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圣诞节去florida的迪斯尼,露胳膊和腿冷么?
avatar
圣诞节去florida的迪斯尼,露胳膊和腿冷么?# Fashion - 美丽时尚
R*p
1
“星期”,或者说“周”、“礼拜”,大概是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计时周期。孩子的课
程表按周制定,大人的日程表也一周一周地停不下来。
读库修复重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是我给孩子所开“羊顿私房课”的官方指定教材——
就连这个私房课也是按周开的,每周一课。
其《新国文》初小第三册第十四课,名为《七曜日》,内容如下:
七曜日者,曰日曜,曰月曜,曰火曜,曰水曜,曰木曜,曰金曜,曰土曜,谓之一周。
每遇日曜之日,学校皆放假。
讲到这一课,孩子最吃惊的是一百年前的小学生每周只能休息一天。而孤陋如我,最吃
惊的是那时候星期居然不叫“星期”。
于是翻书、翻墙,翻了些资料,发现“星期”这个词背后还真是大有文章。
“星期”一词中国古已有之
但不是现在的意思
星,古文为“曐”,《说文解字》解释为“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意思是说:星是宇
宙万物之精华,其字形上部是星辰罗布的样子。可见,“星”字在古代就是星星的意思。
“期”的本义是约会、约定,《说文解字》:“期,会也,从月其声。”
照此说来,“星”和“期”组合在一起,岂不是星星相会的意思?
没错,这就是“星期”这个词的古意。可什么样的星星能够相会呢?当然是牵牛星和织
女星。
据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以后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七夕”
,时间是农历的七月初七。
初唐王勃《七夕赋》有“伫灵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之句,其中“伫”是站立的意
思,“灵匹”即神仙配偶,此处特指牵牛、织女二星,说的是牛郎和织女这对神仙眷侣
在七夕相会。
句子里的“星期”既可理解为表示动作,即“二星相会”,也可以理解为表示日期,即
“二星相会之期”,与“七夕”同义。我个人觉得,照后者理解更符合原句对仗的规律。
我揣测,古已有之的“星期”一词,最早专指牛郎与织女相会这个行为,慢慢转为指代
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期。后来又从这对神仙眷侣,延伸至普通男女,并且也分为表示行
为、表示日期的两种用法:男女幽会称为星期,男女成婚的日子也称为星期。
元朝乔吉《行香子·题情》曲:“海誓山盟,白玉连环,月约星期,泥金小简。”“月
约星期”就是指男女在星前月下的的幽会,类似用法元杂剧中也有不少。“星期”与“
月约”连用,“星”与“月”对,“期”与“约”对,大概是同义复指。
明末程登吉所著《幼学琼林》是明清流行的儿童启蒙读物,有这样的句子:“聘仪曰雁
币,卜妻曰凤占。成婚之日曰星期,传命之人曰月老。”既然已经写进“教材”,说明
那时候用“星期”表示婚期已经是连儿童都要掌握的常识。
虽然“星期”后来可以用来表示普通男女约会或者婚期,但表示七夕的传统用法也在同
时并行。清朝朱昂的《菩萨蛮》词“银河隐隐,料是星期近”中的“星期”应该就是七
夕的意思。
值得一说的还有,除了上述几种在民间广泛应用的用法之外,“星期”还有别的意思。
清朝李玉所著戏曲《一捧雪·代戮》中有这样的唱词:“圣旨严限时刻,不可有违。雷
霆震怒,顷刻用张天讨。星期紧迫,把俘囚赴法云阳早。”这里,“星期”是指帝王规
定的期限、时间。
外国没有“星期”这个词
英语有“Week”一词,当然也可以翻译为“星期”,但这个词源自古英语“wucu”,本
义是“周期”。不仅如此,人家外国也没有“星期天”“星期一”“星期二”……“星
期六”的对应说法,只有“太阳日”“月亮日”“火星日”“水星日”“木星日”“金
星日”“土星日”。
在西方,星期或者说周的制订与月相周期有关,在约略可视为二十八天的一个月内,月
相会历经新月、上弦月、满月及下弦月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平均为七天,这便是每周七
天的由来。
而西方语言体系中一周内每一天的名称和次序,据说来自古巴比伦。在地心说的宇宙体
系内,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是平等的,都是围绕地球旋转的“行星”,
只是快慢不同。占星学家认为,每个行星主宰宇宙的时间为一个小时,于是每天第一个
主宰宇宙的行星就是这一天的日主星。一番运算之后,可以得出七个日主星的循环顺序
:土星、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
在罗马帝国时期,一周内每天的名称完全依据七大行星命名,而且除了太阳日(Sun
Day,现为Sunday)和月亮日(Moon Day,现为Monday)之外,都是用罗马神袛命名的
