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RY: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
avatar
RY: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 Biology - 生物学
u*c
1
我自己对比了两张i797C表,所有的信息一抹一样。正常否?打手印的时候是不是要
全带上?谢谢。
avatar
n*y
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50567.html
研究中药的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发表文章,谈砒霜治疗白血病是
中国人的骄傲(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650492.html
李连达的文章写道:“砒 霜制剂治疗白血病问题,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已经对砒
霜的药用价值及毒性有一定认识,在古人经验基础上,近代科学家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砒霜(三氧化二 砷)及青黛、雄黄(二氧化二砷)组成的“青黄散”可以治疗
白血病,其后进一步将砒霜精制成三氧化二砷制剂,又经一系列制剂学、药理毒理学及
大量临床试验, 证实对白血病确实有疗效,陈竺院士及其夫人等专家对其作用机制作
了高水平的研究并有重大发现,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使这个药在世界推广使用”
这样的说法,恐怕陈竺和陈赛娟都受不了。
我相信,陈竺和陈赛娟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他们肯定同
意我的写法(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478156.html),毫无争议的最大功臣是:张亭栋。
如果到今天,连研究中药的李连达都不清楚事实,令人疑惑中国的医药学界对历史的认
识。
这不是一个人、一篇文章的问题,而是更大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医药界、中医药界,一方面自豪中国人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另一方面却
集体健忘仍然健在、但已过八十高龄的发现者?
令人好奇:对于埋没张亭栋,有人脸红吗?
以下摘录自饶毅、黎润红、张大庆,供中国中药学界自我反省的时候参考。


摘录1
三氧化二砷和张亭栋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
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
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
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
、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1971年3月,韩太云将它们改制水
针剂,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曾在当地风行
一时,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工作。1972年后,张
亭栋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应用于很多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分别
检测“癌灵”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
压的副作用,后两者无治疗作用。
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73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
报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
他们明确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
低汞)”。经过治疗,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
者也有效。该文还提到还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1974年,他们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哈医大一院检验科署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发表“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从1973年1月至1974
年4月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对急性白血
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1976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曾撰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完
全缓解五例临床纪实”,介绍5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各种临床表。
1979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
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发表他们当年的第二篇论文,在《黑龙江医药》,题为“癌灵一
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他们从1973年至1978年治疗急性
粒细胞型白血病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单用“癌灵一号”治疗23例,1975年至
1976年用“癌灵一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药物治疗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
一号”加其他中药和加少量化疗治12例。对每一个病例,他们都根据血象分型,有明确
的疗效观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
副作用小。他们还用十倍于成人的剂量,给12只家兔注射“癌灵一号”,未见心、肝、
脾、肾毒性作用。如果说,1973年的论文是他们发现“癌灵一号”的开创性论文,1979
年这篇就是张亭栋等有关 “癌灵一号”的代表性论文。
有三个重要问题值得讨论:1)张亭栋等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源于“癌灵一
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2)他们是否意识到“癌灵一号”的作
用来源于三氧化二砷,而无需汞;3)他们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
病的作用。
这三个问题,在1979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中可以看到张亭栋和荣福祥有明确答案:1
)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两位儿童),单纯使用“癌灵一号”,不用其他中药、不用
化疗西药,也显示疗效,其中当时儿童存活已经4年,成人已存活9个月。在使用其他中
药时,他们也指出其他中药并非治疗白血病、而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2)在第11页
,他们指出“癌灵一号”之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3)在第10页和第11页,他们两次
明确指出对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
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法国-美国-英国FAB分型
的M3型白血病,也即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文章最后注脚标明 指导:张亭栋;执笔
: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
验科血研究室)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1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
病73例临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24%、总缓解
率达86%。1982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交流了“癌
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22例完全缓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细
胞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
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1972年以来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析其中
完全缓解的22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22例中,7例为M2型,15例为M3型白血病。他
们也再次指出“以M3型效果尤为显著”。1985年张亭栋等撰写“癌灵1号(713)注射液
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1991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
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
,应该是延伸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的文章。他们报道从1974年到1985年以“癌灵一号
”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缓解,16例存活超过五年。
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结
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实质相同于1991年论文
。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该文同1991年论文一样都是中文,内
容不过是1991年论文的简介,而实际发现最早发表于1973年,到1979年已明确了对APL
的作用最好。而1992的论文在本质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
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可见国际同行对于此一重要发现的年代毫不知情。
摘录2
中国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贡献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曾被认为是白血病中比较凶猛且易致死的一种。1973年,
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的Bernard等报道他们自1967年以来用西药(daunorubin,柔红霉素
)治疗APL的结果。此后蒽环类抗生素(anthracycline,包括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
cytosine arabinoside)的化疗方案成为世界上治疗APL的主流方法。1973年张亭栋等
发现三氧化二砷(As2O3)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至1979年完全清楚其最佳适应症为APL

