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help for full text paper: thank you very much!
avatar
help for full text paper: thank you very much!# Biology - 生物学
w*0
1
周4收到offer,对工资,级别都很满意,但没提sign on bonus,我晚上就发email给HR
,列了一些问题,包括有没有
sign-on bonus。希望周五和他电话联系。周五早上HR打电话过来,说他们一般没有
sign-on bonus,但如果我有离职
有其他损失,他们可以考虑补偿,他还举例说,股票,bonus损失等,并要我把这些损
失的证明给他发过去。我马上就把
去年的bonus工资单,股票option账号的screen shot给他发过去了。心里还婷美的,觉
得这公司真不错。没想到,今天早
上check email,看到the hire manager 周五晚上给发来的email,说这个职位取消了
,说了一通sorry。是不是觉得我太
greedy了,改的主意?
其实我挺冤枉的,我都没有negotiate 工资,就是想问问有没有sign on。是HR给我出
的主意有损失补偿的。都是天意,
准备move on了
avatar
p*1
2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八节课
前面说佛陀、佛法在胜义中不存在,佛陀不存在的原因下面有广说。佛法不存在的原因
昨天也讲了:法与非法都是不可得、不可取,心识语言无法表达,佛法的本质在胜义中
不成立为实有。下面还有一句没有讲完。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佛法在实相中不存在呢?因为一切法皆是无为法,远离分别执著。诸位贤圣的
安立,也只是能证悟无为法的智慧上有差别。”
究竟实相中,实有的法不存在,无实的法也不存在,诸法本性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
法相,这是圣者入定智慧抉择的。《大幻化网》中说:“之所以承认法界一味清净平等
,乃是由圣者的根本慧定所得之故。”同样,一切诸法不存在,没有实相,也是依靠圣
者入定智慧而得出的结论。
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在圣者的根本慧定面前,一切都是无为法,除此以外,
没有一个真正的实相,也没有有无执著;二是在圣者入定的时候,一切都是般若空性,
远离四边戏论。世亲论师说:“圣者入定时,灭除诸散乱,现前如来智智为无为法。”
圣者在入定的时候,灭除一切有为法的散乱执著,无为法的本来智慧现前。反过来说,
如果诸法的本性不是无为法,那必定是有为法,嘎玛拉西拉说,若是有为法,则是刹那
变化、不可靠的。因此,诸法的本性绝对是无为法,否则就会随因缘而有变化,并非诸
法的本来实相。
从所证的空性而言,究竟实相是无为法,没有任何差别。但从能证的智慧来讲,六祖云
:“三乘根基,所接不同,见有深浅,故有差别。”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能证悟的空
性慧也有深浅差别,比如声闻证悟的就比较浅,菩萨证悟的比较深,而佛陀是最究竟、
最圆满的证悟。
总而言之,“差别”是从能证的智慧来讲的,所证的空性不可能有差别,如果有的话,
无为法就变成无常了。
下面讲法布施的福德非常广大,远远胜过财布施,若能受持读诵《金刚经》,其福德无
法衡量。首先讲财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果有人将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
所得福德多吗?”须菩提答言:“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福德的本体是空性,
以空性之故,福德可随因缘而增上,所以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俱舍论释》云:四洲、日月、须弥山、诸欲天、梵天世界为一个
单位,一千个单位称为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二千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
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能被火等同时毁灭,最初形成时也是同时产生,
由一体性而得名。
〖七宝〗:有不同的说法。《法华经》说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
《无量寿经》中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阿弥陀经》则是金、银
、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般若经》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
珊瑚;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大疏》中是金、银、琉璃、水晶、冰珠石、红珍珠、玛
瑙。
很多佛经中讲,若以三宝为对境,用清净心哪怕供养一朵花、一杯水,福德也是相当大
,何况有人以七宝布施,量满三千大千世界,此福德更是不可限量。为什么呢?一方面
是清净心的功德,另一方面,福德若在胜义中实有,其量则能思维,但由于它是空性的
缘故,所以只要因缘具足,依如幻的布施就能产生无量如幻的福德,正如《入行论》所
云:“幻人生幻福。”因此佛陀赞叹福德非常多。
大家要注意的是,《金刚经》每一句中经常要分开二谛作分析,这样才能加强对胜义谛
的认识。如果认为经文的最后才涉及胜义谛,那现在的每一句话就无法解释了。总之,
不管是福德也好、法身也好,我们对任何一个法都不能执著,如此才可了悟真实的空性。
这里的财布施,主要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下面是讲法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陀接着说:“如果有人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一个四句的偈子,并为他人宣说,
此人的福德将胜于上面那个人。”
世人常认为:财布施的福德非常大,法布施可能远不及于此。但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亲口
说道:法布施的福德,远远超胜财布施!其实从财富上讲,我们不要说三千大千世界的
七宝,就算只用一碗七宝布施,现在也是有点困难,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有机
会讲闻《金刚经》,这种福德是不可思议的,远远胜过了上面的财布施,大家理应生起
欢喜心。
〖受持〗:指专心致志地奉行。
〖四句偈〗:本来印度梵文的《金刚经》全部是偈颂,但译成藏文和汉文之后,形式就
变成散文了。所谓“四句偈”,指由四个句子组成的一个偈文,如“一切有为法,如梦
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一个四句偈。
我们受持《金刚经》后,若能为他人开演经义,令彼等也听闻、读诵、修持,即使只有
一个偈颂,也超胜了用七宝布施的福德。《般若八千颂》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
读诵、受持、演说般若法门,其福德胜于财布施。”
可见,法布施的功德特别大。阿难曾问佛陀:“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
”佛陀言:“一人讲法一人听闻,功德最大。”《虚空藏经》中云:“虽说俱胝劫,佛
智亦无量,如是持佛法,福德更无量。”《狮吼经》也说:“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
上供下施,不如浊世时为人演说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大。”此外,《妙法莲华经》、《般
若二万颂》、《慧海请问经》等经典中,也纷纷赞叹了宣讲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的殊
胜功德。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对大乘空性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多劝别人接触这个法门。假如你
周围有人生病了或是遇到了违缘,就应借此机会让他持诵《金刚经》,如此一来,必对
其今生来世有莫大的助益。
为什么受持、传讲《金刚经》的功德如此大呢?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原因何在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依此获得无上正等觉的佛法,皆从这部经而出
生。”
有些居士供养学院一万块钱,几十年后始终念念不忘,一见面就提醒:“我在某年供养
了你们一万块,还记不记得我呀?”甚至有些人供养了一点毛衣、饼干,四五年后还挂
在嘴上,逢人便说。这种供养并未舍离吝啬、执著、傲慢,所以是不清净的供养。但你
们若能持诵《金刚经》并为他人解说,这比供养一万块钱的功德更大。
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经》所诠释的都是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是产生一切诸佛之因
。《般若经》云:“三世诸佛皆依般若空性而现正等觉。”《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偈也
说:“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经典中经常称般若空性为“佛母”,因为
儿子的来源是母亲,同样,诸佛的来源是般若空性。《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正因为菩萨在因地修持了无
二慧空性,最终才得以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佛果。《佛子行》的开篇偈亦云:“利乐之
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佛陀依靠佛法而成就,此佛法即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
诸佛菩萨的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故将般若空性喻为“佛母”。
既然般若空性是三世诸佛之因,那么三世诸佛所弘扬的佛法,也必定是般若空性。否则
,佛的因是般若,法的因是其他的,这是根本说不过去的。
此处直接宣讲了“佛”由般若空性而生,间接宣讲了“法”也是由般若空性而生。所以
,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这样大?因为它是诸佛、佛法的出生处,故受持传讲的功德
不可衡量。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并非实有存在,故非佛法。”
义净的译文是“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词句上虽有差异,但意思方面完
全一致。
“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佛陀的庄严色身、力无畏等圆满功德。从显现上讲,通过
布施等积累福德资粮,可现前佛陀的相好色身、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经云:
“如来之色身,福德资粮身。”但从胜义来讲,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并不是真正了义的
佛法。
第二种理解是:所谓佛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息灭痛苦的妙法甘露。从究竟义来讲
,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世俗中的假象,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真正的佛法远离
一切戏论,是大无为法,六祖曾说:“佛经不是佛法,它是肉眼的境界,故非究竟。佛
法应是慧眼的境界。”
以上通过法布施与财布施的对比,阐述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S*a
3
pls send to columxia at gmail.com
Thank you and happy new year!
Evaluation of the 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 of the bacterial adhesin
FimH: design, synthesis and binding properties of mannoside ligands Oliver
Sperling, Andreas Fuchs and Thisbe K. Lindhorst
Org. Biomol. Chem., 2006, 4, 3913-3922
avatar
c*o
4
估计不是谈条件谈的,如果这样的话,这公司也未免太小气了。
avatar
p*1
5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二节课
按藏传佛教的讲经方式,《金刚经》分为初善题目、中善经义、后善结尾。昨天讲了初
善部分,今天接着讲中善经义。
提到“三善”,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笑话:有位炉霍县的干部,经常喜欢看一些经论,
有一次他在开统战会议时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开一个会。初善我先发言,中善我
要讲一些政治问题,后善祝大家吉祥如意……”(众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密宗的讲法,此处是说五种圆满:1、环境圆满: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时间圆
满: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的一时;3、眷属圆满: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4、法圆满:《
金刚经》所诠的甚深意义;5、本师圆满: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据《现观庄严论释》记载,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
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时由孟光王(波斯匿王)统治。
〖祇树给孤独园〗:它的来历有一段典故: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
传法,并欲觅地为佛建造精舍。他发现祇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所以打算
购买。太子非常不舍得,为了打消他的念头,对他开玩笑道:“你若能把这里用黄金铺
满,我就答应你的要求。”给孤独长者回家后打开宝库,用大象把黄金驮到那里铺地。
由于给孤独长者前世供养过六佛,今生能够看到地下的宝藏,并可加持土石变成黄金,
具有极为殊胜的福报。最后祇陀太子为其诚心所动,对他说:“以前我们商量卖地时,
并没有说这里的树也要卖,现在这块地属于你,但这些树仍属于我,让我们一起供养佛
陀吧。”以此原因,该地名“祇树给孤独园”。后来,给孤独长者迎请天人在这里建造
了一座经堂,佛陀常在此地讲经说法。
1990年我随上师如意宝前往印度,在日薄西山的某一天,朝拜了这座闻名遐迩的“祇树
给孤独园”。如今那里唯有一片废墟,既没有寺院,也没有城市,只剩下了遗址的大概
界限。当年,佛陀在此示现神变降伏外道六师,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每年神变月(藏
历一月)的一日至十五日,拉萨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我们学院也在这十五天中举办“
持明大法会”。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藏文译本和义净法师的译本中,除了一千二百五十
位比丘外,还有“大菩萨众”。此译本之所以没有提及,应该是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
就像《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说有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七
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一千颂,最后问寂天菩萨时,才知道一千颂是正确的。印度
的经文经常在文字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故大家不要一见到不同版本,就妄加断言“这
是真的”、“那是假的”!
我个人认为,在梵文版本方面,藏传佛教与义净法师用的应该是一个,鸠摩罗什与唐玄
奘用的可能是一个。你们在研究经典时,倘若发现不同之处,千万不要随便取舍。要知
道,经典是具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结集而成,但他们的不忘陀罗尼就像现在的录音机一
样,也有不同层次的差别,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金刚经》的听众有小乘比丘,也有大乘菩萨,因此本经属于大乘的范畴,《经庄严论
》的意义可以尽摄其中。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诸眷属聚在一起时,世尊于正午之前,着衣托钵到舍卫城中乞食化缘。
〖著衣〗:世尊出门之前都要先整理衣服,我们弟子就更不用说了。不管大家穿藏装还
是汉装,如果下山到城市里去,一定要看看自己的衣著是否整齐。有些汉喇嘛的衣服穿
得很难看,每次见到他们时,就像见到了藏族的“济公和尚”。作为一名出家人,不管
穿什么样的僧衣,都应让人看起来顺眼。当然,这不是叫你们去学打扮,而是应有的威
仪必须具足,否则会令世人对佛法产生邪见!
〖乞食〗:有人会问:“佛陀为什么也像我们一样,中午肚子特别饿,要出去化缘呢?
”其实,佛陀并不是肚子饿,而是要给众生一个积累资粮的机会,并借机为他们传讲佛
法。《秘密不可思议经》中云:“佛陀体内没有内脏,犹如金丸。”《金光经》中也说
:“释迦牟尼佛显现上是在化缘,但并没有享用这些食物,因为佛陀从来没有饥饿。”
退一步说,即使释迦牟尼佛的肚子饿,他也可依神通加持土木、石头变成食物,而不需
要向人乞讨。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一个东西能变化无量之多,就算是不好吃的食物,也
会成为醍醐美味,诚如《现观庄严论》中言:“在佛陀口中,低劣的饮食也能变成无上
胜味。”以前释迦牟尼佛在阿耆达国安居时遇到灾荒,佛陀担心阿难因出生王族而受不
了这种苦,所以给他吃一粒青稞,致使他七天中没有饥饿,以此因缘,阿难对佛陀的加
持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和稀有感。不仅如此,佛陀还具有虚空藏等持,圆满世间上的一切
财富。因此,佛陀并不需要真正去化缘。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是乞丐王。”这其实是一种毁谤,有极大的过失!
尽管佛陀确实带比丘到城中乞食,但这完全是一种示现,就像佛陀虽已灭尽我执,显现
上还要说“我的弟子”、“我的施主”一样。根据刚才的那些教证,足以说明释迦牟尼
佛并不是到了中午就饿得受不了,拿一个大碗跑到城市里去,不是这样的!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于舍卫城次第乞食后,回到祇园精舍享用斋饭。吃完饭,收拾钵盂,洗净双足,在
法座上跏趺而坐,身体端直,安住于正念之中。
〖乞〗:现在的泰国也是如此,早上七、八点钟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比丘们就托着钵,
在马路上赤足而行。此时施主们早已在十字路口拿着食物等候,看到比丘来了,就高兴
地排在路边,对他们一一献供。供养物除了食品以外,有时还有洗脸用具、衣服等。比
丘的钵非常大,每次回来都满满的,早饭用完后,还剩下足够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
在印度,化缘的时间一般是上午。而在部分佛经中,有时候也会看到比丘中午出去化缘
,但种现象在泰国是没有的。
〖洗足〗:吃完饭后洗脚,泰国也有这种习俗。以前喜饶嘉措格西去泰国时,国王亲自
为他端水洗脚。上次我们去虽然没有这种待遇,但也是居士帮忙倒水的。
〖敷座而坐〗:洗完脚后,佛陀在法座上端身正坐。值得注意的是,讲法、听法、修行
时,身体的端直非常重要。有些人在家里看书念经,经常喜欢斜靠着,这种姿势相当不
好。要知道,身不正则气脉不正,气脉不正,记忆力和修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藏传佛
教历来重视身体的姿势,不管是念经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求身体必须端直,跏趺而坐
。说实在的,我的习惯也不好,平时喜欢靠着看书,今后一定要改过来!
表面上看,佛陀吃完饭后,洗了个脚,在垫子上休息一下,安住于正念当中,马上就要
讲《金刚经》了。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m*j
7
感觉应该和这个sign on bonus无关
是不是公司内部出了什么问题?
avatar
p*1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三节课
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分三十二品,你们在理解的时候,若按这种方式划分,意思
会一层一层比较好懂。
经典与论典不相同:经典里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是一个;而论典
很有层次性,可以依靠科判来划分,且论典还能使经文不明显的意思明显,散于各章节
的内容归纳在一起。以前大家一直是学习论典,现在初学经典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心滴》是非常了不起的法。而在汉传佛教中,最殊胜的非《金刚
经》莫属。这次法王如意宝传讲《上师心滴》的同时,我也给你们传授汉地最殊胜的如
意宝——《金刚经》,希望大家珍惜!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玄奘法师的译文中,前面还有“时诸比丘来诸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
退坐一面”。意思是说,佛陀应供完后,身体端直,于正念中安住,此时一千二百五十
位比丘和大菩萨,亲自来到佛前,在佛足下恭敬顶礼,右绕三匝,然后退到一边安坐。
〖顶礼〗: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
体投地、以三门恭敬顶礼。此处从显现上讲,是指平时的三门顶礼。
具体如何顶礼呢?众弟子一一来到佛前,恭敬地跪在地上,用自己的头顶触碰佛的双足
。这种顶礼方式,根登群佩说,沿袭于古印度的宫廷,眷属大臣为了表示对国王的尊敬
,就请国王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自己用头顶接触王足。同样,为了表达内心的恭敬,佛
弟子也用这种方式顶礼世尊。在密宗的《时轮金刚》中,有时上师给弟子的灌顶,也要
求弟子如此顶礼。
〖右绕三匝〗:现在很多佛教徒对右绕、左绕不太懂。一般而言,左绕有毁坏的过失,
右绕有兴建的功德。在藏地,只有苯波教转神山、绕佛塔、转经轮是左绕,除此以外,
藏族人一看到左绕就害怕,担心功德会毁坏。以前我去汉地五台山时,常发现有信徒左
绕白塔,当时随行有位老喇嘛,看了以后特别心痛,由于不会说汉语,于是一直站在路
上挡着,示意人们不要这么绕。经藏中有《右绕佛塔经》,其中就讲了右绕的功德。作
为佛教徒,这些基本的常识一定要懂!
回到鸠摩罗什的译本上:此时,长老须菩提从大众中站起,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双手
合掌恭敬地陈白世尊。
〖须菩提〗是请问者,也是《金刚经》的关键人物,他显现上是小乘声闻,实际是文殊
菩萨的化现。《般若经》中经常出现他的名字,由于他完全精通般若方面的密意,所以
世尊宣讲完大乘佛法之后,须菩提是第一个被开许传讲般若法门的人。
〖偏袒右肩〗:将袈裟搭在左肩上,右肩袒露于外。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理解的——把袈
裟搭在右肩上。
〖右膝著地〗:一般来说,弟子在上师面前祈请时,都是左脚掌着地,右膝盖着地,这
样的姿势比较如法。
“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举世稀有的世尊,您以最殊胜的护念,护念了这些大菩萨;以最殊胜的付嘱,付嘱了
这些大菩萨。”
〖稀有世尊〗:世界上那些大教主、大本师,无法使众生得到真正的解脱,但释迦牟尼
佛却能够做到这一点。对此,须菩提不得不赞叹,不得不感到稀有。
〖如来〗: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因功德的侧面不同,佛可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种名号的详细功德,
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中都有介绍。
〖诸菩萨〗:藏文中是菩萨摩诃萨,意即大菩萨。有些论典中认为,一至七地称为菩萨
,八地以上才是大菩萨。但此处解释与《入行论》的一致,指凡是发了菩萨心的人,都
可以称为大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观待凡夫而言,发了菩提心的人非常伟大,故称之为
“摩诃萨”。
〖护念〗:鸠摩罗什译为“护念”,义净法师译为“饶益”,玄奘法师译为“摄受”。
相比之下,义净法师的翻译与藏文比较贴切,但实际上三种译本的意思都一样。
最殊胜的护念是什么?就是赐予众生即生安乐,来世也安乐。父母师长用财产名声来护
念我们,这并不是最殊胜的,释迦牟尼佛让我们今生来世都快乐,永远离开轮回的痛苦
,才是最殊胜的护念、最殊胜的摄受、最殊胜的饶益。
〖付嘱〗:嘎玛拉西拉论师说,如来有三种付嘱——善知识的付嘱、正法的付嘱、教言
的付嘱,以此方法来付嘱众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发了菩提心、趋入大乘道的人,应当如何安住、如何修行调伏自心?”
在藏文和义净、玄奘的译本中,这里都是“云何应住、云何修持、云何降伏其心”,但
鸠摩罗什翻译的不太明显,也许是梵文版本有缺,也许是翻译时漏掉了,有两种可能性。
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包含了大乘基道果的一切内容:基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应如何安住
;道是如何修持六度万行;果是如何调伏自心而获得佛果。我个人认为,这里为从基道
果的方面解释可以,从提出问题、引出下文的角度解释也可以。
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回答了: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
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陀说:“问得好,问得好!如你所言,如来以最殊胜的护念,护念大菩萨,以最殊胜
的付嘱,付嘱大菩萨。须菩提,你要仔细谛听,这三个问题我为你一一解说:发了菩提
心、趋入大乘道的人,应当这样安住,这样修行降伏自心。”须菩提言:“遵命,世尊
,我洗耳恭听。”
乍看之下,这段经文似乎有点重复,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话并不多余,而是为了认
可须菩提的提问,佛陀以此方式来加强语气。打个比方说,你们说:“上师,您今天传
讲《金刚经》很了不起,真是稀有啊!我们以后怎么修呢?”我回答说:“是啊是啊,
我给你们传《金刚经》是很了不起。以后要修的话,好好听着,我跟你们说啊……”平
时为了强调,我们一般也会重复一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善哉,善哉〗:须菩提受到释迦牟尼佛的表扬了。有些弟子做了让上师高兴的事,上
师会赞叹:“好,好!”“对,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在玄奘和义净的译文中,下面是“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当为汝说”。意思是:须菩提
,你要好好聆听,将这些道理记在心间,切莫忘失,我来为你宣说。这句话在《大圆满
前行》闻法“三过”中也引用过。
〖汝应谛听〗:佛经与其他的语言不同,每个字、每句话都有甚深的含义。鉴于此,许
多大德在讲经之前都会强调:“你们要专心闻法,不要说话,否则,我也没办法给你们
传。当时释迦牟尼佛都有这个要求,心不专注是不行的……”
〖极善作意〗:只是听了并不够,还要把所闻的法义记在心中,忆持不忘失。《极乐愿
文大疏》这方面的公案很多,在此不广讲,有兴趣可以自己看。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s*a
9
wow... doesn't make sense in such a short timeframe.
Don't believe HR's BS. Something wrong on their end..
avatar
p*1
10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四节课
《金刚经》主要宣说了断除实执,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经的内容,按嘎玛拉西拉
的观点,可以归纳在三个问题当中,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修持六波罗蜜多,最后调伏
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别的果位。
先讲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所有的一切众生,卵生、胎
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
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无有任
何众生得以灭度。”
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具体而言,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执著,叫做胜义
菩提心。虽然发心救度众生是菩萨在世俗中的最大责任,没有这个菩提心,一切的善根
无从增长,但也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先分析“世俗菩提心”: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总的来说,可以包含在九类当中:
1、〖卵生〗:顾名思义是从卵中出生,有龙族、飞禽和一些人类。例如,萨嘎拉居士
的孩子全部是卵生,《佛教科学论》在讲人类的各种产生时,也引用过几则卵生的公案
[ 金轮王阿拉律的五百个儿子就都是卵生的,持寿国王的三十二个太子也都是卵生的。
还有在佛教的一个故事里面讲到,曾经有一个商人,航行到大海里去后,与大海里的一
个长颈鹤共同生活,后来生了二个蛋,一个蛋里面出来的孩子叫札,另一个叫月札。]。
民间传说格萨尔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雪,身为女仆的母亲在家里生孩子,因为没去主
人家干活,主人非常生气,提着刀子冲到她家。进门后,看到女仆蒙头大睡,于是气愤
地掀开被子,发现里面有个大卵,举刀就砍。卵破开后,出现了三个孩子,一个飞到天
上;一个的膝盖碰到刀子,落在帐篷上,这就是格萨尔王;还有一个仙巴,被主人扔到
了河里。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正史中并无如是记载。
2、〖胎生〗:人和旁生主要是胎生。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饿鬼也大多是胎生。
3、〖湿生〗:夏天的昆虫多为湿生。当然,人类也有湿生的情况,如以前的索首阀国
王,他头顶上生阿拉律,右腿生哲巴,左腿生月哲。还有顶生王也是湿生。
4、〖化生〗:天人、非天、初劫时的人、地狱众生都是化生。此外,一些大成就者也
是化生,如莲花生大士、圣天论师。
5、〖有色〗:指欲界、色界的众生。《俱舍论》中说,欲界众生贪著五种妙欲,执著
非常粗大,故有实质性的身体;色界众生断除了欲界的贪心,无有实质性的身体,但仍
有比较细微的贪心,所以有一个光身。这两界的众生皆有色相,故称之为“有色”。
6、〖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接触性的色相,只有一个意识的色相,这种
色相极其微细,所以称为“无色”。
7、〖有想〗:指四禅中的广果天。此处没有欲界的粗大分别念,仍有细微分别念。
8、〖无想〗:广果天周围的一部分天人。《俱舍论释》中形容广果天犹如城市,无想
天则如城市旁边的寺院。这里的天人除了初生与命终时会起两次分别念之外,五百大劫
中不起一个念头。
9、〖非有想非无想〗:又名有顶、非非想天,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天。因为没有欲界
和色界的分别念,故称“非想”;仍有微乎其微、极不明显的心识,称为“非非想”。
《俱舍论》说,此处不是没有心识,而是有一种贪执禅定的分别念,由于特别细微之故
,以低劣加否定而称为“非想”。
上述九类众生的意识形态比较典型,轮回中的有情均可含摄其中。对于这些众生,大乘
菩萨都应发愿加以救度,使其有漏的身体和分别念融入法界,最终获得无余涅槃,这就
是世俗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那么,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虽然度化了三界所摄的一切
有情,但观待胜义谛而言,被度化的众生、能度化的菩萨,如虚空般皆不存在。严格来
说,这种胜义菩提心何时在相续中生起,彼时才是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云:“从
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若将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结合起来,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
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萨因大悲心不舍众生;胜义菩提心方面,菩萨因空性慧不
堕轮回。
前面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今天就发心方面,从世
俗、胜义可以分别回答。1、世俗菩提心:以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为修,以所发的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2、胜义菩提心:以无有众生可度为住,
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不堪能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金刚经》相当甚深,不是须菩提问了问题之后,佛陀要用整部经来回答,而是在每一
层意思中都能找到圆满的答案。大家若深入思维,定会发现其中妙不可言!