。可英语等日耳曼语系的地区也有自己的神啊,于是这些地区用日耳曼神袛的名字替代
罗马神袛的名字,形成新的的古英语名,然后才逐渐演变成现在大家熟悉的英语名。
比如星期五,古罗马人以爱神维纳斯为其命名,叫作Dies Veneris,日耳曼语系就用日
耳曼爱神弗丽嘉(Frigg)替代,变为Frigedaeg,后来才演变为我们熟悉的Friday。
德语和荷兰语也属于日耳曼语系,也分别做了改动,最终形成的单词和英语并不完全相
同。
可见,西方语系里的确没有“星期一”“星期二”这种按照数字排序的说法,而是按照
星辰和神袛的名字命名一周内的某一天。说起来,西方的小朋友学习“星期几”时,应
该没有中国小朋友轻松吧。
东西相遇之后的“星期”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七曜”一词,又称“七政”。指的是古人所理解的七大“行星”:
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咦,怎么会这么巧?这与古代西方的七个日
主星完全重合,连“七曜”中各星的循环顺序也和日主星完全一样。
有人认为:“考吾国之数字,以三五之用为多,如三纲五常、三光五行之类是也。七数
为用较少,惟西域之人常用之,如七死、七生、七难、七宝、七音是也。颇疑此七曜之
说,来自西方。”
也有人认为“七曜”这个词并非西方传来,而是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天文占星学,在和西
域大规模交流的唐代之前就已经常见于文献,自两汉时期就应用甚广。如《后汉书志二
律历》:“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于牛初。”
“七曜”究竟是从西方传到中国,还是中国古来就有,甚或是从中国传到西方,现在已
经考证不清。但有一点没有争议:利用七曜之名目来纪日的方法的确是从西方传来的,
而且大约发生于唐朝,通过摩尼教传入中国。从此,“七曜”开始与西方以星辰命名的
“七天”对应起来。
印度佛经《宿曜历经·七曜直日历品第八》:“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下直人间。
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故今列诸国人呼七曜如后……其精灵神验、内外典籍,具
备自南西北三方诸国。”
注意最后一句,似乎是在劝说:人家“南西北三方诸国”都已经这样以七日为一直了,
请大唐也实行这种方法吧。
无论东西双方是怎么相遇的,反正到唐朝时中国不仅已经形成了七曜的概念,而且还将
据此将原本就有的二十八宿进行了分组:据说是袁天罡将二十八宿与“七曜”和二十八
种动物结合,把二十八宿分成四组。由此形成了“值日星官”的概念,每宿代表一日,
四周正好对应二十八宿。这样就相当于在每周内形成了与西方类似的“曜日”体系,与
现代星期概念暗合。
奇怪的是,虽然一直到清末民初,我国都存在“值日星官”的概念,但清末之前似乎并
没有用“曜日”进行纪日。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从唐朝开始的“曜日”概念,主要是对
二十八宿进行排序,并未用作日常纪日——因为当时中国的生活作息并不是按照七天循
环的。而到了清末民初,受西方的影响,才重拾七曜日的概念。
可能有赖于唐朝的文化输出,日文里面的“星期几”到现在仍然是“曜日”体系,日曜
日对应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
,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据说韩国和朝鲜也是。
我估计,日韩朝的“曜日”体系很可能也在近代经历过现代化的调整。只是中国最终选
择了以数字编号纪日,而他们选择了坚持“曜日体系”。如此说来,中国的孩子够幸运
的,会数数就能记住某天是“星期几”。
在中国,于1912年2月10日发布的《南京临时政府公报》中就已经出现现代意义上的“
星期”一词。而通行的说法认为,最早将“星期”这个古词化为新用的是清末的袁嘉谷。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成立“学部”,袁嘉谷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要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
各种官定教材,这就先要统一教科书中的各种名词术语。
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跟我国古代的“七曜”暗合,更与日本的“七曜日”完
全一致,但据说袁嘉谷感到不顺口,认为使用起来不方便,就将一周称一星期,以“星
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周内各日。这个处理很巧妙,“星期”一词外与国
际接轨,内具中国特色,更重要的,用数字编号纪日,非常方便。
但据黄河清先生《从七曜说到“礼拜”、“星期”、“周”的语源》一文指出,其实在
