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生物千老咱就不能谈点别的?
avatar
生物千老咱就不能谈点别的?# Biology - 生物学
k*t
1
准备file 485, 明天去体检。
但我从来没有过Birth Certification,我只有出国前办的出生公证书。请问用出生公
证书可以吗?
Thanks。
avatar
w*w
2
一边听一边写下的关键词~~夜已深了,没时间整理了
撒贝宁,曾宝仪,文采,范冰冰,白衫绿裙,爱心
蔡妍,阿兰,无尽的爱,韩风
萧煌奇,杨培安,我是一只小小鸟,振奋,引领与解说
李炜,江映蓉,亲爱的小孩,帅哥辣妹
齐秦齐豫,狼,橄榄树,天使与狼,角色互换
凤凰传奇嘉宾,路灯下的小姑娘
王二妮,阿宝,斯琴格日乐,九九艳阳天,忘词
古巨基,李泉,热情的沙漠,疯了,拳击组合
阿鲁阿卓,程琳,酒干倘卖无,衔接,二胡
萨顶顶,常石磊,鸿雁,分有点低
avatar
c*e
3
雜阿含經來源: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01
第1卷
(二)
[0001a1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
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0001a20]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
,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於受正思惟,觀受無常如實知者,於受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於想正思惟,觀想無常如實知者,於想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於行正思惟,觀行無常如實知者,於行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者,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avatar
Z*8
4
整天就是十一公, 饶衣 还有你老板。 有这时间, 不如捉摸搞几个patent or 产品。
自个发柴才是正道吧。
avatar
d*2
5
re
Birth certificate
Submit a copy of your foreign birth certificate of other record of you birth
that meets the provisions of secondary evidence found in title 8,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CFR), 103.2(b)(2)
avatar
z*n
6
看来不错,先MARK之,有时间再看。。。
avatar
c*e
7
(三)
[0001a29]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
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於受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於想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於行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於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0001b02]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
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於受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
於想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
於行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
於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
avatar
i*i
8
千老曾经骄傲过,现在痛苦着。
我们只是不想太多的人走我们的老路。
至少,不是被盲目的指引着走上一条歧路。
讨论,声讨只是现象,我们想让小孩子们,在走上这条路之前想清楚!
avatar
d*2
9
(b) Evidence and processing
(1) General. An applicant or petitioner must establish eligibility for a
requested immigration benefit. An application or petition form must be
completed as applicable and filed with any initial evidence required by
regulation or by the instructions on the form. Any evidence submitted is
considered part of the relating application or petition.
(2) Submitting secondary evidence and affidavits(i) General. The non-
existence or other unavailability of required evidence c
avatar
w*w
10
我也是后知后觉,才开始看~~
看比赛阵容还真有点惊呆了,但是明显在制作编曲上偷工减料了,希望随着比赛进行会
越来越精彩~~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看来不错,先MARK之,有时间再看。。。
avatar
c*e
11
(四)
[0001b0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
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
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於受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於想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於行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於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0001b10]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
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
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於受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於想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於行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於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avatar
t*l
12
千老快乐地千老着。
千老也被几乎所有非千老朋友们同情着。
千老不认为谁都能快乐地千老着。
所以千老提醒着:
孩子们,别被忽悠着,如果做千老你有没有可能快乐着?
avatar
k*t
13
没看懂。是不是说出生公证书不能用于file 485?
Thanks。

presumption

【在 d********2 的大作中提到】
: (b) Evidence and processing
: (1) General. An applicant or petitioner must establish eligibility for a
: requested immigration benefit. An application or petition form must be
: completed as applicable and filed with any initial evidence required by
: regulation or by the instructions on the form. Any evidence submitted is
: considered part of the relating application or petition.
: (2) Submitting secondary evidence and affidavits(i) General. The non-
: existence or other unavailability of required evidence c

avatar
z*l
14
现在综艺节目可真多,到处都是莺歌燕舞。国内生活好滋润。
avatar
c*e
15
(五)
[0001b1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
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
得解脫。
於受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
於想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
於行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
於識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
[0001b20]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
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於受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於想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於行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於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avatar
G*e
16

昨天发了个技术讨论帖
早已经被这个无聊的事情淹没
avatar
d*0
17
我用了“出国前办的出生公证书”(包括英文的)的复印件,没问题。
avatar
w*w
18
综艺传媒发展的迅猛~~

【在 z**l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综艺节目可真多,到处都是莺歌燕舞。国内生活好滋润。
avatar
c*e
19
(八)
[0001c2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
,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
、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
、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過去、未來受無常,況現在受!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受,不欲未來受,於現在
受厭、離欲、正向滅盡。
過去、未來想無常,況現在想!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想,不欲未來想,於
現在想厭、離欲、正向滅盡。
過去、未來行無常,況現在行!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行,不欲未來行,於現在
行厭、離欲、正向滅盡。
過去、未來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欲未來識,於
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avatar
c*e
20
(九)
[0002a0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
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受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想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行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0002a07]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
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厭於受
厭於想
厭於行
厭於識
avatar
c*e
21
(一一)
[0002a2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
、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
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
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若因、若緣生諸受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受,云何有常?
若因、若緣生諸想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想,云何有常?
若因、若緣生諸行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行,云何有常?
