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生产能力与制度安排的选择-从吴文说开去
avatar
生产能力与制度安排的选择-从吴文说开去# Economics - 经济
a*f
1
吴敬琏的文章“制度高于技术”本身只是讨论发展技术中的技术与
制度的选择问题。然而作者在文中的问题“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
技术自身的演进还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却问中了中国目前的经
济改革的核心问题。
七十年代末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回答了这个问题,而目前
的经济改革的困境似乎印证了所谓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的困难。当
前所谓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过分地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此而
导出在不改变目前的政治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政策是否走入死胡同?
如果承认中国最重要的改革在于制度改革,那么,怎样改革?
avatar
g*s
2

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技术自身的演进
其实这是个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吴肯定不是理科出身
老兄!从"技术"上说,承包前后并没有任何提高啊(没降低就不错了)
70年代中国的农机使用率恐怕比现在还高//sigh
渐进式改革的困难在于不断地造就既得利益者(这确实是制度缺陷)
但是经济改革本身并不依赖技术的进步(你不需要最先进的技术去
整顿你的经济甚至政治体制).
中国最重要的改革是制度改革,但是和发展技术无关.

【在 a**f 的大作中提到】
: 吴敬琏的文章“制度高于技术”本身只是讨论发展技术中的技术与
: 制度的选择问题。然而作者在文中的问题“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
: 技术自身的演进还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却问中了中国目前的经
: 济改革的核心问题。
: 七十年代末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回答了这个问题,而目前
: 的经济改革的困境似乎印证了所谓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的困难。当
: 前所谓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过分地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此而
: 导出在不改变目前的政治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政策是否走入死胡同?
: 如果承认中国最重要的改革在于制度改革,那么,怎样改革?

avatar
b*b
3

no. 有关,比如“计量经济”有没有可能在旧中国(清初以前)诞生?
虽然经济发展已经有严密计算和组织大规模生产/货运/交易的需要,
但是制度原因不能鼓励这样的行为,所以明代经济仍然走不出樊笼。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 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技术自身的演进
: 其实这是个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吴肯定不是理科出身
: 老兄!从"技术"上说,承包前后并没有任何提高啊(没降低就不错了)
: 70年代中国的农机使用率恐怕比现在还高//sigh
: 渐进式改革的困难在于不断地造就既得利益者(这确实是制度缺陷)
: 但是经济改革本身并不依赖技术的进步(你不需要最先进的技术去
: 整顿你的经济甚至政治体制).
: 中国最重要的改革是制度改革,但是和发展技术无关.

avatar
a*f
4

不错,如果说技术的自身演进提供的生产的最大可能曲线,那么,如何使社会生产尽量接
近甚至达到最优状态却不是靠技术本身能够达到的。我是学理科的,跟吴不一样,但我很
佩服吴在这点上的敏锐的洞察力。也许他的文章只是针对我国高科技的发展而言的,但是
其间的核心思想却发人深思。
按照技术者本身的能力,可能有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但是如果公司缺乏有效的竞争机
制,国家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那么这种更好的、更接近生产可能的生产力能够自动出来
吗?如果假定能够出来,那么我们似乎要面临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可避免的假定:所有技术
者有着超人的、超时代的、超自私的品德,能够超越制度的束缚而推动技术的发展。也许
可以在“人民日报”上找到这样一个中国的“特级劳动模范”,但是可以假定所有经济社
会中的所有生产者都有这种素质吗?
如果说制度安排提供了一种需要,那么我要为这种需要而喝彩。一位名人(到底是哪位名?
我搞忘了,是不是马克思?hehe)说过(具体内容俺也搞忘了,faint...)社会需要比十所
大学更能推动生产的发展。
套用凯恩斯的一句老话,在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制度安排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的时候,
生产处于供给曲线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 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技术自身的演进
: 其实这是个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吴肯定不是理科出身
: 老兄!从"技术"上说,承包前后并没有任何提高啊(没降低就不错了)
: 70年代中国的农机使用率恐怕比现在还高//sigh
: 渐进式改革的困难在于不断地造就既得利益者(这确实是制度缺陷)
: 但是经济改革本身并不依赖技术的进步(你不需要最先进的技术去
: 整顿你的经济甚至政治体制).
: 中国最重要的改革是制度改革,但是和发展技术无关.

avatar
g*s
5

“计量经济”本身也不能算是一种技术吧?
这是有可能没需要的情况
制度改革最多也就是提供多一些需要
但是如果缺乏可能,这种增加出来的需要也不会有实际意义
当然,现在中国的情况确实是需要增加一些需求
我的论点只是需求本身不能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事实上很多需求一直就有,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比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不是说有某方面的需求就一定会在那方面有技术上的突破
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只是缺乏需求的话,技术发展会失去动力)

【在 b*b 的大作中提到】
:
: no. 有关,比如“计量经济”有没有可能在旧中国(清初以前)诞生?
: 虽然经济发展已经有严密计算和组织大规模生产/货运/交易的需要,
: 但是制度原因不能鼓励这样的行为,所以明代经济仍然走不出樊笼。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