世俗中要度化众生,胜义中无众生可度,原因何在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呢?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想度化有情或是帮助某个众生,就胜义谛而言是一个大错误。有了相的执著,认为“我
要度化他们,使其获得殊胜的涅槃”,这就不是菩萨而是一般的凡夫了,为什么呢?胜
义中任何相都了不可得,发心的菩萨不存在,要度化的众生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阳焰
般无实。
其实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样,若以《虚幻休息》来解释《金刚经》的教义,那是非
常殊胜的。从《心性休息》中也可以看出,前八品首先讲了世俗谛,第九品就开始步入
密宗的甚深境界,揭示了胜义谛的究竟实相,这些内容都离不开《金刚经》的范畴。
〖相〗:玄奘法师译为“想”,实际在这里“相”和“想”的意思都一样,都是分别心
去执著,跟分别心有很大的关系。
藏文中没有“我相”,其余三相都有。
〖我相〗:依同一相续而存在。
〖人相〗: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的世间。
〖众生相〗:依业和烦恼转生于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寿者相〗: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异熟果保持相续的寿命。比如有些人特别怕死,希望
自己长命百岁,这就是寿者相。
对四相的实有执著,是解脱道的大障,有了这四相的话,无法获得真实的解脱。所以,
宗喀巴大师说:“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总之,《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断除实执,以前南怀谨有本书叫《金刚经说什么》,
到底《金刚经》说了些什么?现在该知道了吧!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w*1
11
我觉得和你无关。
有时候, 在网上申请职位, 过一段时间,会收到职位因为BUSINESS 原因而CLOSE的情
况。
有时候一面挺好的, 结果不久就SORRY 说, 因为BUSINESS REASON , 职位被CLOSED。
这些都是无法估计和控制的。
avatar
p*1
12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五节课
昨天讲了菩萨不能有四相,今天讲无论在见、修、行、果哪个方面,菩萨都不能有所住
——实有的执著。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
触、法布施。”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对任何法都不能有实执,应以无住之心而行布施。即是说,不
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真正的菩萨不会有实有的执著,以六度中的布施为例,菩萨在行布施时,并不耽著于六
尘——色、声、香、味、触、法。
〖色〗:凡夫对所施之物有颜色、形状的执著,对乞丐有相貌丑陋、衣衫褴褛的分别。
但菩萨真正通达了空性,远离了这些实执。
〖声〗:乞丐来到家门口说:“行行好,给我点儿东西吧。”菩萨不会一听到声音,就
作意:“好,我马上给你啊……”
〖香〗:鼻子不去分辨是香的东西,还是臭的东西。
〖味〗:对味道的胜劣也不加取舍。
〖触〗:不存在由身体接触所生的轻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别。
〖法〗:法是意识的对境。比如,认为“我今天给了乞丐十元钱,应该有很大功德吧!
”这些执著法的分别念也没有。
藏地寺院在安居时,经常念弥勒菩萨的一个愿文,有句偈颂是:“不住一切法,无吝而
行施。”《入中论》中也说:“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施者、受者、所
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三轮体空的境界中行持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
波罗蜜多。
前面须菩提问了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这里又一次给予回答:以三轮体空为
住、以三轮体空来行持六度为修,遣除自己的实执为调伏自心。此处只是从布施度来讲
,实际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余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佛陀自问自答:“须菩提,菩萨应当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若不住相布施,所得之福
德不可思量。”
最究竟的布施是什么?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凡夫的布施有三轮执著,而菩萨的布施没
有这些,由于没有任何执著,故所获的福德无法衡量。若能以这种布施来积累资粮,圆
满无上佛果也非难事,如经云:“若能行布施,菩提得不难。”
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三轮体空的境界,但很多上师在教言中说:布施时若忆念“以前的
传承上师、圣者们如何布施,现在我也如是布施”,依靠这种发心,也能获得同等的功
德。
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进一步以比喻说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东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不能,世
尊。”佛陀又问:“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
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不能,世尊。”佛说:“同样,菩萨安住于无相
而行布施,所得福德也像这十方虚空一样,无法用分别心来衡量。因此,须菩提,菩萨
唯应按上面所讲的教言去做。”
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布施时应尽量观想三轮体空,虽然这对凡夫而言无法真正做到,但
若通达了名言中所行的布施如梦如幻,胜义中万法都是大空性,远离一切戏论,此定解
也接近于三轮体空。
没学过中观的人,布施一点东西就特别执著,总认为自己藉此能获得殊胜果报。然而,
闻思过中观的人都知道,名言中确实有对乞丐的布施,但在胜义中,我不存在、乞丐不
存在、布施的东西也不存在,对不存在的东西执著没有任何意义。
有时候虽然知道这三者是空性,但布施起来还是很不情愿。比如自己在饭店里吃饭时,
旁边来了一个乞丐,尽管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但心里却很不愿意给他,碍于人前不好意
思,于是勉勉强强布施一点。这不叫三轮体空,也不叫真实的布施!
刚才佛陀告诉须菩提:“若安住于三轮体空中布施,此功德不可思量。”下面是这样连
接的:布施可以积累福德资粮,将来能得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色身功德,那这些
相好是真实存在的吗?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能否以相好的佛身见到如来?”须菩提回答:“
不能,世尊。不能以见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佛身,就认为见到了真正的如来,为什
么呢?如来所说的相好佛身,并非真实存在。”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相皆由虚妄分
别所生,若见到了诸相非实有,则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
释迦牟尼佛身色黄金,顶上有肉髻、足底有法轮,如果看见这些,是否意味着见到了如
来呢?若换作我们,可能回答“对呀、对呀”,但须菩提学得很好,他说:在名言中,
如来虽于众生面前显现种种相好,且以此引导了无数众生,但以胜义来观察,这并不是
如来的真实身相。
自己的弟子能够善解密意,确实了不起,佛陀听后非常高兴,于是肯定道:凡有相状的
东西,不管是好是坏、是轮回抑或涅槃,都是虚妄不实的,完全由分别心假立,如经中
云:“彼等由分别所立。”只有通达了这些相并非实相,才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四
百论》中言:“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意思是说,已见到实相的智者,谁会说瓶
子是现量可见的?实相中本无任何相状,哪里还有什么瓶子?同理,如来本来没有身相
,谁又能够见得到呢?所以龙树菩萨说:“何人不知空性义,彼者不可得解脱。”唯有
证悟了万法皆空,一切所见所闻皆为虚妄,才是见到了究竟的如来。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C*e
13
这个不好说是你自己把它搞黄了吧,应该只是个巧合,不过这样的工作没去应该庆幸啊
,去了没上几天班就被裁了,岂不是更让人郁闷?
avatar
p*1
14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体数字,而是一种抽象的时间概念;2、按嘎玛拉西拉的观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共
有2500年,平均分为5个500年,“后五百岁”是最后一个500年。
今年是佛历2545年(公元2000年),若依嘎玛拉西拉的算法,现在是否不是佛的教法期
了呢?并非如此。在藏地,各大教派公认佛陀的教法期有5000年,普巴派和华智仁波切
、麦彭仁波切认为,现在已过了2900多年,萨迦派认为过了3000多年,但不管怎么说,
今后仍有2000年左右的佛法驻世。
普巴派在历算方面相当准确,他们依“时轮金刚”的推算法,每次日食、月食都算得分
秒不差。之所以能推出佛教的具体时间,是因为佛陀成道时天空中有启明星,第二天又
出现了日食,依此特殊天象,故能算出佛教至今有2900多年的历史。
〖持戒修福者〗:玄奘译为“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义净译为“具戒、具德、具慧
”,与鸠摩罗什的翻译稍有不同。是指持戒清净、修积福德、具有智慧的持藏者。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不仅《金刚经》中有这种说法,按密宗的观点,我们
今生能遇到大圆满,也是往昔于无量佛前种下的善根。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
》中云:“凡是值遇无上密乘之人,往昔必定已供养过无数佛陀,并成过普贤如来的眷
属。”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说:将来若有众生对《金刚经
》生起一念的清净信心,也能积累无边福德。
在座的道友,现在有缘听闻《金刚经》,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福报生欢喜心,另一方面也
应对空性见生起信心。般若法门的功德不可思议,哪怕对空性产生合理怀疑,也能摧毁
三有的根本,诚如《中观四百论》所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
能坏三有。[ 福德浅薄者,对此烦恼的对治妙法——缘起性空,都不会产生合理的疑惑
。若谁略略对此法生疑,也能坏灭三有轮回。]”
〖悉知〗:以佛陀的智慧,完全能了知未来有很多众生对《金刚经》生信,以及这些众
生的根基因缘等。譬如,现在我们在讲《金刚经》,大家对经义生起怎样的信心、生信
之因源于在无量佛前积累过什么资粮,这一切的一切,释迦牟尼佛都能洞察分明、丝毫
不差。
〖悉见〗:未来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的场面,佛陀依慧眼也能彻见得一清二楚。
比如看到我们这里人坐得特别挤,有些人在打瞌睡……释迦牟尼佛全部都能见得到。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大家过去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粮,现在又对《金刚经》
生起信心,这种福德是尽虚空界也无法衡量的。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为什么会获得如此不可思议的福德呢?原因很简单:若对空性生起信心,能迅速超离
一切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
“四相”前面已经讲过,但嘎玛拉西拉有不同的说法:
〖我相〗: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
〖人相〗:由我执而引生的我所执;
〖众生相〗:今生为人,来世为天人,后世又堕落恶趣,众生接连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
〖寿者相〗:执著一个相续的寿命延续不断。
若对《金刚经》的空性义产生信心,很快的时间内就能远离四相,利根者甚至当下即可
解脱。犹如鱼已经上了钩、马上会离开水面一样,相续中如果有了空性见,尽管外表的
身体跟凡夫一样,好像没有多大变化,但不久的将来,便能脱离轮回大海,趋至解脱的
彼岸。《弥勒菩萨愿文》中也云:“无我、无人、无补特伽罗、无寿命,愿证悟无法究
竟义。”
我们通达了一法的空性,就能通达万法的空性,如果明白了《金刚经》的空性义,就能
明白一切法的空性义。《中观四百论》说:“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般若经》
亦云:“知自及诸众生等,乃至诸法亦复然。”意思是说,我怎么样,众生也是这样;
众生怎么样,一切法也是这样。如果证悟了我是空性,那众生的本性也是空性;如果证
悟了众生是空性,诸法的本性也是空性。
此处没有解释“法相”、“非法相”,下面会有广讲。
反过来说,假如有了这些执著,会有什么过失呢?下面从三方面来分析。
1、执著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不能执著这些相呢?因为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的心耽执相状,势必会执著我
、人、众生、寿者四相。”
执著任何相都是菩提道的障碍,帝洛巴尊者曾说:“诸相的显现不是障碍,对诸相的执
著才是障碍。”心不取相,一切皆离;一念取相,即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
者相虽然反体不同,但本体上都是一个。
2、执著有法: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耽执法相,则会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法相〗:既包括调伏各种烦恼的佛法,也包括世俗中显现的有法。执著任何一种法相
,都会落入四相当中,不能获得究竟的佛果,《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若起毫端
许之名相执著,亦不得真实佛果。”
耽执世俗中的有法,是对五蕴的一种执著,有了对五蕴的执著,必然产生我的执著(我
相)、我所的执著(人相)、众生相续不断产生(众生相)、彼在轮回中的寿命长短(
寿者相),有了这四相,众生难免造业轮回,感受生死。《宝鬘论》云:“尔时有蕴执
,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3、执著无法: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呢?如果耽执非法相,也会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非法相〗:“法”与“非法”有两种解释:1)“法”指佛陀的教法,“非法”指外
道的邪法;2)“法”指名言中显现的法,“非法”指单空方面的法。此处的“非法”
是指单空。
执著单独的空性,也会落于四相当中。因为认为空性存在,显然是一种我所执(人相)
,有了我所执就一定有我执(我相),进而人我的分别也会产生(众生相),既然人我
的相都有了,那有情从生至死的现象不可能不存在(寿者相)。
因此,对单空的执著,很多佛经论典都予以了破斥。如《般若摄颂》云:“虽说五蕴空
,菩萨勇士者,尚行相状故,未信无生处。”意即仅证悟了五蕴的空性,并非究竟见解
,菩萨若执著空性相,则没有对无生处生起信解。《中观四百论》也说:“愚宁起我执
,非说无我理。”与其让愚者有“我”的执著,也不可对他宣讲“无我”的道理,因为
若对空性产生执著,这是谁也救不了的。《宝积经》亦云:“宁可住于如山之补特伽罗
见,不可落于真实我慢之空性见。”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因此,既不能执著诸法实有,也不能执著一切皆空。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鉴于此,如来在了义经典中常说:诸位比丘,你们应当知道,我所宣说的法犹如船筏
,最终必须要舍弃,非法就更不用说了。”
渡河时离不开船筏,但到了对岸后,船筏就没有用处了。同样的道理,佛陀宣讲的八万
四千法门,暂时可帮我们积资净障,获得解脱的果位,但究竟而言,对这些法的执著也
要远离,更何况是外道的非法了。或者还可解释为:世俗中取舍因果的法都要舍弃,执
著单空的非法就更不用说了。月称菩萨在《显句论》中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为了舀水
,必须要准备水器,但水得到之后,水器就没有用了。
当然,没有真正获得解脱前,世俗谛的法千万不能舍弃,否则就无法证悟胜义谛。《入
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龙树菩萨也说:“若不依世俗,不
得第一义。”假如还没有到岸就轻易抛弃船筏,半途掉到大海里是很可怕的!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w*0
15
也是,还好还没辞职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不好说是你自己把它搞黄了吧,应该只是个巧合,不过这样的工作没去应该庆幸啊
: ,去了没上几天班就被裁了,岂不是更让人郁闷?

avatar
p*1
1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七节课
《金刚经》分三十二品,是梁昭明太子后来加的,这在藏文译本中没有,汉地的其他译
本中也没有。有人认为:“佛经中不能妄加分别念,因为昭明太子给经文分品,至今仍
在地狱里受苦。”这种说法是否可靠也很难确定。一般来讲,佛经中是不能加自己的分
别念,但如果不是故意诽谤,为了帮助理解经文而加一些科判,应该不会有很大过失。
当然,因果方面的问题,凡夫是难以判断的。昭明太子在《金刚经》中加上自己的语言
,这是否大逆不道,确实不得而知。
以前香港有个居士,他按照自己的分别念,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颂词和《三处三善
引导文》合在了一起,看起来特别乱。后来我给他写了个辩论书,告诉他不要在无垢光
尊者的金刚语上乱改,我们凡夫没有这种权利。从这个角度而言,昭明太子的做法可能
不太好,但此举却对我们理解经文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孰是孰非,望大家自己斟酌。
昨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一切法犹如船筏,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实际上并不存在,今天
佛又提出一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正等觉真实存在吗?如来所说的法真实存在吗
?”
这段文字,义净法师译为:“如来于无上菩提有所证不?复有少法是所说不?”意思是
说,如来所证悟的智慧功德存在吗?如来所说的法存在吗?两位译师在字句上略有不同
,但意义并无太大差别。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圆满,“三菩
提”是正等觉,合在一起就是:无上圆满正等觉。
六祖在《金刚经口诀》中解释为:“阿”是无妄念,“耨多罗”是无傲慢,“三”是心
常住于等持,“藐”是心常住于智慧,“三菩提”是心常住于戒律。
六祖是依靠《金刚经》而开悟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但他的这种解释,与某些经论
不太相同。对此,法王如意宝曾说:“一些大成就者的语言,在显现上有时候与经论有
一定出入,但不管怎么样,对大成就者的金刚语,我们都应当恭敬受持。”
佛陀提出的问题,若是我们回答,可能支吾半天也憋不出来,但是须菩提很有智慧,他
不假思索马上就说: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
说。”
须菩提说:“根据我的理解,如来正等觉不存在,佛法也不存在。”
为什么如来不存在呢?本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是一切诸法的本性,不是一个具体形象,尽管历史上确有如来的出世及涅槃,
但这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安立的,绝非实有。经云:“佛出世或不出世,诸法法性无变
化。”龙树菩萨在《中论》也说:“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谓如
来?”
为什么佛法不存在呢?虽然在名言当中,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应机施教,开演了八万四千
法门,但这也是在众生面前的显现,究竟而言,佛陀没有丝毫说法的分别念,众生前的
转法轮完全是佛智慧力的任运示现。经云:“虽未说一法,众生现如是。”《圣者如来
秘密经》亦言:“自如来成道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夜,及至无诸取受而获得涅槃之夜
,如来未曾说一句法,未来亦不说。”
以上是略说。下面在广说时,先阐述“法不存在”的理由,再讲“如来不存在”的原因。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法不存在呢?因为实相中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得、不可言说,不是无实法,也不
是有实法。”
〖不可取、不可说〗: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的自性,说法者、所说之法、说法之境皆了
不可得,无有能所,平等一味,自性寂灭。《中论》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住,佛亦无所说。”宗喀巴大师也说:“世尊自成道以来,不管在天上人间未
曾说过一个字,因为实相远离能说、所说等一切戏论。”
〖非法、非非法〗:非法指无实法,非非法指有实法。格鲁派的有些人以单空见为究竟
,故在解释此问题时有点捉襟见肘,他们认为:非法(无实法)不是世俗中的空性,非
非法(有实法)不是胜义中的名言,二者必须用轮番的方式来抉择。但对我们宁玛派而
言,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佛陀所说的法,非法(无实法)之故,远离常有的边;非非
法(有实法)之故,远离断无的边。这即是释迦牟尼佛的究意密意。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c*0
17
搭车问一下,通常情况下,sign on bonus是工资的多少百分比?