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avatar
c*e
22
(一二)
[0002b09] 「如是,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
,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
行、識解脫。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受無常
想無常
行無常
識無常
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解脫、於想解脫、於行解脫、於識解脫。
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avatar
c*e
23
(一三)
[0002b1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
,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
、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若眾生於受不味者,則不染於受;
以眾生於受味故,則染著於受。
若眾生於想不味者,則不染於想;
以眾生於想味故,則染著於想。
若眾生於行不味者,則不染於行;
以眾生於行味故,則染著於行。
若眾生於識不味者,則不染於識;
以眾生於識味故,則染著於識。
[0002b20]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
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
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若受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受,以受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受。
若想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想,以想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想。
若行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行,以行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行。
若識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0002b25]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
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
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0002c01]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
、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02c05]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
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
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vatar
c*h
24

正思维
首先一定是正思维 : 五蕴无常、无常而苦
(当然正思维前一定先有正见 : 无常、苦)
请仔细观察,佛陀首先说的,不是如何了得的禅修,或禅定,或打坐,或内观
不是禅修到甚么奥妙的境界(佛陀很少说这些)
而是正思维
无论说甚么,说深奥的,说浅显的, 都要一再说正思维 : 五蕴无常、无常而苦
从一般人(国王大臣、没入门的在家众)看得到的大的粗的,
到初步内观看到较细一点的
到深入内观看到更细的
都是正思维
但是现代人的修行,都不强调这个,而是重视修到甚么奥妙的境界
以为日常生活看到这现象、那现象,无须正思维,正思维在日常生活没用
只有打坐、内观才要正思维,才有power
甚至,通常在打坐也没有正思维,而是不知道干嘛
距离佛陀的教导方式很远
佛陀所教的真正佛法,没有特别的绝招,只是各种深浅不一的正思维而已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雜阿含經來源: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01
: 第1卷
: (二)
: [0001a1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
: 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 [0001a20]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
: ,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 於受正思惟,觀受無常如實知者,於受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 於想正思惟,觀想無常如實知者,於想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 於行正思惟,觀行無常如實知者,於行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avatar
c*h
25

还是正思维为首
然后才有禅修
才有所谓 无我、”实相”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九)
: [0002a0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 。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
: 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 受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 想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 行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 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 [0002a07]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
: 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avatar
c*h
26

内观,观甚么? 五蕴
并没有甚么稀奇深奥的东西
问题只是,观得到吗? 这里大概没人能稳定观察到五蕴细微的变化
粗的”色”应该都没有, 稍微细的”受”就更不用提
更细的”想”应该连边都沾不上
观五蕴如何? 无常
实在一点都不稀奇
但汉传也许很少有人在禅修观察无常,禅修后正思维无常,也许因为太平凡简单
再观甚么?
观察五蕴缘起(由哪一个前项导致后项)
没有观察缘起就不会确定无我, 会以为后面还有一个”东西”
且观察缘起,才更确定有一种无常是缘起引发的无常
(欲贪的无常生灭。 缘起则欲贪生,缘灭则欲贪灭)
请仔细看,佛陀主要是教导我们观察这种无常 : 缘起引发的无常
不是一般的生灭无常
可惜,很少人观察缘起,更不用说缘起引发的无常,而居然就要灭欲贪
真正佛陀教导的佛法就这么简单,只要观念一导正,三言两语就说完了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一)
: [0002a2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
: 、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
: 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
: 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 若因、若緣生諸受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受,云何有常?
: 若因、若緣生諸想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想,云何有常?
: 若因、若緣生諸行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行,云何有常?
: 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avatar
c*e
27
(一四)
[0002c1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則於色味
以智慧如實見。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
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我昔於受味有求有行,若於受味隨順覺,則於受味以智慧如實見。
我昔於想味有求有行,若於想味隨順覺,則於想味以智慧如實見。
我昔於行味有求有行,若於行味隨順覺,則於行味以智慧如實見。
我昔於識味有求有行,若於識味隨順覺,則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0002c16] 「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隨順覺,則於色患以智慧如實見;
如是受、想、行、識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
我於受患有求有行,若於受患隨順覺,則於受患以智慧如實見;
我於想患有求有行,若於想患隨順覺,則於想患以智慧如實見;
我於行患有求有行,若於行患隨順覺,則於行患以智慧如實見;
我於識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
[0002c19] 「諸比丘!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
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
離以智慧如實見。
avatar
c*e
28
(一五)
[0003a17]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
使死;若隨死者,為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
脫。」
註解:
1.
「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
若被結使(煩惱)役使的人,就會隨著結使而流轉生死。「使」有「驅役」的意
思;煩惱可以驅役人,「使」就引申為「煩惱」。第一個「使」是名詞「結使」,第二
個「使」是動詞「役使」。

2.
