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
2 楼
9月中旬,国内开始传出消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获得国际大奖——美
国拉斯克奖。此前的8月22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发表《中药的
科学研究丰碑》,较详细地介绍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一部分读者认为饶毅准确命中大奖
结果。
由此,在宣布永不参选院士之后,饶毅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中的热点人物。近日,饶毅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以下是访谈精华。
屠呦呦获奖跟饶毅基本无关
《瞭望东方周刊》:在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之前,您曾写文章对她及其贡献给予较详细
介绍,有人认为你具有“国际水准和超前眼光”,也有人猜测你是否在里面发挥了什么
促进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饶毅:她得奖应该说基本和我无关,只是我研究青蒿素历史较长时间,知道其工作的重
要性。钱永健拿诺贝尔奖前三天,我也写了文章,自然同样不是因为我钱永健得奖。
8月份那篇博文我也不是写屠呦呦一个人,还写了张亭栋,他们俩的事情都是一个类型。
曾经有人听说我在研究青蒿素,就通过中间人间接来咨询我,关于“在发现青蒿素贡献
上,屠呦呦和另外一个人的贡献”我回答,“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另外一位不是前三
。”
《瞭望东方周刊》:近期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的一个“生命科学杰出成就
奖”恰好也颁给了屠呦呦和张亭栋,听说你参与了这次评奖?
饶毅:我是这个奖项的评奖委员会是鲁白为主席,我是成员之一。我写那篇博文的时间
是因为 GSK评奖。 在GSK奖提名的时候,都要给自己推荐的人写一些推荐理由。最初我
只写了两三句话,但GSK评奖委员会)要我多写一些,最后我就索性写成了一篇文章。
资料我和张大庆合作带的研究生黎润红收集的,此前她也已经写过一篇硕士论文,专述
青蒿素前期工作。
投完票以后,又碰到院士选举过程媒体突然对我关注,我觉得需要减少对我个人的关注
,我就将那篇文章贴到博客里面,希望转移一下公众注意力,让大家关注屠呦呦和张亭
栋以及他们的工作,比我个人是否当选院士更有意义。
没能见到屠呦呦实验原始档案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文章《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中删改了原文中“人
无完人 实事求是”部分中关于屠呦呦私藏原始材料的内容,为什么?
饶毅:对于青蒿素的历史,我感兴趣有约十年,还曾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招
收过一位研究生,他的课题就是青蒿素。后来和北医的张大庆老师联合带了一名研究生
,她这几年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军队收藏的资料、多方面人物的访问。
有关“523项目”的成果归属争议很多,不过,我们文章发表前后,从参与项目的人反
馈来看,可能我们这篇文章是为多数参与“5-23项目”的科学家公认程度最高的。
事实上那句话我并没有删除。(瞭望东方周刊注:博客原文中引起关注的一句话是“我
自己和屠呦呦交流也觉得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不欣赏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都收藏
在自己家,不交出来给研究院,也不给我们看。”在后来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修改版)中此句经改为“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
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虽然我们明
确屠呦呦的贡献,但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争议是否都是其他人的问题,我们留下这句事实
,只是公平地间接表示不能都怪其他人。我们当然还知道争议的其他方对屠呦呦的意见
远超过这种程度。我们希望大家心平气和,讲清楚各方没有矛盾的部分,再讨论有矛盾
的部分,不要争论的稀里糊涂。应该是得到合理的认可,而不是大家都得不到认可。迄
今为止,争论导致参与523任务的人都受损害,而不是多个科学家理所应当的得到认可
,这是比较悲哀的。拉斯卡奖以后,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好事变成坏事。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办”的跟帖称“私藏原始材料”的
说法不属实。我们经过核实,此帖的确为其官方意见。你们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情况?