avatar
p*1
1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八节课
前面说佛陀、佛法在胜义中不存在,佛陀不存在的原因下面有广说。佛法不存在的原因
昨天也讲了:法与非法都是不可得、不可取,心识语言无法表达,佛法的本质在胜义中
不成立为实有。下面还有一句没有讲完。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佛法在实相中不存在呢?因为一切法皆是无为法,远离分别执著。诸位贤圣的
安立,也只是能证悟无为法的智慧上有差别。”
究竟实相中,实有的法不存在,无实的法也不存在,诸法本性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
法相,这是圣者入定智慧抉择的。《大幻化网》中说:“之所以承认法界一味清净平等
,乃是由圣者的根本慧定所得之故。”同样,一切诸法不存在,没有实相,也是依靠圣
者入定智慧而得出的结论。
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在圣者的根本慧定面前,一切都是无为法,除此以外,
没有一个真正的实相,也没有有无执著;二是在圣者入定的时候,一切都是般若空性,
远离四边戏论。世亲论师说:“圣者入定时,灭除诸散乱,现前如来智智为无为法。”
圣者在入定的时候,灭除一切有为法的散乱执著,无为法的本来智慧现前。反过来说,
如果诸法的本性不是无为法,那必定是有为法,嘎玛拉西拉说,若是有为法,则是刹那
变化、不可靠的。因此,诸法的本性绝对是无为法,否则就会随因缘而有变化,并非诸
法的本来实相。
从所证的空性而言,究竟实相是无为法,没有任何差别。但从能证的智慧来讲,六祖云
:“三乘根基,所接不同,见有深浅,故有差别。”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能证悟的空
性慧也有深浅差别,比如声闻证悟的就比较浅,菩萨证悟的比较深,而佛陀是最究竟、
最圆满的证悟。
总而言之,“差别”是从能证的智慧来讲的,所证的空性不可能有差别,如果有的话,
无为法就变成无常了。
下面讲法布施的福德非常广大,远远胜过财布施,若能受持读诵《金刚经》,其福德无
法衡量。首先讲财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果有人将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
所得福德多吗?”须菩提答言:“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福德的本体是空性,
以空性之故,福德可随因缘而增上,所以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俱舍论释》云:四洲、日月、须弥山、诸欲天、梵天世界为一个
单位,一千个单位称为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二千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
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能被火等同时毁灭,最初形成时也是同时产生,
由一体性而得名。
〖七宝〗:有不同的说法。《法华经》说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
《无量寿经》中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阿弥陀经》则是金、银
、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般若经》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
珊瑚;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大疏》中是金、银、琉璃、水晶、冰珠石、红珍珠、玛
瑙。
很多佛经中讲,若以三宝为对境,用清净心哪怕供养一朵花、一杯水,福德也是相当大
,何况有人以七宝布施,量满三千大千世界,此福德更是不可限量。为什么呢?一方面
是清净心的功德,另一方面,福德若在胜义中实有,其量则能思维,但由于它是空性的
缘故,所以只要因缘具足,依如幻的布施就能产生无量如幻的福德,正如《入行论》所
云:“幻人生幻福。”因此佛陀赞叹福德非常多。
大家要注意的是,《金刚经》每一句中经常要分开二谛作分析,这样才能加强对胜义谛
的认识。如果认为经文的最后才涉及胜义谛,那现在的每一句话就无法解释了。总之,
不管是福德也好、法身也好,我们对任何一个法都不能执著,如此才可了悟真实的空性。
这里的财布施,主要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下面是讲法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陀接着说:“如果有人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一个四句的偈子,并为他人宣说,
此人的福德将胜于上面那个人。”
世人常认为:财布施的福德非常大,法布施可能远不及于此。但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亲口
说道:法布施的福德,远远超胜财布施!其实从财富上讲,我们不要说三千大千世界的
七宝,就算只用一碗七宝布施,现在也是有点困难,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有机
会讲闻《金刚经》,这种福德是不可思议的,远远胜过了上面的财布施,大家理应生起
欢喜心。
〖受持〗:指专心致志地奉行。
〖四句偈〗:本来印度梵文的《金刚经》全部是偈颂,但译成藏文和汉文之后,形式就
变成散文了。所谓“四句偈”,指由四个句子组成的一个偈文,如“一切有为法,如梦
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一个四句偈。
我们受持《金刚经》后,若能为他人开演经义,令彼等也听闻、读诵、修持,即使只有
一个偈颂,也超胜了用七宝布施的福德。《般若八千颂》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
读诵、受持、演说般若法门,其福德胜于财布施。”
可见,法布施的功德特别大。阿难曾问佛陀:“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
”佛陀言:“一人讲法一人听闻,功德最大。”《虚空藏经》中云:“虽说俱胝劫,佛
智亦无量,如是持佛法,福德更无量。”《狮吼经》也说:“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
上供下施,不如浊世时为人演说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大。”此外,《妙法莲华经》、《般
若二万颂》、《慧海请问经》等经典中,也纷纷赞叹了宣讲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的殊
胜功德。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对大乘空性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多劝别人接触这个法门。假如你
周围有人生病了或是遇到了违缘,就应借此机会让他持诵《金刚经》,如此一来,必对
其今生来世有莫大的助益。
为什么受持、传讲《金刚经》的功德如此大呢?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原因何在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依此获得无上正等觉的佛法,皆从这部经而出
生。”
有些居士供养学院一万块钱,几十年后始终念念不忘,一见面就提醒:“我在某年供养
了你们一万块,还记不记得我呀?”甚至有些人供养了一点毛衣、饼干,四五年后还挂
在嘴上,逢人便说。这种供养并未舍离吝啬、执著、傲慢,所以是不清净的供养。但你
们若能持诵《金刚经》并为他人解说,这比供养一万块钱的功德更大。
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经》所诠释的都是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是产生一切诸佛之因
。《般若经》云:“三世诸佛皆依般若空性而现正等觉。”《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偈也
说:“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经典中经常称般若空性为“佛母”,因为
儿子的来源是母亲,同样,诸佛的来源是般若空性。《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正因为菩萨在因地修持了无
二慧空性,最终才得以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佛果。《佛子行》的开篇偈亦云:“利乐之
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佛陀依靠佛法而成就,此佛法即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
诸佛菩萨的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故将般若空性喻为“佛母”。
既然般若空性是三世诸佛之因,那么三世诸佛所弘扬的佛法,也必定是般若空性。否则
,佛的因是般若,法的因是其他的,这是根本说不过去的。
此处直接宣讲了“佛”由般若空性而生,间接宣讲了“法”也是由般若空性而生。所以
,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这样大?因为它是诸佛、佛法的出生处,故受持传讲的功德
不可衡量。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并非实有存在,故非佛法。”
义净的译文是“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词句上虽有差异,但意思方面完
全一致。
“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佛陀的庄严色身、力无畏等圆满功德。从显现上讲,通过
布施等积累福德资粮,可现前佛陀的相好色身、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经云:
“如来之色身,福德资粮身。”但从胜义来讲,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并不是真正了义的
佛法。
第二种理解是:所谓佛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息灭痛苦的妙法甘露。从究竟义来讲
,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世俗中的假象,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真正的佛法远离
一切戏论,是大无为法,六祖曾说:“佛经不是佛法,它是肉眼的境界,故非究竟。佛
法应是慧眼的境界。”
以上通过法布施与财布施的对比,阐述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b*8
19
其实一般不用给他发证明吧,就告诉他这是真实情况就好了。另外一般这个跟HR谈也没
用,直接找hire manager。

HR

【在 w**********0 的大作中提到】
: 周4收到offer,对工资,级别都很满意,但没提sign on bonus,我晚上就发email给HR
: ,列了一些问题,包括有没有
: sign-on bonus。希望周五和他电话联系。周五早上HR打电话过来,说他们一般没有
: sign-on bonus,但如果我有离职
: 有其他损失,他们可以考虑补偿,他还举例说,股票,bonus损失等,并要我把这些损
: 失的证明给他发过去。我马上就把
: 去年的bonus工资单,股票option账号的screen shot给他发过去了。心里还婷美的,觉
: 得这公司真不错。没想到,今天早
: 上check email,看到the hire manager 周五晚上给发来的email,说这个职位取消了
: ,说了一通sorry。是不是觉得我太

avatar
p*1
20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九节课
昨天讲了法布施的功德,今天讲沙门四果必须要证悟空性的道理。
小乘圣果,是沙门四果或沙门八果。“沙门四果”包括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
汉果。“沙门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不来向和不来果,阿
罗汉向和阿罗汉果。所谓“向”,是指没有真实达到果位,但在路途之中,马上就要到
了。“果”则是已经超凡入圣,达到那种境界,获得了真正的果位。
不管得到哪一果,都必须要证悟无相、无住的空性,倘若无法断除实执,则与凡夫没有
任何差别。《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麦彭仁波切在《辨答
日光疏》、《与萨格西的辩论书》等中也说:“声闻缘觉必须要证悟大乘的法无我空性
,若连一分都没有证悟,别说超离三界,就算预流果也无法获得。”
下面对此一一剖析: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
、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预流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预流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预流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入流,但在胜义中根
本没有能入所入,远离了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执著,这才是真正的预流果。”
〖须陀洹〗:亦名预流果,属小乘见道,而非大乘见道。获此果时已入圣位,故称之为
“预圣”;由于它是声闻乘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从断证方面而言,预流果所断
的是三结[ 三结:执五蕴为我的见结、视非道为正道的戒取结、对真谛之义心生怀疑的
疑结。]、112种见惑、欲界一至五品的修惑[ 修惑:依三界九地,修惑共分81品。九地
指欲界、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每一地分别有九品修惑——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所以共有81品。],所证的是现证四谛的十六刹那
。此果包括5个僧伽位,即3个预流向、2个预流胜果。
《现观庄严论》中介绍了“二十僧伽”,它分别摄于沙门四果中——预流果有5种,一
来果有3种,无来果有10种,阿罗汉有2种。“二十僧伽”的问题比较难懂,譬如,预流
果之前有预流向,预流向又分多种;一来果有些生天趣,有些生人趣……这些分析起来
非常复杂,所以格鲁派将其列为“四大难点”之一。以前我将“二十僧伽”列了一个详
细的表格,讲《善解密意疏》时给你们发过,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
在这段经文里,佛陀一会儿说“预流果是入流”,一会儿又说“预流果不是入流”,如
此自相矛盾,令许多初学者摸不着头脑。其实,只要分开二谛,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世俗中,可以假立名相,承认预流果断除三结,远离了凡夫境界,趋入圣者之流。但从
究竟实相而言,得果者、所得之果、得果方式都不存在,没有能依所依之故,对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可能有实有执著,这即是预流果的真实境界。
所以,小乘的登地(预流果)也必须要断除执著,否则没有机会现见真谛。宗喀巴大师
的《六十正理论广释》在引用这句经文时也是这么解释的。
接下来讲一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一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一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一来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一往来,但胜义之中
无去无来,这才是真正的一来果。”
〖斯陀含〗:亦名一来果,是小乘二果。此果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仍有三
品未断,故还要来欲界的人趣或六欲天受生一次,以此得名“一来”。
一来果可分两种,一是极七返,一是家家者。“极七返”指在欲界或色界转生七次,便
可获得涅槃的圣者。“家家者”在两界转生的次数不定,有二生家家、三生家家、不等
生家家等各种分类。按《现观庄严论》的观点,一来果有3个僧伽位,即1个一来向、2
个一来胜果。
虽然在名言当中,一来果圣者还要来欲界投生一次,但在究竟实相中,他已证悟了无我
的般若智慧,远离了我来、我去的分别。《中论》云:“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
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因此,如果证悟了无我空性,就能断除对来去的执著。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w*8
21
楼主不要难过,这不是因为你的问题。
如果那hiring mgr是老印的话,拿着结果就对了!因为这些老臭黑,说话从来不算数,
说不定前一天找到一个黑哥们,就不要我们老中了。。sigh
祝福下一次!
avatar
p*1
22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牟尼佛回答,但有时候恰恰相反,就像这部《金
刚经》,很多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提问,须菩提回答,然后佛作个印证就可以了。大家熟
悉的《心经》也属于这种情况。故而从这部经也能看出,佛经可以是佛陀亲口宣说的,
也可以是佛陀予以印证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阿罗汉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须菩
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就胜义而言,根本不存在实有的阿罗汉。”
〖阿罗汉〗:是小乘的最高果位。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上分结”[ 顺上分结:使众生不
能脱离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包括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三界九
地的81品修惑,已出离轮回,不再转生六道。但观待大乘而言,仍有细微的所知障未断
,因此并不究竟。
阿罗汉,在藏文中是炯巴,直译为胜敌,表示战胜了烦恼敌人。虽然还没有战胜所知障
的敌人,但他完全断尽81品修惑,解脱了轮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叫战胜敌人。六祖的
《金刚经口诀》和江味农的讲义中,将阿罗汉译为无生,名言中也可这么承认,但若参
照原来的意思,译为胜敌可能比较恰当。
小乘中,阿罗汉是最高的果位,但依大乘《妙法莲华经》、《定解宝灯论》等的说法,
他最后一定要回小向大、趋入大乘。现在有些人对大乘、小乘分不清,他们认为阿罗汉
已经获得了无生法忍,境界与八地菩萨等同,更有甚者声称:密宗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
汉果。持此观点的某些人,尽管弘法利生的事业相当广大,但如果自己的闻思不太究竟
,没有看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现观庄严论》等大乘教典,在理解佛法的过程中
,出现一些不符合佛经的说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处,须菩提说阿罗汉肯定没有“我是阿罗汉”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在实相中阿罗
汉灭尽了五蕴,断除了意识分别。小乘如此承认,大乘也这样认为,如《入中论》云:
“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意思是说
,凡夫由于无明障蔽,妄将世俗的显现执为实有,所以叫做“世俗谛”;但在阿罗汉和
佛菩萨面前,已经断除了这部分实执,故一切假立之法唯是“世俗”,而非谛实。因此
,阿罗汉出定后也知道自己是阿罗汉,但相续中却没有谛实的执著。
阿罗汉若有这种执著,会有什么过失呢?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阿罗汉若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
执著。”
如果阿罗汉认为“我”是阿罗汉,就会有我相;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别人是凡夫,便有
了人相;认为三界轮回中很多众生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即是众生相;我这个阿罗汉何时
入灭尽定,融入法界中,则为寿者相。只要有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四种执著便
应运而生。《入中论》说,众生轮回之因即是我执与我所执,假如阿罗汉没有断除这些
,就跟凡夫没有任何差别了,又怎么会是阿罗汉呢?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T*g
23
跟你关系不大,还好没去,接着找
avatar
p*1
24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一节课
前面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要断除执著,阿罗汉也必须如此,若没有断除执著,
则不能称之为阿罗汉。此问题还没有分析完,今天继续讲下去。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是“无恼禅”,玄奘和义净法师译为“无诤住”。《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
、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
破立。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
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
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
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如迦叶
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
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中第一”。
〖第一离欲阿罗汉〗:所谓“离欲”,是指离开一切烦恼。本来阿罗汉都是离开一切烦
恼,但根据小乘的论典,其境界也有高低之别,须菩提在阿罗汉中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在世俗现相上,须菩提对般若空性的领悟最高,每次说出自己的体会,佛陀都赞叹“善
哉、善哉”,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佛为了印证弟子的根基,也曾于大众面前说:“我的
十大弟子中,须菩提是离欲第一、解空第一。”但这也只是名言中的说法而已,真正的
阿罗汉不可能有增上慢,认为“我是人中第一,我很了不起”。
下面从胜义中分析阿罗汉的境界: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
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说:“尽管佛陀说我是离欲第一阿罗汉,但实相中我根本没有这种执著,如果我
有这种执著,自认为已得阿罗汉道,那佛陀根本不会说我是离欲第一、喜寂静者。正因
为证悟了实相,无有所行,佛陀才称我为喜寂静者。”
阿罗汉虽有各种显现,但已断尽我与我所的实执。就像大乘菩萨一样,《宝性论》中说
,在众生面可以显现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但他的真实境界中,并无有凡夫的丝毫执著
。大家若能通达缘起性空,就会知道一切法根本不矛盾,不但不矛盾,且其中颇有甚深
意味。
〖乐阿兰那行者〗:“乐”是喜欢,“阿兰那”是寂静,“乐阿兰那行者”是喜寂静者
。此处的寂静,指身口意寂静、调伏烦恼,这一点只有阿罗汉才做得到。最殊胜的阿罗
汉,就是最寂静者。我们凡夫不是寂静者,而是愦闹者、散乱者,身口意三门整天为了
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
只有远离了能所执著,才可证悟阿罗汉果,成为最寂静者。《定解宝灯论》讲义中就曾
引用过七个教证、三个理证,说明阿罗汉必须要证悟法无我。其实用《金刚经》的教证
也可证明:阿罗汉若没有证悟法无我,而仅仅证悟了人无我,就会堕入一个边,故对缘
起性空必须有所了悟。
在胜义中,须菩提并没有执著自己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但名言中佛陀的确如此赞叹,
这就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缘起之理。《七十空性论》中云:“以此一切法,皆
是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缘起之理,唯有佛陀方能彻底了知,世间人则
很难通达。但若不懂这个道理,纵然你是名声盖世的大法师,解释佛经也有一定的困难
。龙猛菩萨在《出世论》中说:“戏论说众苦,自生及他生,俱生无因生,佛说是缘起
。”依靠分别念承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戏论者,由于尚未通达诸法实相,难
免会遭受种种痛苦,而佛陀所说的缘起生,才是一切万法的真相,是宇宙唯一的真理。
缘起性空之理非常重要。假如通达了这一点,就会明白须菩提在实相中没有任何执著,
但在如梦如幻的现相中,可以称之为离欲第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 10 ]
发信人: putixin1 (菩提心1),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5 06:56:55 2013, 美东)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牟尼佛回答,但有时候恰恰相反,就像这部《金
刚经》,很多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提问,须菩提回答,然后佛作个印证就可以了。大家熟
悉的《心经》也属于这种情况。故而从这部经也能看出,佛经可以是佛陀亲口宣说的,
也可以是佛陀予以印证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阿罗汉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须菩
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就胜义而言,根本不存在实有的阿罗汉。”
〖阿罗汉〗:是小乘的最高果位。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上分结”[ 顺上分结:使众生不
能脱离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包括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三界九
地的81品修惑,已出离轮回,不再转生六道。但观待大乘而言,仍有细微的所知障未断
,因此并不究竟。
阿罗汉,在藏文中是炯巴,直译为胜敌,表示战胜了烦恼敌人。虽然还没有战胜所知障
的敌人,但他完全断尽81品修惑,解脱了轮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叫战胜敌人。六祖的
《金刚经口诀》和江味农的讲义中,将阿罗汉译为无生,名言中也可这么承认,但若参
照原来的意思,译为胜敌可能比较恰当。
小乘中,阿罗汉是最高的果位,但依大乘《妙法莲华经》、《定解宝灯论》等的说法,
他最后一定要回小向大、趋入大乘。现在有些人对大乘、小乘分不清,他们认为阿罗汉
已经获得了无生法忍,境界与八地菩萨等同,更有甚者声称:密宗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
汉果。持此观点的某些人,尽管弘法利生的事业相当广大,但如果自己的闻思不太究竟
,没有看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现观庄严论》等大乘教典,在理解佛法的过程中
,出现一些不符合佛经的说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处,须菩提说阿罗汉肯定没有“我是阿罗汉”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在实相中阿罗
汉灭尽了五蕴,断除了意识分别。小乘如此承认,大乘也这样认为,如《入中论》云:
“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意思是说
,凡夫由于无明障蔽,妄将世俗的显现执为实有,所以叫做“世俗谛”;但在阿罗汉和
佛菩萨面前,已经断除了这部分实执,故一切假立之法唯是“世俗”,而非谛实。因此
,阿罗汉出定后也知道自己是阿罗汉,但相续中却没有谛实的执著。
阿罗汉若有这种执著,会有什么过失呢?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阿罗汉若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
执著。”
如果阿罗汉认为“我”是阿罗汉,就会有我相;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别人是凡夫,便有
了人相;认为三界轮回中很多众生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即是众生相;我这个阿罗汉何时
入灭尽定,融入法界中,则为寿者相。只要有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四种执著便
应运而生。《入中论》说,众生轮回之因即是我执与我所执,假如阿罗汉没有断除这些
,就跟凡夫没有任何差别了,又怎么会是阿罗汉呢?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r*n
25
这都能扯到老印头上

【在 w**********8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主不要难过,这不是因为你的问题。
: 如果那hiring mgr是老印的话,拿着结果就对了!因为这些老臭黑,说话从来不算数,
: 说不定前一天找到一个黑哥们,就不要我们老中了。。sigh
: 祝福下一次!

avatar
p*1
2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二节课
以上讲了四圣者都要断除对果位的执著,接着讲往昔佛陀的授记、器世界、有情世界三
方面也无实有。
先讲第一个问题——佛陀的授记无实有: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告诉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往昔在燃灯佛前,是否得到过授记,是否真实有
所得之法?”须菩提说:“名言中虽可如是承认,但依胜义谛观察,如来在燃灯佛前并
未得到任何法。”
看来须菩提什么都说“不”,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当然,胜义中须菩提说得非常对,但
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也曾得过法。《贤劫经》中说,在91劫前,释迦牟尼佛是法云童子时
,在燃灯佛面前得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单而言,指对缘起空性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从此不再对空性法门生邪见。],获得八地菩萨的果位,然后燃灯佛给他授记:“在91
劫后的贤劫,你将于娑婆世界成佛(第四佛),号释迦牟尼。”所以,名言中释迦牟尼
佛确实得过授记,并在燃灯佛面前得过法,获得无生法忍。
但胜义中,这一切是不存在的。嘎玛拉西拉讲过:“没有所得之法,没有能得之人,也
没有获得之相,能所本来就是大空性。”世亲论师说:“获得法是一种分别念,理应值
得舍弃。”其他经典中讲:“菩萨若有已得授记的念头,这不是真正的授记,而是魔的
授记。”法王如意宝也常告诫我们:“假如认为得到本尊授记,从此不用精进也肯定会
成就。有了这样的傲慢和执著,就不是真正的授记。”六祖大师认为,佛法广大无边,
犹如太阳光般周遍一切,没有能得所得,故无有任何可得。六祖的解释跟前面的略有不
同,但究竟意义没什么差别。
总之,从胜义上讲,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没得过授记和法,但名言中必须要承认得过
,不然许多经典中的公案讲不通。因此,学《金刚经》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名言谛!
第二个问题——器世界无实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真实庄严刹土?”“没有,世尊。什么缘故呢?