「為取所縛」:
被執著所纏縛,而不得解脫。「取」的意思是執取、執著。
註解來源: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15.html
avatar
c*e
29
(一六)
[0003b14] 如是我聞:
[0003b14]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03b15]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所問如上,差別者:「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
諸數;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註解:
1.「增諸數」
增加了種種狀況(使得人們更不得解脫)。
註解來源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16.html
avatar
c*e
30
(一七)
[0003c10]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非汝所應之法,宜
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非汝所應」:
不是你所該倚靠(對應)的。也就是不可靠。
「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以真義帶來幫助,長久得到安穩快樂。
[0003c13]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0003c14] 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0003c15]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所應,宜速斷除;受、想、行、識非我所應,
宜速斷除。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世尊!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0003c18]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者
非汝所應,宜速斷除。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宜速斷除。斷除已,以義饒益,
長夜安樂。」
avatar
c*e
31
(一八)
[0004a07]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若非汝所應,亦非餘人所
應,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非汝所應,亦非餘人所應
[0004a10]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0004a11] 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0004a12]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
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
應,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如來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
受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
想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
行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
識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
[0004a18]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比
丘!色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
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
,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avatar
c*h
32

观五蕴如何? 无常
实在一点都不稀奇
但汉传也许很少有人在禅修观察无常,禅修后正思维无常,也许因为太平凡简单
通常我们会以为禅修要有高深奥妙我们不懂得境界现象,而追求那种境界
但佛陀教的都很简单,简单到我们不屑一顾
再观甚么?
观察五蕴缘起(由哪一个前项导致后项)
没有观察缘起就不会确定无我, 会以为后面还有一个”东西”
且观察缘起,才更确定有一种无常是缘起引发的无常
(欲贪的无常生灭。 缘起则欲贪生(集),缘灭则欲贪灭
你就确定了欲贪是可灭的,也确定欲贪灭了之后的清净寂灭的没有苦(或少苦)的情况,
确定这是你要的,这是可以达到的,才有可能少一点疑惑 )
五蕴
无常
缘起引发的无常 (又叫集、灭。 世间的集、灭)
再然后? 苦
怎么观察苦? 怎么观察苦怎么来的? 怎么去除苦?
这一篇说的 味、患、离
请仔细看,佛陀主要是教导我们观察(正念)&正思维这种无常 : 缘起引发的无常(又叫
集、灭)
不是一般的生灭无常
禅修中已经很少人在内观
更不用说观察(内观)缘起,
再更不用说观察(内观)缘起引发的无常(集灭),
再再更不用说正思维 : 味患离
佛陀教导的真正佛法的整体架构非常简单
五蕴、无常(缘起的集灭无常)、 去除欲贪解脱方式: 正念正思维,味 患 离
于几个地方观察、正思维 : 集 灭 味 患 离
正见、正思维为引导, 贯穿有禅修 没禅修的任何人
然后以禅修正念(正观),不断深入观察
阿含中已经一再说正观(正念)、正思维 : 五蕴 无常 苦 集灭味患离
说到听的人都要发疯了
所有细节都是在这大架构下展开,没有高深之处,也没有后世诠释的理论,没有境界描述
只有正见正思维,及执行的方向
知道也没时间做了,只能闹着玩
更何况不知道,重心也摆偏的,说要灭欲贪、要解脱,那是事倍功半,非常难达到目标
。也是闹着玩了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一四)
: [0002c1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則於色味
: 以智慧如實見。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
: 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 我昔於受味有求有行,若於受味隨順覺,則於受味以智慧如實見。
: 我昔於想味有求有行,若於想味隨順覺,則於想味以智慧如實見。
: 我昔於行味有求有行,若於行味隨順覺,則於行味以智慧如實見。
: 我昔於識味有求有行,若於識味隨順覺,則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 [0002c16] 「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隨順覺,則於色患以智慧如實見;
: 如是受、想、行、識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

avatar
c*e
33
眾生於色味
色為眾生患
眾生於受味

受為眾生患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一三)
: [0002b1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
: ,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
: 、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 若眾生於受不味者,則不染於受;
: 以眾生於受味故,則染著於受。
: 若眾生於想不味者,則不染於想;
: 以眾生於想味故,則染著於想。
: 若眾生於行不味者,則不染於行;
: 以眾生於行味故,則染著於行。

avatar
c*e
34
(二一)
[0004c06]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動搖時,則為魔所
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0004c08] 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0004c09]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0004c10]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
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
中,廣解其義。」
「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被色所役使時,即被惡魔所纏縛;如果不被色役使,即不被惡魔纏縛。
