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还能登陆#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q*i
1 楼
这么久没上啦。
贴篇老文章热闹一下:
梁启超的美国之行是好事多磨的。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次年,康
有为在加拿大
组建了中国维新会。中国维新会以忠君爱国为口号,以保救光绪皇帝为目的,即刻就有
旧金山的华人
响应成立了分会。旧金山维新会的同仁便邀请客居于日本的梁启超前往北美。于是他取
道夏威夷前往
美国。彼时的梁启超在海外华人中——特别是海外华人知识分子中——已有着极大的影
响,因此在夏威夷
的时候受到盛情款待长达一个月,当梁启超想启程时,一场瘟疫席卷了夏威夷,檀香山
与外界的交通
断绝,淹留就变成了滞留。五个月之后当他欲再度启程时,又得到电报催其回上海。这
一回,就将梁
启超的美国之行推迟到了1903年。
1899到1903,中间横着一个被八国联军的硝烟笼罩着的庚子年。梁启超访美
的心情,
想必非常复杂。在厚厚的《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节录》实在是并不
起眼。一百多
年过去了,再翻看开清末风气之先的任公游记,依然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哲人的心情。对
他来说,美国
是一个“文明之地”。在《新大陆游记节录》自序中,梁启超感慨说“游文明地为游记
难”。如何学习到
美国的长处以改进中国社会的不足,是贯穿梁启超整个行程的焦点。但是,美国作为虎
视眈眈盯着中
国的豺狼,在当时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因此梁启超也时刻以敏锐的视角去捕捉美
国存在的种种
问题,他的美国之行,也注定无关风月。
20世纪初的英国,有位著名的作家车斯特敦(G.K. Chesterton),和梁启
超一
样,于哲学、宗教、文学各领域皆造诣深厚。车氏访问美国是在1921年,留给我们一本
书名叫《我在
美国所看到的》(What I Saw in America)。作为著名作家,车氏此行也并不是为了
旅游,而
是到处作讲演。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身为英国人的车氏感受到了昔日老大帝国
的衰落,更清
楚地听到了年轻的美国超越自己祖国的脚步声。对美国的调侃,从他办美国签证时就开
始了。在申请
签证时,人们必须回答一些在车氏看来极其荒谬的问题,比如说“你是否赞成用武力推
翻美国政府”,
又如“你是否赞成一夫多妻制”。对于第一个问题,车氏开玩笑说,他会在结束美国之
行后而不是开始
美国之行前有答案,风趣之余,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美国人的优越感。自然,车氏擅长的
不仅仅是嘲
讽。 “当你开始对某文化感到不解的时候,正是你了解这一文化的开始。”车氏如是
说,也如是做。
回顾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过程,车氏总结说,美国大使馆种种无聊可笑的问题,正是美
国人缺乏认同
感的表现——由各色人等组成的美国人,无法用简单的方式来辨别一个试图访问美国的
外国人是否对美
国友善。
梁启超的口吻和风趣毫无关联,沉重是他旅行的基调。从加拿大进入美国后
,梁启超的首
站是纽约。在纽约他不仅和当地华人领袖见面,还造访了美国驻中国的前任大使。目触
纽约商业之
盛,梁启超预测时为全球第二大都市的纽约必将迅速超越伦敦。梁启超没有惊叹于纽约
的繁华,而是
异常严谨地列出了之所以使纽约商业繁盛的“托拉斯”的十二大优点和十大弊病,指出
美国大规模的海
外低素质移民必将影响美国的发展,并对犹太人在美国各行业的巨大势力感到担忧。梁
启超的眼睛也
没有放过繁华的背后。种族主义的存在和窝尔街(华尔街)高楼后的贫民窟,令梁启超
感叹说“天下最
繁盛者宜莫如纽约,天下最黑暗者殆亦莫如纽约。”而真正令他关心的,还是纽约华人
的生活。当时在
纽约市大约有1万5千左右的华人,大多从事洗衣工厨工等低级行业,引得梁启超颇为唏
嘘。
将美国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祖国作比较,是车氏和梁启超的的共同之处。“
美国和英国的
友谊是建立在互相的嘲弄之上的”,但车氏其实并没有满足于嘲弄。车氏在开篇就指出
,很多人根本不
需要旅游,因为这些人去国外旅游只是会不停地抱怨那些自己所不习惯的事物;旅游对
于这些人来
说,不但不能开阔心胸反而会让他们更加狭隘,因为旅游会让他们觉得国外的一切都没
有自己家的
好。而车氏不停地将两国作比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美国人,同时更好地反思英国人—
—“优秀的美国
人喜欢和他们自己推选的代表们战斗,而优秀的英国人则会忘记自己所推选的那些代表
