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溺爱,越爱越心寒# Parenting - 为人父母
o*e
1 楼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
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人人都想孩子生活幸福,无忧无虑,然而过度的爱变成溺爱,很可能会“坑”孩子
一生。
特殊待遇
所谓的特殊待遇,是指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都先尽他一
个人享用,处处受到特殊照顾。
特殊待遇享受多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觉得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是欠他
的,自私冷漠不自知。
过年拜访朋友,一进门就看见朋友读初中的孩子玩游戏,到了饭点,爷爷奶奶喊孩
子吃饭,无论怎么催,孩子头也不回,"不饿,不吃!”
晚饭过后没多久,孩子又从房间里出来喊饿,老人家仿佛习以为常,一边说“这会
终于知道饿了”,一边又进了厨房给孩子开起了小灶。
然而老人这么疼孩子,孩子并不领情。
当奶奶将做好的饭菜捧到孩子面前,孩子一脸不高兴,“我都说了,我不喜欢吃葱
,你们偏放这么多!“
特殊待遇的孩子,从来不懂事情的难得。
当面袒护
曾经有人总结出中国人著名的四大宽容定律:“人都死了”“来都来了”“大过年
的”,第四个就是不少人反感的“孩子还小”。
很多父母喜欢用这句话纵容孩子的所作所为,推脱对孩子的管教无方。
前段时间去看电影时,看到几个孩子不停踢椅子摇座位,甚至跑来跑去,忍不住轻
声提醒旁边的妈妈,结果得到的回答却是:“他还小,不懂事,别和孩子计较。”
熊孩子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护熊孩子的父母。
父母不让别人指责孩子做错了,自己也不告诉孩子哪里错了,孩子就无法分辨是非。
犯了错,意识不到,也不用付出代价,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认知。
“他还是孩子”,不是孩子逃避错误和责任的借口,反而,正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父母的默许和不以为然,很可能成了变相的鼓励。
轻易满足
中国的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家庭条件允许的
几乎都是有求必应,有些家庭即便条件不允许,也不惜一切要给孩子办到。
中国的小孩也很懂父母,每次想要什么,他们都能想到办法得到。
有的孩子发脾气、有的孩子哭闹、有的孩子谈条件,反正有的是方法让父母妥协。
“让我再玩一个小时手机吧!”
“我就是要买这个玩具!”
“为什么这个月零花钱这么少!”
满足孩子要有度。
新闻里经常出现一些为了买手机、买电脑和父母大打出手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警示。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要有选择性地去满足,那些不切实际、无理的要求,必须坚决
而明确地加以拒绝。
中国有句古话叫“惯子如杀子”,父母越轻易满足孩子,孩子越容易没出息。
过度包办
很多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
我们总是能在放学路上,看到不少孩子书包都是大人帮着背,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
走,在家里衣食住行,都由妈妈一个人承包,从来不用孩子插手,怕孩子累、怕孩子做
不好。
很多十多岁的孩子不会收拾屋子,不会整理床铺。我认识一些孩子,寄宿在学校,
不会洗衣服,袜子都是备着六、七双,周末就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
父母事无巨细的包办,最后养成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
孩子每长大一点,做父母的就应该放手一点。
越溺爱,越心寒
过度溺爱的结果就是,孩子既依赖又怨恨父母。
在家中,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但出了家门,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
,挫败感就产生了。
所以很多孩子怨恨父母的溺爱包办,想要独立,但却又无法脱离父母独自生活。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现代生活很复杂,从不会对哪个孩子心慈手软。
即使父母有知识、有远见、有策略,也无法保证可以溺爱、袒护孩子一辈子。
给孩子独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否则,溺爱孩子,只会越爱越心寒,越爱越成了伤害。
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人人都想孩子生活幸福,无忧无虑,然而过度的爱变成溺爱,很可能会“坑”孩子
一生。
特殊待遇
所谓的特殊待遇,是指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都先尽他一
个人享用,处处受到特殊照顾。
特殊待遇享受多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觉得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是欠他
的,自私冷漠不自知。
过年拜访朋友,一进门就看见朋友读初中的孩子玩游戏,到了饭点,爷爷奶奶喊孩
子吃饭,无论怎么催,孩子头也不回,"不饿,不吃!”
晚饭过后没多久,孩子又从房间里出来喊饿,老人家仿佛习以为常,一边说“这会
终于知道饿了”,一边又进了厨房给孩子开起了小灶。
然而老人这么疼孩子,孩子并不领情。
当奶奶将做好的饭菜捧到孩子面前,孩子一脸不高兴,“我都说了,我不喜欢吃葱
,你们偏放这么多!“
特殊待遇的孩子,从来不懂事情的难得。
当面袒护
曾经有人总结出中国人著名的四大宽容定律:“人都死了”“来都来了”“大过年
的”,第四个就是不少人反感的“孩子还小”。
很多父母喜欢用这句话纵容孩子的所作所为,推脱对孩子的管教无方。
前段时间去看电影时,看到几个孩子不停踢椅子摇座位,甚至跑来跑去,忍不住轻
声提醒旁边的妈妈,结果得到的回答却是:“他还小,不懂事,别和孩子计较。”
熊孩子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护熊孩子的父母。
父母不让别人指责孩子做错了,自己也不告诉孩子哪里错了,孩子就无法分辨是非。
犯了错,意识不到,也不用付出代价,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认知。
“他还是孩子”,不是孩子逃避错误和责任的借口,反而,正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父母的默许和不以为然,很可能成了变相的鼓励。
轻易满足
中国的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家庭条件允许的
几乎都是有求必应,有些家庭即便条件不允许,也不惜一切要给孩子办到。
中国的小孩也很懂父母,每次想要什么,他们都能想到办法得到。
有的孩子发脾气、有的孩子哭闹、有的孩子谈条件,反正有的是方法让父母妥协。
“让我再玩一个小时手机吧!”
“我就是要买这个玩具!”
“为什么这个月零花钱这么少!”
满足孩子要有度。
新闻里经常出现一些为了买手机、买电脑和父母大打出手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警示。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要有选择性地去满足,那些不切实际、无理的要求,必须坚决
而明确地加以拒绝。
中国有句古话叫“惯子如杀子”,父母越轻易满足孩子,孩子越容易没出息。
过度包办
很多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
我们总是能在放学路上,看到不少孩子书包都是大人帮着背,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
走,在家里衣食住行,都由妈妈一个人承包,从来不用孩子插手,怕孩子累、怕孩子做
不好。
很多十多岁的孩子不会收拾屋子,不会整理床铺。我认识一些孩子,寄宿在学校,
不会洗衣服,袜子都是备着六、七双,周末就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
父母事无巨细的包办,最后养成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
孩子每长大一点,做父母的就应该放手一点。
越溺爱,越心寒
过度溺爱的结果就是,孩子既依赖又怨恨父母。
在家中,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但出了家门,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
,挫败感就产生了。
所以很多孩子怨恨父母的溺爱包办,想要独立,但却又无法脱离父母独自生活。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现代生活很复杂,从不会对哪个孩子心慈手软。
即使父母有知识、有远见、有策略,也无法保证可以溺爱、袒护孩子一辈子。
给孩子独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否则,溺爱孩子,只会越爱越心寒,越爱越成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