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v*s
2
DS 3035 表有这个问题:
Date and place of first entry into the U.S. on your original exchange
visitor (J-1) visa. Entry information should refer to the first time the J-1
visa was used to enter the U.S. (If the EV changed to J-1 visa status while
already in the U.S., enter the date of status change, control number and
issuing post of that first J-1 visa.)
我是2007年F2来美,之后在美国F2转成J1,2009年的时候J1回国返签过一次。按照上面
说的填写status change日期,control number和issuing post。但是我转身份的时候
就拿到了一张USCIS的approval notice,上面都没有control number或者issuing post。
请问这些应该怎么填写?我是该添第一次入境(F2)签证的信息呢,还是添第二次入境
(J1)的信息?
不胜感激~~~
avatar
p*a
3
定了票。
代理发给我具体的旅行路线信息和票号。
航空公司编号就是confirmation number吗
不知到时怎么check in。。。
谢谢
avatar
u*r
5
发信人: doctorwd(Doctorwd), 信区: Thoughts
标题: 生活的烦恼, 源于总妄想控制那些控制不了的东西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Wed Sep 13 09:05:53 2017,GMT)
“你想得太多,所以看见的少”
“我有一个远大目标,希望能成为一个像我老师那样的科学家。
可是当科学家需要先考 GRE,要去国外读博士。读博士还要读很多文献,发很难的
paper 。回来还要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
亏一篑。
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我听过很多人说类似的话。按照这样的思考方式,生活只剩下大纲,没有内容,自然也
就变得无聊无趣。
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培训。有一次上课,老师让我们观摩她的咨
询录像。
来访者是一家人。先生和太太四十多岁,女儿刚上大学。太太和女儿坐在一起,先生一
个人坐在一边。
老师问先生:“最近怎么样?”
先生说:“我挺好的,最近正在办离职手续,虽然放弃外地的工作比较可惜,但毕竟一
家人团聚比较重要。”
老师又问太太:“你怎么看你先生搬来跟你们一起呢?”
太太说:“很好,这是我这辈子感觉最好的时候。”
老师又问女儿:“你怎么看呢?”
女儿一撇头,说,“随便。”
老师停了下来,问我们:“你们看到什么?”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我看到女儿对父母都很冷漠;有人说,我看到先生
虽然搬来了,但心里其实并没有那么乐意;还有人说,我觉得妈妈和女儿之间存在着一
种用来对抗父亲的隐性结盟……
老师微微一笑,说:“我什么也没看见。我只是打了声招呼。”
“你们说的这些故事都很好,但这都是你们想出来的,不是你们看见的。如果你们牢牢
抓着脑子里已有的故事不放,就不会有探索的欲望,也不会看到咨询室里真正发生的事
情。”
我的这个老师可不是一个温柔的老太太,她很毒舌,经常威胁我们,如果不好好做功课
,就要把我们吊起来。
我还从她那儿学了一个新词,叫 Mental Mutual Masturbation,翻译成中文叫“精神
互撸”。
指一帮人说着一些他们自己也似懂非懂的概念,讨论一些他们自己也似懂非懂的东西,
越说越嗨,共同营造智力上升的快感。
所以,当我们说了自己其实也不懂的话,她就会用“精神互撸”来讽刺我们。
老师的督导也非常的实在,就是一句话一句话地,逐字过稿。如果在分析时,我们说了
对话以外的内容,无论我们解释得多有道理,老师都会打断我们直接说:
“不要去想没有发生的事情,要去看正在发生的事情。要把正在发生的东西看细看实。”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已经发生的东西,却擅长去想没有发生的东西?
因为我们的想法是原来的,而正发生的事情是新的。我们总想把这些事打包放到我们原
有的框架里。这样的加工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我们以为“看见”的东西,其实已经是我们的“想象”了。
以前我以为,这只是一种咨询的训练方法,现在我发现,它本身还是一种心理干预手段。
思考生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近的,一种是远的。近的方式是看真实的、看正在发生
的事;而远的方式是想象没有发生的、抽象的事。
近的方式是描述性的,而远的方式是评价性的。
当我们用远的方式去思考时,我们就会看不清真正发生的是什么。
在咨询室里,有人问我类似“我很内向,每次遇到人都有些紧张”这样的问题,我就会
问他们:
“遇到哪些人你容易紧张,遇到哪些人不会呢?在什么场合你容易紧张,什么场合不会
呢?在与人相识的哪些阶段你容易紧张,哪些阶段不会呢?最近你在跟谁交往呢?感觉
怎么样呢?”