”,车氏所希望
的,是找出美国之所以迅速超越英国的深层原因。
和车氏相比,梁启超对于美国的批评更为激烈——也许是作为中国人的梁启
超更有危机感
的缘故。在华盛顿,梁启超拜访了当时的政坛大腕约翰海,约翰海公然表示可以“扶持
中国”。这样的
话显然深深刺痛了任公的心,更不用说门罗主义和卢斯福的政策对中国的威胁。这一切
都让梁启超在
看到华盛顿的战士纪念碑下有专门从中国运来的“中国石”时异常气愤。“中国石”对
他来说,并不意味
着中美的友谊,而是中国的屈服。正是这样的情绪让梁启超对于美国政策颇不以为然,
指出美国政治
家们所谓的女权主义,不过是“表面上一佳话耳”。同时,他对美国的一举一动都充满
了警惕。梁启超
在各个城市都和当地大学中的中国留学生交流。当时耶鲁大学要在中国办学,梁启超非
常忧惧,因
为“天下固未有甲国民而能教育乙国民者也”。
车氏显然没有梁启超那样的忧患,虽然当时的纽约已经不逊于伦敦。车氏在书
中大赞美国
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因为“美国是唯一一个建立在信条上的国家”,这一信条就是人人
平等。正是这一
信条使美国在本质上成为了一个“宗教”国家。车氏认为英国人就缺乏这一信仰。而梁
启超对于美国人
鼓吹的“平等”不以为然,冷静地说到“谁谓美国为全体人民自由建立之国, 吾见其
由数伟人强制而成
耳”。的确,所谓的自由和平等,从美国建国时期的黑奴身上就可以看出是一个美丽的
谎言。在目睹了
美国黑人现状后,梁启超哀叹“黑人之自由权,不过名义上耳 ”。解放后的黑人无非
是从私奴变成了
公奴,照样逃不了被资本家肆意剥削的命运。更荒唐的是,黑人在 选举总统时并不会
选解放了他们的
共和党,而是对那些统治了他们多年的南方政党更有感情。因此梁启超不由得说“吾游
美国而深叹共和
政体实不如君主立宪者之流弊少而运用灵也。”这句话也许和他对中国政治改革的主张
不无关系。
当然,车氏眼中的美国也并非完美。他同样对美国的种族问题表示担忧,对
工业化所带
来的异化感到不安,对砖林吞噬自然觉得惋惜。不过对于车氏来说,美国这个从英国的
子宫中诞生出
来的新兴帝国是一个亲戚,虽然和英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在美国遇到的每一个
人都让他觉得
亲切。而对梁启超来说,美国是一个敌人,时刻准备张开利嘴吞没中国,因此美国绝对
不是中国所应
该学习的榜样—— “美国政治家之贪渎,此万国所共闻也”。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道
路,这是梁启超在
100多年前游历美国后的最深体会。
贴篇老文章热闹一下:
梁启超的美国之行是好事多磨的。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次年,康
有为在加拿大
组建了中国维新会。中国维新会以忠君爱国为口号,以保救光绪皇帝为目的,即刻就有
旧金山的华人
响应成立了分会。旧金山维新会的同仁便邀请客居于日本的梁启超前往北美。于是他取
道夏威夷前往
美国。彼时的梁启超在海外华人中——特别是海外华人知识分子中——已有着极大的影
响,因此在夏威夷
的时候受到盛情款待长达一个月,当梁启超想启程时,一场瘟疫席卷了夏威夷,檀香山
与外界的交通
断绝,淹留就变成了滞留。五个月之后当他欲再度启程时,又得到电报催其回上海。这
一回,就将梁
启超的美国之行推迟到了1903年。
1899到1903,中间横着一个被八国联军的硝烟笼罩着的庚子年。梁启超访美
的心情,
想必非常复杂。在厚厚的《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节录》实在是并不
起眼。一百多
年过去了,再翻看开清末风气之先的任公游记,依然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哲人的心情。对
他来说,美国
是一个“文明之地”。在《新大陆游记节录》自序中,梁启超感慨说“游文明地为游记
难”。如何学习到
美国的长处以改进中国社会的不足,是贯穿梁启超整个行程的焦点。但是,美国作为虎
视眈眈盯着中
国的豺狼,在当时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因此梁启超也时刻以敏锐的视角去捕捉美
国存在的种种
问题,他的美国之行,也注定无关风月。
20世纪初的英国,有位著名的作家车斯特敦(G.K. Chesterton),和梁启
超一
样,于哲学、宗教、文学各领域皆造诣深厚。车氏访问美国是在1921年,留给我们一本
书名叫《我在
美国所看到的》(What I Saw in America)。作为著名作家,车氏此行也并不是为了
旅游,而
是到处作讲演。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身为英国人的车氏感受到了昔日老大帝国
的衰落,更清
楚地听到了年轻的美国超越自己祖国的脚步声。对美国的调侃,从他办美国签证时就开
始了。在申请
签证时,人们必须回答一些在车氏看来极其荒谬的问题,比如说“你是否赞成用武力推
翻美国政府”,