[0004c14]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若色動
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
;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被色所役使時,即被惡魔所纏縛;如果不被色役使,即不被惡魔纏縛。
被受所役使時,即被惡魔所纏縛;如果不被受役使,即不被惡魔纏縛。
被想所役使時,即被惡魔所纏縛;如果不被想役使,即不被惡魔纏縛。
被行所役使時,即被惡魔所纏縛;如果不被行役使,即不被惡魔纏縛。
被識所役使時,即被惡魔所纏縛;如果不被識役使,即不被惡魔纏縛。
avatar
c*h
36
发信人: chanworld (chanworld),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阿含经(选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2 16:41:23 2018, 美东)
https://chanworld.org/%E3%80%8A%E7%9B%B8%E5%BA%94%E9%83%A8%E3%80%8B%EF%BC%88
%E7%A6%85%E4%B8%96%E7%95%8C%E7%89%88%EF%BC%89/
https://chanworld.org/biblesmc/%E3%80%8A%E6%9D%82%E9%98%BF%E5%90%AB%E7%BB%8F
%E3%80%8B%E3%80%90%E7%8E%B0%E4%BB%A3%E6%B1%89%E8%AF%AD%E3%80%91/
---------------
善哉
这段现在看来平凡无奇的经文(相较于后世高深难解的佛经)
目的只是告诉我们禅修要做甚么
-要观察 “缘起” : 前项升起 后项就产生
-首先,观察对于色受想行识的贪爱,而产生苦
-细部,观察有”我”的观念产生,而产生贪爱
(就是整个缘起法的观察。需要很深的止观)
怎么确定苦? 有一定原因、方法,有一定步骤的
原因: 是因为缘起的无常(由无明…爱取有),才可能有苦
当不再缘起,不再对五蕴贪爱,就是苦的熄灭,就是常,就是涅盘
主要不是生灭无常,不是外界楼起楼塌的无常
(当然这也要观察,这一定会引起内心缘起缘灭(集灭)的无常)
主要是内心的缘起缘灭(集灭)的无常
(首先是观察很大的贪爱的升起消失)
生灭无常、外界楼起楼塌的无常是人无法改变的,
人能改变的只有内心的缘起缘灭的集灭无常
阿含强调缘起缘灭的集灭无常
于是修行变成首先要观察对于色受想行识的贪爱缘起缘灭(生起消失)的无常
但是我们有这样做吗? 几乎没有
不管在打坐或是日常生活,都没有。
贪爱可以在日常生活就观察到,也可以更细微的内观观察到
第一步已经没做了,整个步骤、顺序、方向就都不对了
没有观察贪爱,怎么知道苦怎么形成? 就没有第一步的基础
一定充满疑惑,接着就没动力做接下来的事
根本没有非要不可的动力想解脱 (只剩下好奇好玩而已)
接着正念(禅修内观)、正思维些甚么? 都成了空谈,变成好奇好玩的境界游戏
谈苦,苦如何形成、或如何灭苦、解脱 (更深的”无我”、如何”无我”),
怎么谈都变成没有基础,很虚,很疑
因为观察贪爱的升起消失,观察到苦的由来、苦无时无刻如影随形
才可能生起强力灭苦的决心,才有源源不绝的动力,能继续修行
追溯更细的前项”我”。也就是观察缘起法
观察缘起法,观察到”我”怎么形成的一瞬间,这是何等难的事,要有强大止观能力,
没有强大动力,不可能完成
佛陀对于步骤的设计,都是有实际修行上的意义。
都是对实际修行的指导。
杂阿含经卷第七 (SA.7)
SA.7.141-1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A.7.141
一四一【经旨】本经叙说忧、悲、恼苦的起因在于有我见,圣弟子得到正慧之故,所以
能解脱苦恼的束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到底是有什么存在的缘故,所以才会有什么的生起呢?是
被什么所系缚?贪着什么?在何处察见有我呢?以致于还未生起的忧、悲、恼苦会使它
生起;已生起的忧、悲、恼苦,而又使它更增广加深的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众
弟子们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是因为有物质现象存在的缘故,所以有物质现象的生起;是被物
质现象系缚,对它贪着的缘故,所以就于物质现象中认见有我。以致于未生起的忧、悲
、恼苦,就会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忧、悲、恼苦,而又使它更增广加深。感受、想象、
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物质现象是常
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答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会令人觉得苦恼么?」
比丘答说:「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陀接着说道:「就像这样,比丘啊!变化无常会令人苦恼,就是有苦恼的缘故,所以
就有苦恼的事物生起,被它所系缚,执着于它,就在苦恼的事物中认见有我,以致于使
未生起忧、悲、恼苦,就会使它生起;已生起忧、悲、恼苦,而又使它更增广加深。感
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所以,众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
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
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慧。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
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如果又能对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求、所得、及心意所思惟的事物,随即觉知、
随即观察,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事物之中、这事物也不在我之中,
这就叫正慧。
如果认见有我、有世间、有此世、有他世,有常住、永恒、不会变易的事物,然而那一
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事物之中、事物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慧。
如果又有所认见:没有此世的我,也没有此世的我所拥有的事物;没有未来的我,也没
有未来的我所拥有的事物。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事物中、事物也不在
我之中,这就叫正慧。
如果多闻圣弟子对这六根处,能够观察没有实体的我、没有我所拥有的事物,像这样观
察的话,就可断除对佛的怀疑不信,断除对法、僧的怀疑不信,这就叫净信三宝的比丘
了。
多闻圣弟子不会再造作身、口、意三业,而趋入于三恶道之中,即使偶有懈怠的时候,
但圣弟子决定向正觉的道路迈进,最多在天界、人间各受生七次后,便能解脱生死轮回
之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avatar
c*e
37
(二三)
[0005a12]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
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0005a18] 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睺羅!當觀若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
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
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0005a26] 「如是,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
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0005a29] 「羅睺羅!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
繫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avatar
c*e
38
(三〇)
[0006a25]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
已,却坐一面,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
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
、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
是想,而不見真實?
