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zz《饶议科学》为饶毅的落选给出了答案兼谈饶毅与贝时璋、陈章良
avatar
zz《饶议科学》为饶毅的落选给出了答案兼谈饶毅与贝时璋、陈章良# Biology - 生物学
l*n
1
目前博士后contract还有最后一个月,然后前几天和老板谈续签,而且她正好开始一个
startup company,biotech 方面的,说给我长点工资和待遇什么的
可是昨天来了一个弯曲的offer,待遇,薪水肯定比在现老板手下干好很多。现在愁怎么
和她说才比较professional,因为她肯定比较upset,
公司即将开张,需要人手的时候我走了,而且刚刚谈过续约的问题。
any suggestion is highly appreciated!
avatar
s*p
2
zz《饶议科学》为饶毅的落选给出了答案兼谈饶毅与贝时璋、陈章良
by 丁广进

饶毅先生(以下简称饶)2009年出版了一本可看作科普的《饶议科学》,但是其中科普
内容并不是太多,更多的好像是对国内某些体制的批评与建议,这些文章发表时饶主要
在美国,估计当时也没考虑选院士,但是此前的这些批评就为今日的结果买下了种子。
这本书我看着很享受,饶第一时间在科学网博客以“黄书”推荐给我们,我开学后立马
订了这本书,有些东西是非常值得看的,里面还有几篇科普文章是有关社会行为,所以
近年来饶发表的论文我并未感到奇怪,导师觉得他会从前任的研究成果中找到自己需要
的然后再去指导学生进行试验。
《饶议科学》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我反复读了几遍,因为里面有些人名略去了说
的较为隐晦,后来我经过认真揣摩与上网了解才知道是某些大名鼎鼎的人。这篇文章提
名为《邹承鲁: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以下简称皱文)饶毅此文博客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641,顺便说一下,这两天有博客说饶毅竞选院士的阻力来自邹承鲁学派的,我想绝对不是,饶在很多文中大为推崇邹的人品与骨气,而且饶曾邀请邹的得意门生王志珍院士去北大生科院作过报告,所以阻力不会来自邹这派,可能有人觉得邹当时人生物学部主任时所谓压制某些年轻人,而今又搬到饶身上。邹文中,饶先是主要谈了邹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中的杰出贡献,然后谈到了邹曾反对的一些人,饶基本表示赞同。这里面涉及几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牛满江、陈章良、贝时璋。
对于牛满江,原文为“邹承鲁反对牛满江,本来已经有公论。近年牛、或者他的
支持者企图借RNA干扰现象得诺贝尔奖、邹承鲁去世来反扑。牛满江曾是美国Temple大
学教授。研究发育生物学,学术上有一定水平,但是并不突出。在同辈的华人发育生物
学家中,上海细胞所老所长庄孝惠的水平要高于做过科学院副院长的童第周,而童要高
于牛满江。”这是直接点了名了。
对于陈章良,邹文中说的十分隐晦,像我这样的毛头小子一下子看不出来,原文
是这样的“邹承鲁还反对过中国一度认为是青年科学才俊的一位植物生物学研究者陈章
良。陈回中国后,研究水平上不去。不知道是否因为急于求成,他在90年代远跨本行,
研究了恐龙蛋的DNA。如果知道恐龙的生物特性,就会知道其DNA应该哪些物种比较接近
。如果知道古生物DNA专家如德国权威Svante Paabo的意见,就会知道DNA保存是有限的
,远古的DNA要有特殊条件,才能保存到可以做PCR的要求。陈大概当时不知道这些理论
和技术的微妙,从中国的恐龙蛋样品里拿DNA做分析,以为得到了恐龙的DNA,论文好像
是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民日报》等中国媒体很快发布消息。邹承鲁主持科学
院生物学部做过学术鉴定,请多个专家参加,并正式成文,说拿到的不是恐龙DNA,是
污染物的DNA(大意,邹承鲁给我寄过原件)。但是,据说因为中国有机构要保护回国
青年科学家代表,怕挫伤回国青年的积极性,没有公布。仿佛忘记了,邹承鲁是五十年
代英国名牌大学回国青年,回中国几十年后,做出贡献,却不能对 80年代回国青年提
出正当学术意见。恐龙蛋事件,不一定是学术腐败,但是不严谨,使科学上不成立的结
