玩笑阿,不见得的哦,不过有参考意义,呵呵

avatar
i*7
33

恩,这个信心是因为没有见法,对法有疑惑才无法生起的
所以经文说慧根成就时,才成就信根。
这段的看法,似乎与杂阿含经记录的不一样。
根据杂阿含经,阿罗汉都是自己做证的,连初果都是可以自己做证的。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个人感觉 : 所以說初果斷 身見,疑見, 戒禁取見.
: 疑見難斷啊,因為對法不貝足了知,沒有信心.
: 不只是初果,慧脫聖者於一切智所含十智中,已證九智;第九智名為盡智,依此盡智故
: ,捨壽後能取中般涅槃,故名阿羅漢;然於捨壽前,不自知可依此智於捨壽後取滅,故
: 須由佛印證為阿羅漢.
: 所以難啊,末法時代.

avatar
i*7
34
发愿还不如多些时间读第一义的经文
到不了初果,至少还可以朝知见清净前进。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努力啊, 不幸到不了初果, 至少要『初果向』.應該要發願.
avatar
c*h
35

Good
看来阿含中也是这样说 “名色”的”名”不含”识”
有个前一世”识”,死后还存在这”识”,
这”识”在轮回,把这同一个”识”带到今生。
于阿含不合。
中阿含 201经 嗏帝比丘经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都这样说。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大德!就是这讲话者、能感受、到处经验善恶业果报的识。」”
“「不,大德!因为,世尊以许多法门说识是缘起的,除了经由缘以外,没有识的生成
。」”
那……….”识”的缘是甚么?
不就是”行”吗?
人死以后,”识”要缘甚么? 不知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比丘们!凡缘于那样的缘而生起识,就被名为那样的识:缘于眼与色而生起识,就被
名为眼识;缘于耳与声音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耳识;缘于鼻与气味而生起识,就被名为
鼻识;缘于舌与味道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舌识;缘于身与所触而生起识,就被名为身识
;缘于意与法而生起识,就被名为意识,”
茶帝 佛陀,都已经说到前世今生,说到缘起法,
所以,”识缘名色” 的”识” 还是六识,佛陀没有说其他”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中阿含 201经 嗏帝比丘经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世尊!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也』。」
世尊问曰:「何者识耶?」
嗏帝比丘答曰:
「世尊!谓:此识说、觉、作、教作、起、等起,谓:[彼]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

世尊呵曰:
「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
汝一向说耶?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可,似乎南传北传(唯识?)论师都这样说。
南传论师是精通阿含,即使早期北传论师也是精通阿含,
怎么会这样无视佛陀的话呢? 我有点想不透。
我相信他们很了解佛陀的话,只是诠释方式不同。
不过,阿含中也记载
某阿罗汉死亡,佛陀说他遍寻不着这位阿罗汉的神识。
也就是一般人死后仍有个甚么,是佛陀可以找得到的。
只是,那应该不叫”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39.htm
杂阿含39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解释 识 名色 贪爱 的关系
四识住,离开色受想行,就没有”识”。
(那么死后呢?
应该没有色。没有色,会有受想行吗???? 不知。看来没有)
“识”可以安住不动于色受想行,伴随色受想行,
有贪爱,就会滋长。
可见,也有一点主动的味道,
这个主动推力,是贪爱,是贪爱来推动。”识”本身没有主动推力。
问题是 有贪爱,就会滋长
这是啥意思??????????
这应该就是 “识缘明色” “名色缘识” 互相增长
问题是 怎么个滋长法???? 我想不出具体的例子怎么滋长法。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比丘们!有这四种食,为了已生成众生的存续,或为了求出生者的资助。哪四种呢
?或粗或细的物质食物,第二、触,第三、意思,第四、识。”
四食
有这四种东西,让我们一直增长生存。(看起来是全是 今生的 这一世的)
吃东西

意思?