[0006b04] 「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言:『我勝、我等、我劣。』
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
』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0006b07]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0006b08] 答言:「無常。」
[0006b08] 「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
[0006b09] 答言:「是苦。」
[0006b09] 「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
、相在不?」
[0006b11] 答言:「不也。」
[0006b11] 「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0006b12] 答言:「無常。」
[0006b13] 「若無常,是苦耶?」
[0006b13] 答言:「是苦。」
[0006b13] 「輸屢那!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
我、相在不?」
[0006b15] 答言:「不也。」
avatar
c*e
39
(三三)
[0007b2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
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
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0007b28]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0007b29] 「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
[0007b29]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0007c01]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0007c02]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0007c03]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
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
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0007c07] 「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於
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avatar
c*e
40
(三五)
[0008a05] 如是我聞:
[0008a05] 一時,佛住支提竹園精舍。
[0008a05] 爾時,有三正士出家未久,所謂尊者阿[少/兔]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
羅。
[0008a07] 爾時,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為教誡:「比丘!此心、此意、此識,當思惟
此,莫思惟此,斷此欲、斷此色,身作證具足住。比丘!寧有色,若常、不變易、正住
不?」
[0008a11]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0008a11]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變易之法,厭、離欲、滅、寂、沒。
如是色從本以來,一切無常、苦、變易法。如是知已,緣彼色生諸漏害、熾然、憂惱皆
悉斷滅,斷滅已,無所著,無所著已,安樂住;安樂住已,得般涅槃。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0008a18] 佛說此經時,三正士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0008a19]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vatar
c*e
41
(三六)
[0008a21] 如是我聞:
[0008a21] 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提河側傘蓋菴羅樹園。
[0008a2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
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何因生憂悲惱苦
?云何有?因何故?何繫著?云何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憂悲惱苦生長增廣?」
[0008a28] 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如說奉
行。」
[0008a29]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有色、因色、繫著色,自觀察
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而復增長廣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頗有色常、
恒、不變易、正住耶?」
[0008b04] 答言:「不也,世尊!」
[0008b05]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
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
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
復如是。」
[0008b10] 佛說此經時,十六比丘不生諸漏,心得解脫。
[0008b11]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竹園、毘舍離  清淨、正觀察
無常、苦、非我  五、三、與十六
avatar
c*e
42
(三七)
[0008b1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所以者何?比丘!若
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識,無常、
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恒、不
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者
,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是名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比丘!有世間世間法,我
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
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
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謂色是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0008b29] 「諸比丘!云何為世間世間法,我自知,我自覺,為人演說,分別顯示,盲
無目者不知不見?是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世間世間法;如是受、想、行、
識,無常、苦,是世間世間法。比丘!此是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
示,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於彼盲無目不知不見者,其如之何!」
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盲無目者不知不見。
avatar
c*e
43
(三八)
[0008c09]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人為卑下業,種種求財活命,而得巨富,世人皆
知。如世人之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於世人。
[0008c12] 「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為揵茨,有名悖忻柏傲_,有名遮
留,有名毘悉多,有名婆闍那,有名薩牢。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
異於世人故。如是,比丘!有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知見而說,世
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其如之何!
[註解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38.html]
① 器:容器。
② 揵茨、恪⒇柏傲_、遮留、毘悉多、婆闍那、薩牢:這些是不同地方的人對於「恪顾
o予的不同名稱。
③ 知見:知道、見到。
[讀經拾得]
同一個東西,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名稱,佛陀就隨順著不同地方的稱呼而名之,而
不會堅持如何稱呼才對的。
但不論世間的東西如何稱呼,佛陀更進一步的了知,它是無常、苦、變易法。
avatar
c*e
44
(三九)
[0008c2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
子、自落種子、實種子。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
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
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
彼種子生長增廣。
[0009a05]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
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
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
、若生長增廣。
[0009a11]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
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
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受、想、行界離貪,
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
不復生長增廣。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
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
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0009a2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註解來源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39.html ]
① 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不同的繁殖植物的方法,例如塊根
繁殖(如蘿蔔)、插枝繁殖(如葡萄)、取一整節來繁殖(如甘蔗)、自行落下就會繁
殖(如落地生根)、果實裡的種子繁殖。
② 不中風:不被風吹所傷害。
③ 取陰俱識:執取(執著)諸陰(色、受、想、行)同在的識。
④ 四識住:「色、受、想、行」等四個「識」在其中生長增廣的基地。
⑤ 貪喜四取攀緣識住:貪著四識住。其中「四取攀緣識住」就是「四識住」。
⑥ 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這只是空話,如果去問他,他就
回答不出來了,只會愈來愈迷惑,因為他其實沒有相關經驗。其中「言數」又譯為「言
說」。
⑦ 封滯:攀住占用,就是執取的意思。
⑧ 意生縛斷:意識所生的結縛已斷除。
⑨ 見法:見證真理。
⑩ 清涼:無惱熱,即涅槃之意。
本經所說的解脫的次第為:
於色受想行界離「貪」、意生縛斷、攀緣斷 → 「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 不作
「行」 → 住、知足、解脫、無所取、無所著、自覺涅槃。
本經所說,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一個學生在沒看過金庸小說之前,不會對金庸小說有特別的感覺。但看了一部金庸小說
,上癮了,就想要看更多的金庸小說,因此雪球愈滾愈大,成為金庸小說迷。也就是說
在讀小說的身心咦髦幔瑥娀藢缎≌f的喜愛及覺知,因此又看更多的金庸小說,
又更強化了對於小說的喜愛及覺知。對金庸小說的識(覺知)在讀小說的色、受、想、
行當中,由於有貪喜,就會生長增廣。
看電影也是如此,本來沒有特別想看電影的人,可能在看了一部特定類型的片子後有了
喜好,就想看更多該類型的片子,終於培養出對於該類電影的嗜好,這也是由於有貪喜
,因此對該類電影的識在色、受、想、行中生長增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喜愛享受,如果執著,會更強化對享受的覺知,也是貪