论得以迅速广泛地由中国媒体传播,也不合规范,有浮夸。陈另外卷入论文涉嫌抄袭事
件,不是邹承鲁提出,是其他人在《中国科学报》发表意见。” 关于“恐龙蛋事件”
网上可以查得到,方舟子也卷入过这件事中极力为陈辩护吧,有人据此揣测方力挺陈实
为因为对转基因的态度,众所周知,在国内进行植物转基因陈是开创性人物。当然,陈
几次落选院士与邹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对于贝时璋,就更隐晦些了,原文“邹候选国家最高科学奖的时候,有人用手机
送短信说,百岁老人反对。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是百岁老人反对,还是有人用老人做借口
。背后的起因,是邹承鲁在科学界提意见,确实得罪了人。
百岁老人为中国科学发展起了作用。但是,和他同辈的人,如生理的冯德培、生化
的王应睐比,其学术不很突出,可以说水平有相当差距。我第一次到他创立的研究所参
观时,被带到成果展览室,看到介绍他做“细胞重建”,就提出这不妥当。我在美国约
二十年研究的是神经发育,对早期发育涉猎不少。五十年代,做这方面的尝试是有道理
的,但是多少年以后仍然说取得了成就,就不妥当。其实,这不妥当,就包括后人一看
就知道“成就”有限。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知道邹承鲁因为以前提过类似问题,
而因此搞僵了人事关系。这是我们异口同声的一个例子。或许因为时过境迁,我没有受
到任何责难,但是当年邹承鲁在他手下工作,就不好受了。当然,我现在这样写下来,
也不是幼稚到以为没有人会来责怪我。但是,如果不写出来,不懂发育生物的人,有些
可能以为邹承鲁没有缘由地不满他。据说邹承鲁说过他在国内多年研究不多,很少发表
论文,这个情况,大家可以查文献,看邹说的对不对,不用其他人说明。”百岁老人和
邹都在生物物理所,矛盾是众所周知的,关于百岁老人的学术水平,饶的评价是中肯的
,所谓“细胞重建”现在没了市场,也没见着一篇有影响的论文,而邹在文革后很快就
能发nature,可见一斑。
《饶议科学》中有篇文章直接谈到了两院院士,题为《两院院士评科技新闻的做
法值得商榷》,主要表示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的荒唐
性。对于科学管理体系,饶写了《国家科学规划的关键:深刻改造管理体制、切实以科
学为发展的引擎》,里面对当前的科研体制与项目评审多有批评。
以上这些基本都还是早期的一些批评性文章,可能注意的人不多,近年来,特别
是近期饶接二连三的发表批评性文章,这显然更一步弄得某些部门难看。倘若饶真的当
选了院士,在中国院士话语权明显加重,到时候如果饶还是一如既往的批评,那么某些
单位更不好收场。一篇science上的社论就搅得科技部不安啊,呵呵。
所以总的来说,饶给某些人的印象是很不好,挑战了某些权威,如此当院士怎么轻
而易举。
avatar
r*1
3
just tell her the truth, if that company pays you more and better for your
future, she will understand it.
avatar
s*p
4
这篇文章很有趣。
讲各个时期海归的学者的轶事。
我唯一觉得好奇的是:
我们以前学的教科书在书末都没有index。如果翻译了国外的教科书,那么原本有的
index也省略掉了。我以前对这个很深恶痛绝。不知道那时候的海归学者们为什么没有
把国外这个好的习惯引进到中国来?

【在 s****p 的大作中提到】
: zz《饶议科学》为饶毅的落选给出了答案兼谈饶毅与贝时璋、陈章良
: by 丁广进
:
: 饶毅先生(以下简称饶)2009年出版了一本可看作科普的《饶议科学》,但是其中科普
: 内容并不是太多,更多的好像是对国内某些体制的批评与建议,这些文章发表时饶主要
: 在美国,估计当时也没考虑选院士,但是此前的这些批评就为今日的结果买下了种子。
: 这本书我看着很享受,饶第一时间在科学网博客以“黄书”推荐给我们,我开学后立马
: 订了这本书,有些东西是非常值得看的,里面还有几篇科普文章是有关社会行为,所以
: 近年来饶发表的论文我并未感到奇怪,导师觉得他会从前任的研究成果中找到自己需要
: 的然后再去指导学生进行试验。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