又再说一次,
没有贪爱,就不会有”识”(+名色) 同时滋长
可我还是不懂。
我想,可能 只是可能而已
把”识”拿来当前世今生的传递者,有问题。
如果要说甚么,
这贪爱,这一世(这一轮回)是发生在”行”中,
有了比较具体的贪爱,才有”识”与”名色”的互为滋长。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从杂阿含39经以及相应部12.67经
: “于色中识住。。。。,于受,想,行中识住”
: “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识”
: 来看,有把名,色,识,三者分开,以不同的组别来讲,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 推测名,色不应该包含识阴。
: 39经也用三部份分开,以不同的组别来讲它们的关系
: 只是这里没有用代词,而是直接用受想行
: 名,有可能只是,受想行
: 在这里,还要再引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讲,离开色受想行以外还有个识来来往往,只能增
: 加愚

avatar
c*h
36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中阿含 201经 嗏帝比丘经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这两经这样的说法,
虽然我也有很多不懂,但是对于”识”是前世今生的讯息传递者,
应该是可以否定的。
而”识”本身应该没有主动性,主动推力,”产生”名色。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信息量不够".
: 也许对你来说,够了...我就是兼含这点意思.

avatar
c*h
37

四食
前面三者是 口身意(行) 然后是 “识”
真是奇怪的”识”。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 中阿含 201经 嗏帝比丘经
: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 这两经这样的说法,
: 虽然我也有很多不懂,但是对于”识”是前世今生的讯息传递者,
: 应该是可以否定的。
: 而”识”本身应该没有主动性,主动推力,”产生”名色。

avatar
c*h
38

看起来应该指 受想行
而且是 被贪爱污染的受想行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Then, 名色的名,是指什麼 ?
avatar
c*h
39

可,这时候的”行”指甚么?
要有”行”为缘,才有”识”。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當然不是同一個識, 來做一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方程式分解 :
: 『名色的『名』是指心法, 也就是受想行识, 这是佛法共论, 大家不会有异议.
: 而佛说十八界裹的,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都是名的范围, 都是心, 不
: 是色法.
: 而十八界里面说的意根也是心,加上前述意识等六识就总共有七识心了。所以第七识意
: 根已经函盖在名与色的「名」之内,所以才会入胎后的三、四个月中唯有意根而无意识
: 觉知心的境界相,而佛却仍然说「识缘名色」的现象是遍一切时的,意思是说: 初入胎
: 数月之内,还未出现觉知心意识时,仍然有『名』的存在。此时的名,当然就是意根了
: , 因为胚胎那个时候根本也没有意识存在.
: 所以,不论是出胎后或出胎前都是「名、色缘识」的状态,都有名与色二个法的., 既

avatar
i*7
40
杂阿含经57:
“。。。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
根据这篇经文,[行],指的是我见。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这时候的”行”指甚么?
: 要有”行”为缘,才有”识”。