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非胜义中的庄严,而是名言中的庄严。”
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都要建立庄严自己的刹土。如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下五百大愿,将
来要住持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当法藏比丘时发过四十八愿,将来住持极乐世界;药师佛
也曾发了十二大愿,将来住持琉璃世界。依《现观庄严论》的观点,清净三地(八至十
地)时,专门要修持清净刹土。故从名言来说,菩萨必须要庄严自己的刹土。
现在有些道友也是如此,一边在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联系外面的居士和大和尚,希望
自己以后有个道场,不然回去没有弘法利生的地方。同样的道理,菩萨将来成佛时,也
需要有一个刹土,否则度化众生的誓愿不一定实现。因此,名言中这一切都成立。
但须菩提回答是从胜义来讲的。因为菩萨庄严刹土,从实相上而言,能庄严的没有,所
庄严的也没有,庄严的形象也不存在。如果真实存在,必定是以微尘的方式或器世界的
方式,但这样的器世界或这样的微尘,用胜义智慧来观察,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显
宗了义经典《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名言中只要心清净,一切的显现必
清净,在具髻梵天的眼里,娑婆世界也全是清净刹土。但若进一步观察,胜义中刹土并
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都是自性清净而现前的。禅宗有这么一句话:“心的本性是清净
道场,除了心清净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净土。”《广幻化网续》云:“若无知性自证慧
,佛刹亦见恶趣处;若证胜乘等性义,恶趣亦见密严刹。”
总之,了义经典中的究竟意趣,就是心清净则刹土清净,此外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琉璃世
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这些世界在名言的观现世量面前虽可成立,但实相中庄严
刹土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即非庄严”的含义。
那么,“是名庄严”是什么意思呢?从名言来说,这些刹土应该是有的。比如在梦境中
,自己去一个花园里享受快乐,这是可以承认的。因此,名言中庄严刹土,是梦幻般的
存在——菩萨以如幻的发心,庄严如幻的刹土,最后现前如幻的果位,度化如幻的众生
,这都是合理的。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清净心:一切诸法在
名言中是五佛和五佛母的本性,烦恼即菩提;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无有四边八戏。
],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
净心。”
六祖证悟的就是后面几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前五祖让大家唯一念修《金刚经
》,若实在念不来,只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可以代表《金刚经》。因为这句话的意
思是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度,智慧度包括了所有的般若经,而般若经又统摄在一句“摩诃
般若波罗蜜”中。所以现在汉传佛教仍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一些老年人不识字,净土宗
的就念“阿弥陀佛”,禅宗的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菩萨应当发清净心,不要对外境的色法生心,分别“这是白色红色”、“那是长方形
三角形”,因为这些全部属于执著。同样,对声香触法生心也是执著,理当一并断除。
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现观庄严论》中所说,远离一切所缘和能缘。
以前六祖大师依此而证悟,因为这里面有中观最殊胜的要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应
无所住”是讲空性方面,万法没有能缘所缘,跟虚空和石女儿无有差别,故应对其断除
实执。“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智慧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入中论》中
说诸法都是空性,空性中却可以显现。所以,此处抉择了中观最究竟的密要——现空无
二。空性方面来讲,与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观点一致;显现方面来讲,与弥勒菩萨
《宝性论》的道理无别。心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智慧的妙用不灭,这就是究竟实相。
因此,按照我的理解,“应无所住”是大空性,“而生其心”是大光明;用大圆满来解
释,“应无所住”是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任运自成;就显宗而言,“应无所住”
是第二转法轮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转法轮的密意。这样的一句话,完全能让人
证悟心的本性。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在印证时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
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如此殊胜的金刚语,大家应该好好祈祷。尤其是对《金刚经》有大信心的人,通过这次
学习,若能精通其甚深含义,临死前应该有证悟的机会。
第三个问题——有情世界无实有[ 以上三个问题的次第关系是:在名言中,佛陀先得到
授记(授记),然后将来住持清净刹土(器世界),度化无量众生(有情世界)。]: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若一个人[ 分析有情世界时,“人”只不过是一种
代表而已。]的身体犹如须弥山[ 按《俱舍论》的观点,须弥山高十六万由旬,相当于
1068800公里。],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胜义中诸法
皆空,不是身体就是最大的身体。”
须菩提答得很好!众生的身体依靠蕴聚而成,乃至蝼蚁以上、须弥山以下,每个众生都
有不同的身体。假使有的身体像须弥山那样大,比如阿修罗王罗睺罗,身体正好与须弥
山大小相同。这种身体在名言中虽然大,但在胜义中,一切诸法皆是空性,根本无有大
小的差别。
佛陀之所以这样提问,主要是为了破除加古巴外道的实执。他们认为整个器情世界的创
造者是一位大尊主,他的身体极为庞大,且坚固不变、永恒存在。在名言中,若真有人
的身体是这样,那确实很大,但实际这是不存在的,身体是一种色蕴,仔细去观察时,
所谓的“大”是没有的。
现在世界上最高的是一个黑人,有三米多高,尽管他非常高大,但须菩提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没有固定的形体,才是真正的大身。乐行法师在《
金刚经释要》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入行论》也抉择身体
为空性,胜义中连一个微尘也没有,最后得出结论:“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
真正有智慧的人,决不贪恋梦幻般的身体,毕竟梦中的身体再高大,也不过是迷乱的显
现。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色达佛塔那里,曾见过三四层楼那么高的圣尊,但就实相而言
,这只是如梦的身体,而是不是真实的身体,因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均无有真实,正
如《龙王请问经》所云:“何法缘生则不生,诸法不生皆空性。”同样,众生的身体也
是因缘所生,故必定是空性。
佛陀最究竟的观点,就是身体无有大小,在胜义中都是空性。世亲论师说:“依靠名言
谛,如梦的身体是承认的,但依靠胜义谛,身体连微尘许也不存在。”
因此,大家务必要分开二谛。我们没有观察时,身体也有,刹土也有,好像什么都有,
但真正通过观察,万法完全是无实空性。若分析一个人的身体不存在,就能推出三界轮
回所有众生的身体都不存在,身体不存在的话,依靠身体而产生的做饭、走路等行为哪
里会有?所以,待会儿你们回去不用做饭了,因为没有身体之故。(众笑)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27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三节课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
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
德,胜前福德。”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所有沙子数量那么多的恒河,这些河中所有的
沙子多不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仅仅是恒河沙数的这些恒河,就已多得
无可计数,何况所有河中的沙子数量,更是令人无法想象。”
“须菩提,我今天以真实的语言来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满恒河沙数三
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所得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持诵《金刚经》,乃至受持四句偈,并为他人宣说,其功德远远
超过了前面的福德。”
〖恒河〗:在佛经中经常出现,它是亚洲的大河流之一,上游在西藏,其源头是一座形
似大象的山,股股清流从象口中吐出,中途汇集百川,经过印度、孟加拉国进入印度洋
。印度的声明学家认为喝恒河水可以开启智慧,裸形外道认为在恒河里沐浴能清净罪障
。原先我和法王去印度时,也看了恒河,恒河的沙子跟海边的沙子没多大差别,有些地
方沙子特别多,有些地方看不见沙,河中有裸形外道天天在沐浴。
关于恒河,词藻学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梵天派一位天女来到人间,她不好意思以美女
的形象出现,于是以一条河流的方式,从匝贺仙人的头发里出来的。所以词藻学常将恒
河称为“梵天美女”或者“天河”。《般若十万颂》中也提到了恒河,中云:“所有江
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五波罗蜜多亦如是,若以智慧波罗
蜜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位也。”
藏传佛教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叫炯尼夏智,大概是13世纪的人,他说佛经中的恒河沙有两
种解释方法,一是恒河岸边的沙子,一是泛指大海边的沙子。不管怎么说,以遍满恒河
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功德是无法想象的。不要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
,纵然以低劣的财物进行布施,也有很大功德。《宝鬘论》中说:“施乞微劣物,后世
获百倍。”给乞丐一点微不足道的财物,后世也能获得百倍的功德。所以,只要相信佛
语的人,都知道财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
但与持诵《金刚经》的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功德就不值一提了,佛经中处处都讲了这
个道理。因为法布施涉及的是智慧度,它是遣除众生无明黑暗的根本因,而财布施只能
让众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即生中吃得饱、穿得暖,无法断掉生生世世的无明。然而,现
在的世间人非常颠倒,对财布施相当重视,对法布施却不屑一顾。
世亲论师把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归纳为四方面:一、获得广大福德;二、能行难做之
事[ 将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作布施,凡夫根本办不到,而念一遍《金刚经》,凡夫能
够做得到,且福德超胜于彼。];三、诸天恭敬;四、等同佛身。后两个功德明天再讲
,先宣说前两个功德。
持诵《金刚经》有广大福德,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致。什么缘起力呢?因为这是佛
陀的教言,若能依教奉行,做小小的善事也会得到极大的利益。《地藏经》中云:“未
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
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佛陀种性经》中也说:“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念《金刚经》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但所得的功德无法衡量,大家应对此坚信不疑,
这确实是佛的金刚语。
唐朝有个人生平念诵《金刚经》,后来得了麻风病,无人敢去照顾,家人不得不把他送
到寂静的山里,任其自生自灭。他在那里坐以待毙,看着身体一块一块糜烂,内心特别
痛苦。有一天,森林里来只老虎,他特别害怕,忽然想起《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便闭
起眼睛一直念。老虎走到他跟前,用舌头舔他的伤口,他更加害怕,颤抖不已。过了一
会儿,老虎走了,他睁眼一看,伤口完全痊愈了。还有,明朝有个人叫广彻,他持诵《
金刚经》而获得了王位。因此,《金刚经》的功德不可小觑,即使只念四句偈,也能遣
除无量痛苦、获得无量福德。佛陀的金刚语无有欺惑,它并不是一种传说,我们若能一
心持诵,最终必可获得菩提果位。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Y*u
28

补充材料: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
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
。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
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
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
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
。皆令得入无余涅槃。云多沦坠。一作堕阿鼻也。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
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瞋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
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
自智。何曾度众生。只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不达无为之理。我
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现菩提。生死涅槃本
平等。何灭度之有。
众生佛性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
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
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己。恶
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
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途苦。愿生诸天。是众
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也。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注解"

【在 p******1 的大作中提到】
: 索达吉堪布 传讲
: 第十三节课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
: 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
: 德,胜前福德。”
: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所有沙子数量那么多的恒河,这些河中所有的

avatar
P*S
29
第十四节课
受持、念诵、撰写《金刚经》有什么功德呢?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
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
法。”
佛告诉须菩提:“无论是谁,若能随时随地宣讲这部经,就算只有四句偈,此处也是一
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的供养境,他们会像对佛塔寺庙一样恭敬。何况有人全部读诵
受持《金刚经》,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须菩提,此人能成就最无上的稀有之法。”
此处的字面意思比较简单,稍有智慧的人都会懂,但若没有对内容进一步分析,不太精
通经论的人经常会生一些怀疑:“为什么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如同有佛住世?”“
念诵之人为何同佛塔寺庙一样值得恭敬?”因此,依靠佛经论典的教证分析很有必要,
倘若真正明白了这一点,这就是闻思《金刚经》的收获。
这里,佛陀给须菩提讲了此经的殊胜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按照鸠摩罗什的本意和汉
地许多法师的解释,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凡是宣说这部经典,乃至
四句偈以上,其所在之处是一切天龙夜叉供养的对境,犹如佛塔。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个人宣讲《金刚经》,他所在的地方是供养境,或者他这个
人是供养境,众生应视之为佛塔般恭敬。
此处的“随说是经”,意思只能理解为宣讲,而无法包括念诵,给人的感觉是,念诵《
金刚经》的人好像没有这种功德。但在藏文当中,就有“念诵”这个字眼,即无论是自
己念诵,还是为别人宣说,只要是四句偈以上,该处已成了真正的佛塔寺庙,诸天人理
应恭敬。所以,我觉得藏文的意思比较广一点。
为什么会有如此功德呢?一、《金刚经》诠释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二、释迦牟尼佛在《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
,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末法时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应世,既然如此,《金刚经
》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如果对其恭敬,必定会获得加持。三、持诵《金刚经》的人与佛
身无别,《大乘密严经》中说:“谁能持诵或携带此经,五无间罪也能净除,此人实乃
真正之佛塔。”四、持诵般若经的人,是佛所派来的使者,在做如来的事业,如《妙法
莲华经》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
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因此,噶当派的一位尊者曾说:“一个人的
家里若有般若经、佛塔、佛像,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刚经》之处,诸天护法也会竭力护持。唐朝末年有个人,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
遂以欢喜心在地上抄写《金刚经》。年深日久,字迹已消失不现,但天人日夜守护该地
,每当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湿,唯有此地是干干的一片,乡民经常到这里避雨
。后来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写过《金刚经》,故有天人保护不为
雨淋,若无知践踏经文有极大过失,于是劝乡民不可到此躲雨。
不仅书写《金刚经》的功德很大,将其带在身上也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唐朝有个人常把
《金刚经》装在口袋里,魔众准备危害他时,往往是无计可施。有一次怨敌向他射箭,
虽然射中了心间,却并未穿入受伤。
当然,这些功德光是口头上讲,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过各种教证来说明,才会知
道《金刚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而且,大家念诵经文时,肯定都会忆念佛陀,一旦
忆念的话,佛陀就会住于你面前,《三摩地王经》云:“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
彼前。”
〖受持读诵〗: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比较相合,即“受持[ 受持
:汉地有些讲义把“受”和“持”分开讲,受是完全领悟,持是经常忆念。]、读诵、
究竟通利[ 究竟通利:圆满精通了《金刚经》的所有道理。],及广为他宣说、开示、
如理作意”,而义净只提到了“读诵”。
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较全面。若有人讽诵、受持、书写《金刚经》四句偈,功德自是无
法言说,但如果能通达整个经义并如理作意,功德就更不待言了。之所以这样说,憨山
大师在《金刚决疑》中道出了原由:“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
说无二故也。”
鉴于此,古来汉地大德对《金刚经》特别重视,尤其是大颠禅师,一生中曾抄写1500遍
《金刚经》,30遍《法华经》。要是叫我写的话,不要说1500遍,就是150遍也有点困
难。因此,人的精进心确实有天壤之别。
受持四句偈有这么大的功德,精通完整的《金刚经》,定能成就最无上之法——获得如
来果位,正如火中生莲一样稀有难得。而且,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实则为佛陀所在之处
,一方面是末法时佛现文字相,另一方面《般若经》中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
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所以天人会时时予以保护
,不会受到邪魔外道的侵扰。即使有魔众危害你,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金刚经》,彼
等必定不敢近前作害。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因为《金刚经》是一切诸佛的秘诀,哪里有此经典,哪里就如同有佛住世,有尊重佛
弟子的高僧大德驻锡。”
藏文中译为“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即为有上师”。意思是说,般若所在之处
,佛陀在那里,所有为众生指路的善知识也在那里,此乃佛的真正道场。
按照汉文的解释方法:般若所在之处,佛即在那里,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也在那里。
或者说,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在那里,诸天非人也会尊重佛的弟子。
avatar
P*S
30
第十五节课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须菩提请问佛:“世尊,这部经取什么名字?我们应如何信受奉持?”佛说:“
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尔等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
,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
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
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
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
完全忠于现场记录,将佛陀和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汇录成文,并没有考虑顺序排列。
当然,每个问题都有甚深的密意,譬如对执著身体的人,佛就问“须弥山般的身体大不
大”,进而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对世界有实执的人,佛陀问“世界是不是很广大”,打
破其实有执著。所以,这些并不是无的放矢。
前面已讲了该经的功德非常大,所以,须菩提就问佛此经叫什么名字[ 之所以要取名字
,炯尼夏智大师说,是为了与外道的论典区分开。],以后依靠什么样的名字来研究、
学习、修持?佛陀在回答时,每一字都有不共的意义,而不是随便信口开河。我们凡夫
说话大多肆无忌惮,小乘阿罗汉在出定时,偶尔也有不如法的言语,甚至还会哈哈大笑
。而佛陀不是这样,他的字字句句皆有密意,完全相合于听者的根基。
佛陀是怎么回答的呢?“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以后书写也好,读诵也
好,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所谓“金刚”,是指能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般若”
是智慧,《六祖坛经》说:“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至于“波罗蜜”,《六祖坛经》
说:“此是西国语(梵语),唐言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译为智慧到彼岸。这有两种解释方法:1、从道智慧而言,指我们
正在趋往佛陀的智慧;2、从果智慧来讲,指已经真正获得了佛陀的智慧。
般若的种类分为三种或四种。《现观庄严论释》中,分文字般若、自性般若、道般若、
果般若四种;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根据陈那论师的“智慧即无二,道文亦立名[ 按萨迦派
的观点,佛地智慧——果般若是最究竟的般若,道般若和文字般若虽然并不究竟,只是
相似的般若,但也可称之为般若。]”,将般若分为文字般若、道般若、果般若三种。
最究竟的彼岸,就是果般若,也即佛陀的智慧,《金刚经》主要宣说的就是这个。因此
,以后大家讽诵、书写、如理作意等时,都应按这种意思来观想。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蜜,只
是名言中叫般若波罗蜜。”
三世诸佛在经中都讲到了“般若波罗蜜”,但佛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只能暂时引导
众生。如世界上的邪门外道及不信佛教之人,根本不愿听般若法门;有一部分内道徒虽
有缘听闻,但对空性有极大的恐惧心;还有些人尽管在修般若空性,但由于善根没有成
熟,无法体悟其意境。为了帮助这部分众生,佛陀才在很多经典中大篇幅讲般若波罗蜜。
然而,这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的显现,若真正来衡量,般若波罗蜜也是空性,无有任何
法相,如《华严经》云:“本性清净,无染无乱。”在胜义当中,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
罗蜜,根本没有“到达彼岸”与“未到达彼岸”的分别。但在名言当中,缘起显现不灭
,故可叫般若波罗蜜。
佛对一切法都是这样讲的,这有什么必要呢?就是让所有众生证悟空性,获得般若波罗
蜜的境界。当然,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现空无二的,即使佛陀在成道以后,也
不是什么都不做,仍要显示转法轮、涅槃等行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来有没有所说之法?”须菩提答言:“世尊,如
来从未说过任何法。”
前面已经分析过如来无有所说之法,但此处再次提出来,是因为这里正在讲般若空性,
与佛的第二转无相法轮关系密切,既然万法都是空性,那么揭示空性的第二转法轮是否
也不存在呢?对此,须菩提完全通达了佛的密意,知道名言中虽然显现转法轮,但在胜
义实相中,如来从成佛至涅槃没有说过一字一句。如经云:“我已成如来,未说一字法
。”《维摩诘经》亦言:“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
因此,从实相而言,如来所说的法,没有任何相状,也没有任何所缘,若去妄加执著,
则非究竟。但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佛陀可以应机施教,开设不同的法门,这在名
言中是承认的。
佛又以微尘和世界之间的差别,来抉择诸法空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非
常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你应该知道,如来已经说过,所有微尘不是真正的微
尘,不是微尘就是微尘。”
不懂胜义谛和名言谛的人,可能觉得有点难懂:“佛到底在说什么?不是微尘就是微尘
,这不自相矛盾吗?”就像有些人不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他们觉得两个
相违的事物不可能共存。但若如实通达了缘起法,这些就不成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名言中可以承认一个泥团有无数微尘,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更是多得不
可计数。这里须菩提显得有点笨,好像不明白佛的密意,竟然说特别特别多,似乎对微
尘特别执著。佛陀看他对微尘的执著非常严重,便开始抉择微尘为空性,当时佛是这样
说的:“尽管显现上微尘特别多,但从胜义上观察,这些微尘并不是微尘。”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学《入行论·智慧品》时也观察过,无论是无分微尘、有分微尘
都非实有。若是无分微尘,它在组成粗尘时,若有东方的方所,必然有东方的一分,无
分微尘如果有分,又怎么是无有任何方分的极微呢?《四百论》云:“微若有东方,必
有东方分,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而若是有分微尘,则可继续分割下去,不可能
成立为实有不变。这样一观察,认为佛像上有灰尘、衣服上很脏,胜义中都是不成立的。
如果微尘实有存在,怎么观察都会破不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尽管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
前,微尘是有,乃至能所尚未消于法界时,它落到我们眼里还是很麻烦,但真正观察起
来,这些微尘不是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所谓的世界,也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世界就是世界。”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起外此而别,非有世界耶?
”三千大千世界是以迷乱因缘而形成的,如果详细观察,怎么会有一个成实的世界呢?
《普贤行愿品》也说:“一尘中有尘数刹。”假如不可计数的刹土真实存在,怎么可能
全部聚集在一个小小的微尘上面?故而,在迷乱的众生面前可以显现世界上有六十多亿
人口,每天通过听新闻、看报纸了解各国状况,再深入一点,还有外星球世界的存在,
但从胜义来观察,这些世界是不成立的。
因此,这部《金刚经》的含义深不可测,每个问题都要有两方面的对比:名言显现中是
无欺存在,而胜义观察时却如梦幻般丝毫无有。大家务必要懂这一点!
avatar
l*u
31
挺不错的
不过这讲经的老师似乎烙下心病了, 挺正能量的关头就要评论一下'小乘'调整士气。
。。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十五节课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 尔时,须菩提请问佛:“世尊,这部经取什么名字?我们应如何信受奉持?”佛说:“
: 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尔等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
: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
: ,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
: 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
: 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
: 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

avatar
C*r
32
这个帖不错,有没有可以下载了,放到手机上慢慢看,LOL。
avatar
C*r
33
这个帖不错,有没有可以下载了,放到手机上慢慢看,LOL。
avatar
N*n
34
这是真的吗?上个照片吧。
【大作中提到: 】
现在世界上最高的是一个黑人,有三米多高,尽管他非常高大,但须菩提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没有固定的形体,才是真正的大身。乐行法师在《
金刚经释要》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入行论》也抉择身体
为空性,胜义中连一个微尘也没有,最后得出结论:“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
avatar
p*1
35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六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能否以三十二相见到真正的如来?”须菩提答道:“不
能,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以胜义理
来观察时,并不是如来的真相,只是名为如来的三十二相。”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杂染,现见的对境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凡夫只能看到不清净
的五蕴,而菩萨所见的,则是清净的圣者法相。所以有些人对如来的身相有一定的执著
,认为轮回是不清净的,而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具
足功德,理应值得希求。(三十二相,《大智度论》、《现观庄严论》及麦彭仁波切的
《智者入门》中讲得非常清楚,我讲《中观宝鬘论》时也介绍过,故没必要一一解说。
佛的“十力”,《入中论》解释得比较详细。“十八不共法”,在《智者入门》中讲得
很清楚。)
这种想法在名言清净量面前,也是合理的,名言中确实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比如外
道本师见释迦牟尼佛具足十八种丑相,而迦叶尊者见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在
名言中,心清净的人见佛相好圆满,心不清净者只能见到各种丑相。(其实,佛陀于多
生累劫中修集福德,感得肉髻、白毫等殊胜的身相,丑相在佛身上根本没有。)
现在很多人认为:佛的相好庄严最了义,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了,三十二相永远也不会空
。这种执著是不究竟的。从胜义的角度说,这种清净量并不应理。为了遮破此种观点,
佛问须菩提,能不能以相好圆满的色身见到如来的本体?须菩提不是一般的根基,他已
证悟了佛和众生的本性,所以回答说以相好见佛不合理。下面也会讲到“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十二相是色身的功德[ 色身分为报身、化身,释迦牟尼佛是殊
胜化身,具足三十二相。],《般若八千颂》云:“得色身者并非善逝,得法身者乃为
善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
即是法身。”因此,以三十二相无法见如来,三十二相只是在菩萨和凡夫面前显现的一
种梦幻,了义佛经中并不承认实有,究竟的色身就是法身,法身没有任何相好。如《华
严经》中说:“诸佛法身不思议,无形无色无影像。”
总之,在名言上,诸佛菩萨具足三十二相,诚如《普贤行愿品》云:“不久当如普贤菩
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但在胜义当中,色身的本性就是法身,
根本没有什么相。有些人在讲义中把法身与色身分开来讲,这样不太合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
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
人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以上,并为他人解说,此功德较前更为殊胜。”
前面提过两次“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这里是说“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
施”。前者是财布施,后者是极大布施(布施身体),功德都是无法想象,但与法布施
比起来却望尘莫及。这一方面可说明法布施的殊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受持《金刚经》
的功德。
《贤愚经》中记载,往昔世尊转生为月光国王时乐善好施,一婆罗门闻名而至,告诉他
:“布施外物的功德不是最大,极大布施才会令功德圆满,你应将身体布施给我。”后
来月光菩萨在鹿野苑的树下施身时说:“我之身体于此树下已布施过九百九十九次,加
今此一回,正好一千。”可见,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苦行圆满布
施度。
本来,布施身体的功德极大,但佛陀在此说即使布施恒河沙数的身体,也不及受持《金
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对此,藏地大德炯尼夏智是这样理解的:“受持四句偈,并不
是三心二意随便念一念,而是通达最甚深了义的经义,然后再给别人宣讲,才有如是大
的功德。”这种解释比较合理。受持有形象上的受持、真实受持两种,形象上的受持,
是表面拿着经文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里却胡思乱想、怀疑重重。这与别
人千百万劫布施身体比起来,功德超胜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完全通达了经文内容,并
将之传给别人,才能达到此处的要求。
六祖说:“一心念诵《金刚经》,能断除我执、断除妄想。”只有专心致志念《金刚经
》,并对经义产生定解,方可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以及各种各样的妄想,言下成佛。
故而,如此念诵《金刚经》,才比舍弃身体的功德大,这也与炯尼夏智的观点不谋而合。
世尊之所以这样讲,只是为了引发众生的意乐,使其趋入《金刚经》。譬如对一点都不
了解佛法的人,为了印证他的根基,可跟他说读一遍《金刚经》有如是大的功德,等他
稍微有所了解,再进一步说心散乱不行,应当精通经义、如理作意。否则,有些人什么
善法都不做,马马虎虎念一遍《金刚经》就完事了。
〖受持〗:“受”是领受经的意义,“持”是执持其中内容。光是口头上念念,功德不
大,我们必须要究竟通达经义。
在藏文中,此处是“受持、通达、缮写、如理作意”。尤其如理作意十分重要,现在汉
地念《金刚经》的人很多,如理作意的却相当少,若自己连意思都不懂,怎么谈得上受
持呢?《金刚经》的功德非常大,但只是有口无心地念,而没有明白其中内涵,也不一
定获得如是功德。因此,大家要通过教理来通达它的本意。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36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七节课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昨天讲了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不如念《金刚经》一偈的功德大。此时,须菩提听
到这部经的殊胜功德,深深地了解此经密意,生起极大欢喜心,悲泪俱下,陈白佛言:
“稀有,世尊。”
〖涕泪〗:是从空性方面而言的。须菩提确实体会到这部经殊胜无比,当佛宣说其了义
功德之后,他从心坎深处激动不已,《入中论》说:“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
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可见,须菩提是空性法门的法器,佛陀见到
须菩提热泪盈盈,已经流出眼泪了,可以给他宣讲空性了!