喜潤澤,生長增廣的結果。
avatar
c*e
45
(四一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41.html
[0009b08]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
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
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0009b12]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① 及四大造色② ,是名色,如是色
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③ ,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
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
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
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於色喜愛,是名色集
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
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
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
① 四大:古代印度人認為一切物質及物理現象,有四種組成:地大(堅固性)、水大
(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
② 四大造色:由「四大」所造成的各種物質及物理現象。
③ 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對色的喜愛造成色生起。第42經的相當經文作「愛喜是名色
集」,相當的《七處三觀經》經文作「愛習為色習」,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由食物的生
起而有色的生起」。
[0009b20] 「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
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味如實
知?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云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
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觸集是受集
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
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
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④ 觸: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是十二因緣之一。舉例而言,眼根、光線、眼識
,三者接觸而生「眼觸」,依著眼觸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咦鳌br />
[0009b28]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
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云何想患如實知?謂想
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
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觸集是想集
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
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
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
[0009c07]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⑤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
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味
如實知?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
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若行調伏欲貪、斷欲貪、
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觸集是行集
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
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
若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
⑤ 思:思維、意向;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見的一種行陰。
[0009c16]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⑥——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
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⑦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云何識患如實知?若
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云何識離如實知?謂於識調伏欲貪
、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
名色集,是名識集
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
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
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
⑥ 六識身:六個識的種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邊的「身」是
指種類,只是虛擬的比喻,而不是指身體。
⑦ 名色:「名」是「受、想、行、識」四陰,加上「色」陰,也就是五陰。其中「受
、想、行、識」沒有形體,只能用名字來詮釋,因此稱作「名」。另外也有解釋「名色
」為「分別色」,分別四大及其變化。
[讀經拾得]
喜愛能緣生五受陰,因此不只能緣生色,也能緣生受、想、行、識。此經中只以「色」
為舉例。
六根接收到六境,而會有六識。六識、六根、六境接「觸」,就會有感「受」、心中映
「想」、而有造作(「行」)。因此觸集是受、想、行集。
就六根來看,因為應對了六境(在名色的範疇內),六識才會產生。從人身來看,因為
有身心(在名色的範疇內),六識才能增長。因此名色集是識集。這也呼應了本卷前面
第39經所說:「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
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avatar
c*e
46
(四一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42.html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①、三種觀義②。盡於此法得漏盡③,得無漏④,心
解脫、慧解脫⑤,現法⑥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後有。⑦』如實知五陰及其集、滅、道、味、患、離云何比丘七處善?比丘!如實
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
、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註解]
① 七處善:善是「善巧」,熟練的意思,即熟練於契合真理的了知五陰及其集、滅、
道、味、患、離等七處。
② 三種觀義:在「陰、界、入」三方面觀察法義。相當的南傳經文則為在「界、處、
緣起」三方面觀察法義。
③ 漏盡:斷盡煩惱。另譯為「漏盡通」。
④ 無漏:斷盡煩惱。
⑤ 慧解脫:以智慧斷除煩惱而解脫。
⑥ 現法:這一生。「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
事物或道理,所以「現法」即現在的事物,表示這一生。
⑦ 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這些都是在描述證得阿羅漢。
色如實知「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
。色集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色滅
如實知云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色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色
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⑧——正見⑨、正志⑩、正語⑪、正業⑫、正命
9324;、正方便⑭、正念⑮、正定⑯,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
實知。色味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色
患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色離
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
知。
[註解]
⑧ 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⑨ 正見:正確的見解。
⑩ 正志:正確的意向。
⑪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⑫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⑬ 正命:正當的稚br />
⑭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
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長。另譯為「正精進」、「正勤」。
⑮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⑯ 正定:正確的禪定。
三種觀義「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⑰、樹下、露地⑱,觀察陰、界
、入⑲,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
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註解]
⑰ 空閑: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空閑處、阿蘭若、阿練若
」。
⑱ 露地:戶外沒有遮蓋物的土地。
⑲ 陰、界、入:五陰、十八界、六入處。其中「界」是「差別、分界、種類」的
意思,「十八界」為: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
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有人將此處
的「界」解為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則此段經文指觀五陰、觀六界(界
分別觀)、觀六入處的本質。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五陰的集,在不同的微觀、巨觀上,有什麼例子呢?
就當下的緣起而言,可舉例如下:
愛喜 → 色: 有貪愛,因此心中有了美女。
觸 → 受/想/行: 眼根、影像、視覺三者接「觸」,而對於美女的形象有感「受」、映
「想」、造作。
名色 → 識: 有眼根、又有影像,而產生視覺;識別美女的形象。
就三世輪迴而言,可舉例如下:
愛喜 → 色: 投胎前的眾生,貪愛任何事物或男女交合的景象,受業力牽引而入胎,而
有卵子受精,開始形成胎兒。
觸 → 受/想/行: 感官接觸了外境,因此胎兒開始有受、想、行的精神作用。
名色 → 識: 身心的咦髟蕉啵R就越能生長增廣。
在卷八會分別就六根來看,舉出更為詳細的例子。
七處善
此經中說的七處善,相當於卷一說五陰的「陰、集、滅、道」的定義的經文(第31、32
經),加上卷一說五陰的「味、患、離」的經文(第13、14經),並取卷二的「因緣」
相關經文(第45經開始)其中跟「五陰」直接相關的部分整理而成。
「陰、集、滅、道」與「味、患、離」是二組主題。「陰、集、滅、道」或許著重在四
聖諦的真理,而「味、患、離」或許著重在生活上的觀察。
另一方面,以「色陰」為例,色的「陰、集、滅、道」是分析色本身的生起和滅去,而
色的「味、患、離」是分析色會引生的後續。
例如「色集」是「愛喜集」,而「色味」是「色因緣生喜樂」,有何不同?
