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背后那些事儿#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q*k
1 楼
《采薇歌》
伯夷、叔齐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一般人都知道,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应该客观公正的记载一
段历史,不应抒发个人感情,但是读过《史记》的人都会发现,在这部巨著里饱含了作
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尤其是一些悲剧人物。《史记》这部巨作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这五部分,其中有三部分是记载人物的,本纪主要是介绍帝王的
,世家是介绍诸侯王的,列传七十篇,其记载的人物范围就很广了,但是主要还是介绍
著名将相和某一方面知名人物的,那么排在列传中第一位的又是谁呢?是《伯夷列传》
,里面的主人公是伯夷叔齐,伯夷叔齐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注定有让司马迁感动的地方。
为什么司马迁和孔子都对这两位大加赞赏,如此青睐?肯定是有重要原因的。那么
伯夷叔齐又是什么人? 这两位到底有做了什么事情让众多贤达人士大加赞赏?下面我
们沿着这首《采薇歌》讲一讲伯夷叔齐的故事。
这首诗歌写作背景是:我国的古代的商末周初时期,武王伐纣这个事情的大背景下
周惠王13年,也就是公元前664年,犬戎有一次联合这两个国家伐燕,燕国眼看支持不
下去了,遂向齐国求援,齐国这时期的君主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在位时期,齐
桓公立即答应下来,北上救援,击溃犬戎,并在回师的路上一举灭掉了孤竹与令支这两
个国家,至此孤竹国灭亡,其领土被齐燕两国瓜分。
应该说这个孤竹国也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我们回到我们讲的这个故事中
来,在商朝末年纣王时期,这个国家的已经传到了第八任国君,此时君主叫亚微,他有
三个儿子,由长及幼分别是伯夷、亚凭和叔齐。
到了亚微年老的的时候遇到了意见让他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接班人问题,这三个
儿子都成年了,而且每个人无论能力,人品,治国都非常强,都适合做储君,但是呢,
又一时不知道立谁为好,最后经过再三考虑决定立三子叔齐为王,但是等到亚微去世以
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叔齐当即表示,我不能继位,理由是我是最小的儿子,国家
的规矩一向是由长子即位的,这个王应该由哥哥伯夷来继位。伯夷听了不以为然:你是
咱们父亲生前立下的储君啊,当时你也没有反对,现在父亲去世了你又违背父命,这事
怎么能说改就该呢。叔齐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位子让给大哥,但是伯夷依旧
不肯接受,时日一长,他看到弟弟还是诚心诚意的坚持让位于自己,于是干脆来个三十
六计,走为上计,出逃了,叔齐见到哥哥出逃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好收拾了,本
来自己就决心不继位,现在哥哥一逃,自己更不想继位,于是也就出走了。谁继任国王
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也就明朗了,大臣们就推举二儿子亚凭继位,是为孤竹国的第九
任国君。
前面我们讲到他们两个为什么执意让位,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他们的上国
的国王---商纣王暴政的不满,在商朝刚刚建立时,商汤就加封了当时孤竹国的国君墨
台氏为诸侯王,在商朝前后17世31个王,延续600年的过程中,孤竹国一直是商朝的铁
杆下属诸侯国,两个国家关系非常密切。伯夷叔齐都是有气节,重仁义的人,在他们成
长的过程中,正是因为看到纣王荒淫无道,国业荒废,民怨沸腾,如果继承了王位以后
,注定要与这样的暴君打交道,这与他们的性格产生格格不入的质的冲突时,才下决心
放弃王位的。
后来伯夷叔齐这对难兄难弟通过各种方式又走到了一起,从此他们两个就远离了自
己的国都,到渤海之滨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等待社会清平之时再出山。后来听说周族在
西方强盛起来,他们听说周文王姬昌是一位有贤德的人,于是决定投奔周国。
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商和周的社会形势
在奴隶制社会里,由于分封产生了很多异性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第一代君王,基
本是王族、功臣、外戚这三类人,异性诸侯国时间长了,各个诸侯国关系不再那么亲密
了,时间长了,由于利益纠葛,就容易发生战争。
商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怨道,商的气数快要尽了。各诸侯国,跃跃欲试,希望
自己也尝试一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滋味,这一时期位于渭河流域(今陕西关
中地区)的周国在国王姬昌的领导下,到了商末已经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了,此时有
了灭商的准备。
周能够在商末乱世发展的这么好有以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领导英明。周国的历代国君大部分都是明君,至少没有出过特别昏庸的君主
,特别到了商末在姬昌的领导下,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招
人才,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第二,农业发达。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有
利于经济发展快速。
第三,忠诚于商。商国作为君主国,有很强大的实力,周国的历代君王,与商的关
系都非常密切,为了保护自己族群的利益,历代周王都与中原的商朝建立起了稳定的同
盟关系,在商的护佑下,免受战争侵扰。同时周也系统的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在文
化,风俗上与商保持一致。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周在商朝末年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发展迅速,同时由于政治清
明和文王贤德,伯夷和叔齐才决定投奔周国。当他们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周的国都