更早的时间,现代意义的“星期”一词就已经出现。如1889年邹弢《益智会弁言》:“
泰西博学家向有聚会之举。或星期休沐,或政事余闲。订相会之时,定相会之地。凡明
理通达者,至期均至。彼此探讨,各抒己见。”1899年张大镛《日本各校纪略》:“校
中大讲堂一(宣讲伦理之处,每星期两次),分讲堂八,博物标本室一,物理化学实验
室一,手工实习场一,农事实习场一。”
看来,在袁嘉谷之前确实已经有人用“星期”一词指代一周,但袁嘉谷的主要贡献可能
在于舍弃与星辰对应的“曜日”体系,而改以数字为序纪日。
然而,“曜日”与“星期”的竞争并没有在1905年结束。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版于1912年,如前所述,其初小第三册第十四课 《七曜
日》就没有使用“星期”的说法。在稍晚出版的《教授法》中,有对此的解释:
七曜之名,由来甚古。初为希腊天文家所定,西人名曰礼拜,因信教之士,常于是日入
教堂行祈祷之礼,藉以宁静心神,亦谓之安息日。吾国前时习惯,则称星期。民国元年
七月,教育部特开临时教育会议,议决七曜日之名称,自后教育部公布法令,均从之矣。
可见,在1912年之前,“星期”之说已经流行,但教育部却又决议改回“曜日”体系—
—不知当时是不是为了恢复“传统文化”。至于“曜日”何时完全被“星期”取代,形
成通行到现在的习惯说法,我没找到资料。毕竟,“曜日”的说法不如“星期几”方便
,被淘汰是必然的。
或许是因为后来的中国丧失了文化输出的能力,“星期”之说仅限于中国,并没有影响
到日本、朝鲜和韩国,他们仍然沿用古称。
“礼拜”和“周”
再说说“礼拜”和“周”这两个词。
通过上面引用的《共和国教科书教授法》的内容可以看出,最迟至民国初年,“星期”
“礼拜”“周”三种同义的说法已经混用。
“礼拜”的本义当然是个动词,指宗教徒向所信奉的神行礼,因为基督教、伊斯兰教是
每七天做一次礼拜,慢慢引申为名词,被用来指代一周的时间。
大约刊于1416年《瀛涯胜览》一书中已经有“礼拜日”的说法,但可能还不是表示“星
期天”,而是指“礼拜之日”。可以推测,清末时期,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礼
拜日”的说法应该比较常见。袁嘉谷弃用“曜日”,而将“week”翻译为“星期”、用
数字表示“星期几”时,并没有把星期日(天)称为“星期七”,或许与此有关。星期
一、星期二……星期六、星期七还说得过去,但礼拜一、礼拜二……礼拜六、礼拜七就
讲不通了。
至于一个星期中哪一天算是开始的“周首”问题,也和“礼拜”有关。按照犹太教和基
督教的传统,一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天,即“礼拜日”。直至今日,基督教会仍将星期
天视为一周的开始。
世界各地“周首”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中国大陆以及多数欧洲国家都以星期一为一星
期的第一天,而在许多英语国家,以及以色列、日本、香港和台湾地区,一般认为一个
星期开始于星期日。埃及人的一星期是从星期六开始的。

不同地区的“周首”不同,黄色表示星期一,蓝色表示星期天,绿色表示星期六。图据
维基百科。
同地区的“周末”假日也不同,黄色表示星期六,红色表示星期天,蓝色表示星期五,
绿色表示星期四。图据维基百科。
“周”的说法据说来自日本,现在日本仍用“週”表示星期。
照引一段黄河清先生的文章:
1901年《清议报》七十八册《马塞多尼亚》:“前在欧洲定造水雷艇六只。目下有二只
,业已竣工,数周间(即数礼拜)必到。”从这个例句来看,当时“周”这个词可能是
刚进入汉语不久,作者生怕读者看不懂这个词,作了一个“数周”即“数礼拜”的注解。
即使在两年以后,仍有人不把它当成是一个汉语词,只是将它看作是一个日语词,如方
燕年在《瀛洲观学记》(1903年)中说:“一来复,七日也。日本谓之一周。”因此,
从这两个例句来看,当时“周”这词很可能是刚刚传入中国不久。
注意,上面第二段引文中出现的“来复”一词,也是晚晴常用的指代星期的词汇,康有
为还曾将其简称为“复”。这个说法和“周”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后来逐渐消亡。
在另一个平行世界,要给文本写个推送预告,也许得这么写:
因文章较长,本复将分三次推送关于“星期”的文章,复三、复四、复五各一部分。
可在现实世界,我已经于星期一,或者说周一,或者说礼拜一,或者说月曜日,将整篇
文章发了出来。
avatar
w*l
2
有什么历史渊源?
avatar
n*g
3
如题,多谢
avatar
S*0
4
4年前去过,奥兰多圣诞那几天有点阴天,还满冷的.
本来准备很多夏天衣服都没用上.
牛仔裤+Fleece jacket勉强御寒.
avatar
n*g
5
thanks

【在 S*******0 的大作中提到】
: 4年前去过,奥兰多圣诞那几天有点阴天,还满冷的.
: 本来准备很多夏天衣服都没用上.
: 牛仔裤+Fleece jacket勉强御寒.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