「色集」是指色的起因、如何產生色的;「色味」則是指色的滋味、色的吸引力,若執
著的話就會引致後續的因緣。前者是說色的「起因」,後者則會牽引到「後續」的因緣。
佛弟子如實知「陰、集、滅、道、味、患、離」這七處,而瞭解身心的本質並解脫於後
續的因緣。
本卷第41經及58經都解釋了五陰及五陰的集、味、患、離,卷三第59經也定義了五陰及
五陰的集與滅。若對本經有不清楚的地方,可加以比對參考。
三觀
此經中說的三觀,可解為陰、界、入,是佛經中常用的對於一切事物的三種不同的分類
法、或三種不同的觀察切入角度。舉例來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故,空中無
色,無受、想、行、識(空五陰);無眼、耳、鼻、舌、身、意(空六入處);無色、
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空十八界)」
avatar
c*e
47
(四二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42.html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①、三種觀義②。盡於此法得漏盡③,得無漏④,心
解脫、慧解脫⑤,現法⑥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後有。⑦』如實知五陰及其集、滅、道、味、患、離云何比丘七處善?比丘!如實
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
、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註解]
① 七處善:善是「善巧」,熟練的意思,即熟練於契合真理的了知五陰及其集、滅、
道、味、患、離等七處。
② 三種觀義:在「陰、界、入」三方面觀察法義。相當的南傳經文則為在「界、處、
緣起」三方面觀察法義。
③ 漏盡:斷盡煩惱。另譯為「漏盡通」。
④ 無漏:斷盡煩惱。
⑤ 慧解脫:以智慧斷除煩惱而解脫。
⑥ 現法:這一生。「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
事物或道理,所以「現法」即現在的事物,表示這一生。
⑦ 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這些都是在描述證得阿羅漢。
色如實知「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
。色集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色滅
如實知云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色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色
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⑧——正見⑨、正志⑩、正語⑪、正業⑫、正命
9324;、正方便⑭、正念⑮、正定⑯,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
實知。色味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色
患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色離
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
知。
[註解]
⑧ 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⑨ 正見:正確的見解。
⑩ 正志:正確的意向。
⑪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⑫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⑬ 正命:正當的稚�
⑭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
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長。另譯為「正精進」、「正勤」。
⑮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⑯ 正定:正確的禪定。
三種觀義「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⑰、樹下、露地⑱,觀察陰、界
、入⑲,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
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註解]
⑰ 空閑: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空閑處、阿蘭若、阿練若
」。
⑱ 露地:戶外沒有遮蓋物的土地。
⑲ 陰、界、入:五陰、十八界、六入處。其中「界」是「差別、分界、種類」的
意思,「十八界」為: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
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有人將此處
的「界」解為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則此段經文指觀五陰、觀六界(界
分別觀)、觀六入處的本質。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五陰的集,在不同的微觀、巨觀上,有什麼例子呢?
就當下的緣起而言,可舉例如下:
愛喜 → 色: 有貪愛,因此心中有了美女。
觸 → 受/想/行: 眼根、影像、視覺三者接「觸」,而對於美女的形象有感「受」、映
「想」、造作。
名色 → 識: 有眼根、又有影像,而產生視覺;識別美女的形象。
就三世輪迴而言,可舉例如下:
愛喜 → 色: 投胎前的眾生,貪愛任何事物或男女交合的景象,受業力牽引而入胎,而
有卵子受精,開始形成胎兒。
觸 → 受/想/行: 感官接觸了外境,因此胎兒開始有受、想、行的精神作用。
名色 → 識: 身心的咦髟蕉啵R就越能生長增廣。
在卷八會分別就六根來看,舉出更為詳細的例子。
七處善
此經中說的七處善,相當於卷一說五陰的「陰、集、滅、道」的定義的經文(第31、32
經),加上卷一說五陰的「味、患、離」的經文(第13、14經),並取卷二的「因緣」
相關經文(第45經開始)其中跟「五陰」直接相關的部分整理而成。
「陰、集、滅、道」與「味、患、離」是二組主題。「陰、集、滅、道」或許著重在四
聖諦的真理,而「味、患、離」或許著重在生活上的觀察。
另一方面,以「色陰」為例,色的「陰、集、滅、道」是分析色本身的生起和滅去,而
色的「味、患、離」是分析色會引生的後續。
例如「色集」是「愛喜集」,而「色味」是「色因緣生喜樂」,有何不同?