1983年,Koeffler 总结了多种化合物(包括维甲酸)在体外细胞培养对人白血病细胞
的分化作用。1983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Flynn等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
病人,缓解了白血病、但病人后因其他缘故去世。1984年,瑞典Lund大学医院内科的
Nilsson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荷兰的Daenen等报道用顺式维甲酸
治疗一例APL。1986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Fontana等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
APL。
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用全反式维甲酸治愈一例5岁白血病儿童。1987年王
振义课题组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报道用全反式维甲酸(合并其他化疗药物或单独
)治疗六例APL病人。1988年,王振义课题组在美国《血液》杂志发表论文,总结他们
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24例APL病人,获得完全缓解。这篇论文使全反式维甲酸在国内外
较快得到重复和推广,为APL病人带来福音。
1995年,大连解放军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黄世林、郭爱霞、向阳、王晓波和大连医科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林慧娴、富丽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
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以复方青黛片治疗60例APL,完全缓解率达98%。所用中
药复方含青黛、太子参、丹参、雄黄,其中雄黄含硫化砷(arsenic disulfide)。
1996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张鹏、王树叶、胡龙虎、施福东、邱凤琴
、洪珞珈、韩雪英、杨惠芬、宋颖昭、刘艳平、周晋、金镇敬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
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总结他们自1992年至1995年
用三氧化二砷(不含汞)治疗130例APL病人中完成一个及以上疗程的72例。初治患者完
全缓解率为73%,复发患者完全缓解率为52%,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
1996年8月1日美国《血液》杂志发表陈国强、朱军、石学耕、倪建华、仲豪杰、Si GY
、金小龙、唐玮、李秀松、熊树民、沈志祥、孙GL、马军、张鹏、张亭栋、G Claude、
陈赛娟、王振义、陈竺的合作论文,报道陈竺、王振义、陈赛娟等带领上海血液研究所
,用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开创对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1997年,徐敬肃、段秀锦、徐莹、辛晓敏、宋晓红、张庭栋(原文笔误“张亭栋”的名
字)在《中国血液学杂志》报道对于一例反复发作三次的APL病人,每次用“癌灵一号
”,获得20年存活。
1997年《血液》杂志发表上海的沈志祥、陈国强、倪建华、李秀松、熊树民等论文,他
们用纯三氧化二砷治疗15例APL,其中10例只用三氧化二砷,取得90%的完全缓解率。
1998年,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美国纽约的Sloan-
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和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等的论文。他们给常规化疗后复发的
12例APL病人使用三氧化二砷,观察到11例完全缓解,其机理可能和细胞部分分化和细
胞凋亡有关。
NEJM文章导致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作用,起到了此前20多年中
国医生在中文杂志上未能起到的作用。
摘录3
迟迟未至的认同
张亭栋虽然被《纽约时报》报道过,但未受中国的肯定,在国际学术和医学界也基本继
续默默无闻,其原因不在于矛盾。他的研究小组,有人(孙鸿德)提出过专利争议,但
时间比较晚、且未获法庭赞同。从1973年开始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到,张亭栋的关键作用
很清晰。他未被很好地认可,可能与他工作地点有关,也和他英文论文较少、缺乏国际
视野和国际交流有关。不能完全排除他本人未充分意识到其工作重要程度的可能性。
1998年,在《中西医结合杂志》,陈国强、陈赛娟、王振义、陈竺在专题笔谈中介绍“
自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三氧化二砷(简
称氧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有效。近两年来,我们与哈医大合作,应用
氧化砷注射液治疗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常规化疗药物耐用的APL复发病人”,肯
定了哈医大的工作。
但几乎所有英文文献作者似乎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引用的文献不提他的名字。
而且,几乎所有英文文献并不知道张亭栋早在1973年到1979年就已经发表论文,报道他
们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作用。很多英文文献,包括国内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文献