〖悲泣〗:是从大悲方面来讲的。须菩提了知空性法门相当殊胜,但三界轮回中的许多
众生无缘得闻,于是生起无比的大悲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就像佛经中所说:“大
悲心是一切菩萨之根本,大悲心是一切智慧之母。”
〖稀有〗:藏文中有两个“稀有”,唐玄奘译的是“甚奇稀有,世尊!最极稀有,善逝
!”也是用了两次感叹。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以前没有听过《金刚经》,现在知道它
的功德这么大,也快要流泪了。
须菩提为什么赞叹“稀有”呢?因为依靠这样的空性,在凡夫相续中可以种下善根,遣
除一切迷乱,斩断生死轮回,而一般的法门根本不具备这种功德。
《金刚经》的功德甚深稀有,但仍有无量众生根本没有听过,甚至还诽谤《金刚经》、
烧毁《金刚经》,所以我们很多人听了以后,就流出了空性和大悲的泪水。好!我不能
再讲了,你们很多人都哭了。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佛陀您宣讲如此甚深的《金刚经》,我从获得慧眼以来,没有听过这么殊胜的经典。”
须菩提是大阿罗汉,从预流果开始,就已经获得了慧眼。肉眼只能见色法,而慧眼什么
都能看得到,可以见到众生的心,也能听到一切声音。
当然,作为小乘阿罗汉,不可能完全通达空性,智慧肯定与大乘菩萨有极大差别。佛经
中说:“声闻所证空性,犹如蹄迹之水;菩萨所证空性,犹如大海之水。”由此可知,
声闻阿罗汉虽然证悟了空性,但境界并不是特别高。嘎玛拉西拉说:“从这句话也能推
出,声闻缘觉还没有通达最甚深、最究竟的空性。”
《金刚经》能断除疑惑及有无执著,揭示一切法相不存在的真理,而且功德也非常大,
如此殊胜之法,在小乘经典中根本找不到,须菩提也可能是第一次听,因此觉得非常稀
有。
我对《金刚经》十分有信心,但一直没时间专门研究,现在趁给大家宣讲,也看了很多
《金刚经》的功德文,讲了一些《金刚经》的甚深意义,确实感觉此经非同寻常,在汉
地弘扬《金刚经》的法师非常了不起,听受、持诵《金刚经》的信士也非常了不起。以
前有人持诵《金刚经》时,我总觉得“可以可以”,但没有注意它的功德大不大。现在
对我来讲,可以说从来到人间,第一次看见这么殊胜的显宗经典。
当然,密宗的方便方法更加不可思议,与《金刚经》比起来确实远远超胜。从无垢光尊
者的教言中也可了知,只要将“系解脱”带在身上,不用思维也能获得解脱。但从显宗
的经典来讲,《金刚经》是非常了不起的!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若有人将来听闻《金刚经》,生起清净的信心,同时也产生证悟的境界,当知
此人的证悟并非一般,而是成就了世间上第一稀有的功德。”
我们成办世间的琐事或得到一些名闻利养,并不算是特别稀有,因为很多凡夫都可以办
得到,但如果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清净的信心,相续中产生实相智慧,这个功德是
最稀有的。
〖信心清净〗:什么叫清净的信心呢?认为《金刚经》十分了不起,是佛陀宣讲的非常
殊胜的法,这就是清净的信心。什么是不清净的信心呢?一边认为《金刚经》很殊胜,
一边又怀疑有没有这么大的功德,这种信心被疑惑所染污,所以不清净。若谁对《金刚
经》生起一种清净信心,那他的相续中必定会生起实相的智慧——最了义、最究竟的证
悟境界。因为弥勒菩萨说:“胜义谛唯一通过信心而证悟。”《华严经》亦云:“信为
道源功德母。”
世间人成办大项目、大工程,人们都会认为很稀有,其实这没有什么,行持善法有所证
悟,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因此,希望大家能多观自己的心来调伏烦恼,对上师三宝生起
信心,产生真实的证悟境界。现在的人认为有神通很了不起,实际上外道鬼神也有这些
,这不是特别值得赞叹。只有像六祖一样,依靠对《金刚经》的信心而证悟实相,才是
世间上最最稀有的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所谓的实相,并不是真正的实相,所以如来名为实相。”
在藏文中,此句之前还有“何以故”。连结上文,是在解释为什么相续中生起实相是第
一稀有?因为“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凡夫之所以无法解脱,是由于执著相状,被贪
嗔痴束缚,被习气遮蔽,而圣者并不会这样,他境界中无有任何执著。炯尼夏智仁波切
说:“无有任何实执的境界,才叫实相。”假如执有、执无,都不是最究竟的,《中论
》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智慧肤浅之人,只能
见到诸法有相状,或者没有相状,而无法见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
那怎么样才能达到实相的境界呢?《智慧品》中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
无所有,后亦断空执。”先要长时间观修空性,断除执诸法实有的习气;然后进一步观
万法无所有,断除对空性的执著,达到“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
最寂灭”的离戏境界。
总之,在真实义中观察,相状和实执了不可得。佛陀在了义经典中也说过,胜义中没有
真实之相,所谓的相,只是在虚幻的世俗法中暂时安立的,因为如来从来没有说过一个
成实之法。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37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八节课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
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
须菩提说:“世尊,我现在听闻、受持这部经典,并不是特别困难。最难得的是,将来
末法五百年时,若有众生听到这部经,并能信解受持,这才是最为稀有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众所周知,世尊在世时是果法期,佛法相当兴盛,得果的现象非常多
,经常有众生得阿罗汉果、独觉果、菩萨果。因此,无论从当时的时代、还是众生的根
基来讲,能听到《金刚经》不是非常难得,也不是非常稀有。(昨天须菩提说自己从得
慧眼以来,从未听过这么殊胜的法,非常稀有。现在他又想了一下,说:“这也不是特
别稀有,因为佛教很兴盛,再加上我是解空第一,信解受持这样的空性法门也不算难事
。”)
或者按照嘎玛拉西拉的解释,声闻证悟的空性范围不是很大,只是一部分,所以须菩提
说:“我听闻经典而证悟的空性,境界不是很高,所以我与这样的空性相遇,也不是非
常稀有。而将来的大菩萨,依靠《金刚经》证悟究竟空性,才是最稀有难得的。”这也
间接说明了声闻证悟的空性范围渺小,菩萨证悟的空性广大无边。禅宗经常说“解悟”
与“证悟”,须菩提相当于解悟,显现上只是理解了这种大乘空性,但还没有真正现见
,而将来的大乘菩萨却会完全证悟。
〖后五百岁〗:这个概念前面已讲过,汉地与藏地的说法较相似。还有些人解释为:佛
在世时佛法非常兴盛,佛涅槃五百年后佛法也较为兴盛,过此之后即为末法,因此“末
法五百年”不是只有五百年,还可以包括很多个五百年。
有些经典中说,佛法有兴盛期和隐没期,但了义的经典中说,佛法永远不会隐没。如密
宗《时轮金刚》中讲:“所谓的末法,只不过是佛法在一处显示灭尽,但实际上它又会
兴盛于另一处。就像阳光一样,一处黑暗时,另一处必定有光明。”显宗《不可思议经
》云:“佛陀无灭度,佛法恒住世”。《涅槃经》中也有如是宣说。因此,这里的末法
五百年,是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示的。
炯尼夏智仁波切在此处还引用了龙猛菩萨的教证:“知此诸法空性已,一切业果依缘起
,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确实是这样的,佛在世时听闻到《金刚经》,
并不是特别稀奇,但现在时代五浊特别猖盛,我们有缘听到这个法门,领悟到空性不可
思议的法味,那真是非常稀有。
有些世间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发大财、得高位、有名声是非常稀有。其实这是小事
情,真正稀有的是什么?在如此恶劣的末法时期——佛已涅槃多年、行持佛法的人越来
越少,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听到空性法门,获得解脱轮回的空性智慧,体会佛法
不可思议的甘露胜味,才是稀有当中的稀有。因此,佛法并不是口头上会说就可以了,
相续中要真正感受到诸法实相。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为什么说这种人稀有呢?因为此人通过闻思修行获得了正见,已经远离了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
没有这些相的话,当然是最高的境界了。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始终摆脱不了烦恼,原因就
是执著这四种相,如果断尽了这四种相,就会远离一切痛苦。所以空性法门听得越多、
修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会越大。有些人当下即可断除我执,有些尽管不能当下断除,
我执也在日益减少,乃至灭尽,这就是世间上的第一稀有。
正如前面所言,对自己的执著叫我相;对他人的执著叫人相(如“这是我们学院的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人类应该怎么生存”,这些都属于人相);三千大千世界有
多少个众生,对众生的执著称为众生相;执著自他的寿命是寿者相。(很多人都特别怕
死,这次念长寿咒,大家特别认真,还没到统计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念完十万多了,这
就是执著寿者相。)如果证悟了空性法门,这四相就没有了,憨山大师在《金刚决疑》
中解释得非常好,他说:“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故曰,能离一切相即名为
佛,此真稀有也。”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3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九节课
《金刚经》中的问答都是前面作为立宗,后面作为推理的根本因,以这种方式来宣说。
今天继续讲: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昨天说听闻受持《金刚经》的人没有四相,为什么没有四相呢?现在就讲这个道理:因
为这四相在实相中不存在,通过闻思修《金刚经》,就会通达这种本意。
依靠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真实的我相肯定不存在,如果没有我相,其余三相也无法安
立。当然,这是一种胜义谛的观察,在世俗谛面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
可以假立的。《楞伽经》中讲:“诸法世俗生,生于无自性。”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
全部是世俗的成分,但在胜义中根本没有这些相。
只要通过推理了知我相不存在,人相、众生相也不会存在,因为如果见到了一个法的空
性,那就是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倘若没有人相和众生相,怎么会有他的寿者相呢?因
此,四相究竟而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证悟了实相。六祖说:“无此四相,是名实相,
即是佛心(佛的智慧)。”六祖是大证悟者,他的语言虽然很少,却有极大的加持和不
共的教义。通过听闻和修持这种般若法门,我们的相续中也定会生起如是之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为什么诸法的实相是究竟的胜义谛呢?因为离开了一切诸相,就是真正的佛陀。”
一切诸法的本性远离四相,而远离了四相就是佛陀。当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释迦
牟尼佛有相有色,上师也是有相有色。今天很多人早早就去拜见法王,认为看到了法王
,就是看到了真正的上师。但我想真正的上师应该是自己的心,执著相状不一定就能证
悟,远离一切有无戏论的相才是真正的佛,世亲论师说:“如来离诸相,我等学如是。”
关于此理,汉地禅宗有一则公案:某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他跑到大殿里对着佛像小便
。老和尚见后呵斥道:“世界这么大,你为什么非要对着佛像小便?”小和尚回答说:
“十方三世、东南西北、上下左右都有佛,而且一尘刹有尘数佛,你说我应该对着哪里
?”老和尚顿时为之语塞。
藏地根登群佩大师在拉萨时,有一次遇到几位黄教的格西找他辩论,他看到他们时,故
意把佛像拿到前面,用烟袋锅在上面敲。格西们见后特别不高兴,说:“你对佛陀如此
不敬,连皈依戒都没有了。”根登群佩大师反驳道:“一切万法皆无相,佛陀又在哪里
?……”由此二者展开激烈的辩论,后来黄教格西失败了。事后他们在拉萨的街上说:
“我们学了二十多年的辩论,竟然败在那个宁玛巴老人的手下,不但承认在佛像上敲烟
袋锅没有过失,而且不得不承认此举有功德!”
可见,实相中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相,《中论》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
来超越了一切戏论,但愚痴的凡夫却往往执相不舍。其实,真正的实相就是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佛陀的密意。表面上,上师在众生面前是世俗之相,但
上师实则是自己的心。佛也是同样,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心又离一切戏论,离一切
戏论就是法性,什么时候证悟了这种境界,就是真正见到了佛!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39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节课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
为稀有。”
须菩提对佛陀陈述了以上道理之后,佛很高兴地赞叹说:“你说得对,一点也不错。佛
陀在世的现在或涅槃后的将来,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人听到《金刚经》后,不惊讶、不
恐怖、不畏惧,那是非常稀有的。”
佛陀非常满意须菩提证悟的甚深空性,并授记在将来末法五百年时,有些人前世因缘具
足,在大乘善知识面前闻受般若空性,听到人无我的法门时“不惊”,听到法无我时“
不怖”,听到人法二无我时“不畏”,这样的人确实非常稀有。据嘎玛拉西拉的观点,
不惊指听闻方面,不怖指思维方面,不畏指修持方面,这种人肯定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
粮,今生善缘善根成熟,才有如此殊胜的因缘。
在座的很多人应该是大乘根基吧,因为你们听到了空性法门后不害怕。当然,这里的害
怕并不是怕魔鬼或怕坏人,而是对大乘空性无法接受,认为不应理。以前我去泰国时,
有一次他们让我演讲,之前一位法师好心提醒我,最好不要讲中观或空性方面的法,不
然下面的人可能会有一些看法。所以我在演讲时特别注意,一提到空性就马上“保密”
,但后来他们还是提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我也不得不回答。从当时那位法师的话语中
,可以推测出有些人对小乘空性有很大的执著(泰国一部分是学大乘,一部分是学小乘
)。
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对空性不会恐怖,从没有接触过空性的人也不会恐怖,只有中间
那部分人会恐怖,如《四百论》云:“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岂见大力者,怯弱不
生畏。”以前有两位持戒清净的修行人去拜访阿底峡尊者,尊者首先为他们传授了小乘
人无我的法门,他们听后喜不自胜,然后尊者又为他们宣讲大乘般若法门,他们听后惊
恐万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二人听到尊者诵读《心经》时,忍无可忍,捂住耳朵
夺路而逃。因此,对大乘空性法门不生恐怖的人非常难得。
如今的社会上,各种邪说相当兴盛,大家有缘接触听闻到空性法门,这是非常有福报的
。为使此正见在相续中得以稳固,大家平时应该多多串习,经常看一些中观空性方面的
书。否则,空性智慧在我们凡夫的相续中非常微薄,偶尔闻思后生起一两次,几个月不
串习、不思维的话,这一点正念很快就被分别念遮蔽无余、逐渐消于法界了。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0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一节课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
寿者相。”
佛告诉须菩提:“我还回忆过去做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都没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大家记得吧,法王如意宝给我们讲过《白莲花论》,每次讲到佛陀因地修安忍时——对
怨敌的安忍、修法的安忍、舍弃身体生命的安忍,经常在课堂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可惜的是,当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有时候上师哭了很长时间,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
只有第二天早上我给大家讲解时,你们才知道上师哭的原因。
佛陀在因地时当过很多世的仙人,仙人的名字都叫忍辱,每一世都没有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这是对昨天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那么,歌利王的公案与此处忍辱仙人的公案是不是一个呢?汉地的有些法师认为是一个
,藏地的炯尼夏智也赞同这种观点。但如果分开的话,歌利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与具诤国
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公案,只不过故事情节大致相同而已,就像《百业
经》的许多公案一样。
《贤愚经》中记载:印度鹿野苑有位具诤国王,性情野蛮粗暴。一次他携王妃仆女一起
去打猎,因感疲倦就到林中休息,王妃们继续游玩。在一个寂静的花丛中,她们看到一
位仙人,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供养仙人鲜花、水果,在他面前恭敬祈祷,仙人也给她们
传授了殊胜的妙法。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与眷属,即刻生起嗔恨心,开始持剑四处找寻
,最终在林中见她们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他面露凶色地问仙人:“在此无人之处,你单
独与女人说话是什么道理?”仙人回答:“我在为她们传授解脱的甘露妙法,未做任何
非理之事。”国王蔑视地说:“你是否已得四无色及四禅定诸境界?”“没有。”“既
然没有这些境界,凭什么敢与女人在一起?你到底有什么境界?”“我有不害众生的安
忍境界。”“你真能安忍吗?”“能。”国王挥剑砍下仙人的两只手,问:“你现在还
能不能忍?”仙人答:“能。”国王又割下仙人的脚、耳朵、鼻子,仙人皆安然受之。
此时仙人的五百眷属以神通从空中飞来,天人也降下冰雹灾害惩罚国王,国王生起极大
的恐怖与后悔,在仙人面前作忏悔。眷属们问仙人有无后悔之心,他回答说:“我没有
丝毫后悔,若我所言真实,愿我身体恢复如初,否则不要恢复。”言毕,以真实语的加
持力,仙人身体果然恢复如前,同时他发愿道:“今天国王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愿我成
佛之后,用智慧的宝剑斩断他的无明烦恼。”当时的具诤国王,即为后来之陈如尊者。
在这里,鸠摩罗什翻译的是“又念过去”,“又”字也说明了两个公案是不同的,但汉
地的部分讲义中不是很明显。现在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能依文解义的人相当少。
过去的大成就者,如六祖、憨山大师,虽然在文字上表达得不多,也没有广泛引用教证
,但一两句话就能如实地道出《金刚经》本义,这是大成就者的境界。可是后来的有些
大德,宣说的内容似乎和原文没什么关系。听说你们很多人念《金刚经》十几年了,研
究《金刚经》也有十几年了,希望这次学习之后,应该好好地思维一下。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
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入行论》中说:“往昔如来如何发心,我也如是发心。”往昔如来修安忍波罗蜜时,
别人用刀割他的身体,他都不生嗔恨心,我们学如来教法的人,也应该像如来一样。但
这一点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不要说用刀子割身体,就算稍微碰他一下、瞅他一眼,他
也会立即不高兴,尽管每天的发心偈念得好听,但却口惠而实不至。
这里佛告诉须菩提:“作为一个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相,发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当产生一个无有所住的心。若心有住,即非
真正的所住。”
没有学过中观的人,觉得这里有点难懂,但学过中观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此处佛陀把
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结合起来告诉我们,应在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发起胜义
菩提心。这种胜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觉之心,它远离一切相,既不住于色,也不住于声
香味触法。若有一点所住的话,则不是真正的发心了。
佛陀依靠如是殊胜之心得以成就,我们作为随学者,也应发起远离一切戏论的心来利益
众生。即名言中利益无边众生,众生怎么损害自己,也不产生嗔恨心;胜义中是能所双
亡、三轮体空的菩提心,不住于任何一个法,“应生无所住心”。这样的菩提心不为物
转,唯一安住于万法的实相中,与如来的境界等同,《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
如来。”
归纳而言,佛陀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世俗中修过安忍波罗蜜,胜义中安住于无所
住的智慧境界,后学者也应该这样做。希望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大家还是修一点
安忍,这确实很有必要。昨天上师如意宝在四众弟子面前发愿:“即使众生用各种手段
加害我,我永远也不害任何众生。”这是修行人最究竟的誓言。我在《悲惨世界》的结
文中也说:“愿我生生世世中,宁可转生乞讨者,切莫成为屠夫等,危害有情生命者。
”我们最好不要变成损害众生的人,所学的法应该在实际行动中起一点作用,假如天天
口头上说“往昔如来如何发心,我也如是发心”,但心里常常恨这个、恨那个,这种发
心又有什么用呢?假如越学佛法,心越坚硬、越难以调化,那一切都白学了!
总之,我们应当发无上的胜义菩提心,不执著任何相,同时利益世俗中如梦如幻的众生
,对他们修安忍波罗蜜。唐代永嘉大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正在专注的
时候,没有什么可专注的,正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没什么可执著的,应该生起这样的
智慧。
“住”可以解释为执著。凡夫对任何法都有执著,但如果通达了空性以后,无论对有实
法、无实法都不会有所住了,此时,诚如寂天菩萨所言:“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释迦牟尼佛引用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诸佛在般若经中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菩萨真正的布施,不会对色法起执著,这是三轮体空的圆满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也应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进行布施。”
不管是布施还是安忍,菩萨都应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在名言中,为了利益三千大千
世界的众生,菩萨应该作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当然,无畏布施包括对甚深空性
的安忍,否则不仔细观察的话,就会认为“前面正在讲安忍,突然又讲起布施来,这是
怎么回事?”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六度中无论是安忍的相、还是布施的相,名言中可以是如幻如梦的显现,但以胜义智慧
来观察,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在没有观察时,茫茫的轮回大海中有无量众生,但如果真正去观察,一切众生并不是众
生,众生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入行论》云:“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
槃,其性悉无别。”意思是说,世间上的一切众生,毕竟不生不灭,众生现象如同梦幻
一样,以理推究时如芭蕉般无实,涅槃与不涅槃在本性上无有任何差别。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刚才说胜义中一切法皆不存在,众生毕竟不生不灭,那这种说法合不合理呢?对此疑问
,佛告诉须菩提:“如来不像凡夫一样,他的语言绝对可信,有充足的证据。”
任何一法在本性上是空性,无有丝毫实质,而于名言中如幻如梦,此乃如来的金刚语,
是完全可靠的。如来的真实语,在《释量论》第三品中讲得比较广,论云:“无因不说
妄。”佛之所以不说妄语,因为他已断除了妄语的因——贪嗔痴等烦恼。
〖真语者〗:按世亲论师的观点,指名言中佛所说的法真实不虚。譬如因果轮回、须弥
山的高度、千差万别的世界、人的生老病死、地狱的寒热痛苦等,世间的文学家、历史
学家、科学家都无法准确知晓,最多只是一种推测,但佛却能现量照见,并如理宣说。
〖实语者〗:是从胜义角度来讲的,在法界实相中,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事万
物,如来全部抉择为空性,没有一个不空之法,这就是实语。
〖如语者〗:如来在第三转法轮中抉择,尽管万法本体是空性,但如来藏并非不存在,
光明与空性恒常不离的如来藏在每个众生相续中都有,这种现空无二的真理非常可靠,
故从真如方面而言叫如语者。
〖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种种法门,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密意,
从成佛至涅槃之间从来没有一句欺骗的话语。凡夫经常喜欢打妄语,这对众生不利,对
自己也不利,而佛陀所说的句句属实,暂时或究竟都在利益众生。
〖不异语者〗:佛陀转法轮时说同一句话,饿鬼听到的是饿鬼的语言,人类听到的是人
类的语言,各民族听到的是各自的语言,这些语言的本性就是为了众生解脱,暂时令其
获得善趣安乐,究竟种下善根而成就佛果。因此,佛陀的语言是最究竟的。
在这个世间上,唯有佛陀说的话完全真实,因为他已彻见了一切实相,能在一瞬间将万
法通达无余,故陈那论师说:“一切诸所知,如一刹那间。”《四百论》亦云:“佛知
作不作,应说不应说,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1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二节课
昨天讲了如来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的真实语者,平时我们认为某个人很老实,不会说谎
,但他毕竟没有断除妄语的因,为了某种目的,可能会说一些妄语。然而,佛陀与之完
全不同,他断除了语言障碍,所说的话语究竟圆满。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说
话的方式肯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佛说妄语。比如一个人针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编了不同的教材,每种教材对相应的学生都会有利,同样,佛陀在第一、第二、第三转
法轮中讲的法肯定不同,但其决不会欺骗众生,真实义对众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
乍一看来,似乎这里有点矛盾,因为按照平常人的思维,不是实有,就应该是虚无;不
是虚无,就应该是实有。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后,才知道那种境界
多么不可思议。
“如来所得之法”有多种解释方法,从一方面而言,如来在因地时舍弃过很多次头目脑
髓,经历过难以忍受的苦行,最后获得了甘露妙法,这就是如来所得之法。这种甘露妙
法是诸法的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实相,但它不是实有的东西,用胜义理论观察时,并没
有所得之法,因此“此法无实”。但它也不是虚无的,因为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前,因
果不虚、轮回痛苦、人身难得等都真实存在。
佛陀所说的“万法无实无虚”有甚深的意义,在名言中,如幻如梦的显现真实不虚,能
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这些都是存在的,但在胜义中,实质性的东西丝毫也没有。
《四百论》云:“以世间少有,于胜义都无。”《入中论》亦云:“若谓安住世间理,
世间五蕴皆是有,若许现起真实智,行者五蕴皆非有。”因此,从世间角度来说,一切
都是“无虚”的,但以出世间智慧来衡量,一切都是“无实”的。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
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假如菩萨的心执著于法而行持布施,就像在黑暗中行路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如果菩萨不住任何法相而作布施,如同有眼睛的人在白天看色法般一清二楚。”
有智慧的菩萨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行布施,这种布施是最圆满的。无论五度中的哪一度
,都要以智慧度来摄持,否则就像盲人在黑暗中摸索一样,无法得到究竟实义。《大智
度论》云:“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入中论》言:“如有目者能引导,
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永嘉大师说过:“住相布施生
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佛子行》亦云:“若无
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金刚经》主要抉择的是般若之功德,究竟来说,暂时的布施等五度就像盲人行路一样
,最后一定要靠智慧度才能到达彼岸。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未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对《金刚经》生起信心、受持读诵,以如来的智
慧完全能够了知、照见,此人将来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根据《俱舍论》的观点,佛陀不同于声闻独觉,佛能于一刹那间不混杂地照见整个三千
大千世界,并以神通把未来千百万劫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正在讲
闻《金刚经》,未来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一点佛陀早就一清二楚!
