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合集] 怎么withdraw acs meeting abstract?8月份的会议,
avatar
[合集] 怎么withdraw acs meeting abstract?8月份的会议,# Chemistry - 化学
a*3
1
可能拿到一个adjunct职位,薪水是从grant里出的,还要teaching,目前能保证好几年的
工资.不知道这样的职位算不算是permanent,因为学校要求permanent的职位才能申请EB
-1B.看看大家谁有这方面的经验,提供一些信息,谢谢.
avatar
w*k
2
请问版上有没有这几天约广州B2签证的啊,现在约到啥时候啦,知道的能不能给说一下
,多谢多谢啦!!等待中!!
avatar
u*r
3
发信人: suchkan(miss), 信区: Literature
标题: 写作是孤立时段里快乐的部分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Fri Sep 8 14:21:39 2017,GMT)
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感觉做任何事之前都少了“玩”的心态,总有理由和原因让自己变
的有点“孤立”,但因为不喜互动、不想见人,又好像在享受这种“孤立”,渐渐也体
会到一些从前不曾有的苦闷,和快乐。
认真写字两个多月,加上以前就有的一些体悟,就想写一点阶段性的总结。这些,应该
算是快乐的部分。
习惯胜于激情
一件事情做到好,起码要有一种严肃的坚持。所以好的写作者都是将写作变成了一种习
惯。因为,习惯永远要比激情来的可靠。
任何创作当然都得有激情,有冲动,但激情是不可控的。如果激情不来,难道就永远不
动笔了么?
所以,不是有话要说的时候才写,而是把写作当作一种习惯。因为习惯是可以养成,可
以掌控的。甚至可以说,好的习惯可以达到“制造激情”的程度。绝大多数职业的或者
专业的写作者都会坚持固定的写作习惯,比如每天的某个时段写一个固定的时长。几年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写。这种长期的努力其实是对表达控制力一种极致的训练。
激情或者说冲动就像火,没有这个也不行,那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好看,没什么滋味。但
习惯比较像水,细水长流,水到渠成。所以好的写作方式就是“水火相容”。以前看教
表演的老师说,要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也能把台词按照剧情说的一清二楚,好的写作状
态和这个很类似,就是在一个理智和情感的最佳平衡点处。
学会如何自处
一定会有疑问,哪儿有那么多东西可写?这个问题,还是可以接着“习惯”来回答。一
旦写作变成一个习惯,其实会顺带引发出更多的习惯。
比如读书的习惯。读写不分家,往往是读的越多,写的越多。反之亦然,两者相辅相成
。而且以前的说法是读书不要带功利心,我的看法是正好相反,读书还真是需要“功利
”一点。“天下文章一大抄”,通俗一点,不恰当一点地说,读书,其实就是给你写文
章准备“抄的素材”。很多人不爱看书的原因就是无法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但当你带着
目的、问题,甚至是自己规划好的一个主题去找书、看书的时候,就会有随之而来的快
乐和不断积累的进步。
读书的习惯进而还会引发思考的习惯,还包括观察的习惯。因为看了就总会想,以往的
很多经历和想法会发生新的共鸣或者碰撞。你也会不知不觉开始在意(或者更加在意)
生活里的细节,在诸多的微小之处找到关联,建立自己看世界的独特的方式。这个时候
,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就会变得无处不在。
这一切最终形成的是一个良性的学习系统。这种学习当然不仅限于读写之间,拓展开来
可以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很具体,但我们也需要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去打开我
们与现实相照应的另一个世界。我们在现实世界里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精神世界里
,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自处。这件事情的意义远比读和写更深远。
不迎合的决策
为什么说学会自处是如此重要。因为那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安置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
。不仅仅是写东西,扩大到整个生活当中,如果说现在有什么东西让我最羡慕,最想要
达到,那就是不迎合。
怎么算不迎合,可以先举个反例。很多文字不真诚,这种不真诚有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特
质:一个是矫情,一个是暴戾。这两个特质看似差别很大,但实质一样,就是煽动性。
矫情煽动的是他人的恻隐之心,比如有委屈有不满无处申诉,求一种关注,渴望一种同
情。这个委屈和不满很可能是一种一面之词。深层的原因是人们开始认定文字在网络上
的传播具有(但其实并不应该有)道德评判的功能,并且开始依赖于这种功能。
暴戾煽动的是他人的蒙昧之心,希望读者跟你一起愤怒,一起发泄,营造群情激愤、势