丰邑时,他们得知文王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听说有两位贤士来投奔周时,亲
自下令拍他的弟弟周公旦去迎接,并且与他们两个立下盟誓,并许以高官厚禄,他俩开
始纳闷起来:这不是我们来投奔的目的和向往的生活啊。后来他们又了解到:商纣王是
因为担心周的强大,用计将姬昌拘于羑里,文王出狱回国后因为发誓灭商而忧愤而死之
后,又耿耿于怀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们对周目前的形势也明白了:武王打着“替父报仇”的
旗号,正在姜尚的辅佐下,发展军力,积极兼并一部分诸侯国,联合一部分诸侯国,展
开灭商大计。他们两个内心是反对战争的,武王灭商对他们来说更是认为不忠不义的事
情。但是这一天还是到来了,大约是公元前1057年的一天,武王伐纣开始了,当商的主
力部队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周武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趁机联合各路诸
侯,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文王姬发的棺材,率领兵车300多辆,士卒4.5万人,军旗遮天
,威风凛凛,当时正准备出发时,伯夷叔齐出现了,伯夷快步走向前去,跪倒在无望的
战马牵头,一边大哭,一边进谏:自己的父亲死了不埋葬,却接机发动战争,这叫做孝
吗?身为商朝的臣子却要讨伐自己的君主,这是仁吗?武王骑在马上看到此情此景,无
言以对,默默不语,因为他心里明白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空气凝固了,风呼呼
的吹着,战旗飘飘,突然姬发亲卫军的到了,并迅速将他们抓进来。就在将要杀掉他们
两个的时候,军师姜子牙拦住了,对武王说:念他们还有仁义之心,就放他们一条生路
吧。
讨伐已经发生,擅自栏架,矛盾也终于激化,兄弟两人对武王的这种行为极为鄙视
,誓死不再做周的臣民,于是就离开了周都,到西山隐居起来,终日风餐露宿,以采集
野菜为生。
月挂柳梢边
走在路上,满眼春光,突然想起韩愈的一首《晚春》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
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欣赏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好花不
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晚春景象,或许更多的是惜春伤感吧。何日春再来?
武王灭掉商周以后,对当年那一幕念念不忘,如今想来,也觉得两位是忠义之人,
国家对于这种人应该有所交代。于是就派人请他们俩下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许,但是不
管来人怎么劝解,他们依旧是拒绝出山。后来山中的一位老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周
朝的大米,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他们顿悟,后来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
七天,兄弟二人快要饿死的时候唱了这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
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话
音刚落,余音依旧绕梁之时,他们饿死了!
伯夷、叔齐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一般人都知道,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应该客观公正的记载一
段历史,不应抒发个人感情,但是读过《史记》的人都会发现,在这部巨著里饱含了作
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尤其是一些悲剧人物。《史记》这部巨作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这五部分,其中有三部分是记载人物的,本纪主要是介绍帝王的
,世家是介绍诸侯王的,列传七十篇,其记载的人物范围就很广了,但是主要还是介绍
著名将相和某一方面知名人物的,那么排在列传中第一位的又是谁呢?是《伯夷列传》
,里面的主人公是伯夷叔齐,伯夷叔齐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注定有让司马迁感动的地方。
为什么司马迁和孔子都对这两位大加赞赏,如此青睐?肯定是有重要原因的。那么
伯夷叔齐又是什么人? 这两位到底有做了什么事情让众多贤达人士大加赞赏?下面我
们沿着这首《采薇歌》讲一讲伯夷叔齐的故事。
这首诗歌写作背景是:我国的古代的商末周初时期,武王伐纣这个事情的大背景下
周惠王13年,也就是公元前664年,犬戎有一次联合这两个国家伐燕,燕国眼看支持不
下去了,遂向齐国求援,齐国这时期的君主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在位时期,齐
桓公立即答应下来,北上救援,击溃犬戎,并在回师的路上一举灭掉了孤竹与令支这两
个国家,至此孤竹国灭亡,其领土被齐燕两国瓜分。
应该说这个孤竹国也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我们回到我们讲的这个故事中
来,在商朝末年纣王时期,这个国家的已经传到了第八任国君,此时君主叫亚微,他有
三个儿子,由长及幼分别是伯夷、亚凭和叔齐。
到了亚微年老的的时候遇到了意见让他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接班人问题,这三个
儿子都成年了,而且每个人无论能力,人品,治国都非常强,都适合做储君,但是呢,
又一时不知道立谁为好,最后经过再三考虑决定立三子叔齐为王,但是等到亚微去世以
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叔齐当即表示,我不能继位,理由是我是最小的儿子,国家
的规矩一向是由长子即位的,这个王应该由哥哥伯夷来继位。伯夷听了不以为然:你是
咱们父亲生前立下的储君啊,当时你也没有反对,现在父亲去世了你又违背父命,这事
怎么能说改就该呢。叔齐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位子让给大哥,但是伯夷依旧
不肯接受,时日一长,他看到弟弟还是诚心诚意的坚持让位于自己,于是干脆来个三十
六计,走为上计,出逃了,叔齐见到哥哥出逃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好收拾了,本
来自己就决心不继位,现在哥哥一逃,自己更不想继位,于是也就出走了。谁继任国王
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也就明朗了,大臣们就推举二儿子亚凭继位,是为孤竹国的第九
任国君。