麦彭仁波切说:“自己若没有闻思修行的能力,最好念诵真实的金刚语。”我们有些人
因为智慧有限,平时没有能力闻思修行,但每天诵一遍《金刚经》,功德也非常大。而
且“讽诵经典”是十法行[ 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
诵、思维、修习。]之一,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种都能获得无量福聚,乃至书写、听
闻一偈,功德亦超越一切世间善根。
上师如意宝摄受弟子的方式,确实令人十分赞叹。因为在我们这个地方,仅仅是坐禅,
对有些人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利益,但若有生之年每天念一遍《金刚经》或《系解脱》,
对我们来说不是很困难,如果真能做到,得这个人身也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发下誓言后,大家务必要坚守誓言,对终生持诵的经典,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
能放弃。《高僧传》中有一位唐朝的蔚公法师,他每天念诵五十遍《金刚经》从未间断
,后来临终时,阿弥陀佛与眷属亲自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一天五十遍《金刚经》,这
么高的要求,对我们来说可能有点困难,但一天一遍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2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三节课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
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
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金刚经》第十五品比较重要,主要讲持诵本经的无量功德。以前有个猎人只诵过一遍
此处的经文,堕入地狱后就免除重罪,只感受了一分痛苦。
佛陀以比喻说明《金刚经》的功德:“在这个世界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
河沙等身体作布施,中午同样以恒河等身体作布施,下午仍以恒河等身体作布施,如此
布施身体不仅仅是一天,而是无量百千万亿劫,其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听到《金
刚经》后信心不退,功德已经超过了前者,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功德
就更无法衡量了。”
布施财物与布施身体相比,功德相差成千上万倍,以身布施有无量功德,《大圆满前行
》中说:“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实践。”故其功德非常殊胜。我们
不要说无数次布施身体,就算只是一两次,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但与法布施比起来,无
数次施身的功德,还不及对空性法门生起一念信心的功德大。经云:“如是一切布施中
,法施最胜我宣说。”
当然,布施身体是得地菩萨的行为,凡夫仅仅听到《金刚经》后信心不退,就能超过得
地菩萨的境界,有没有这么大功德也不好说。我个人认为,这里的信心应该指最究竟的
信心,这种信心能引生般若智慧,遣除一切世间烦恼,这才超过布施肉身的功德。莲花
生大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因此,最究竟的信心方可获得如是
大的功德。 当然,布施身体是得地菩萨的行为,凡夫仅仅听到《金刚经》后信心不退
,就能超过得地菩萨的境界,有没有这么大功德也不好说。我个人认为,这里的信心应
该指最究竟的信心,这种信心能引生般若智慧,遣除一切世间烦恼,这才超过布施肉身
的功德。莲花生大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因此,最究竟的信心
方可获得如是大的功德。
大家都知道,信心有三种,最后一种是不退信,不退信又分为凡夫的不退信、菩萨的不
退信,一般来说,后者才有超胜身布施的功德。否则,如果我今天听了《金刚经》,生
起不退的信心,马上就超过菩萨百千万亿劫布施身体的功德,这也不太可能,因为这种
信心仅限于今生,不一定能延续到生生世世。所以《金刚经》的词句有内外密的诸多含
义,大家应通过智慧从各方面详细观察,如此才能解开最甚深的密意。
听闻本经生起不退信,功德尚且如是殊胜,那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讲解的功德更不
用说了。书写、受持等这些行为属于法布施,《优婆塞戒经》云:“若以纸墨令人书写
,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古代手抄经书的比较多,现在
印刷业非常发达,不需要用手抄,印刷经典或结缘法本也是真正的法布施。此外,不管
遇到任何违缘,书写、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都能遣除。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总而言之,《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
将上述内容归纳起来,佛陀对须菩提所宣的《金刚经》,其功德是众生以寻伺分别念无
法思维的、语言无法表达的,即便是声闻阿罗汉的智慧也难以测度。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
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部《金刚经》,是如来为已发大乘菩提心、行持最胜大乘道者而说的。若有人能受
持读诵,广泛地为他人宣说,如来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完全了知、彻见,此人必将获
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功德,可以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金刚经》主要讲的是空性,是诸佛菩萨的出生之处,一般的众生无法接受。因此如来
首先要观察法器,唯有发了大乘愿行菩提心的人,才是本经的所化对象。比如须菩提,
很多经典中说,他显现上是小乘罗汉,实则为大乘根基。所以,如来是为大乘者宣说《
金刚经》的,并没有把小乘根基者列入听闻范围之内,因为大乘菩萨戒中也说过,不能
将小乘行人强迫引入大乘中。
倘若受持、读诵并为他人广说《金刚经》,此人之所以有非常大的功德,原因是佛陀的
加持力和佛法的殊胜性不可思议。《随念三宝经仪轨》云:“如来功德不可思,佛法功
德不可思,僧伽功德不可思,若信不可思对境,则生不可思果报。”《华严经》亦云:
“如来功德不可思,众生见之烦恼灭。”
以前世亲菩萨念般若经时,屋顶常有一只鸽子在听,以此闻法功德,鸽子死后转生为王
子,后出家成为大法师,即安慧法师。另据《五台山志》记载,有个人依靠《金刚经》
而获得成就,后来他加持一口泉具有殊胜功德,谁饮用泉水或在此沐浴,就会开启智慧
,现即五台山的“般若泉”。上师如意宝朝拜五台山时,曾喝过那里的泉水,你们以后
去的话,也知道这是法王加持过的水!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3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四节课
昨天说受持读诵《金刚经》者,必将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何以故?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
人解说。”
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经》所讲的内容相当甚深,小乘、外道或者没有学过宗派的平凡
人,不可能接受、听闻、受持。
〖乐小法者〗:与大乘相比起来,“小法”是指世间法、小乘法及希求自己解脱的法门
。喜欢小法的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这部《金刚经》,首先不能
听受,中间不能读诵,最后更不会为他人宣说。
此译本的顺序跟藏文有点不同,藏文是:
“何以故?乐小法者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因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
寿者见之故。”
执著相状的人,不是般若法门的法器,《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
脱。”为什么呢?《经庄严论》云:“有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这些人的根基非常
低劣,再加上周围有许多恶友,故对深广法门不起信心。《法华经》云:“钝根小智人
,著相骄慢者,不能信是法。”所以佛陀在“乐小法者”面前并没有宣说《金刚经》,
假使对他们宣说,他们也不会接受。
炯尼夏智认为,这里讲的是闻受《金刚经》的法器,排除了外道、小乘、不信佛教等根
基低劣者,间接说明了般若法门的所化对象要求比较高,一般人无法接受,否则会成为
毁谤之因。
因此,大家在弘扬佛法时,也应观察所化根基而授予相应法门。当然,在内地讲法与在
学院不同,学院几乎全部是信仰大乘者,不信大乘的力量非常微薄,弘扬大乘空性和大
圆满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内地的话,不要说对其他人讲大乘法,就算对你们宣讲,你们
也不一定接受,因为不信大乘的人非常多,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影响。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
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不管在任何地方,若有《金刚经》,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当知
此经所在之处即为佛塔所在之处,(如果有人对你顶礼,身上有《金刚经》的话就不要
紧,因为你已经有佛塔了!)众生皆应恭敬、顶礼、转绕,并散各种鲜花作为供养。”
佛陀涅槃之后,佛教中总共有八大佛塔,佛塔之所在,人们皆应顶礼,如《入行论》云
:“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曾说:“持诵修持《般若经》的
人,他脚踩过的灰尘,也是帝释梵天恭敬顶礼的对境。”《法华经》云:“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宣化上人也说:“传讲以《法华经》为主的般若经之处,天人、非人
都会恭敬供养,乃至说一个偈子的地方,诸天也应在那里修建佛塔。”
“当在此处,则为是塔”有这样一则公案:明朝弘治年间,承天寺的真如佛塔濒临倒塌
,后来有位慧林和尚,经过二十年化缘,将佛塔重新修复起来。修塔的缘起是怎么样的
呢?有一次慧林在苦修时,突然来了两个鬼卒,用长索套住他的脖子,要带他去阴曹地
府。慧林乞求宽限七天,等做完了焰口佛事再去。鬼卒同意后,他集中弟子问:“阎王
让我七天后离开人间,这该怎么办?”一位弟子说:“离此一天船程的苏州承天寺中,
有位禅师专修《金刚经》,威力无比,您可以向他求助。”于是慧林赶紧去拜见禅师,
禅师说:“你若答应修复寺中将倒塌的佛塔,我有办法令你七天后免于死亡。”慧林连
声许诺,之后禅师令他七天中住于禅房不断诵《金刚经》,念一遍经文,就说一遍“当
知此处,则为是塔”。慧林和尚依教奉行,昼夜精进诵经,不眠不休。
七天过后,两个鬼卒来了,问慧林和尚在哪里,禅师说:“就在我的房间里。”鬼卒一
起进去后,只见到一座光芒万丈的大佛塔,并没有看见慧林和尚。因无法交差,他们便
去问禅师:“我们与慧林约好了今天带他走,但现在根本看不到他,怎么办呢?”禅师
回答:“般若所发的威光无法靠近,你们还是放弃吧。”二鬼听后只好悻悻离去。事后
,禅师对慧林说:“我已救了你一命,你也应兑现诺言,好好化缘修佛塔。”慧林由于
被鬼套上了长索,没办法解开,只好天天拖着去化缘,二十年后终于修成一座极其庄严
的佛塔。不知道这座塔还在不在?如果在的话,你们可以去看看!
总之,《金刚经》的功德非常殊胜,随身戴着也是很好的。通过这次学习,我对《金刚
经》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想以后不管去哪里,都要戴着一小本《金刚经》,和《系解脱
》放在一起。昨天有个小和尚向我要,但是我都没有给。有了《金刚经》,一方面邪魔
外道不能损害,另一方面别人对你恭敬顶礼,也不会折损福报!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4
第二十五节课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
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若遭人轻毁
、损害,这是因为他以前所造的恶业本应堕入恶趣,但通过《金刚经》的功德,今生中
只需感受这些痛苦,便使罪业得以清净,并很快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受持读诵〗:玄奘法师和藏文中是“读诵、受持、书写、精通、如理作意”,但鸠摩
罗什的译本中只有受持和读诵。
很多人在念《金刚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受人欺负、别人与他不合
、修法出现障碍,表面看来都是违缘,实际上是一种顺缘,别人在帮自己消业障,以此
早日圆满佛果。
此处的翻译与义净法师相同,但玄奘译为:“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
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这种译法与藏文相同,意思也比较好懂。
平时总听人抱怨:“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佛,但生活中的违缘越来越多,是不是佛经没有
加持力?”并不是这样!《金刚经》已告诉你了,本来你来世会堕入恶趣受苦,但通过
持经功德,消除了这一切的罪障,如《解脱经》云:“虽有堕恶趣罪,亦经头疼能净之
。”有些刚学佛的人认为有违缘不吉祥,自己很不愿接受,其实这是净除业障的一种验
相。
明朝仁宗皇帝在拜读《法华经》时说:“喉中甘露涓涓润,口中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
过山狱,不须妙法两三行。”受持《金刚经》亦如是,本来造了如山般的滔天罪业,但
依靠读诵《金刚经》就能全部清净,因为它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智慧结晶,若依此经通达
了业障本性,什么罪业都能清净无余,永嘉大师也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
夙债。”
因此,修行时如果遇到违缘,不要执著这对自己不利,应该观想它遣除了来世的痛苦,
即生中若没有遭受这些,今后可能会感受更大的痛苦。正如有些人学佛出家,就是因为
遇到挫折而发起出离心的,尽管少数人也是前世善缘成熟才学佛,但大多数都跟违缘有
很大关系。多芒寺的喇西堪布,每次听到高僧大德生病了、事业出现违缘了,就经常引
用这个教证,并说大德们出现违缘是将来解脱的一种标志。所以,我们发了大乘心的人
,遇到违缘不要太在意,来世地狱饿鬼的痛苦在今生已经报完了,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
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须菩提,我回忆过去的无量劫,在值遇燃灯佛之前,已经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如
来,在他们面前供养承事、依教奉行,从没有违背过如来教言(对于“无空过者”,唐
译和藏文中都是这样解释),这种功德是无法想象的。”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对一佛
以散乱心供养一朵花尚且如是,对无量佛作承侍供养的功德更不可思议。但这个功德与
持诵《金刚经》比起来,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
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有人在末法五百年时,以信心受持读诵此《金刚经》,所得功德与我供养诸佛的功
德相比,百分之一不能及,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都无法衡量(用现在最好的机
算机也算不出来)。”
佛陀的经典不可思议,以分别念根本无法想象。我经常这样想:“我们的分别念连世间
的因果规律都无法测度,何况佛经的甚深含义了,佛陀的智慧和功德真是无法衡量!”
此处和前面一样都是在强调法布施,宣讲持诵《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有
如是大的功德呢?《宝积经》中云:“明咒、妙药、秘方、缘起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
的方便、等持、神变行境之功德亦不可思议。”可见,佛的智慧不可思议,因此依佛智
而说的本经,功德必定不可思议。
那什么叫功德呢?《坛经》云:“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见性是功,平等
是德。”通过受持读诵《金刚经》,相续中获得平等无染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功德,
此功德远胜于世间上有漏的善法。憨山大师说:“悟般若者,一念顿生佛家,生生世世
永不离佛,故此功德最为殊胜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后来的末法浊世,读诵和受持此《金刚经》,所得
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我详尽地道出这些功德,也许有人听后不能接受,以致心意狂乱,
生起大怀疑,甚至精神癫狂。”(当时佛陀已授记:末法时代会出现诽谤大乘佛法的人
。)
有智慧的人对佛语有坚定的信心,并常以佛语作为依据,口中不断赞叹佛陀的功德,《
阿弥陀经》云:“是故诸智者,坚信佛陀语,以佛智为证,口上赞佛知。”而那些没有
智慧的人,聚在一起就是谈论“白菜多少钱一斤”、“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昨晚睡
得好不好”,完全具足了愚者的法相。
这里说有些人会对《金刚经》的殊胜功德产生怀疑,这种行为非常可怜。《经庄严论》
中讲过:“我不懂的甚深之法,并不代表佛陀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相当甚深,大家
应当再三体会,对佛语产生坚信不疑的信心。对于自己不理解之处,切勿以分别心妄加
取舍,而需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久而久之必定会生起智慧,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须菩提,这部经的意义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
通过佛经的加持,我们的痛苦烦恼一下子就能断除,这一点是不可思议;佛经每一层内
容都有内外密的含义,这一点也不可思议;若对佛经作意祈祷,绝对会获得佛陀加持,
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
有关其他的不可思议,《龙王请问经》云:“众生不可思议,缘其发心的功德亦不可思
议。”《供灯经》中也讲了四种不可思议:“信仰佛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小因而得大
果不可思议,众生的根基不可思议,三宝的力量不可思议。”
既然《金刚经》的功德如此殊胜,我们在念经时必须依靠心念、默念、金刚念等六种方
法,如果只是眼睛随便看一看,也不一定有这么大功德。诵经的同时还要仔细思维经义
,纵然只有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因为经义不可思议的缘故。
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十分短暂,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要尽做些没有意义的琐事。哪怕我
们只能活一天,也要抓紧时间看一些经论,由于经论的意义不可思议,所得的功德和成
熟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因此,大家今后最好经常念经、看经、抄经、受持经典!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5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六节课
本经共分三十二品,剩下的内容不算特别多,基本上是讲一些功德,意思比较好懂,跟
前面的解释方法几乎相同。故而过去的高僧大德在讲的时候,前面一般是着重分析,后
面则讲得不太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此时,须菩提在佛前陈白:“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菩提心,以什么
方式来安住所缘?以什么方式来修持六度万行?以什么方式来调伏自心?”
心是万法的根本,佛陀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关键是为了调伏自心。当然,调心有不同的
层次:世间人与学宗派者相比,学宗派者的心更易调伏;学宗派者与阿罗汉相比,阿罗
汉的心更调柔;阿罗汉与菩萨相比,菩萨的心更寂静;菩萨与佛陀相比,佛陀的心最圆
满究竟。总之,发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要调伏自心,即首先怎么样安住,中间怎么样
修持,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时,须菩提在佛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在《金刚经》中非常重要,本经主要讲的就是如何调伏自心,在名言中怎样
积累资粮。你们天天讽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这只是名言上的调心方法,但
从胜义来说,心若达到了寂灭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调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
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之心,理应如此观想:我虽然发了
菩提心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但实际上,没有所灭度的众生,也没有能灭度的我。”
前面须菩提已提出问题: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调伏自心。
佛回答说: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最究竟、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华智仁波切说“有者
此足够,无者不可缺”,指的就是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一切都已经圆满了,不需
要再修其他法,但若没有菩提心,什么法也修不成。噶当派的《加行宝鬘论》中引用了
许多讲菩提心功德的教证,如果方便的话,我想给大家翻译出来,你们学好了会有很大
利益,但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调伏自己的心,必须在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
和胜义菩提心。什么是世俗菩提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因为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都当过父母,他们现在沉溺于轮回大海中,故应想尽一切办法救度,使他们获得佛果的
安乐,这种发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又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此乃世俗中最好的
调心方法。从胜义来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灭度与能灭
度并非实有,二者都不存在,这即是胜义菩提心。
作为一个修行者,分析万法时必须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否则不够究竟。月称论师说: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因为能见
到诸法的真实与虚妄,故有胜义谛与世俗谛之分。依此二谛的分法,菩提心也分两种:
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按照次第来讲,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再进一步了解胜义谛,《六十正理论》云:“于求
真性者,初说一切有,通诸义无贪,然后说寂灭。”同理,我们先要发起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
若依靠这种方便方法,自相续必定会调柔!
下面释迦牟尼佛以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佛以前在燃灯佛面前,有没有得过无上圆满正等觉的
法?”
须菩提回答:“世尊,据我对佛陀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过任何法。”
佛赞叹道:“一点也不错!须菩提,我的好弟子,你真是很聪明,实相中的确没有法令
如来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
〖如是,如是〗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用重复的语气表示
赞叹。还有一种说法是,须菩提回答时说胜义中佛没有得过法,但间接承认世俗中曾得
过法,佛说了两遍“如是”,一遍是肯定对胜义的理解不错,一遍是肯定世俗中承认如
幻如梦的存在也非常对。由此可见,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有甚深密意,不像我们凡夫那样
,所说的话经常没有任何实义。
须菩提说得非常对,实相中无有少法可得,假如真正去观察,如来并没有得过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贤劫经》中说释迦佛因地时在大释迦佛面前供养妙衣,并发愿:“善逝
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这完全是从世俗
谛来讲的,龙猛菩萨说:“如来说有心,即是世间心。”但通过胜义理论来衡量,正如
须菩提所言,如来并没有所得之法。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
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来若依实有之法获得了无上正等觉,燃灯佛则根本不会给我授记:你将来
在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
在91劫前,世尊为法云比丘(有经典说是贤慧婆罗门),当时他在燃灯佛前得到无生法
忍,并获授记:“你将来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度化无量众生。”名言中虽有
此事,但若执著胜义中有所得之法,燃灯佛根本不会如此授记。为什么呢?如果真有一
法是实有存在,其本性应永恒不变,不可能有未来如幻如梦的显现,也不可能有当下的
示现。正因为有燃灯佛的授记,恰恰说明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并非实有。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
作佛,号释迦牟尼。”
“由于不存在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实有之法,因此,燃灯佛在91劫前给我授记:你于来世
,定当成佛,名号为释迦牟尼。”
胜义中无一法可得,若真正证悟了这一点,名言中才会获得如幻的授记。诚如《百业经
》中记载: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初见燃灯佛即生起极大欢喜心,见前面的路泥泞不堪
,便把头发铺在地上祈求:“如果我能现前菩提果位,广转法轮,愿请佛陀双足从我发
上踏过。”果然,佛陀从他的头发上踏过,并授记:“你未来将得解脱,现前无上正等
正觉的果位,号释迦牟尼佛,成为三界轮回的唯一明灯。”
这个公案的情节非常精彩,当时上师如意宝在传讲时,很多人哭了好长时间,可能现在
眼泪还没有干吧!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一节课
《金刚经》又名《般若三百颂》,此经在汉地影响极广,自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出来后,
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见性的公案不胜枚举,普通人依靠它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比比皆是。不
仅如此,在藏传佛教中,它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根本不同于其他般若法门。很多地方有
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
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
念诵此经。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
白银抄写的版本。
《金刚经》的讲义,藏地以前没有,印度只有一本,而在汉地,学习报告、注疏等各种
讲义数不胜数,这一点,凡对《金刚经》有兴趣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由于没有藏文讲义可作参考,所以这一次的传讲,我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依靠对藏文
经文的理解给大家讲述。同时,希望你们好好参考汉地的相关讲义,通过两个月左右的
学习,真正明白《金刚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
以前有种现象:某人学藏传佛教回来,就开始诽谤《金刚经》,说这部经如何如何不好
。这种情况非常可怕。所以这次我传讲,一方面是让你们知道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圆融
一味,根本没有任何抵触;另一方面,也为你们日后弘法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金刚
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家若有机会讲法,应当尽力弘扬《金刚经》,这对汉地众生将
有很大的利益!
在汉地,不管是学禅宗、华严宗还是净土宗,每个宗派都对这部经典非常重视。我们五
明佛学院的四众弟子,若回去给人讲《上师心滴》,别人可能不一定接受,但是开讲《
金刚经》的话,也许人人都十分欢喜。再加上许多人每天的课诵就是《金刚经》,若能
了知其中涵义,这是相当有意义的。
这次讲解《金刚经》,有人建议以大圆满的方式讲,有人说以大手印的方式讲,但就我
而言,一方面相续中没有这么高的智慧,另一方面,我想讲解《金刚经》的关键是让大
家明白它的真正涵义,若连显宗的说法都不懂,一下子就想高攀大圆满,可能有点不太
现实。
汉地很多法师和居士都讲过《金刚经》,以前我也看过一些,觉得有个别讲义不太圆满
,一些理论和实修方面的内容,似乎没有真正提及。所以这次学习《金刚经》,我们先
要把显宗的说法弄清楚,《金刚经》诠释的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有了这个基础,大圆
满、大手印的境界也就很容易得到了。
释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在藏文和部分梵文译本中,本经的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朝的玄奘大师
和义净法师都是这样翻译的。
〖金刚〗:以比喻的方式,将般若空性喻为金刚。为什么用金刚为喻呢?《摧魔仪轨》
中说,金刚有不摧、不坏、不变等七种特征;佛教的公案中也说,帝释天持的金刚有能
力摧毁一座大山,但任何东西也无法毁坏它;《大智度论》四十五卷中云:“一切结使
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摇……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故
而,金刚有个不共的特点: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般若空性也是如此,它能摧毁
各种各样的邪见执著,却不为任何一种邪见所毁,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具有相同之处。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认为:“汉地法师讲得不好,只有我们上师讲得最好。”要
知道,汉地很多人一生致力于研究《金刚经》,他们对这部经的造诣非常深,且在一些
讲义当中,确实有不可思议的意传加持。而我以前没有讲过,没有学过,也没有深入研
究过,若认为其他法师都讲得不好,这种想法有很大的过失!所以,大家在闻法时心态
一定要摆正,切忌轻毁其他的高僧大德!
〖般若波罗蜜〗:梵语为“巴玛达”,意思是智慧到彼岸,或者智慧度。
在藏文的《金刚经》之前,本来还有“顶礼一切佛菩萨!”这是遵循藏王赤热巴巾的钦
定,可了知《金刚经》属于三藏中的经藏。
以上是题目的简单介绍。
汉地的《金刚经》有几种译本:最早的是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后来北魏菩提流支、南
朝真谛法师、隋朝达摩笈多、唐朝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也译过此经。
其中,义净法师的译本与藏文对照最为接近。鸠摩罗什的在某些地方有一定出入,究其
原因,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当时印度佛教非常兴盛,梵文的版本不同所致;另
一个是因为鸠摩罗什翻译时译经场面十分庞大,约有四百多人,鸠摩罗什一边口译,旁
边的人一边记录,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纰漏。但不管怎么样,鸠摩罗什的译本是大
成就者以谛实语加持过的,受持读诵的功德不可思议,古往今来无数人依此译本开悟就
足以证明这一点。
至于藏文版的《金刚经》,只有一种译本。我以前对照过拉萨、青海等处的版本,发现
与《甘珠尔》般若部中收藏的一模一样。
正式宣讲经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一时〗:这是结集者所加之文字,意思是说“我在当时听到这样一个金刚
语”。听到了什么呢?就是下面所讲的《金刚经》。
释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曾开许阿难等弟子结集三藏,为使后人生起信心,经首可加“
如是我闻,一时”,经尾可加“天龙人非人等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等赞叹,中间可加
“世尊问”、“文殊答”等连接文。大家都知道,佛经分为三种:佛陀亲口宣说的、佛
陀加持宣说的、佛陀开许宣说的。“如是我闻”虽然不是佛陀亲口宣说的,但属于佛陀
开许宣说的部分。
佛的教法共有三次结集:第一次是佛涅槃后第二年;第二次是涅槃后一百一十年;第三
次有两种说法,一是涅槃后一百八十年,一是涅槃后三百年。经过这三次结集,三藏全
部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至于三藏的结集者,一般都认为,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持戒第一的优婆离结集律
藏,头陀第一的大迦叶结集论藏。由于《金刚经》属于经藏,故“如是我闻”中的“我
”是指阿难尊者。有人认为是大迦叶,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可靠。
“一时”有两种意思:1、指佛在某地说法的时间。佛教对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时间历来
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49年,有人认为是45年,但这部《金刚经》是在哪一年哪一天宣
讲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一时”可解释为某一天;2、凡夫说法需要固定
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听众、固定的法门,而佛陀讲法却不必如此,佛可于过去
、现在、未来当中,于无量世界为不同众生宣讲不同的法门,这种境界甚深难测、不可
思议,所以,这里的“一时”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7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二节课
按藏传佛教的讲经方式,《金刚经》分为初善题目、中善经义、后善结尾。昨天讲了初
善部分,今天接着讲中善经义。
提到“三善”,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笑话:有位炉霍县的干部,经常喜欢看一些经论,
有一次他在开统战会议时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开一个会。初善我先发言,中善我
要讲一些政治问题,后善祝大家吉祥如意……”(众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密宗的讲法,此处是说五种圆满:1、环境圆满: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时间圆
满: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的一时;3、眷属圆满: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4、法圆满:《
金刚经》所诠的甚深意义;5、本师圆满: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据《现观庄严论释》记载,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
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时由孟光王(波斯匿王)统治。
〖祇树给孤独园〗:它的来历有一段典故: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
传法,并欲觅地为佛建造精舍。他发现祇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所以打算
购买。太子非常不舍得,为了打消他的念头,对他开玩笑道:“你若能把这里用黄金铺
满,我就答应你的要求。”给孤独长者回家后打开宝库,用大象把黄金驮到那里铺地。
由于给孤独长者前世供养过六佛,今生能够看到地下的宝藏,并可加持土石变成黄金,
具有极为殊胜的福报。最后祇陀太子为其诚心所动,对他说:“以前我们商量卖地时,
并没有说这里的树也要卖,现在这块地属于你,但这些树仍属于我,让我们一起供养佛
陀吧。”以此原因,该地名“祇树给孤独园”。后来,给孤独长者迎请天人在这里建造
了一座经堂,佛陀常在此地讲经说法。
1990年我随上师如意宝前往印度,在日薄西山的某一天,朝拜了这座闻名遐迩的“祇树
给孤独园”。如今那里唯有一片废墟,既没有寺院,也没有城市,只剩下了遗址的大概
界限。当年,佛陀在此示现神变降伏外道六师,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每年神变月(藏
历一月)的一日至十五日,拉萨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我们学院也在这十五天中举办“
持明大法会”。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藏文译本和义净法师的译本中,除了一千二百五十
位比丘外,还有“大菩萨众”。此译本之所以没有提及,应该是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
就像《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说有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七
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一千颂,最后问寂天菩萨时,才知道一千颂是正确的。印度
的经文经常在文字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故大家不要一见到不同版本,就妄加断言“这
是真的”、“那是假的”!
