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空前绝后的孤独和幸福
2015-10-30 金融八卦女
八妹说
来听听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们的自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话题文章《“生”还是“升”?二胎这个
奢侈品到底要不要?》
《唯一一代独生子女 空前绝后的孤独和幸福…》
文:钱江晚报 韩涛
我是独生子、我是独生女
那些年
一个人幸福、一个人烦恼
他们说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孤独
我却说
也有一种空前绝后的幸福
在1979/80年代/90年代
计划生育一个孩,
我们来了
我是独苗,
爸妈当然尽力给我最好的
我有了自己的玩具
有了自己的布娃娃
那时,隔壁家的哥哥弟弟
总是为了争夺一个玩具哭闹
我有自己的专属玩具
起初有点小幸福和小骄傲
后来无数次的听到
“这是我姐给我买的”
“我找我哥削他”
觉得一个人有点不好
什么是分享?
什么是等待?
连这些事好像都比人家晚些才懂得。
可也似懂非懂了
有些事情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
自己学着长大
那一年,我背上了行囊
去一座陌生的城市,去读书、去闯荡
直到分别前
才读懂了母亲的泪水和父亲的背影
孤独
“咱家就你一个,我不说你说谁去?”
“天冷,你多穿点,别冻着”
“钱够不,爸再给你打500”
斥责和关心都是一种幸福
一次次回家,成了最幸福的向往。
一次次离家,成了最难舍的纠结。
听到隔壁家哥哥拥抱着弟弟说:
“放心吧,有我呢”
才觉得,小时候的骄傲是多可笑。
后来,
独苗的我遇到了独苗的她
从此,多了一对爸爸妈妈
当新生命呱呱坠地那一刻
在这个早已熟悉的城市
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给孩子最安全最好的
为了孩子继续打拼着
孩子慢慢长大
父母却已满头白发
不管是421还是422阵型,
都是上有4老小有至少一小
要顶住的是我们不变的这个2
孩子,
不论是否有弟弟妹妹
都应该走好自己的路
唯一一代的独生子女
就是空前绝后的孤独?
当然也有自己的幸福!
一个独生子的自白:独子和独处
文/庄牧羊
“普遍二孩”成为热点话题了。不知道当年为了躲避计生罚款而跑到乡下生二胎,或者
生完二胎之后寄放到他人户口甚至由他人代养的家庭,看到这则新闻之后会有何感想。
据我所知就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和小孩,度过了很长一段莫名其妙挑战伦理的生活。他们
的生活波澜起伏,可是在大政策下、在历史长流中也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蜉蝣一般的组
成罢了。
还小的时候我妈也曾问过我:要是再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我吼不吼啊?我直接摇了头,
妈妈笑了,说你还真是享受惯了,自私啊。这话确实没假,从小吃好的穿好的,所有人
都伺候着我,加上学习成绩好,百般受宠,如果多出一个弟弟妹妹来分享,我怎么可能
答应。
到了大学,我妈有次又说起当年这个提议,我直接笑了,说要是再生都不一定有我这么
省心的孩子,别说能不能考上北大了,就是那段青春期叛逆期都够你受的了。
作为独生子,受宠之余,面对爸妈不在家的“活动空窗期”,那可真是一段孤独之旅。
比较幸运的是,我妈妈有三个姐姐,二姨妈的女儿和三姨妈的儿子,也就是我表姐和表
哥,从小跟我玩到大。尽管现在大家都长大了,而且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但翻看病
例,我姐大概有两三处外伤是我哥弄的,我哥和我一起踢野球崴了很多次脚,还曾经一
起玩然后把胳膊弄脱臼了……嗯,我们的活动还真是野兽派。
但回家之后总归是另外一回事,他们一个大我五岁,一个大我三岁,代沟什么的也是不
可避免的。
一个事实是,我妈实在太爱我了,以至于不想让我受到哪怕一丁点伤害,这使得我外出
玩耍的时间和机会都大大削减。多年以后她也曾经问我,会不会因为这样而跟同龄人交
往有些脱节,我说不会。但其实还是多少有一点。
那我一个人呆着的时候玩什么呢?看书呗。还有就是大家爱玩什么我就玩什么。
那段时间流行过的玩具,包括但不限于四驱车、爆旋陀螺、游戏王卡牌、悠悠球、球星
卡、水浒卡等等,甚至拿纸盒子做成“机器人大擂台”那种玩意儿自己玩。