以及国外学者的文献,都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发现引用成1992、甚至1996年。例
如,重复中国结果、也非常有助于将中国发现推到世界的1998年Soignet等的论文,在
摘要中说中国有两篇报道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文章,在引言中称中国最近有报道三氧
化二砷可以引起APL完全缓解,然后引用了孙鸿德等1992年《中西医结合杂志》的短篇
“经验交流”、张鹏等1996年《中国血液学杂志》、沈志祥等1997年《血液》等论文,
而未引用张亭栋发表于1973和1979的文章。
1996年《科学》记者对三氧化二砷的介绍,虽然介绍了张亭栋,但说他的文章发表于
1992年。
张亭栋本人很少发表英文论文。2001年,张亭栋和陈国强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为
王铸钢、王振义、陈赛娟,通讯作者为陈竺)在国际期刊《癌基因》发表论文,介绍三
氧化二砷。在引言中,他们称最近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的作用,引用陈国强等1996年
《血液》论文。在正文第二页内,说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始于1971年,但未引用文献。号
称治疗了一千多不同癌症的病人,观察到对几种癌症的作用,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食管癌、和特别是APL”,但也未引用文献。然后,文章说对APL作用的初步
报道于1992年,也是引用孙鸿德的“经验交流”。这样,张亭栋本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英
文文章就未引用自己1970年代的几篇文献,全部淹没了自己在1973年和1974年公开发表
的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疗效、和1979年明确提出对APL疗效最好的发现。
2002年朱军、陈竺、Lallemand-Breitenbach、de The等在《自然综述癌症》介绍砒霜
治疗作用时,在插图中显示了1970年代张亭栋的里程碑工作,但引文是孙鸿德等(1992
)和张鹏等(1996)的论文,在参考文献中孙鸿德文章下注明它“证明三氧化二砷治疗
APL作用的第一篇论文”)。
因为1992和1996这两篇文章是中文文章,而且它们未引用1970年代的文献,所以,国外
学者即使请人翻译这两篇的全文、也不能从中知道原始文献。
王振义和陈竺2008年在《血液》杂志综述APL研究进展,对于三氧化二砷对多种癌症的
治疗,引文为朱军等(2002)的文章。对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引文为孙鸿德等(1992)
、以及张鹏等(1996)、陈国强等(1996)、沈志祥等(1997)、牛等(1999)。
摘录4
砒霜和白血病文献
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1973) “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白血病初步临床观察.黑
龙江医药 1973(3): 66-67.
Bernard J, Weil M, Boiron M, Jacquillat C, Flandrin G, and Gemon M-F (1973).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results of treatment by daunorubicin. Blood
41:489-496.
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哈医大一院检验科 (1974). 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
病的疗效观察. 哈医大学报 1974(2):25-30.
荣福祥,张亭栋(1979).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长期存活2例报告. 新医药学杂志 1979(6)
:31-34.
张亭栋和荣福祥(1979).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黑龙江
医药 1979(4):7-1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指导:张亭栋执笔: 李元善 胡晓晨 参加人:李
明祥 张鹏飞 荣福祥 孙洪德 李会荣 吴云霞 检验科血研究室)(1981)癌灵一号结合
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73例临床小结. 黑龙江中医药 1981(4):28-30.
张亭栋 (1982) 谈谈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中西医结合杂志2:180-
181.
张亭栋 (1983) 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和治疗. 中医杂志 1983(3):71-74.
Koeffler HP (1983).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cell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Blood 62:709-721.
Flynn P. Miller W, Weisdorf D, Arthur D, Banning R, Branda R (1983).
Retinoic acid treatment of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In vitro and in vivo
observations. Blood 62:1211-1217.