「色集」是指色的起因、如何產生色的;「色味」則是指色的滋味、色的吸引力,若執
著的話就會引致後續的因緣。前者是說色的「起因」,後者則會牽引到「後續」的因緣。
佛弟子如實知「陰、集、滅、道、味、患、離」這七處,而瞭解身心的本質並解脫於後
續的因緣。
本卷第41經及58經都解釋了五陰及五陰的集、味、患、離,卷三第59經也定義了五陰及
五陰的集與滅。若對本經有不清楚的地方,可加以比對參考。
三觀
此經中說的三觀,可解為陰、界、入,是佛經中常用的對於一切事物的三種不同的分類
法、或三種不同的觀察切入角度。舉例來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故,空中無
色,無受、想、行、識(空五陰);無眼、耳、鼻、舌、身、意(空六入處);無色、
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空十八界)」
avatar
c*e
48
(四三 )
[0010c22] 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
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
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愚癡無聞凡夫於受、想、行、識,見
我、異我、相在,見識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識若變、若異,彼心隨轉;心隨轉故
,則生取著攝受心住;住已,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註解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43.html]
① 隨轉:被牽著走。
② 攝受心住:持續地攝住心;心持續地被把持住。「住」是持續、穩固的意思。
見五陰無我,不取著,就能「心不隨境轉」。
avatar
c*e
49
(四四)
[0011a14]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生則繫著,不生則不繫著。諦聽,善思,當為汝
說。
[0011a15] 「云何若生則繫著?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
知故,於色愛喜、讚歎、取著,於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隨變
異;心隨變異故,則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顧念,以生繫著故。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生繫著。
avatar
c*e
50
(四五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45.html
[0011b0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
陰。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
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癡無
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以不捨故,諸根增長;諸根
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
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① 我在色、色在我:「我」處於色之中,或色處於「我」之中。這兩種狀況也稱為(
我、色的)「相在」。
② 無明:無智;不徹底明白佛法。也是「癡」的異名。
③ 諸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④ 六觸入處:由「六觸」進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觸使人心意動搖、產生貪愛的過
程、時空、或情境。六觸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裡的「觸」
特指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是十二因緣之一。
⑤ 苦樂覺:苦受及樂受。此處的「覺」即「受」的異譯。
[0011b11] 「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
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
入故。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
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⑥ 意界、法界、無明界:六根的意根這一類(意界)、六境的法境這一類(法界)、
無明這一類。(在卷八會解說,有意根、法界,就有意識,這三者和合生觸。這時如果
是在無明的狀況下,就是無明觸。)
⑦ 無明觸:「無明」狀況下的「觸」;在六根對六境的認識了別中,沒有智慧。
⑧ 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我)存在、(我
)不存在、(我)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我比對方殊勝、我與對方相等、我比對方卑劣、
我知道我看見等念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是、我是這個、我將是、我將不是、我將
是有色的、我將是無色的、我將是有想的、我將是無想的、我將是非有想非無想的(的
念頭)」。
⑨ 明:智慧;徹底明白佛法。「無明」的對稱。
⑩ 明觸:「明」狀況下的「觸」;在六根對六境的認識了別中,能夠有智慧。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本經中的『無覺』解為『我是無』或『我不存在』,那不是佛法說的『無
我』嗎?」
凡夫主張「我不存在」,是睜眼說瞎話而講「我等於無」,這是斷滅見,不是正觀因緣
生滅而得知無我。
avatar
c*e
51
(四七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47.html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信心善男子①應作是念:『我應隨順法,我當於色多修厭離住
②,於受、想、行、識多修厭離住。』信心善男子即於色多修厭離住,於受、想、行、
識多修厭離住,故於色得厭,於受、想、行、識得厭。厭已,離欲、解脫ⓐ,解
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註解]
① 信心善男子:對佛法有信心的善男子。
② 厭離住:保持安住在厭離的狀態。
[校勘]
ⓐ 「脫」,宋、元、明三本作「脫離欲」。
avatar
c*e
52
(五一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51.html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
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
avatar
c*e
53
(五三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53.html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國①人間遊行②,於薩羅聚落③村北申恕④林中住。
爾時,聚落主⑤大姓⑥婆羅門聞沙門⑦釋種⑧子,於釋迦⑨大姓,剃除鬚髮,著袈裟衣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⑩,成無上等正覺,於此拘薩羅國人間遊行,到ⓐ薩
9425;羅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又彼沙門瞿曇⑪如是色貌名稱,真實功德,天、人
讚歎,聞于八方,為如來⑫、應⑬、等正覺⑭、明行足⑮、善逝
⑯、世間解⑰、無上士⑱、調御丈夫⑲、天人師⑳、佛
12881;世尊㉒。於諸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大智能自證知:「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為世說法,初、中、後善㉓
,善義、善味㉔,純一滿淨㉕,梵行清白,演說妙法。善哉應見!善哉應
往!善應敬事!作是念已,即便嚴駕㉖,多將翼從㉗,執持金瓶、杖枝
9426;、傘蓋,往詣佛所,恭敬奉事。到於林口,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安不
9427;,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門瞿曇!何論何說?」
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
又白佛言:「云何論因?云何說因?」
世間因緣集滅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㉘;有因有緣滅
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云何為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佛告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
,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
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婆羅門白佛言:「云何為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佛告婆羅門:「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
已,於彼色不愛樂、不讚歎、不染著、不留住。不愛樂、不留住故,色愛則滅,愛滅則
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滅世間,是名有因有緣世間滅。婆羅門!是名論因,
是名說因。」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如是論因,如是說因。世間多事,今請辭還㉙。」
佛告婆羅門:「宜知是時㉚。」
佛說此經已,諸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