又如“你是否赞成一夫多妻制”。对于第一个问题,车氏开玩笑说,他会在结束美国之
行后而不是开始
美国之行前有答案,风趣之余,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美国人的优越感。自然,车氏擅长的
不仅仅是嘲
讽。 “当你开始对某文化感到不解的时候,正是你了解这一文化的开始。”车氏如是
说,也如是做。
回顾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过程,车氏总结说,美国大使馆种种无聊可笑的问题,正是美
国人缺乏认同
感的表现——由各色人等组成的美国人,无法用简单的方式来辨别一个试图访问美国的
外国人是否对美
国友善。
梁启超的口吻和风趣毫无关联,沉重是他旅行的基调。从加拿大进入美国后
,梁启超的首
站是纽约。在纽约他不仅和当地华人领袖见面,还造访了美国驻中国的前任大使。目触
纽约商业之
盛,梁启超预测时为全球第二大都市的纽约必将迅速超越伦敦。梁启超没有惊叹于纽约
的繁华,而是
异常严谨地列出了之所以使纽约商业繁盛的“托拉斯”的十二大优点和十大弊病,指出
美国大规模的海
外低素质移民必将影响美国的发展,并对犹太人在美国各行业的巨大势力感到担忧。梁
启超的眼睛也
没有放过繁华的背后。种族主义的存在和窝尔街(华尔街)高楼后的贫民窟,令梁启超
感叹说“天下最
繁盛者宜莫如纽约,天下最黑暗者殆亦莫如纽约。”而真正令他关心的,还是纽约华人
的生活。当时在
纽约市大约有1万5千左右的华人,大多从事洗衣工厨工等低级行业,引得梁启超颇为唏
嘘。
将美国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祖国作比较,是车氏和梁启超的的共同之处。“
美国和英国的
友谊是建立在互相的嘲弄之上的”,但车氏其实并没有满足于嘲弄。车氏在开篇就指出
,很多人根本不
需要旅游,因为这些人去国外旅游只是会不停地抱怨那些自己所不习惯的事物;旅游对
于这些人来
说,不但不能开阔心胸反而会让他们更加狭隘,因为旅游会让他们觉得国外的一切都没
有自己家的
好。而车氏不停地将两国作比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美国人,同时更好地反思英国人—
—“优秀的美国
人喜欢和他们自己推选的代表们战斗,而优秀的英国人则会忘记自己所推选的那些代表
”,车氏所希望
的,是找出美国之所以迅速超越英国的深层原因。
和车氏相比,梁启超对于美国的批评更为激烈——也许是作为中国人的梁启
超更有危机感
的缘故。在华盛顿,梁启超拜访了当时的政坛大腕约翰海,约翰海公然表示可以“扶持
中国”。这样的
话显然深深刺痛了任公的心,更不用说门罗主义和卢斯福的政策对中国的威胁。这一切
都让梁启超在
看到华盛顿的战士纪念碑下有专门从中国运来的“中国石”时异常气愤。“中国石”对
他来说,并不意味
着中美的友谊,而是中国的屈服。正是这样的情绪让梁启超对于美国政策颇不以为然,
指出美国政治
家们所谓的女权主义,不过是“表面上一佳话耳”。同时,他对美国的一举一动都充满
了警惕。梁启超
在各个城市都和当地大学中的中国留学生交流。当时耶鲁大学要在中国办学,梁启超非
常忧惧,因
为“天下固未有甲国民而能教育乙国民者也”。
车氏显然没有梁启超那样的忧患,虽然当时的纽约已经不逊于伦敦。车氏在书
中大赞美国
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因为“美国是唯一一个建立在信条上的国家”,这一信条就是人人
平等。正是这一
信条使美国在本质上成为了一个“宗教”国家。车氏认为英国人就缺乏这一信仰。而梁
启超对于美国人
鼓吹的“平等”不以为然,冷静地说到“谁谓美国为全体人民自由建立之国, 吾见其
由数伟人强制而成
耳”。的确,所谓的自由和平等,从美国建国时期的黑奴身上就可以看出是一个美丽的
谎言。在目睹了
美国黑人现状后,梁启超哀叹“黑人之自由权,不过名义上耳 ”。解放后的黑人无非
是从私奴变成了
公奴,照样逃不了被资本家肆意剥削的命运。更荒唐的是,黑人在 选举总统时并不会
选解放了他们的
共和党,而是对那些统治了他们多年的南方政党更有感情。因此梁启超不由得说“吾游
美国而深叹共和
政体实不如君主立宪者之流弊少而运用灵也。”这句话也许和他对中国政治改革的主张
不无关系。
当然,车氏眼中的美国也并非完美。他同样对美国的种族问题表示担忧,对
工业化所带
来的异化感到不安,对砖林吞噬自然觉得惋惜。不过对于车氏来说,美国这个从英国的
子宫中诞生出
来的新兴帝国是一个亲戚,虽然和英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在美国遇到的每一个
人都让他觉得
亲切。而对梁启超来说,美国是一个敌人,时刻准备张开利嘴吞没中国,因此美国绝对
不是中国所应
该学习的榜样—— “美国政治家之贪渎,此万国所共闻也”。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道
路,这是梁启超在
100多年前游历美国后的最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