avatar
i*7
41
先赞叹一下法友真的很不错的,根据经文,有自己的思考
不会盲从任何人

:Good
:看来阿含中也是这样说 “名色”的”名”不含”识”
:有个前一世”识”,死后还存在这”识”,
:这”识”在轮回,把这同一个”识”带到今生。
:于阿含不合。
我想当时的论师们可能很有压力,因为就是会有人问
这个轮回,主要是这一世,如何到下一世这样的问题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从来不会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要嘛就从十二因缘来回答
(这个我还要再回去翻经文,看过的经文很多都忘记了,只留下一些印象,有可能有记
错)
佛陀入灭后一百多年来,圣弟子似乎也是这样
因为在一百多中,并没有出现论,在一百多年增新的经文中,
也就是现在在杂阿含经中,除七事相应教之外的另外两事相应教
也没有谈论这些事情,更不用说,展开的动作,变成一个系统的动作
佛陀和圣弟子这么做应该是有原因的,但是后来的佛弟子似乎并不明白
自作聪明地用凡夫俗子的见解来解答佛陀都不正面回答的问题
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整出来的内容与圣教量相违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可,似乎南传北传(唯识?)论师都这样说。
:南传论师是精通阿含,即使早期北传论师也是精通阿含,
:怎么会这样无视佛陀的话呢? 我有点想不透。
:我相信他们很了解佛陀的话,只是诠释方式不同。
提醒一下哦,当时除了论师,也是有经师的哦,
就是只依经不依论的,而且听说,当时有名的禅师
都是经师,好像在一部论,还是律里(记不清了,不好意思)面有这样的记载
:不过,阿含中也记载
:某阿罗汉死亡,佛陀说他遍寻不着这位阿罗汉的神识。
:也就是一般人死后仍有个甚么,是佛陀可以找得到的。
:只是,那应该不叫”识”。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杂阿含,相应部,它们中的有些经文
或者经文中的某些用词,都可能有部派的烙印,有些经文甚至
有可能是后来编进去的
:问题是 有贪爱,就会滋长
:这是啥意思??????????
:这应该就是 “识缘明色” “名色缘识” 互相增长
:问题是 怎么个滋长法???? 我想不出具体的例子怎么滋长法。
这个问题似乎初果才能知道,因为初果见了四圣谛,知道了离贪断爱的道路
因为知道了贪爱如何滋长,所以知道了,如何可以离贪断爱,所以可以把
这个“识缘明色” “名色缘识”的结打开, 我猜。
:又再说一次,
:没有贪爱,就不会有”识”(+名色) 同时滋长
:可我还是不懂。
大概只能模糊的明白,在见法前不会真正明白的吧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这时候的”行”指甚么?
: 要有”行”为缘,才有”识”。

avatar
c*h
42

我认为是”我见”
可似乎太广泛了,缘起全都是”我见”。
杂阿含经57庄春江网站说: 菩提比丘认为这”行”,不是行蕴, 是”形成”
可 这”行”似乎与”有” 很相似。
有点说不过去。
“无明缘行” 的”行”,是行蕴吗? 这我就有点胡涂了。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杂阿含经57:
: “。。。
: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 。。。。”
: 根据这篇经文,[行],指的是我见。

avatar
i*7
43
无明缘行的行,根据经文,好像不是行阴中的行
大家可以继续探讨看看
avatar
i*7
44

这个[行],在经文中的定义就是[若见是我者,是名为行]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是”我见”
: 可似乎太广泛了,缘起全都是”我见”。
: 杂阿含经57庄春江网站说: 菩提比丘认为这”行”,不是行蕴, 是”形成”
: 可 这”行”似乎与”有” 很相似。
: 有点说不过去。
: “无明缘行” 的”行”,是行蕴吗? 这我就有点胡涂了。

avatar
i*7
45
杂阿含经57:
“。。。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
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
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
轉;彼六入處無常、有為、心緣起法。
。。。”
avatar
G*W
46
對呀,所以這個”识”,並不是大家認知 佛陀在四阿含所指的"意識", 而是另有所指.
不管我這麼說對不對.
所以 capth 跟 insight 趕快弄明白,証果,然後一定可以利益很多人.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是”我见”
: 可似乎太广泛了,缘起全都是”我见”。
: 杂阿含经57庄春江网站说: 菩提比丘认为这”行”,不是行蕴, 是”形成”
: 可 这”行”似乎与”有” 很相似。
: 有点说不过去。
: “无明缘行” 的”行”,是行蕴吗? 这我就有点胡涂了。

avatar
c*h
47

法友思考细腻,赞美。
我粗枝大叶是忽略经文意思,。
再看一次,我暸解你的重点了
经文里表达的“行”,看起来是特别指”我见”。
”我见”为缘,而有”识”。
这个”识”看来的确是被”我见”污染的,而且看起来不像与前世有什么关系。
像是背后世的”行”影响的。
与前世关系比较密切一点的看来是”行”。
当然有一说是 行识 都是前世发生的,或遗留下来原封不动传给下一世,
不过,我觉得有点牵强。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杂阿含经57:
: “。。。
: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
: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
: 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
: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
: 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
: 轉;彼六入處無常、有為、心緣起法。
: 。。。”