我个人认为,在梵文版本方面,藏传佛教与义净法师用的应该是一个,鸠摩罗什与唐玄
奘用的可能是一个。你们在研究经典时,倘若发现不同之处,千万不要随便取舍。要知
道,经典是具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结集而成,但他们的不忘陀罗尼就像现在的录音机一
样,也有不同层次的差别,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金刚经》的听众有小乘比丘,也有大乘菩萨,因此本经属于大乘的范畴,《经庄严论
》的意义可以尽摄其中。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诸眷属聚在一起时,世尊于正午之前,着衣托钵到舍卫城中乞食化缘。
〖著衣〗:世尊出门之前都要先整理衣服,我们弟子就更不用说了。不管大家穿藏装还
是汉装,如果下山到城市里去,一定要看看自己的衣著是否整齐。有些汉喇嘛的衣服穿
得很难看,每次见到他们时,就像见到了藏族的“济公和尚”。作为一名出家人,不管
穿什么样的僧衣,都应让人看起来顺眼。当然,这不是叫你们去学打扮,而是应有的威
仪必须具足,否则会令世人对佛法产生邪见!
〖乞食〗:有人会问:“佛陀为什么也像我们一样,中午肚子特别饿,要出去化缘呢?
”其实,佛陀并不是肚子饿,而是要给众生一个积累资粮的机会,并借机为他们传讲佛
法。《秘密不可思议经》中云:“佛陀体内没有内脏,犹如金丸。”《金光经》中也说
:“释迦牟尼佛显现上是在化缘,但并没有享用这些食物,因为佛陀从来没有饥饿。”
退一步说,即使释迦牟尼佛的肚子饿,他也可依神通加持土木、石头变成食物,而不需
要向人乞讨。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一个东西能变化无量之多,就算是不好吃的食物,也
会成为醍醐美味,诚如《现观庄严论》中言:“在佛陀口中,低劣的饮食也能变成无上
胜味。”以前释迦牟尼佛在阿耆达国安居时遇到灾荒,佛陀担心阿难因出生王族而受不
了这种苦,所以给他吃一粒青稞,致使他七天中没有饥饿,以此因缘,阿难对佛陀的加
持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和稀有感。不仅如此,佛陀还具有虚空藏等持,圆满世间上的一切
财富。因此,佛陀并不需要真正去化缘。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是乞丐王。”这其实是一种毁谤,有极大的过失!
尽管佛陀确实带比丘到城中乞食,但这完全是一种示现,就像佛陀虽已灭尽我执,显现
上还要说“我的弟子”、“我的施主”一样。根据刚才的那些教证,足以说明释迦牟尼
佛并不是到了中午就饿得受不了,拿一个大碗跑到城市里去,不是这样的!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于舍卫城次第乞食后,回到祇园精舍享用斋饭。吃完饭,收拾钵盂,洗净双足,在
法座上跏趺而坐,身体端直,安住于正念之中。
〖乞〗:现在的泰国也是如此,早上七、八点钟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比丘们就托着钵,
在马路上赤足而行。此时施主们早已在十字路口拿着食物等候,看到比丘来了,就高兴
地排在路边,对他们一一献供。供养物除了食品以外,有时还有洗脸用具、衣服等。比
丘的钵非常大,每次回来都满满的,早饭用完后,还剩下足够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
在印度,化缘的时间一般是上午。而在部分佛经中,有时候也会看到比丘中午出去化缘
,但种现象在泰国是没有的。
〖洗足〗:吃完饭后洗脚,泰国也有这种习俗。以前喜饶嘉措格西去泰国时,国王亲自
为他端水洗脚。上次我们去虽然没有这种待遇,但也是居士帮忙倒水的。
〖敷座而坐〗:洗完脚后,佛陀在法座上端身正坐。值得注意的是,讲法、听法、修行
时,身体的端直非常重要。有些人在家里看书念经,经常喜欢斜靠着,这种姿势相当不
好。要知道,身不正则气脉不正,气脉不正,记忆力和修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藏传佛
教历来重视身体的姿势,不管是念经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求身体必须端直,跏趺而坐
。说实在的,我的习惯也不好,平时喜欢靠着看书,今后一定要改过来!
表面上看,佛陀吃完饭后,洗了个脚,在垫子上休息一下,安住于正念当中,马上就要
讲《金刚经》了。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三节课
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分三十二品,你们在理解的时候,若按这种方式划分,意思
会一层一层比较好懂。
经典与论典不相同:经典里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是一个;而论典
很有层次性,可以依靠科判来划分,且论典还能使经文不明显的意思明显,散于各章节
的内容归纳在一起。以前大家一直是学习论典,现在初学经典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心滴》是非常了不起的法。而在汉传佛教中,最殊胜的非《金刚
经》莫属。这次法王如意宝传讲《上师心滴》的同时,我也给你们传授汉地最殊胜的如
意宝——《金刚经》,希望大家珍惜!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玄奘法师的译文中,前面还有“时诸比丘来诸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
退坐一面”。意思是说,佛陀应供完后,身体端直,于正念中安住,此时一千二百五十
位比丘和大菩萨,亲自来到佛前,在佛足下恭敬顶礼,右绕三匝,然后退到一边安坐。
〖顶礼〗: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
体投地、以三门恭敬顶礼。此处从显现上讲,是指平时的三门顶礼。
具体如何顶礼呢?众弟子一一来到佛前,恭敬地跪在地上,用自己的头顶触碰佛的双足
。这种顶礼方式,根登群佩说,沿袭于古印度的宫廷,眷属大臣为了表示对国王的尊敬
,就请国王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自己用头顶接触王足。同样,为了表达内心的恭敬,佛
弟子也用这种方式顶礼世尊。在密宗的《时轮金刚》中,有时上师给弟子的灌顶,也要
求弟子如此顶礼。
〖右绕三匝〗:现在很多佛教徒对右绕、左绕不太懂。一般而言,左绕有毁坏的过失,
右绕有兴建的功德。在藏地,只有苯波教转神山、绕佛塔、转经轮是左绕,除此以外,
藏族人一看到左绕就害怕,担心功德会毁坏。以前我去汉地五台山时,常发现有信徒左
绕白塔,当时随行有位老喇嘛,看了以后特别心痛,由于不会说汉语,于是一直站在路
上挡着,示意人们不要这么绕。经藏中有《右绕佛塔经》,其中就讲了右绕的功德。作
为佛教徒,这些基本的常识一定要懂!
回到鸠摩罗什的译本上:此时,长老须菩提从大众中站起,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双手
合掌恭敬地陈白世尊。
〖须菩提〗是请问者,也是《金刚经》的关键人物,他显现上是小乘声闻,实际是文殊
菩萨的化现。《般若经》中经常出现他的名字,由于他完全精通般若方面的密意,所以
世尊宣讲完大乘佛法之后,须菩提是第一个被开许传讲般若法门的人。
〖偏袒右肩〗:将袈裟搭在左肩上,右肩袒露于外。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理解的——把袈
裟搭在右肩上。
〖右膝著地〗:一般来说,弟子在上师面前祈请时,都是左脚掌着地,右膝盖着地,这
样的姿势比较如法。
“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举世稀有的世尊,您以最殊胜的护念,护念了这些大菩萨;以最殊胜的付嘱,付嘱了
这些大菩萨。”
〖稀有世尊〗:世界上那些大教主、大本师,无法使众生得到真正的解脱,但释迦牟尼
佛却能够做到这一点。对此,须菩提不得不赞叹,不得不感到稀有。
〖如来〗: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因功德的侧面不同,佛可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种名号的详细功德,
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中都有介绍。
〖诸菩萨〗:藏文中是菩萨摩诃萨,意即大菩萨。有些论典中认为,一至七地称为菩萨
,八地以上才是大菩萨。但此处解释与《入行论》的一致,指凡是发了菩萨心的人,都
可以称为大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观待凡夫而言,发了菩提心的人非常伟大,故称之为
“摩诃萨”。
〖护念〗:鸠摩罗什译为“护念”,义净法师译为“饶益”,玄奘法师译为“摄受”。
相比之下,义净法师的翻译与藏文比较贴切,但实际上三种译本的意思都一样。
最殊胜的护念是什么?就是赐予众生即生安乐,来世也安乐。父母师长用财产名声来护
念我们,这并不是最殊胜的,释迦牟尼佛让我们今生来世都快乐,永远离开轮回的痛苦
,才是最殊胜的护念、最殊胜的摄受、最殊胜的饶益。
〖付嘱〗:嘎玛拉西拉论师说,如来有三种付嘱——善知识的付嘱、正法的付嘱、教言
的付嘱,以此方法来付嘱众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发了菩提心、趋入大乘道的人,应当如何安住、如何修行调伏自心?”
在藏文和义净、玄奘的译本中,这里都是“云何应住、云何修持、云何降伏其心”,但
鸠摩罗什翻译的不太明显,也许是梵文版本有缺,也许是翻译时漏掉了,有两种可能性。
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包含了大乘基道果的一切内容:基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应如何安住
;道是如何修持六度万行;果是如何调伏自心而获得佛果。我个人认为,这里为从基道
果的方面解释可以,从提出问题、引出下文的角度解释也可以。
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回答了: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
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陀说:“问得好,问得好!如你所言,如来以最殊胜的护念,护念大菩萨,以最殊胜
的付嘱,付嘱大菩萨。须菩提,你要仔细谛听,这三个问题我为你一一解说:发了菩提
心、趋入大乘道的人,应当这样安住,这样修行降伏自心。”须菩提言:“遵命,世尊
,我洗耳恭听。”
乍看之下,这段经文似乎有点重复,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话并不多余,而是为了认
可须菩提的提问,佛陀以此方式来加强语气。打个比方说,你们说:“上师,您今天传
讲《金刚经》很了不起,真是稀有啊!我们以后怎么修呢?”我回答说:“是啊是啊,
我给你们传《金刚经》是很了不起。以后要修的话,好好听着,我跟你们说啊……”平
时为了强调,我们一般也会重复一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善哉,善哉〗:须菩提受到释迦牟尼佛的表扬了。有些弟子做了让上师高兴的事,上
师会赞叹:“好,好!”“对,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在玄奘和义净的译文中,下面是“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当为汝说”。意思是:须菩提
,你要好好聆听,将这些道理记在心间,切莫忘失,我来为你宣说。这句话在《大圆满
前行》闻法“三过”中也引用过。
〖汝应谛听〗:佛经与其他的语言不同,每个字、每句话都有甚深的含义。鉴于此,许
多大德在讲经之前都会强调:“你们要专心闻法,不要说话,否则,我也没办法给你们
传。当时释迦牟尼佛都有这个要求,心不专注是不行的……”
〖极善作意〗:只是听了并不够,还要把所闻的法义记在心中,忆持不忘失。《极乐愿
文大疏》这方面的公案很多,在此不广讲,有兴趣可以自己看。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49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四节课
《金刚经》主要宣说了断除实执,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经的内容,按嘎玛拉西拉
的观点,可以归纳在三个问题当中,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修持六波罗蜜多,最后调伏
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别的果位。
先讲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所有的一切众生,卵生、胎
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
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无有任
何众生得以灭度。”
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具体而言,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执著,叫做胜义
菩提心。虽然发心救度众生是菩萨在世俗中的最大责任,没有这个菩提心,一切的善根
无从增长,但也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先分析“世俗菩提心”: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总的来说,可以包含在九类当中:
1、〖卵生〗:顾名思义是从卵中出生,有龙族、飞禽和一些人类。例如,萨嘎拉居士
的孩子全部是卵生,《佛教科学论》在讲人类的各种产生时,也引用过几则卵生的公案
[ 金轮王阿拉律的五百个儿子就都是卵生的,持寿国王的三十二个太子也都是卵生的。
还有在佛教的一个故事里面讲到,曾经有一个商人,航行到大海里去后,与大海里的一
个长颈鹤共同生活,后来生了二个蛋,一个蛋里面出来的孩子叫札,另一个叫月札。]。
民间传说格萨尔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雪,身为女仆的母亲在家里生孩子,因为没去主
人家干活,主人非常生气,提着刀子冲到她家。进门后,看到女仆蒙头大睡,于是气愤
地掀开被子,发现里面有个大卵,举刀就砍。卵破开后,出现了三个孩子,一个飞到天
上;一个的膝盖碰到刀子,落在帐篷上,这就是格萨尔王;还有一个仙巴,被主人扔到
了河里。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正史中并无如是记载。
2、〖胎生〗:人和旁生主要是胎生。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饿鬼也大多是胎生。
3、〖湿生〗:夏天的昆虫多为湿生。当然,人类也有湿生的情况,如以前的索首阀国
王,他头顶上生阿拉律,右腿生哲巴,左腿生月哲。还有顶生王也是湿生。
4、〖化生〗:天人、非天、初劫时的人、地狱众生都是化生。此外,一些大成就者也
是化生,如莲花生大士、圣天论师。
5、〖有色〗:指欲界、色界的众生。《俱舍论》中说,欲界众生贪著五种妙欲,执著
非常粗大,故有实质性的身体;色界众生断除了欲界的贪心,无有实质性的身体,但仍
有比较细微的贪心,所以有一个光身。这两界的众生皆有色相,故称之为“有色”。
6、〖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接触性的色相,只有一个意识的色相,这种
色相极其微细,所以称为“无色”。
7、〖有想〗:指四禅中的广果天。此处没有欲界的粗大分别念,仍有细微分别念。
8、〖无想〗:广果天周围的一部分天人。《俱舍论释》中形容广果天犹如城市,无想
天则如城市旁边的寺院。这里的天人除了初生与命终时会起两次分别念之外,五百大劫
中不起一个念头。
9、〖非有想非无想〗:又名有顶、非非想天,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天。因为没有欲界
和色界的分别念,故称“非想”;仍有微乎其微、极不明显的心识,称为“非非想”。
《俱舍论》说,此处不是没有心识,而是有一种贪执禅定的分别念,由于特别细微之故
,以低劣加否定而称为“非想”。
上述九类众生的意识形态比较典型,轮回中的有情均可含摄其中。对于这些众生,大乘
菩萨都应发愿加以救度,使其有漏的身体和分别念融入法界,最终获得无余涅槃,这就
是世俗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那么,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虽然度化了三界所摄的一切
有情,但观待胜义谛而言,被度化的众生、能度化的菩萨,如虚空般皆不存在。严格来
说,这种胜义菩提心何时在相续中生起,彼时才是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云:“从
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若将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结合起来,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
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萨因大悲心不舍众生;胜义菩提心方面,菩萨因空性慧不
堕轮回。
前面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今天就发心方面,从世
俗、胜义可以分别回答。1、世俗菩提心:以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为修,以所发的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2、胜义菩提心:以无有众生可度为住,
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不堪能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金刚经》相当甚深,不是须菩提问了问题之后,佛陀要用整部经来回答,而是在每一
层意思中都能找到圆满的答案。大家若深入思维,定会发现其中妙不可言!
世俗中要度化众生,胜义中无众生可度,原因何在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呢?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想度化有情或是帮助某个众生,就胜义谛而言是一个大错误。有了相的执著,认为“我
要度化他们,使其获得殊胜的涅槃”,这就不是菩萨而是一般的凡夫了,为什么呢?胜
义中任何相都了不可得,发心的菩萨不存在,要度化的众生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阳焰
般无实。
其实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样,若以《虚幻休息》来解释《金刚经》的教义,那是非
常殊胜的。从《心性休息》中也可以看出,前八品首先讲了世俗谛,第九品就开始步入
密宗的甚深境界,揭示了胜义谛的究竟实相,这些内容都离不开《金刚经》的范畴。
〖相〗:玄奘法师译为“想”,实际在这里“相”和“想”的意思都一样,都是分别心
去执著,跟分别心有很大的关系。
藏文中没有“我相”,其余三相都有。
〖我相〗:依同一相续而存在。
〖人相〗: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的世间。
〖众生相〗:依业和烦恼转生于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寿者相〗: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异熟果保持相续的寿命。比如有些人特别怕死,希望
自己长命百岁,这就是寿者相。
对四相的实有执著,是解脱道的大障,有了这四相的话,无法获得真实的解脱。所以,
宗喀巴大师说:“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总之,《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断除实执,以前南怀谨有本书叫《金刚经说什么》,
到底《金刚经》说了些什么?现在该知道了吧!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0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五节课
昨天讲了菩萨不能有四相,今天讲无论在见、修、行、果哪个方面,菩萨都不能有所住
——实有的执著。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
触、法布施。”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对任何法都不能有实执,应以无住之心而行布施。即是说,不
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真正的菩萨不会有实有的执著,以六度中的布施为例,菩萨在行布施时,并不耽著于六
尘——色、声、香、味、触、法。
〖色〗:凡夫对所施之物有颜色、形状的执著,对乞丐有相貌丑陋、衣衫褴褛的分别。
但菩萨真正通达了空性,远离了这些实执。
〖声〗:乞丐来到家门口说:“行行好,给我点儿东西吧。”菩萨不会一听到声音,就
作意:“好,我马上给你啊……”
〖香〗:鼻子不去分辨是香的东西,还是臭的东西。
〖味〗:对味道的胜劣也不加取舍。
〖触〗:不存在由身体接触所生的轻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别。
〖法〗:法是意识的对境。比如,认为“我今天给了乞丐十元钱,应该有很大功德吧!
”这些执著法的分别念也没有。
藏地寺院在安居时,经常念弥勒菩萨的一个愿文,有句偈颂是:“不住一切法,无吝而
行施。”《入中论》中也说:“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施者、受者、所
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三轮体空的境界中行持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
波罗蜜多。
前面须菩提问了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这里又一次给予回答:以三轮体空为
住、以三轮体空来行持六度为修,遣除自己的实执为调伏自心。此处只是从布施度来讲
,实际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余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佛陀自问自答:“须菩提,菩萨应当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若不住相布施,所得之福
德不可思量。”
最究竟的布施是什么?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凡夫的布施有三轮执著,而菩萨的布施没
有这些,由于没有任何执著,故所获的福德无法衡量。若能以这种布施来积累资粮,圆
满无上佛果也非难事,如经云:“若能行布施,菩提得不难。”
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三轮体空的境界,但很多上师在教言中说:布施时若忆念“以前的
传承上师、圣者们如何布施,现在我也如是布施”,依靠这种发心,也能获得同等的功
德。
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进一步以比喻说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东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不能,世
尊。”佛陀又问:“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
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不能,世尊。”佛说:“同样,菩萨安住于无相
而行布施,所得福德也像这十方虚空一样,无法用分别心来衡量。因此,须菩提,菩萨
唯应按上面所讲的教言去做。”
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布施时应尽量观想三轮体空,虽然这对凡夫而言无法真正做到,但
若通达了名言中所行的布施如梦如幻,胜义中万法都是大空性,远离一切戏论,此定解
也接近于三轮体空。
没学过中观的人,布施一点东西就特别执著,总认为自己藉此能获得殊胜果报。然而,
闻思过中观的人都知道,名言中确实有对乞丐的布施,但在胜义中,我不存在、乞丐不
存在、布施的东西也不存在,对不存在的东西执著没有任何意义。
有时候虽然知道这三者是空性,但布施起来还是很不情愿。比如自己在饭店里吃饭时,
旁边来了一个乞丐,尽管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但心里却很不愿意给他,碍于人前不好意
思,于是勉勉强强布施一点。这不叫三轮体空,也不叫真实的布施!