不可挡的氛围。可就像我前面说的,好的文字要平衡情感与理性,要发人思索而不是撺
掇人上墙。矫情和暴戾,后者更讨厌,因为戾气不仅暴露品格劣势,且不以这种劣势为
丑。
写作的人会不知道做了不真诚的事情么?他们当然知道。但为什么他们还要这样做?就
是因为他们在迎合某些东西。迎合的原因会有很多,比如希望写的东西赶紧被看到,被
传播,期待这样的结果;因为人们也渴望被煽动;最终还是因为有市场,有利益在里面。
我们也没办法去全盘否定这种迎合,因为很多人还要靠着这个吃饭。但至少我自己,希
望从文字开始,慢慢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更多“不迎合”的决策。这个不迎合不是不
配合、不随和,都不是,其实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做更多你想做的决定,而不是别
人希望你做的决定。迎合,一开始往往有很刺激的结果,但长期看,是最辛苦的。不迎
合,可能一开始很累,但会越往后越轻松。
反“新媒体文案”
说是不迎合,但我当然知道现实中这个空间是非常小的。现在有一个工作岗位叫“新媒
体编辑”,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工作我本人也做过。因为做过,就有一点点的发言权。
“新媒体编辑”写的叫“新媒体文案”,这个东西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体。它的出现根
源于这个网络和商业融合的时代,是这个时代必然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产物。“新媒
体”和“旧媒体”比,好处是(貌似)更自由了,但(更多的)坏处是理应更加进化的
硬新闻还是那个德行,而软新闻则是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无节操境地。
最典型的套路就是一个很标题党的标题,一个图文并茂充斥网络化语言的正文和结尾一
个猝不及防的广告。“新媒体文案”渐渐占据了我们阅读的所有视野,渐渐地形成了人
们的“新媒体阅读习惯”。这个习惯和新媒体文案一起,将大众阅读的审美和品位拉向
了历史新低。
因为“新媒体文案”始终是围绕着点击率和转化率的,判断一篇文章是否优秀的标准是
其网络化传播的效果如何?对大众消费欲的刺激作用如何?对大众窥探欲满足程度如何
?对群体化失语的煽动性如何?与之呼应的,便演变出了朋友圈和网络中最容易流行起
来的四类文章:成功学,软文,八卦(段子)帖和鸡汤/情怀/骂街帖。
归根结底,文字变成了连快销品都不如的东西,推销快销品的东西。而正确的事情难道
不是——除了新媒体文案、除了网络小说,除了“意见领袖”的意见——所有人都值得
读到更好的文字——即使是在“新媒体”上面。所有人也值得去了解,“媒体”不论如
何进化,始终是文字和思想的载体,它没有资格超越文字和思想本身。
结尾
妄言许多,只是我最近的所见所感。我完全了解,一切都是商业在作祟。全民创业,唯
利是图,这也不能说是错。文学即人学,人成天在想什么,文字也一定串到那个味道上
。但这一定是暂时的,除非所有人都傻到没有一丝一毫反思的觉悟。当我们明白虽然有
更多物质上的收获,但也在来时路上颠落了一地节操的时候,一切可能会改变。
avatar
n*g
4
☆─────────────────────────────────────☆
solidwaterhe (snooowing) 于 (Mon May 18 12:57:12 2009) 提到:
提交了一篇acs meeting abstract(in August) 被同意接受了, 我因为8月份有事情不
能亲自去参加,老板说他也不想去, 所以他让我把会议摘要撤了,请问各位前辈有没有知
道如何才能withdraw acs abstract? 谢谢! 要是作者不去参加会议的话, 有没有啥影
响. 请知道信息的给个idea.
☆─────────────────────────────────────☆
Synthon (合成子·清华高分子五十年!) 于 (Mon May 18 13:00:42 2009) 提到:
email session chair吧

☆─────────────────────────────────────☆
solidwaterhe (snooowing) 于 (Mon May 18 13:18:00 2009) 提到:
谢谢sy
avatar
b*6
5
adjunct不是tenure-track的职位, 所以不能申请Eb1-b. my 2 cents...
avatar
l*4
6
去iflychina.net上签证版看,那里信息最update
avatar
f*e
7
ask international office or department. Even postdocs can fill EB1-B in my
school. I think it should be fine.
avatar
w*k
8
那上面也没有啥信息啊!
avatar
f*e
9
INS doesn't say only tenure-track can file EB1-B. I knew a lot of POSTDOCS
filled EB1-B and get approval in my department.

【在 b**********6 的大作中提到】
: adjunct不是tenure-track的职位, 所以不能申请Eb1-b. my 2 cents...
avatar
t*d
10
今天问到12号了
avatar
a*s
11
有约29号的签友吗
avatar
w*k
12
想约关键是约不上!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