Nilsson B (1984) Probable in vivo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by retinoic
acid acid of promyelocyte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r J Haematol 57
:365-371.
张亭栋,李元善(1984). 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发现和实验研究。 中西医
结合杂志4:19-20.
张亭栋 (1985)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证治. 中西医结合杂志 5: 713.
Daenen 5, Vellenga E, van Dobbenbugh OA, Halie MR (1986). Retinoic acid as
antileukemic therapy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Aspergillus pneumonia. Blood 67:559-561.
Fontana JA, Roger iS, Durham JP (1986). The role of 13-cis retinoic acid in
the remission induction of a patient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ancer 57:209-217.
Huang ME, Ye YC, Chen SR, Zhao JC, Gu LJ, Cai JR, Zhao L, Xie JX, Shen ZX &
Wang ZY (1987). All-trans retinoic acid with or without low 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report of 6 cases. Chin Med J
100:949-953.
Huang ME, Ye YC, Chen SR, Chai JR, Lu JX, Zhoa L, Gu LJ & Wang ZY (1988).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lood 72:567-572.
李元善,张亭栋,王兴榕,刘旭(1988). 癌灵1号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杀伤动力学研究. 肿
瘤防治研究 15:1-3
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 (1991) 癌灵1号结合中医
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 中医药信息 1991(6):39-41.
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 (1992).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2:170-171.
Sun HD Ma L Hu XC Zhang TD (1992). Ai-Lin I treated 32 case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hin J Integrat Chin & West Med 12:170-172.
段秀绵, 辛晓敏,王凤芹,冯秀芹,徐敬肃,宋晓时,张月桂 (1992) 癌灵Ⅰ号对急性早幼
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者白血病细胞抗癌活性的作用.实用肿瘤学杂志 1992(2):29-30
.
黄世林,郭爱霞,向阳,王晓波,林慧娴,富丽(1995).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
病的临床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6:26-28.
Huang SL, Guo AX, Xiang Y, Wang XB, HJ Ling, L Fu (1995).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APL mainly with composite Indigo Naturalis tablets. Chin J
Hematol 16:26.
张鹏,王树叶,胡龙虎,施福东,邱凤琴,洪珞珈,韩雪英,杨惠芬,宋颖昭,刘艳平,周晋,金
镇敬(1996)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华血液学杂志 17:
58-60.
Zhang P, Wang SY, Hu LH, Shi FD, Qiu FQ, Hong LJ, Han XY, Yang HF, Song YZ,
Liu YP, Zhou J, Jin ZJ (1996) Treatment of 72 case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intravenous arsenic trioxide. Chin. J. Hematol. 17:58–62.
Chen GQ, Zhu J, Shi XG, Ni JH, Zhong HJ, Si GY, Jin XL, Tang W, Li XS, Xong
SM, Shen ZX, Sun GL, Ma J, Zhang P, Zhang TD, Gazin, Naoe T, Chen SJ, Wang
Zy & Chen Z (1996).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s2O3 induces NB4 cell apoptosis with downregulation of Bcl-2 expression and
modulation of PML-RAR α/PML proteins. Blood 88:1052–1061.
Mervis J (1996). Cancer research: ancient remedy performs new tricks.