饶毅:我们经历的真实情况是,最初我的研究生去采访屠老师的时候提出过原始数据的
问题,但是问不到。最后,我委托其系统内部相关同志去问这个事情,最终那位同志也
是无功而返,表示“无可奈何”。
既然已经核实我文章后面的跟帖是其单位的意见,那么肯定有人或有机构在说谎。事实
上,此后中医研究院内部还有人告诉我们,在我们博文出来以后,中药所获得部分屠呦
呦“保存”的资料,不过还是不全。这些内部人士告诉我们的准确,还是中药所官方声
明准确,就要大家用“中国式的估摸”去推测了。要平息猜测,中药所只要将原始材料
提供给研究者看就可以。事实上,需要完全公平的确定各家单位和研究者的贡献,不仅
中药所,云南、山东、广州、上海和广西的主要相关单位都应该将原始资料的复印件给
第三方,比如给国家评奖机构,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分清到底谁起了多少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围绕着“功劳是否应该归功于屠呦呦一人”,一直都在争论。有人
认为你的这篇文章似乎在高度评价屠呦呦,进而试图平息这种争论?
饶毅:虽然我们认定屠呦呦的成就为第一,但并不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应该肯定大家分
别的作用。屠呦呦课题组内的人、组外的人对她也都有一些意见,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以
后,他们还有来信。有人诟病她的一些做法,比如引用文献时删除其他作者、提前自己
的位置,应该改正和避免发生。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明确各人的工作,谈事实,而不要
意气用事,争取双赢而不是双输。
中国科研缺乏扎实做事的风气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青蒿素这段科学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比这些年的科研环境
、条件、成果,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饶毅: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
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
。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
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
屠呦呦及其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项目”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不是杨振宁、
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们参与“5-23项目”后,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
做研究,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没有简单放弃,最后他们的
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
事实上,屠呦呦的教育背景和才华并不非常突出于她那一代,只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屠呦
呦当时职称还是“实习研究员”(低于助理研究员),直到1979年才升为副研究员。文
革期间,有点资历的科学家很多都被打击,或者其他原因“靠边站”了。
屠呦呦的先驱们
《瞭望东方周刊》:网上有人在一些博客或者新闻报道跟帖中称,在那个特殊年代,屠
呦呦老师曾受高人指点?
饶毅:直接的“高人指点”没有。但是,寻找青蒿素的整套方法,我国科学家几十年前
已经做过。青蒿素也不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从中药发现抗疟药。研究青蒿素的途径于前
人途径相似。从中药中发现抗疟药物,早在194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做了。
当时,陈果夫提倡用常山抗疟,程学铭等研究了常山。研究常山最有成效的是上海第一
医学院的张昌绍教授。他那时在重庆的中央卫生实验院,带领助手周廷冲等,首先辨明
多种所谓常山中哪种植物真的有效,他们直接用人验证常山治疗疟疾的疗效。然后,他
们用鸡的疟疾模型研究和纯化的常山中的生物碱,发现其中三种分子有作用。所以从抗
疟作用到发现特定的分子,张昌绍和他的同事们全部做过一遍。他们发表过多篇相关论
文,包括1946年的《科学》和1948年的《自然》。常山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是因
为副作用大而被放弃。张昌绍教授1930年代留学英国,1967年在文革中不堪受辱而自杀。
1970年代,余亚纲等人从书中总结抗疟的方子,他和顾国明用鼠疟的模型检测了多种中
药,其中雄黄和青蒿都有作用。因为担心雄黄的副作用,他们没有继续做雄黄,而认为
青蒿有苗头。他们也告诉了屠呦呦自己的结果,屠呦呦可能当时还在做胡椒的抗疟作用
,其后她让课题组的人重复了青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她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发现
提取物的作用稳定、而且效果更明显。这个结果大大提高了科学工作者对青蒿的注意力
,几个组都做。屠呦呦小组的钟裕容首先纯化到现在被称为“青蒿素”的化学分子。
国拉斯克奖。此前的8月22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发表《中药的
科学研究丰碑》,较详细地介绍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一部分读者认为饶毅准确命中大奖
结果。
由此,在宣布永不参选院士之后,饶毅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中的热点人物。近日,饶毅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以下是访谈精华。
屠呦呦获奖跟饶毅基本无关
《瞭望东方周刊》:在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之前,您曾写文章对她及其贡献给予较详细
介绍,有人认为你具有“国际水准和超前眼光”,也有人猜测你是否在里面发挥了什么
促进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饶毅:她得奖应该说基本和我无关,只是我研究青蒿素历史较长时间,知道其工作的重
要性。钱永健拿诺贝尔奖前三天,我也写了文章,自然同样不是因为我钱永健得奖。
8月份那篇博文我也不是写屠呦呦一个人,还写了张亭栋,他们俩的事情都是一个类型。
曾经有人听说我在研究青蒿素,就通过中间人间接来咨询我,关于“在发现青蒿素贡献
上,屠呦呦和另外一个人的贡献”我回答,“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另外一位不是前三
。”
《瞭望东方周刊》:近期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的一个“生命科学杰出成就
奖”恰好也颁给了屠呦呦和张亭栋,听说你参与了这次评奖?