前面我们讲到他们两个为什么执意让位,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他们的上国
的国王---商纣王暴政的不满,在商朝刚刚建立时,商汤就加封了当时孤竹国的国君墨
台氏为诸侯王,在商朝前后17世31个王,延续600年的过程中,孤竹国一直是商朝的铁
杆下属诸侯国,两个国家关系非常密切。伯夷叔齐都是有气节,重仁义的人,在他们成
长的过程中,正是因为看到纣王荒淫无道,国业荒废,民怨沸腾,如果继承了王位以后
,注定要与这样的暴君打交道,这与他们的性格产生格格不入的质的冲突时,才下决心
放弃王位的。
后来伯夷叔齐这对难兄难弟通过各种方式又走到了一起,从此他们两个就远离了自
己的国都,到渤海之滨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等待社会清平之时再出山。后来听说周族在
西方强盛起来,他们听说周文王姬昌是一位有贤德的人,于是决定投奔周国。
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商和周的社会形势
在奴隶制社会里,由于分封产生了很多异性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第一代君王,基
本是王族、功臣、外戚这三类人,异性诸侯国时间长了,各个诸侯国关系不再那么亲密
了,时间长了,由于利益纠葛,就容易发生战争。
商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怨道,商的气数快要尽了。各诸侯国,跃跃欲试,希望
自己也尝试一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滋味,这一时期位于渭河流域(今陕西关
中地区)的周国在国王姬昌的领导下,到了商末已经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了,此时有
了灭商的准备。
周能够在商末乱世发展的这么好有以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领导英明。周国的历代国君大部分都是明君,至少没有出过特别昏庸的君主
,特别到了商末在姬昌的领导下,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招
人才,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第二,农业发达。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有
利于经济发展快速。
第三,忠诚于商。商国作为君主国,有很强大的实力,周国的历代君王,与商的关
系都非常密切,为了保护自己族群的利益,历代周王都与中原的商朝建立起了稳定的同
盟关系,在商的护佑下,免受战争侵扰。同时周也系统的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在文
化,风俗上与商保持一致。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周在商朝末年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发展迅速,同时由于政治清
明和文王贤德,伯夷和叔齐才决定投奔周国。当他们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周的国都
丰邑时,他们得知文王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听说有两位贤士来投奔周时,亲
自下令拍他的弟弟周公旦去迎接,并且与他们两个立下盟誓,并许以高官厚禄,他俩开
始纳闷起来:这不是我们来投奔的目的和向往的生活啊。后来他们又了解到:商纣王是
因为担心周的强大,用计将姬昌拘于羑里,文王出狱回国后因为发誓灭商而忧愤而死之
后,又耿耿于怀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们对周目前的形势也明白了:武王打着“替父报仇”的
旗号,正在姜尚的辅佐下,发展军力,积极兼并一部分诸侯国,联合一部分诸侯国,展
开灭商大计。他们两个内心是反对战争的,武王灭商对他们来说更是认为不忠不义的事
情。但是这一天还是到来了,大约是公元前1057年的一天,武王伐纣开始了,当商的主
力部队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周武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趁机联合各路诸
侯,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文王姬发的棺材,率领兵车300多辆,士卒4.5万人,军旗遮天
,威风凛凛,当时正准备出发时,伯夷叔齐出现了,伯夷快步走向前去,跪倒在无望的
战马牵头,一边大哭,一边进谏:自己的父亲死了不埋葬,却接机发动战争,这叫做孝
吗?身为商朝的臣子却要讨伐自己的君主,这是仁吗?武王骑在马上看到此情此景,无
言以对,默默不语,因为他心里明白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空气凝固了,风呼呼
的吹着,战旗飘飘,突然姬发亲卫军的到了,并迅速将他们抓进来。就在将要杀掉他们
两个的时候,军师姜子牙拦住了,对武王说:念他们还有仁义之心,就放他们一条生路
吧。
讨伐已经发生,擅自栏架,矛盾也终于激化,兄弟两人对武王的这种行为极为鄙视
,誓死不再做周的臣民,于是就离开了周都,到西山隐居起来,终日风餐露宿,以采集
野菜为生。
月挂柳梢边
走在路上,满眼春光,突然想起韩愈的一首《晚春》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
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欣赏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好花不
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晚春景象,或许更多的是惜春伤感吧。何日春再来?
武王灭掉商周以后,对当年那一幕念念不忘,如今想来,也觉得两位是忠义之人,
国家对于这种人应该有所交代。于是就派人请他们俩下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许,但是不
管来人怎么劝解,他们依旧是拒绝出山。后来山中的一位老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周
朝的大米,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他们顿悟,后来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
七天,兄弟二人快要饿死的时候唱了这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
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话
音刚落,余音依旧绕梁之时,他们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