Science 273:578
徐敬肃,段秀锦,徐莹,辛晓敏,宋晓红,张庭栋(1997). 癌灵1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
病20年存活一例. 中国血液学杂志 18:476.
陈国强,朱军,石学耕,仲豪杰,刘玮,金小龙,唐伟,李秀松,倪建华,熊树民,沈志祥,马军,
张鹏,张亭栋,G Claude,陈赛娟,陈竺,王振义(1997) 氧化砷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
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18:25-27.
Chen GQ, Shi XG, Tang W, Xiong SM, Zhu J, Cai X, Han ZG, Ni JH, Shi GY, Jia
PM, Liu MM, He KL, Niu C, Ma J, Zhang P, Zhang TD, Paul P, Naeo T, Kitamura
K, Miller W, Waxman, Wang ZY, de The H, Chen SJ & Chen Z (1997).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PL), I: As2O3 exerts dose-dependent dual effects on APL cells. Blood 89:
3345-3353
Shen ZX, Chen GQ, Ni JH, Li XS, Xiong SM, Qiu QY, Zhu J, Tang W, Sun GL,
Yang KQ, Chen Y, Zhou L, Fang ZW, Wang YT, Ma J, Zhang P, Zhang TD, Chen SJ,
Chen Z, and Wang ZY (1997).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I: clinical 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relapsed patients. Blood 89:3354-3360.
Soignet SL Maslak P, Wang ZG, Jhanwar S, Calleja E, Dardashti L, Corso, D,
DeBalsio A, Gabrilove J, Scheinberg DA, Pandolfi PP, Warrell RP (1998)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N. Engl. J. Med. 339:1341–1348.
张亭栋 (1998) 含砷中药治疗白血病研究──谈谈癌灵1号注射液对白血病的治疗. 中
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8:581.
陈国强,陈赛娟,王振义,陈竺 (1998) 氧化砷注射液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记录研
究及展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8:581-582.
张亭栋 (1999) 癌细胞诱导分化、凋亡的新途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261-262.
Zhang TD (1999). Studies on treatment of leukem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containing arsenic. On treatment of leukemia with Ailing No.1.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5:89-94.
Niu C, Yan H, Yu T, Sun HP, Liu JX, Li XS, Wu W, Zhang FQ, Chen Y, Zhou L,
Li JM, Zeng XY, Ou Yang RR, Yuan MM, Ren MY, Gu FY, Cao Q, Gu BW, Su XY,
Chen GQ, Xiong SM, Zhang TD, Waxman S. Wang ZY, Chen Z, Hu J, Shen ZX, Chen
SJ (1999) Studies on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remission induction, follow-up, and molecular monitoring in 11
newly diagnosed and 47 relap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atients. Blood
94:3315-3324.
Zhang TD, Chen GQ, Wang ZG, Wang ZY, Chen SJ & Chen Z (2001). Arsenic
trioxide, a therapeutic agent for APL. Oncogene 20:7146-7153.
Zhu J, Chen Z, Lallemand-Breitenbach V, de The H (2001). How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revived arsenic. Nature Reviews Cancer 2:705-714.
Rosenthal E (2001). Chairman Mao’s cure for cancer. May 6th, 2001.
张亭栋 (2003) 开发砒霜.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3:65-66.
Wang ZY, & Chen Z (2008).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from highly fatal to
highly curable. Blood 111: 2505-2515.
avatar
I*8
3
正常,他们经常犯低级错误