饶毅:我是这个奖项的评奖委员会是鲁白为主席,我是成员之一。我写那篇博文的时间
是因为 GSK评奖。 在GSK奖提名的时候,都要给自己推荐的人写一些推荐理由。最初我
只写了两三句话,但GSK评奖委员会)要我多写一些,最后我就索性写成了一篇文章。
资料我和张大庆合作带的研究生黎润红收集的,此前她也已经写过一篇硕士论文,专述
青蒿素前期工作。
投完票以后,又碰到院士选举过程媒体突然对我关注,我觉得需要减少对我个人的关注
,我就将那篇文章贴到博客里面,希望转移一下公众注意力,让大家关注屠呦呦和张亭
栋以及他们的工作,比我个人是否当选院士更有意义。
没能见到屠呦呦实验原始档案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文章《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中删改了原文中“人
无完人 实事求是”部分中关于屠呦呦私藏原始材料的内容,为什么?
饶毅:对于青蒿素的历史,我感兴趣有约十年,还曾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招
收过一位研究生,他的课题就是青蒿素。后来和北医的张大庆老师联合带了一名研究生
,她这几年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军队收藏的资料、多方面人物的访问。
有关“523项目”的成果归属争议很多,不过,我们文章发表前后,从参与项目的人反
馈来看,可能我们这篇文章是为多数参与“5-23项目”的科学家公认程度最高的。
事实上那句话我并没有删除。(瞭望东方周刊注:博客原文中引起关注的一句话是“我
自己和屠呦呦交流也觉得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不欣赏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都收藏
在自己家,不交出来给研究院,也不给我们看。”在后来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修改版)中此句经改为“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
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虽然我们明
确屠呦呦的贡献,但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争议是否都是其他人的问题,我们留下这句事实
,只是公平地间接表示不能都怪其他人。我们当然还知道争议的其他方对屠呦呦的意见
远超过这种程度。我们希望大家心平气和,讲清楚各方没有矛盾的部分,再讨论有矛盾
的部分,不要争论的稀里糊涂。应该是得到合理的认可,而不是大家都得不到认可。迄
今为止,争论导致参与523任务的人都受损害,而不是多个科学家理所应当的得到认可
,这是比较悲哀的。拉斯卡奖以后,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好事变成坏事。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办”的跟帖称“私藏原始材料”的
说法不属实。我们经过核实,此帖的确为其官方意见。你们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情况?
饶毅:我们经历的真实情况是,最初我的研究生去采访屠老师的时候提出过原始数据的
问题,但是问不到。最后,我委托其系统内部相关同志去问这个事情,最终那位同志也
是无功而返,表示“无可奈何”。
既然已经核实我文章后面的跟帖是其单位的意见,那么肯定有人或有机构在说谎。事实
上,此后中医研究院内部还有人告诉我们,在我们博文出来以后,中药所获得部分屠呦
呦“保存”的资料,不过还是不全。这些内部人士告诉我们的准确,还是中药所官方声
明准确,就要大家用“中国式的估摸”去推测了。要平息猜测,中药所只要将原始材料
提供给研究者看就可以。事实上,需要完全公平的确定各家单位和研究者的贡献,不仅
中药所,云南、山东、广州、上海和广西的主要相关单位都应该将原始资料的复印件给
第三方,比如给国家评奖机构,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分清到底谁起了多少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围绕着“功劳是否应该归功于屠呦呦一人”,一直都在争论。有人
认为你的这篇文章似乎在高度评价屠呦呦,进而试图平息这种争论?