avatar
i*7
48
关于无明,行,识是过去生的事情,我觉得这样解释也可能有它的道理,
至少,大家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容易和方便
不过我看到经文中又明确指出无明是因为当下六根对六境,
没有从因缘法切入,所以就有无明
有可能把无明在时间上延续当作是原因
比如我们以前唱歌走调,到了今天,别人问你,你为什么唱歌走调
你回答因为以前唱歌走调。。。。
其实唱歌走调明明有它特定的原因,但是你却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到过去,
问题是,那么为什么你过去唱歌走调?可能又要回答过去的过去唱歌走调
基本上就是没有回答唱歌走调的真正的原因,只是一直推到更早的以前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法友思考细腻,赞美。
: 我粗枝大叶是忽略经文意思,。
: 再看一次,我暸解你的重点了
: 经文里表达的“行”,看起来是特别指”我见”。
: ”我见”为缘,而有”识”。
: 这个”识”看来的确是被”我见”污染的,而且看起来不像与前世有什么关系。
: 像是背后世的”行”影响的。
: 与前世关系比较密切一点的看来是”行”。
: 当然有一说是 行识 都是前世发生的,或遗留下来原封不动传给下一世,

avatar
c*h
49

也可能是针对修受念处,暂时还观察不到细腻的心念活动
观察”触”时,暂时把中间省略,直接”无明”--”触” 对应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无明,行,识是过去生的事情,我觉得这样解释也可能有它的道理,
: 至少,大家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容易和方便
: 不过我看到经文中又明确指出无明是因为当下六根对六境,
: 没有从因缘法切入,所以就有无明
: 有可能把无明在时间上延续当作是原因
: 比如我们以前唱歌走调,到了今天,别人问你,你为什么唱歌走调
: 你回答因为以前唱歌走调。。。。
: 其实唱歌走调明明有它特定的原因,但是你却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到过去,
: 问题是,那么为什么你过去唱歌走调?可能又要回答过去的过去唱歌走调
: 基本上就是没有回答唱歌走调的真正的原因,只是一直推到更早的以前

avatar
r*n
50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于识
头。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自经藏。
色法是以识的生起为依赖条件,识是一个“缘”,而且是必须的条件。
这个和唯识是有区别的,因为它只是六识,而不需要第七和第八识。
这里的心和识是同一个。识的产生,不是无因生,也是缘生,行缘识。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avatar
r*n
51

识只是单纯的识别了知,没有推力,推力或者说驱动力是“贪爱的习性”,因为贪爱而
导致识的不断相续生灭,进而有名色的不断生灭。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也可能是针对修受念处,暂时还观察不到细腻的心念活动
: 观察”触”时,暂时把中间省略,直接”无明”--”触” 对应

avatar
i*7
52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阿含经基本上都会在后段的经文明确补充后半段,名色的生起,而有识的生起
这与之说识的生起,而有名色的生起,是很不相同的
前者指束芦相依喻,后者意为,识生名色
于识
头。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自经藏。
只能说是来自于论藏,不是经藏。而且还要先了解论藏是什么时候才出现,
如果人们相信是佛陀在天上讲的,那么我在这里就不辩论了,
没有办法与一种信仰做辩论,对于信仰尊重就好
色法是以识的生起为依赖条件,识是一个“缘”,而且是必须的条件。
这个和唯识是有区别的,因为它只是六识,而不需要第七和第八识。
::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
给了
他自
:这里的心和识是同一个。识的产生,不是无因生,也是缘生,行缘识。
禅师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前一个识与后一个识是分开定义的,
后一个识的内涵不是前一个识的内涵,
禅师说前一个识,是心,心所
说后一个识,是指六识
它们在禅师的论述里面不是同一个
法友可以再看一篇禅师的论述,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误
另外,禅师已经说了前一个识是指这个心,心所,
杂阿含和相应部里面不知道是否有论述
行缘识的识,是心,心所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 识只是单纯的识别了知,没有推力,推力或者说驱动力是“贪爱的习性”,因为贪爱而
: 导致识的不断相续生灭,进而有名色的不断生灭。