【在 u*c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自己对比了两张i797C表,所有的信息一抹一样。正常否?打手印的时候是不是要
: 全带上?谢谢。

avatar
z*h
4
Rao Yi is eating sour grapes.
avatar
s*l
5
再仔细看一下,不是一张是485的,一张是765的?
avatar
n*y
6
中国医药界和生物界都应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
能吹的都是文革时期的产物--- 青蒿,青酶,VC,水稻,一刀素,...还有这砒霜
现在能拿得出手的象样的独创成果呢:3聚,苏单红,地狗油,;FXX和RY还有邹老的作假和
打假
avatar
z*h
7
答饶毅教授
李连达 李贻奎
饶教授对“中国人的骄傲”,提出不同看法,回答如下:
一、本文是对我国专家的杰出贡献表示祝贺,不是评功摆好,论功行赏,因而
未将所有专家的贡献一一介绍,并非有意“埋没”哪位专家。
二、谁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饶教授提出大量文献,指出张
亭栋教授在1972年用“癌灵”治疗白血病,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73年,第二篇发表在
1979年,“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
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充分肯定张亭栋
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血液病专家周霭祥教授就用青黄散(青黛、雄黄)治
疗白血病,并报告青黄散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完全缓解,长期存活达20年。
其后国内很多报告青黄散治疗白血病有效。古代医书《景岳全书》、《世医得效方》及
《奇效良方》中都记载有青黄散。此外,颜德馨教授在1964年报告《中药“55”治疗白
血病疗效的初步观察》,治疗急性、慢性白血病26例,“55”方由雄黄等药组成,比张
亭栋的第一篇报告早9年。说明发现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可能是周霭祥、
颜德馨、张亭栋等很多专家组成的现代科学家群体。谁是“最大功臣”?谁是第二、三
、四“功臣”?本人不是医史学家,知识有限,没有能力做出准确判断,误判将会引起
“最大功臣”之争,甚至像青蒿素争论三十年,影响学术界的团结,我只能提出:“在
古人经验基础上,近代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砒霜及青黄散可以治疗白血病”
,这里的“近代科学家”包括周、颜、张等所有“功臣”,并未埋没张亭栋等专家。
三、陈竺、陈赛娟等专家的贡献是什么?本文明确提出:“陈竺院士及其夫人
等专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高水平的研究,并有重大发现,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使
这个药在世界推广应用”。发现新药与研究其作用机制是两回事,不应混为一谈,发现
砷制剂治疗白血病在前,周霭祥、颜德馨、张亭栋等专家是“功臣”,而研究该药的作
用机制在后,陈竺、陈赛娟、王振义等专家是“功臣”。界定清楚,并无张冠李戴,更
未埋没任何专家的贡献。
我们仍然认为砷制剂治疗白血病是中国专家对人类的杰出贡献,是中国人的骄
傲,应该向他们祝贺,向他们学习。至于谁是“最大功臣”?谁是第二、三、四“功臣
”?如能调查清楚,准确判定,论功行赏,当然是好事,但若情况复杂,难于准确判断
,不必强求,不要再掀起争当“最大功臣”的争论,再争上30年。所幸这些专家没有争
功者,没有争当“最大功臣者”,倒是我们旁观者争论不休。这些专家中任何一位专家
评为“最大功臣”我都同意,只要是中国专家对人类作出杰出贡献,都应为之欢呼、祝
贺。
最后,提出两点建议供参考:
1、饶教授提供大量文献和历史情况,很有价值,但都是1970年以后的文献,
没有1950-1970年的文献,这个时期是我国科技界、中医界学术研究比较活跃时期,很
多创新发展和重大成果的初始阶段产生在这个时期,有些第一个吃螃蟹的创始人及发明
者,成长在这个时期。建议认真检索这个时期的文献,进一步调查清楚这个时期的学术
动态,可能会有新发现、新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2、久居海外的华人及海归学者,对中文有些生疏,有时写文章出现“英式中
文”,倒装句,甚至词不达意。看别人的文章时,有时不能正确理解文中之意,甚至误
解、反解其意,造成误会。建议在百忙中挤出一点时间,补补课,提高中文水平很有必
要。
参考文献:
1 颜德馨等,中药“55”治疗白血病疗效初步观察,哈尔滨中医5: 24,1964。
2 颜德馨等,中医对白血病的辨证论治,上海中医药杂志11:26,1963.
3 颜德馨,陈舜儒,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7:13,1963.
4 蔡景高,论急性白血病的发热,江苏中医2:9,1961.
5 王宪衍,近年来祖国医学对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概况,上海中医药杂志6:21,
1964.
avatar
s*r
8
这个直接打脸了,
饶毅怎么回复的