饶毅:虽然我们认定屠呦呦的成就为第一,但并不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应该肯定大家分
别的作用。屠呦呦课题组内的人、组外的人对她也都有一些意见,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以
后,他们还有来信。有人诟病她的一些做法,比如引用文献时删除其他作者、提前自己
的位置,应该改正和避免发生。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明确各人的工作,谈事实,而不要
意气用事,争取双赢而不是双输。
中国科研缺乏扎实做事的风气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青蒿素这段科学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比这些年的科研环境
、条件、成果,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饶毅: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
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
。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
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
屠呦呦及其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项目”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不是杨振宁、
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们参与“5-23项目”后,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
做研究,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没有简单放弃,最后他们的
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
事实上,屠呦呦的教育背景和才华并不非常突出于她那一代,只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屠呦
呦当时职称还是“实习研究员”(低于助理研究员),直到1979年才升为副研究员。文
革期间,有点资历的科学家很多都被打击,或者其他原因“靠边站”了。
屠呦呦的先驱们
《瞭望东方周刊》:网上有人在一些博客或者新闻报道跟帖中称,在那个特殊年代,屠
呦呦老师曾受高人指点?
饶毅:直接的“高人指点”没有。但是,寻找青蒿素的整套方法,我国科学家几十年前
已经做过。青蒿素也不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从中药发现抗疟药。研究青蒿素的途径于前
人途径相似。从中药中发现抗疟药物,早在194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做了。
当时,陈果夫提倡用常山抗疟,程学铭等研究了常山。研究常山最有成效的是上海第一
医学院的张昌绍教授。他那时在重庆的中央卫生实验院,带领助手周廷冲等,首先辨明
多种所谓常山中哪种植物真的有效,他们直接用人验证常山治疗疟疾的疗效。然后,他
们用鸡的疟疾模型研究和纯化的常山中的生物碱,发现其中三种分子有作用。所以从抗
疟作用到发现特定的分子,张昌绍和他的同事们全部做过一遍。他们发表过多篇相关论
文,包括1946年的《科学》和1948年的《自然》。常山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是因
为副作用大而被放弃。张昌绍教授1930年代留学英国,1967年在文革中不堪受辱而自杀。
1970年代,余亚纲等人从书中总结抗疟的方子,他和顾国明用鼠疟的模型检测了多种中
药,其中雄黄和青蒿都有作用。因为担心雄黄的副作用,他们没有继续做雄黄,而认为
青蒿有苗头。他们也告诉了屠呦呦自己的结果,屠呦呦可能当时还在做胡椒的抗疟作用
,其后她让课题组的人重复了青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她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发现
提取物的作用稳定、而且效果更明显。这个结果大大提高了科学工作者对青蒿的注意力
,几个组都做。屠呦呦小组的钟裕容首先纯化到现在被称为“青蒿素”的化学分子。
x*u
3 楼
我没填,批了。尽供参考
g*0
4 楼
RY老师你太谦虚了。
Q*n
5 楼
顶这个
饶毅: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
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
。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
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
饶毅: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
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
。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