这些全都是我小时候的玩物,但我也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到外面跟小伙伴一起玩。我就是
在家一个人,对着这些东西开始想象。这种谜之想象力到今天依然存在,并成为了我上
课走神和失眠多梦时的良朋益友……
这种长时间的独处其实是有好处的,起码对我来说,因为多了很多思考的空间。迷信一
点说,我遇到过不少看掌纹的人,一看我的手都说我想太多了,理由是手掌心的纹理密
密麻麻。我曾经比对过不少人的手,发现确实自己手掌能够让密恐患者吓得不轻。想的
越多,越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叼(是的我比较有觉悟),对于新知的渴求也就越大。长此
以往,阅读竟然成为我为数不多的兴趣。
但我并不想过多地去谈论这种独处带来的益处,多年来受益太多,不能再得瑟。况且伴
随着二胎开放,独子们或多或少都有种失落感。
这种独处让我很难交到特别好的朋友,因为交际本身也成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你总会想
这想那,顾虑这顾虑那,倒也不是多疑。加上对自己的怀疑以及性格里的软弱,很容易
在人前变得寡言少语,唯有到混得特别熟了以后才能“放得开”。而小学六年瞎打闹,
初中、高中三年又太短,等到混熟了,大家都各奔前程了。
高中三年倒是一个生活方式真正受到冲击的阶段,不单是因为第一次尝试寄宿生活,还
有是我的一些同学们大多来自于多子家庭,家里兄弟姐妹数量之多,多到你可以尽管伸
出手指掰个不停。一件趣事是,我的同桌颜五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一次他打电话回家,
接电话的是他爷爷,爷爷问他到底是不是老四?颜五只好无奈地回了句:我是阿五啊!
他们可以很轻易地适应中国式的集体生活,同时多少带有一种潮汕式的伦理思维。长幼
尊卑和对长幼尊卑的逆反都存在并且能被感受到。
而我更多是更加自我的思考,也像很多年轻气盛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样一味顾着自己
的权利和权力,实话实说,那段时间,他们的生活方式确实教会我从更加“人伦”的角
度去思考和爱自己的家人——当然这种思考和爱同样来自于我独处的时光。巧的是,那
段时间我还在看《百年孤独》,一部理清人物关系必须画出家谱的小说。
抛开主题不讲,我身边确实有很多人的家庭和生活,就是那样“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像繁密的大树,枝干数不清。不过,我虽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有所受益,
但我一点也不羡慕他们。
我曾经害怕或者抵触孤独而漫无目的地展开各种社交活动,加入社团、活跃于群聊等等
,后来发现都是无效的。
我也曾经对此有过反应,在读的书越多、脾气越古怪之后觉得这个low那个cheap的(虽
然有些的确如此),这都是在还没有真正成熟的时候,作为一个从小生活趣味寡淡,只
好看书、幻想、写作以及看球的独生子的扭曲状态。所幸这种扭曲放远了看,并不是静
态的,还是有所生长的。
我也越发痴迷于“慎独”的状态,尽管离得稍微有点远。
上面说到我很乖,几乎没有什么叛逆期,大概也是因为想得够多,能容纳的事情也多了
吧。不过冥想也是有用的,它能帮你把一切怒火转嫁到其他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并不用
担心会被付诸实践。说白了,就是一读了点书的阿Q。
你们所看到的,在贵不了逼逼不停的我,在微博、朋友圈或者其他地方逼逼不停的我,
远不是真正的我。我这样表达是不顾虑对象的,甚至是越来越没有考虑对象的存在的。
我练就了一副独自对着天空发呆的好身手,这么逼逼只是为了不憋坏。
说回到这个开放二胎政策,我也不想从什么宏观角度或者政策角度去说,以上观点全来
自于我一个人的经验,并杂糅了部分对身边同龄独生子的观察。
昨儿下午消息一出,豆瓣上有位叫白鹇(还是在北大读历史的师兄?)也如是说:“似
乎已经看到了几十年后某部海外汉学研究著作的题目:The Sacrificed Generation:
China's One -Child Policy and Its Effects”
不知道当这些汉学著作真的出版时,会不会有关于独生子女独处心态的论述?之前提到
的那种独生子女面对开放二胎所产生的“失落感”,甚至觉得这一代人似乎莫名被放弃
了的感觉,我也陡然感觉到了。
其实和当年那些“超生游击队”一样,我们这代独生子女,也不过是漫长历史宏大叙事
下,一个个不起眼的组成罢了。
来源:21财闻汇综合自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