【在 z*h 的大作中提到】
: 答饶毅教授
: 李连达 李贻奎
: 饶教授对“中国人的骄傲”,提出不同看法,回答如下:
: 一、本文是对我国专家的杰出贡献表示祝贺,不是评功摆好,论功行赏,因而
: 未将所有专家的贡献一一介绍,并非有意“埋没”哪位专家。
: 二、谁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饶教授提出大量文献,指出张
: 亭栋教授在1972年用“癌灵”治疗白血病,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73年,第二篇发表在
: 1979年,“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
: 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充分肯定张亭栋
: 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

avatar
s*s
9
绕毅有向高级FZZ发展的趋势,呵呵。
不过我不反感FZZ,虽然有时候不懂装懂冒充专家,不过整体还是进步意义的,
和无数其他“砖家”和小报记者比,肘子一般是站队队伍的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直接打脸了,
: 饶毅怎么回复的

avatar
a*n
10
用过了就算发现了?连有效成份都没搞清楚
至少从两方的资料看确实是张廷栋确认是砒霜起的作用

【在 z*h 的大作中提到】
: 答饶毅教授
: 李连达 李贻奎
: 饶教授对“中国人的骄傲”,提出不同看法,回答如下:
: 一、本文是对我国专家的杰出贡献表示祝贺,不是评功摆好,论功行赏,因而
: 未将所有专家的贡献一一介绍,并非有意“埋没”哪位专家。
: 二、谁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饶教授提出大量文献,指出张
: 亭栋教授在1972年用“癌灵”治疗白血病,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73年,第二篇发表在
: 1979年,“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
: 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充分肯定张亭栋
: 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

avatar
h*9
11
这是正理。鉴定有效成份是关键。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用过了就算发现了?连有效成份都没搞清楚
: 至少从两方的资料看确实是张廷栋确认是砒霜起的作用

avatar
L*e
12
进来学习的,太复杂
avatar
y*y
13
Double Li 说的对,这样的历史贡献论证,谁是第一功臣谁是第二工程恐怕再争上几个
十年都争不出来。
可是这句话“2、久居海外的华人及海归学者,对中文有些生疏,有时写文章出现“英
式中
文”,倒装句,甚至词不达意。看别人的文章时,有时不能正确理解文中之意,甚至误
解、反解其意,造成误会。建议在百忙中挤出一点时间,补补课,提高中文水平很有必
要。”让看了之后觉得这两个人的心胸不是一般的狭隘。

【在 z*h 的大作中提到】
: 答饶毅教授
: 李连达 李贻奎
: 饶教授对“中国人的骄傲”,提出不同看法,回答如下:
: 一、本文是对我国专家的杰出贡献表示祝贺,不是评功摆好,论功行赏,因而
: 未将所有专家的贡献一一介绍,并非有意“埋没”哪位专家。
: 二、谁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饶教授提出大量文献,指出张
: 亭栋教授在1972年用“癌灵”治疗白血病,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73年,第二篇发表在
: 1979年,“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
: 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充分肯定张亭栋
: 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

avatar
h*r
14
1. 李连达是不是浙大那个挂名院士,
手下的人造假,自己都不知道。
2. 现在既得利益者,
院士吹院士
都是互相抬轿子,
你看李把陈兰和他老婆吹的。