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
i*g
6 楼
不是搞个人崇拜 我确实大多数认为饶毅说得都很对 他讲得东西有道理并且不空洞 能
付诸实际行动 不知可否称为理想现实主义者
【在 l***d 的大作中提到】
: 9月中旬,国内开始传出消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获得国际大奖——美
: 国拉斯克奖。此前的8月22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发表《中药的
: 科学研究丰碑》,较详细地介绍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一部分读者认为饶毅准确命中大奖
: 结果。
: 由此,在宣布永不参选院士之后,饶毅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中的热点人物。近日,饶毅
: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以下是访谈精华。
: 屠呦呦获奖跟饶毅基本无关
: 《瞭望东方周刊》:在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之前,您曾写文章对她及其贡献给予较详细
: 介绍,有人认为你具有“国际水准和超前眼光”,也有人猜测你是否在里面发挥了什么
: 促进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付诸实际行动 不知可否称为理想现实主义者
【在 l***d 的大作中提到】
: 9月中旬,国内开始传出消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获得国际大奖——美
: 国拉斯克奖。此前的8月22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发表《中药的
: 科学研究丰碑》,较详细地介绍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一部分读者认为饶毅准确命中大奖
: 结果。
: 由此,在宣布永不参选院士之后,饶毅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中的热点人物。近日,饶毅
: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以下是访谈精华。
: 屠呦呦获奖跟饶毅基本无关
: 《瞭望东方周刊》:在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之前,您曾写文章对她及其贡献给予较详细
: 介绍,有人认为你具有“国际水准和超前眼光”,也有人猜测你是否在里面发挥了什么
: 促进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j*1
7 楼
我老觉得吧青蒿素科学史最有价值的告诫是科研经费要充足,其它的都能凑合。什么狗
屁的海归都是浮云
屁的海归都是浮云
b*r
8 楼
我觉得你这个比较扯蛋
我看到国内几个做出很好的东西的,都是靠很有限的一点经费。当然不是没钱,但是真
的很有限。
比如袁隆平那会做杂交稻,没啥像样的仪器设备留学经费,就是靠一群人真正舍得搞,
舍得做事也舍得想事。我认识另一个做生物的,也是文革期间做出了一些奠定基础的结
果,大家都去罢工罢课串联,他一个人光着膀子在实验楼里做得不亦乐乎,后来也成了
院士
经费多的如hefuchu,都是上亿上亿的,做出啥了?这么多年也就最近两年烧出了稍微
像样一点的文章。这种人在国内不要太多。看你这口气就是没在国内真正混过的
【在 j******1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老觉得吧青蒿素科学史最有价值的告诫是科研经费要充足,其它的都能凑合。什么狗
: 屁的海归都是浮云
我看到国内几个做出很好的东西的,都是靠很有限的一点经费。当然不是没钱,但是真
的很有限。
比如袁隆平那会做杂交稻,没啥像样的仪器设备留学经费,就是靠一群人真正舍得搞,
舍得做事也舍得想事。我认识另一个做生物的,也是文革期间做出了一些奠定基础的结
果,大家都去罢工罢课串联,他一个人光着膀子在实验楼里做得不亦乐乎,后来也成了
院士
经费多的如hefuchu,都是上亿上亿的,做出啥了?这么多年也就最近两年烧出了稍微
像样一点的文章。这种人在国内不要太多。看你这口气就是没在国内真正混过的
【在 j******1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老觉得吧青蒿素科学史最有价值的告诫是科研经费要充足,其它的都能凑合。什么狗
: 屁的海归都是浮云
相关阅读
生物信息,微生物,生物技术等有偿求审稿如何从生物跳到金融?谁给预测一下今年Nature, Cell, Science和子刊的影响因子??颜宁出国的重要原因是招不到好学生了有谁知道怎么申请失业救济金? (转载)请问颜宁来美国是真的吗?mdpi proteomics问问杂志影响因子 molecular cell 和cell metabolism急!!博后半年,想换实验室施一公在美国有没有place 人啊?写在转行前求文章review机会国内不给颜宁科研经费是对的求帮助生统硕士学位是不是不好找工作了?目测将有一大批国内J1访学博后袭来面对明目张胆作假的老板,该怎么办?bioinformatician 职位 @UMN (PhD required)Postdoctoral positions in Cancer Biology at 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受聘普林斯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