我这么问的目的,是希望他们用近的语言去描述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关系
。其实紧张不是因为他们内向——不是说这不对,而是说这太远了。只有真的看到相处
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才能探讨可能的出路。
当我这么问的时候,有些来访者会顺着我的思路,去重新打量生活。
另一些来访者却会说“老师,我想不出来。我就是很内向,很容易紧张啊。”他们已经
用标签把自己的生活打包密封好了,他们也只能看到外面的包装,而看不到里面真实的
内容了。
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小故事。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得道前和得道后有什么
不同?
师父说,我得道前是吃饭睡觉,得道后也是吃饭睡觉。区别只在于,得道前我吃饭的时
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得道后,我吃饭的时候只想吃饭,而睡觉的时候
只想睡觉。
这个故事其实离我们也有点远。当我们说:“这不就是说要专注于自己正做的事情嘛”
的时候,我们其实想不到老和尚说的吃饭和睡觉,对他而言,是很生动的东西。
也许一年的不同时节他会吃不同的蔬菜呢?也许有一天菜里的盐放多了或放少了呢?也
许有一天他的胃口变好或者变坏了呢?
就算每天吃一样的东西,谁又能想到他那一刻对饭菜美好的感觉呢?
我曾经说:生活的烦恼,源于我们总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却不愿对我们能够
控制的东西,担负起责任。
让我们烦恼的,也是一种远的思考方式。最近,我和来访者讨论如何用近的方式思考时
,他有些焦虑,总是会想“这有什么用呢?” “我为什么这么糟糕?” “我根本做不
到!”
我跟他说,“当你想‘我很糟糕’、‘这一切有什么意思’的时候,其实你是想很远的
事情。不如我们现在用很近的语言来想想。你只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现在能做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我愿不愿意去做?”
可是他说:“我现在就在想,这有什么用呢?”
其实,相比于做这件事,评价这件事有没有用,是很远的。因为很多时候,有没有用,
只能等这件事做完以后你才会知道。于是我说:
“你已经熟悉了远的语言,稍不注意,这种语言就会挤进来。现在,不如让我们来试试
另一种语言。你能回答一下,你现在能做什么吗?即使在你这么没有力气去做的状态下
?”
让来访者从他所想的远的东西中拉回到现在并不容易。来访者楞了一会,说:“我可以
去散步、找朋友聊天、品尝美食……”每说完一个项目,我就跟他确认一下,这是你能
做的,他点头称是。
等他说完,我问他:“哪一件是你愿意的呢?”
他说:“我都不愿意。” 他想跟我解释为什么不愿意。我说:“没关系,你不愿意,
就停在这里。”
相比于一个人的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又是远的东西了。我希望来访者能把注意力
放到近的地方,而且我也想给他这样的暗示:你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需要对自己的行
为负责。
他说,“我并不是不想试。可是我担心,我会不会真的去做。”
“那么,为了真的去试,你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呢?”
“什么意思?”
“你现在能做些什么,会更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星期去尝试这种思维方式呢?”
他想了想,说,“我可以把做一个笔记,可是把它浓缩成一两句话背下来。当我焦虑的
时候,我可以翻出来提醒自己。”
于是,这段咨询被浓缩成了一句话:“我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我前几天去看了一场话剧,散场后朋友们谈观后感,大都会说:“演员的基本功很扎实
”、“这个鼓打得太好了”等等。
而我却会跟他们讲,第二场和第三场转场时,那哀怨得如泣如诉的女声,和剧中只有三
句的台词。
朋友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其实以前,我也会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评价和想法,把
我看到的东西封装起来,但那天我刻意没去想,而去“看”舞台上发生的事。
我想起了老师的微微一笑,也对他们说:“你想得太多,所以看见的少。”
avatar
m*m
6
把系统盘从7200.10升级到7200.12
其他硬盘都换成1.5T的
家里硬盘太多了
看来要处理掉一些
avatar
b*d
7
只要你所在城市delta航班多就可以
avatar
i*n
8
拿证件就行了

【在 p*a 的大作中提到】
: 定了票。
: 代理发给我具体的旅行路线信息和票号。
: 航空公司编号就是confirmation number吗
: 不知到时怎么check in。。。
: 谢谢

avatar
s*x
9
去航空公司的网站
用你的CONFIRMATION NUMBER看
6位的

【在 p*a 的大作中提到】
: 定了票。
: 代理发给我具体的旅行路线信息和票号。
: 航空公司编号就是confirmation number吗
: 不知到时怎么check in。。。
: 谢谢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