【在 y***y 的大作中提到】
: Double Li 说的对,这样的历史贡献论证,谁是第一功臣谁是第二工程恐怕再争上几个
: 十年都争不出来。
: 可是这句话“2、久居海外的华人及海归学者,对中文有些生疏,有时写文章出现“英
: 式中
: 文”,倒装句,甚至词不达意。看别人的文章时,有时不能正确理解文中之意,甚至误
: 解、反解其意,造成误会。建议在百忙中挤出一点时间,补补课,提高中文水平很有必
: 要。”让看了之后觉得这两个人的心胸不是一般的狭隘。

avatar
h*n
15
吃饱撑的.
avatar
e*a
16
饶毅: "拙作重点在于文章在使用事实上反映的学风:对于历史,需要严谨;对于有功
之臣,不能长期忽略。"
"学风和文字的补课:与李连达和李贻奎老师互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直接打脸了,
: 饶毅怎么回复的

avatar
y*y
17
哈哈,喜欢看这样的互掐
越来越喜欢饶毅了
字里行间的那股正气或者说是书生的那股迂腐之气我很欣赏
奇怪,他怎么这么有时间呀,不需要上班干活吗?
我光看互掐就用了这一天基本所有的空闲时间。

【在 e******a 的大作中提到】
: 饶毅: "拙作重点在于文章在使用事实上反映的学风:对于历史,需要严谨;对于有功
: 之臣,不能长期忽略。"
: "学风和文字的补课:与李连达和李贻奎老师互勉"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

avatar
l*d
18
ry写的太好了。
他的中文,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在 e******a 的大作中提到】
: 饶毅: "拙作重点在于文章在使用事实上反映的学风:对于历史,需要严谨;对于有功
: 之臣,不能长期忽略。"
: "学风和文字的补课:与李连达和李贻奎老师互勉"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

avatar
n*y
19
RY和李院石打架好象是为了提倡原创,反击拍官员马屁.
但实际上RY自己还给北大校长(为了化学歌)和北大的其他官员(为了奸淫门)站过台,被
人轰过.
那两次站台马屁比李院石的马屁和学术跟班达不上边.
老实说,RY早就和陈部长上海系进行了帮派斗争.
3年前,RY就借屠奶奶的青蒿素和张庭栋的砒礵对陈部长上海系发难,说他们不会引用文
献,甚至可能有剽窃嫌疑.RY伙同GLK药厂的同党给屠奶奶和张庭栋发了一个奖来反击陈
部长上海系不断出现的成果和宣传.
要是李院石在给别的部长拍马屁,估计RY还会一同拍的.党同阀异
avatar
a*h
20
饶毅真无聊!干点事吧!

【在 n********y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50567.html
: 研究中药的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发表文章,谈砒霜治疗白血病是
: 中国人的骄傲(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650492.html
: 李连达的文章写道:“砒 霜制剂治疗白血病问题,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已经对砒
: 霜的药用价值及毒性有一定认识,在古人经验基础上,近代科学家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发现砒霜(三氧化二 砷)及青黛、雄黄(二氧化二砷)组成的“青黄散”可以治疗
: 白血病,其后进一步将砒霜精制成三氧化二砷制剂,又经一系列制剂学、药理毒理学及
: 大量临床试验, 证实对白血病确实有疗效,陈竺院士及其夫人等专家对其作用机制作
: 了高水平的研究并有重大发现,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使这个药在世界推广使用”
: 这样的说法,恐怕陈竺和陈赛娟都受不了。

avatar
z*g
21
真无知啊,光绪早年美国人就发现砒霜有抗白血病功效了,啥时候成了中国人骄傲了?
http://theoncologist.alphamedpress.org/content/6/suppl_2/1.full
Arsenic's antileukemic activity was first reported in the late 1800s. In
1878, a report from Boston City Hospital described the effect of Fowler's
solution on the reduction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in two normal people
and one patient with “leucocythemia” [3, 8]. Subsequently, As2O3 was
administered as a primary antileukemic agent until it was replaced by
radiation therapy.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