avatar
r*n
53

识,名,色,三者本来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束芦的比喻很形象。
没有名和色,也不会有识的升起的,没有识的升起,同样也不会有名和色。
帕奥尊者这方面没有错误啊。
的来
论藏是有神化的倾向,但不能根据这个就否定论藏的价值。
它之所以被神化,也是因为它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价值。
对于论藏也好,经藏也好,都要有所抉择判断,而不是全部信以为真。同样也不能全部
否定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 阿含经基本上都会在后段的经文明确补充后半段,名色的生起,而有识的生起
: 这与之说识的生起,而有名色的生起,是很不相同的
: 前者指束芦相依喻,后者意为,识生名色
: 于识
: 头。
: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 自经藏。
: 只能说是来自于论藏,不是经藏。而且还要先了解论藏是什么时候才出现,

avatar
r*n
54
禅师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前一个识与后一个识是分开定义的,
后一个识的内涵不是前一个识的内涵,
禅师说前一个识,是心,心所
说后一个识,是指六识
它们在禅师的论述里面不是同一个
------------------------------
是你弄错了,帕奥尊者是前后一致的,他前面所说的识缘名色的识,是心,这个是对的。
因为阿毗达摩里面心就是指六识。

的来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 阿含经基本上都会在后段的经文明确补充后半段,名色的生起,而有识的生起
: 这与之说识的生起,而有名色的生起,是很不相同的
: 前者指束芦相依喻,后者意为,识生名色
: 于识
: 头。
: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 自经藏。
: 只能说是来自于论藏,不是经藏。而且还要先了解论藏是什么时候才出现,

avatar
i*7
55

在禅师的论证里面,基本上他讲了两种识,名,色的关系
在第一种识,色,名的关系中,讲识是心,名为心所,色指心依色法
心,心所生起,然后心依色法生起,
在第二种识,色,名的关系中,讲识,不同与心,而是六识,
色,不是心依色法,而是指六净色
然后说什么呢?
说六净色生起,六识生起
所以第二个色(六净色)不同与第一个色(心依色法),
生起的是第二个识,也不是第一个识的定义,心。
等于是“A缘B,C缘D”
只是介绍A与B关系
然后再介绍C与D的关系
所以禅师论述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并不是束芦相依的关系
束芦相依喻在经文中是用来解释“识缘名色”与“名色缘识”
讲识与名色两者的[相互]关系,名色成就识,识成就名色
两者相依相持,相互牵缠
如果论与经有相左的,个人会选择走杂阿含和相应部的共说路线
并且认为如果先读论,容易用论的角度去看经,感觉是对读经的一种杂染
站在经的立场去读经比较好,读完之后,有时间与精力可以再去核对论的思想
这样比较保险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禅师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前一个识与后一个识是分开定义的,
: 后一个识的内涵不是前一个识的内涵,
: 禅师说前一个识,是心,心所
: 说后一个识,是指六识
: 它们在禅师的论述里面不是同一个
: ------------------------------
: 是你弄错了,帕奥尊者是前后一致的,他前面所说的识缘名色的识,是心,这个是对的。
: 因为阿毗达摩里面心就是指六识。
:
: 的来

avatar
i*7
56

的。
是吗?如果是这样,就真的不明白禅师为什么在前一段解释识用心,后一段用六识
前一段的色用“心生色法”,后一段的色用“六净色”,也是指同一个事情吗?
那么心所,是指什么?眼识的心所是什么?耳识的心所是什么?
强烈建议大家给我扫盲一下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禅师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前一个识与后一个识是分开定义的,
: 后一个识的内涵不是前一个识的内涵,
: 禅师说前一个识,是心,心所
: 说后一个识,是指六识
: 它们在禅师的论述里面不是同一个
: ------------------------------
: 是你弄错了,帕奥尊者是前后一致的,他前面所说的识缘名色的识,是心,这个是对的。
: 因为阿毗达摩里面心就是指六识。
:
: 的来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