刚才佛陀告诉须菩提:“若安住于三轮体空中布施,此功德不可思量。”下面是这样连
接的:布施可以积累福德资粮,将来能得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色身功德,那这些
相好是真实存在的吗?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能否以相好的佛身见到如来?”须菩提回答:“
不能,世尊。不能以见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佛身,就认为见到了真正的如来,为什
么呢?如来所说的相好佛身,并非真实存在。”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相皆由虚妄分
别所生,若见到了诸相非实有,则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
释迦牟尼佛身色黄金,顶上有肉髻、足底有法轮,如果看见这些,是否意味着见到了如
来呢?若换作我们,可能回答“对呀、对呀”,但须菩提学得很好,他说:在名言中,
如来虽于众生面前显现种种相好,且以此引导了无数众生,但以胜义来观察,这并不是
如来的真实身相。
自己的弟子能够善解密意,确实了不起,佛陀听后非常高兴,于是肯定道:凡有相状的
东西,不管是好是坏、是轮回抑或涅槃,都是虚妄不实的,完全由分别心假立,如经中
云:“彼等由分别所立。”只有通达了这些相并非实相,才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四
百论》中言:“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意思是说,已见到实相的智者,谁会说瓶
子是现量可见的?实相中本无任何相状,哪里还有什么瓶子?同理,如来本来没有身相
,谁又能够见得到呢?所以龙树菩萨说:“何人不知空性义,彼者不可得解脱。”唯有
证悟了万法皆空,一切所见所闻皆为虚妄,才是见到了究竟的如来。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1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体数字,而是一种抽象的时间概念;2、按嘎玛拉西拉的观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共
有2500年,平均分为5个500年,“后五百岁”是最后一个500年。
今年是佛历2545年(公元2000年),若依嘎玛拉西拉的算法,现在是否不是佛的教法期
了呢?并非如此。在藏地,各大教派公认佛陀的教法期有5000年,普巴派和华智仁波切
、麦彭仁波切认为,现在已过了2900多年,萨迦派认为过了3000多年,但不管怎么说,
今后仍有2000年左右的佛法驻世。
普巴派在历算方面相当准确,他们依“时轮金刚”的推算法,每次日食、月食都算得分
秒不差。之所以能推出佛教的具体时间,是因为佛陀成道时天空中有启明星,第二天又
出现了日食,依此特殊天象,故能算出佛教至今有2900多年的历史。
〖持戒修福者〗:玄奘译为“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义净译为“具戒、具德、具慧
”,与鸠摩罗什的翻译稍有不同。是指持戒清净、修积福德、具有智慧的持藏者。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不仅《金刚经》中有这种说法,按密宗的观点,我们
今生能遇到大圆满,也是往昔于无量佛前种下的善根。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
》中云:“凡是值遇无上密乘之人,往昔必定已供养过无数佛陀,并成过普贤如来的眷
属。”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说:将来若有众生对《金刚经
》生起一念的清净信心,也能积累无边福德。
在座的道友,现在有缘听闻《金刚经》,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福报生欢喜心,另一方面也
应对空性见生起信心。般若法门的功德不可思议,哪怕对空性产生合理怀疑,也能摧毁
三有的根本,诚如《中观四百论》所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
能坏三有。[ 福德浅薄者,对此烦恼的对治妙法——缘起性空,都不会产生合理的疑惑
。若谁略略对此法生疑,也能坏灭三有轮回。]”
〖悉知〗:以佛陀的智慧,完全能了知未来有很多众生对《金刚经》生信,以及这些众
生的根基因缘等。譬如,现在我们在讲《金刚经》,大家对经义生起怎样的信心、生信
之因源于在无量佛前积累过什么资粮,这一切的一切,释迦牟尼佛都能洞察分明、丝毫
不差。
〖悉见〗:未来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的场面,佛陀依慧眼也能彻见得一清二楚。
比如看到我们这里人坐得特别挤,有些人在打瞌睡……释迦牟尼佛全部都能见得到。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大家过去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粮,现在又对《金刚经》
生起信心,这种福德是尽虚空界也无法衡量的。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为什么会获得如此不可思议的福德呢?原因很简单:若对空性生起信心,能迅速超离
一切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
“四相”前面已经讲过,但嘎玛拉西拉有不同的说法:
〖我相〗: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
〖人相〗:由我执而引生的我所执;
〖众生相〗:今生为人,来世为天人,后世又堕落恶趣,众生接连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
〖寿者相〗:执著一个相续的寿命延续不断。
若对《金刚经》的空性义产生信心,很快的时间内就能远离四相,利根者甚至当下即可
解脱。犹如鱼已经上了钩、马上会离开水面一样,相续中如果有了空性见,尽管外表的
身体跟凡夫一样,好像没有多大变化,但不久的将来,便能脱离轮回大海,趋至解脱的
彼岸。《弥勒菩萨愿文》中也云:“无我、无人、无补特伽罗、无寿命,愿证悟无法究
竟义。”
我们通达了一法的空性,就能通达万法的空性,如果明白了《金刚经》的空性义,就能
明白一切法的空性义。《中观四百论》说:“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般若经》
亦云:“知自及诸众生等,乃至诸法亦复然。”意思是说,我怎么样,众生也是这样;
众生怎么样,一切法也是这样。如果证悟了我是空性,那众生的本性也是空性;如果证
悟了众生是空性,诸法的本性也是空性。
此处没有解释“法相”、“非法相”,下面会有广讲。
反过来说,假如有了这些执著,会有什么过失呢?下面从三方面来分析。
1、执著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不能执著这些相呢?因为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的心耽执相状,势必会执著我
、人、众生、寿者四相。”
执著任何相都是菩提道的障碍,帝洛巴尊者曾说:“诸相的显现不是障碍,对诸相的执
著才是障碍。”心不取相,一切皆离;一念取相,即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
者相虽然反体不同,但本体上都是一个。
2、执著有法: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耽执法相,则会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法相〗:既包括调伏各种烦恼的佛法,也包括世俗中显现的有法。执著任何一种法相
,都会落入四相当中,不能获得究竟的佛果,《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若起毫端
许之名相执著,亦不得真实佛果。”
耽执世俗中的有法,是对五蕴的一种执著,有了对五蕴的执著,必然产生我的执著(我
相)、我所的执著(人相)、众生相续不断产生(众生相)、彼在轮回中的寿命长短(
寿者相),有了这四相,众生难免造业轮回,感受生死。《宝鬘论》云:“尔时有蕴执
,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3、执著无法: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呢?如果耽执非法相,也会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非法相〗:“法”与“非法”有两种解释:1)“法”指佛陀的教法,“非法”指外
道的邪法;2)“法”指名言中显现的法,“非法”指单空方面的法。此处的“非法”
是指单空。
执著单独的空性,也会落于四相当中。因为认为空性存在,显然是一种我所执(人相)
,有了我所执就一定有我执(我相),进而人我的分别也会产生(众生相),既然人我
的相都有了,那有情从生至死的现象不可能不存在(寿者相)。
因此,对单空的执著,很多佛经论典都予以了破斥。如《般若摄颂》云:“虽说五蕴空
,菩萨勇士者,尚行相状故,未信无生处。”意即仅证悟了五蕴的空性,并非究竟见解
,菩萨若执著空性相,则没有对无生处生起信解。《中观四百论》也说:“愚宁起我执
,非说无我理。”与其让愚者有“我”的执著,也不可对他宣讲“无我”的道理,因为
若对空性产生执著,这是谁也救不了的。《宝积经》亦云:“宁可住于如山之补特伽罗
见,不可落于真实我慢之空性见。”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因此,既不能执著诸法实有,也不能执著一切皆空。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鉴于此,如来在了义经典中常说:诸位比丘,你们应当知道,我所宣说的法犹如船筏
,最终必须要舍弃,非法就更不用说了。”
渡河时离不开船筏,但到了对岸后,船筏就没有用处了。同样的道理,佛陀宣讲的八万
四千法门,暂时可帮我们积资净障,获得解脱的果位,但究竟而言,对这些法的执著也
要远离,更何况是外道的非法了。或者还可解释为:世俗中取舍因果的法都要舍弃,执
著单空的非法就更不用说了。月称菩萨在《显句论》中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为了舀水
,必须要准备水器,但水得到之后,水器就没有用了。
当然,没有真正获得解脱前,世俗谛的法千万不能舍弃,否则就无法证悟胜义谛。《入
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龙树菩萨也说:“若不依世俗,不
得第一义。”假如还没有到岸就轻易抛弃船筏,半途掉到大海里是很可怕的!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2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七节课
《金刚经》分三十二品,是梁昭明太子后来加的,这在藏文译本中没有,汉地的其他译
本中也没有。有人认为:“佛经中不能妄加分别念,因为昭明太子给经文分品,至今仍
在地狱里受苦。”这种说法是否可靠也很难确定。一般来讲,佛经中是不能加自己的分
别念,但如果不是故意诽谤,为了帮助理解经文而加一些科判,应该不会有很大过失。
当然,因果方面的问题,凡夫是难以判断的。昭明太子在《金刚经》中加上自己的语言
,这是否大逆不道,确实不得而知。
以前香港有个居士,他按照自己的分别念,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颂词和《三处三善
引导文》合在了一起,看起来特别乱。后来我给他写了个辩论书,告诉他不要在无垢光
尊者的金刚语上乱改,我们凡夫没有这种权利。从这个角度而言,昭明太子的做法可能
不太好,但此举却对我们理解经文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孰是孰非,望大家自己斟酌。
昨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一切法犹如船筏,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实际上并不存在,今天
佛又提出一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正等觉真实存在吗?如来所说的法真实存在吗
?”
这段文字,义净法师译为:“如来于无上菩提有所证不?复有少法是所说不?”意思是
说,如来所证悟的智慧功德存在吗?如来所说的法存在吗?两位译师在字句上略有不同
,但意义并无太大差别。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圆满,“三菩
提”是正等觉,合在一起就是:无上圆满正等觉。
六祖在《金刚经口诀》中解释为:“阿”是无妄念,“耨多罗”是无傲慢,“三”是心
常住于等持,“藐”是心常住于智慧,“三菩提”是心常住于戒律。
六祖是依靠《金刚经》而开悟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但他的这种解释,与某些经论
不太相同。对此,法王如意宝曾说:“一些大成就者的语言,在显现上有时候与经论有
一定出入,但不管怎么样,对大成就者的金刚语,我们都应当恭敬受持。”
佛陀提出的问题,若是我们回答,可能支吾半天也憋不出来,但是须菩提很有智慧,他
不假思索马上就说: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
说。”
须菩提说:“根据我的理解,如来正等觉不存在,佛法也不存在。”
为什么如来不存在呢?本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是一切诸法的本性,不是一个具体形象,尽管历史上确有如来的出世及涅槃,
但这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安立的,绝非实有。经云:“佛出世或不出世,诸法法性无变
化。”龙树菩萨在《中论》也说:“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谓如
来?”
为什么佛法不存在呢?虽然在名言当中,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应机施教,开演了八万四千
法门,但这也是在众生面前的显现,究竟而言,佛陀没有丝毫说法的分别念,众生前的
转法轮完全是佛智慧力的任运示现。经云:“虽未说一法,众生现如是。”《圣者如来
秘密经》亦言:“自如来成道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夜,及至无诸取受而获得涅槃之夜
,如来未曾说一句法,未来亦不说。”
以上是略说。下面在广说时,先阐述“法不存在”的理由,再讲“如来不存在”的原因。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法不存在呢?因为实相中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得、不可言说,不是无实法,也不
是有实法。”
〖不可取、不可说〗: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的自性,说法者、所说之法、说法之境皆了
不可得,无有能所,平等一味,自性寂灭。《中论》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住,佛亦无所说。”宗喀巴大师也说:“世尊自成道以来,不管在天上人间未
曾说过一个字,因为实相远离能说、所说等一切戏论。”
〖非法、非非法〗:非法指无实法,非非法指有实法。格鲁派的有些人以单空见为究竟
,故在解释此问题时有点捉襟见肘,他们认为:非法(无实法)不是世俗中的空性,非
非法(有实法)不是胜义中的名言,二者必须用轮番的方式来抉择。但对我们宁玛派而
言,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佛陀所说的法,非法(无实法)之故,远离常有的边;非非
法(有实法)之故,远离断无的边。这即是释迦牟尼佛的究意密意。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3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八节课
前面说佛陀、佛法在胜义中不存在,佛陀不存在的原因下面有广说。佛法不存在的原因
昨天也讲了:法与非法都是不可得、不可取,心识语言无法表达,佛法的本质在胜义中
不成立为实有。下面还有一句没有讲完。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佛法在实相中不存在呢?因为一切法皆是无为法,远离分别执著。诸位贤圣的
安立,也只是能证悟无为法的智慧上有差别。”
究竟实相中,实有的法不存在,无实的法也不存在,诸法本性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
法相,这是圣者入定智慧抉择的。《大幻化网》中说:“之所以承认法界一味清净平等
,乃是由圣者的根本慧定所得之故。”同样,一切诸法不存在,没有实相,也是依靠圣
者入定智慧而得出的结论。
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在圣者的根本慧定面前,一切都是无为法,除此以外,
没有一个真正的实相,也没有有无执著;二是在圣者入定的时候,一切都是般若空性,
远离四边戏论。世亲论师说:“圣者入定时,灭除诸散乱,现前如来智智为无为法。”
圣者在入定的时候,灭除一切有为法的散乱执著,无为法的本来智慧现前。反过来说,
如果诸法的本性不是无为法,那必定是有为法,嘎玛拉西拉说,若是有为法,则是刹那
变化、不可靠的。因此,诸法的本性绝对是无为法,否则就会随因缘而有变化,并非诸
法的本来实相。
从所证的空性而言,究竟实相是无为法,没有任何差别。但从能证的智慧来讲,六祖云
:“三乘根基,所接不同,见有深浅,故有差别。”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能证悟的空
性慧也有深浅差别,比如声闻证悟的就比较浅,菩萨证悟的比较深,而佛陀是最究竟、
最圆满的证悟。
总而言之,“差别”是从能证的智慧来讲的,所证的空性不可能有差别,如果有的话,
无为法就变成无常了。
下面讲法布施的福德非常广大,远远胜过财布施,若能受持读诵《金刚经》,其福德无
法衡量。首先讲财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果有人将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
所得福德多吗?”须菩提答言:“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福德的本体是空性,
以空性之故,福德可随因缘而增上,所以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俱舍论释》云:四洲、日月、须弥山、诸欲天、梵天世界为一个
单位,一千个单位称为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二千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
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能被火等同时毁灭,最初形成时也是同时产生,
由一体性而得名。
〖七宝〗:有不同的说法。《法华经》说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
《无量寿经》中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阿弥陀经》则是金、银
、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般若经》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
珊瑚;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大疏》中是金、银、琉璃、水晶、冰珠石、红珍珠、玛
瑙。
很多佛经中讲,若以三宝为对境,用清净心哪怕供养一朵花、一杯水,福德也是相当大
,何况有人以七宝布施,量满三千大千世界,此福德更是不可限量。为什么呢?一方面
是清净心的功德,另一方面,福德若在胜义中实有,其量则能思维,但由于它是空性的
缘故,所以只要因缘具足,依如幻的布施就能产生无量如幻的福德,正如《入行论》所
云:“幻人生幻福。”因此佛陀赞叹福德非常多。
大家要注意的是,《金刚经》每一句中经常要分开二谛作分析,这样才能加强对胜义谛
的认识。如果认为经文的最后才涉及胜义谛,那现在的每一句话就无法解释了。总之,
不管是福德也好、法身也好,我们对任何一个法都不能执著,如此才可了悟真实的空性。
这里的财布施,主要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下面是讲法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陀接着说:“如果有人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一个四句的偈子,并为他人宣说,
此人的福德将胜于上面那个人。”
世人常认为:财布施的福德非常大,法布施可能远不及于此。但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亲口
说道:法布施的福德,远远超胜财布施!其实从财富上讲,我们不要说三千大千世界的
七宝,就算只用一碗七宝布施,现在也是有点困难,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有机
会讲闻《金刚经》,这种福德是不可思议的,远远胜过了上面的财布施,大家理应生起
欢喜心。
〖受持〗:指专心致志地奉行。
〖四句偈〗:本来印度梵文的《金刚经》全部是偈颂,但译成藏文和汉文之后,形式就
变成散文了。所谓“四句偈”,指由四个句子组成的一个偈文,如“一切有为法,如梦
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一个四句偈。
我们受持《金刚经》后,若能为他人开演经义,令彼等也听闻、读诵、修持,即使只有
一个偈颂,也超胜了用七宝布施的福德。《般若八千颂》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
读诵、受持、演说般若法门,其福德胜于财布施。”
可见,法布施的功德特别大。阿难曾问佛陀:“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
”佛陀言:“一人讲法一人听闻,功德最大。”《虚空藏经》中云:“虽说俱胝劫,佛
智亦无量,如是持佛法,福德更无量。”《狮吼经》也说:“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
上供下施,不如浊世时为人演说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大。”此外,《妙法莲华经》、《般
若二万颂》、《慧海请问经》等经典中,也纷纷赞叹了宣讲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的殊
胜功德。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对大乘空性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多劝别人接触这个法门。假如你
周围有人生病了或是遇到了违缘,就应借此机会让他持诵《金刚经》,如此一来,必对
其今生来世有莫大的助益。
为什么受持、传讲《金刚经》的功德如此大呢?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原因何在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依此获得无上正等觉的佛法,皆从这部经而出
生。”
有些居士供养学院一万块钱,几十年后始终念念不忘,一见面就提醒:“我在某年供养
了你们一万块,还记不记得我呀?”甚至有些人供养了一点毛衣、饼干,四五年后还挂
在嘴上,逢人便说。这种供养并未舍离吝啬、执著、傲慢,所以是不清净的供养。但你
们若能持诵《金刚经》并为他人解说,这比供养一万块钱的功德更大。
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经》所诠释的都是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是产生一切诸佛之因
。《般若经》云:“三世诸佛皆依般若空性而现正等觉。”《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偈也
说:“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经典中经常称般若空性为“佛母”,因为
儿子的来源是母亲,同样,诸佛的来源是般若空性。《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正因为菩萨在因地修持了无
二慧空性,最终才得以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佛果。《佛子行》的开篇偈亦云:“利乐之
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佛陀依靠佛法而成就,此佛法即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
诸佛菩萨的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故将般若空性喻为“佛母”。
既然般若空性是三世诸佛之因,那么三世诸佛所弘扬的佛法,也必定是般若空性。否则
,佛的因是般若,法的因是其他的,这是根本说不过去的。
此处直接宣讲了“佛”由般若空性而生,间接宣讲了“法”也是由般若空性而生。所以
,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这样大?因为它是诸佛、佛法的出生处,故受持传讲的功德
不可衡量。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并非实有存在,故非佛法。”
义净的译文是“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词句上虽有差异,但意思方面完
全一致。
“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佛陀的庄严色身、力无畏等圆满功德。从显现上讲,通过
布施等积累福德资粮,可现前佛陀的相好色身、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经云:
“如来之色身,福德资粮身。”但从胜义来讲,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并不是真正了义的
佛法。
第二种理解是:所谓佛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息灭痛苦的妙法甘露。从究竟义来讲
,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世俗中的假象,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真正的佛法远离
一切戏论,是大无为法,六祖曾说:“佛经不是佛法,它是肉眼的境界,故非究竟。佛
法应是慧眼的境界。”
以上通过法布施与财布施的对比,阐述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4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九节课
昨天讲了法布施的功德,今天讲沙门四果必须要证悟空性的道理。
小乘圣果,是沙门四果或沙门八果。“沙门四果”包括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
汉果。“沙门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不来向和不来果,阿
罗汉向和阿罗汉果。所谓“向”,是指没有真实达到果位,但在路途之中,马上就要到
了。“果”则是已经超凡入圣,达到那种境界,获得了真正的果位。
不管得到哪一果,都必须要证悟无相、无住的空性,倘若无法断除实执,则与凡夫没有
任何差别。《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麦彭仁波切在《辨答
日光疏》、《与萨格西的辩论书》等中也说:“声闻缘觉必须要证悟大乘的法无我空性
,若连一分都没有证悟,别说超离三界,就算预流果也无法获得。”
下面对此一一剖析: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
、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预流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预流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预流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入流,但在胜义中根
本没有能入所入,远离了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执著,这才是真正的预流果。”
〖须陀洹〗:亦名预流果,属小乘见道,而非大乘见道。获此果时已入圣位,故称之为
“预圣”;由于它是声闻乘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从断证方面而言,预流果所断
的是三结[ 三结:执五蕴为我的见结、视非道为正道的戒取结、对真谛之义心生怀疑的
疑结。]、112种见惑、欲界一至五品的修惑[ 修惑:依三界九地,修惑共分81品。九地
指欲界、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每一地分别有九品修惑——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所以共有81品。],所证的是现证四谛的十六刹那
。此果包括5个僧伽位,即3个预流向、2个预流胜果。
《现观庄严论》中介绍了“二十僧伽”,它分别摄于沙门四果中——预流果有5种,一
来果有3种,无来果有10种,阿罗汉有2种。“二十僧伽”的问题比较难懂,譬如,预流
果之前有预流向,预流向又分多种;一来果有些生天趣,有些生人趣……这些分析起来
非常复杂,所以格鲁派将其列为“四大难点”之一。以前我将“二十僧伽”列了一个详
细的表格,讲《善解密意疏》时给你们发过,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
在这段经文里,佛陀一会儿说“预流果是入流”,一会儿又说“预流果不是入流”,如
此自相矛盾,令许多初学者摸不着头脑。其实,只要分开二谛,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世俗中,可以假立名相,承认预流果断除三结,远离了凡夫境界,趋入圣者之流。但从
究竟实相而言,得果者、所得之果、得果方式都不存在,没有能依所依之故,对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可能有实有执著,这即是预流果的真实境界。
所以,小乘的登地(预流果)也必须要断除执著,否则没有机会现见真谛。宗喀巴大师
的《六十正理论广释》在引用这句经文时也是这么解释的。
接下来讲一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一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一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一来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一往来,但胜义之中
无去无来,这才是真正的一来果。”
〖斯陀含〗:亦名一来果,是小乘二果。此果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仍有三
品未断,故还要来欲界的人趣或六欲天受生一次,以此得名“一来”。
一来果可分两种,一是极七返,一是家家者。“极七返”指在欲界或色界转生七次,便
可获得涅槃的圣者。“家家者”在两界转生的次数不定,有二生家家、三生家家、不等
生家家等各种分类。按《现观庄严论》的观点,一来果有3个僧伽位,即1个一来向、2
个一来胜果。
虽然在名言当中,一来果圣者还要来欲界投生一次,但在究竟实相中,他已证悟了无我
的般若智慧,远离了我来、我去的分别。《中论》云:“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
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因此,如果证悟了无我空性,就能断除对来去的执著。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5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牟尼佛回答,但有时候恰恰相反,就像这部《金
刚经》,很多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提问,须菩提回答,然后佛作个印证就可以了。大家熟
悉的《心经》也属于这种情况。故而从这部经也能看出,佛经可以是佛陀亲口宣说的,
也可以是佛陀予以印证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阿罗汉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须菩
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就胜义而言,根本不存在实有的阿罗汉。”
〖阿罗汉〗:是小乘的最高果位。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上分结”[ 顺上分结:使众生不
能脱离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包括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三界九
地的81品修惑,已出离轮回,不再转生六道。但观待大乘而言,仍有细微的所知障未断
,因此并不究竟。
阿罗汉,在藏文中是炯巴,直译为胜敌,表示战胜了烦恼敌人。虽然还没有战胜所知障
的敌人,但他完全断尽81品修惑,解脱了轮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叫战胜敌人。六祖的
《金刚经口诀》和江味农的讲义中,将阿罗汉译为无生,名言中也可这么承认,但若参
照原来的意思,译为胜敌可能比较恰当。
小乘中,阿罗汉是最高的果位,但依大乘《妙法莲华经》、《定解宝灯论》等的说法,
他最后一定要回小向大、趋入大乘。现在有些人对大乘、小乘分不清,他们认为阿罗汉
已经获得了无生法忍,境界与八地菩萨等同,更有甚者声称:密宗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
汉果。持此观点的某些人,尽管弘法利生的事业相当广大,但如果自己的闻思不太究竟
,没有看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现观庄严论》等大乘教典,在理解佛法的过程中
,出现一些不符合佛经的说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处,须菩提说阿罗汉肯定没有“我是阿罗汉”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在实相中阿罗
汉灭尽了五蕴,断除了意识分别。小乘如此承认,大乘也这样认为,如《入中论》云:
“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意思是说
,凡夫由于无明障蔽,妄将世俗的显现执为实有,所以叫做“世俗谛”;但在阿罗汉和
佛菩萨面前,已经断除了这部分实执,故一切假立之法唯是“世俗”,而非谛实。因此
,阿罗汉出定后也知道自己是阿罗汉,但相续中却没有谛实的执著。
阿罗汉若有这种执著,会有什么过失呢?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阿罗汉若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
执著。”
如果阿罗汉认为“我”是阿罗汉,就会有我相;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别人是凡夫,便有
了人相;认为三界轮回中很多众生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即是众生相;我这个阿罗汉何时
入灭尽定,融入法界中,则为寿者相。只要有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四种执著便
应运而生。《入中论》说,众生轮回之因即是我执与我所执,假如阿罗汉没有断除这些
,就跟凡夫没有任何差别了,又怎么会是阿罗汉呢?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一节课
前面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要断除执著,阿罗汉也必须如此,若没有断除执著,
则不能称之为阿罗汉。此问题还没有分析完,今天继续讲下去。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是“无恼禅”,玄奘和义净法师译为“无诤住”。《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
、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
破立。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
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
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
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如迦叶
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
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中第一”。
〖第一离欲阿罗汉〗:所谓“离欲”,是指离开一切烦恼。本来阿罗汉都是离开一切烦
恼,但根据小乘的论典,其境界也有高低之别,须菩提在阿罗汉中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在世俗现相上,须菩提对般若空性的领悟最高,每次说出自己的体会,佛陀都赞叹“善
哉、善哉”,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佛为了印证弟子的根基,也曾于大众面前说:“我的
十大弟子中,须菩提是离欲第一、解空第一。”但这也只是名言中的说法而已,真正的
阿罗汉不可能有增上慢,认为“我是人中第一,我很了不起”。
下面从胜义中分析阿罗汉的境界: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
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说:“尽管佛陀说我是离欲第一阿罗汉,但实相中我根本没有这种执著,如果我
有这种执著,自认为已得阿罗汉道,那佛陀根本不会说我是离欲第一、喜寂静者。正因
为证悟了实相,无有所行,佛陀才称我为喜寂静者。”
阿罗汉虽有各种显现,但已断尽我与我所的实执。就像大乘菩萨一样,《宝性论》中说
,在众生面可以显现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但他的真实境界中,并无有凡夫的丝毫执著
。大家若能通达缘起性空,就会知道一切法根本不矛盾,不但不矛盾,且其中颇有甚深
意味。
〖乐阿兰那行者〗:“乐”是喜欢,“阿兰那”是寂静,“乐阿兰那行者”是喜寂静者
。此处的寂静,指身口意寂静、调伏烦恼,这一点只有阿罗汉才做得到。最殊胜的阿罗
汉,就是最寂静者。我们凡夫不是寂静者,而是愦闹者、散乱者,身口意三门整天为了
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
只有远离了能所执著,才可证悟阿罗汉果,成为最寂静者。《定解宝灯论》讲义中就曾
引用过七个教证、三个理证,说明阿罗汉必须要证悟法无我。其实用《金刚经》的教证
也可证明:阿罗汉若没有证悟法无我,而仅仅证悟了人无我,就会堕入一个边,故对缘
起性空必须有所了悟。
在胜义中,须菩提并没有执著自己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但名言中佛陀的确如此赞叹,
这就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缘起之理。《七十空性论》中云:“以此一切法,皆
是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缘起之理,唯有佛陀方能彻底了知,世间人则
很难通达。但若不懂这个道理,纵然你是名声盖世的大法师,解释佛经也有一定的困难
。龙猛菩萨在《出世论》中说:“戏论说众苦,自生及他生,俱生无因生,佛说是缘起
。”依靠分别念承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戏论者,由于尚未通达诸法实相,难
免会遭受种种痛苦,而佛陀所说的缘起生,才是一切万法的真相,是宇宙唯一的真理。
缘起性空之理非常重要。假如通达了这一点,就会明白须菩提在实相中没有任何执著,
但在如梦如幻的现相中,可以称之为离欲第一!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7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二节课
以上讲了四圣者都要断除对果位的执著,接着讲往昔佛陀的授记、器世界、有情世界三
方面也无实有。
先讲第一个问题——佛陀的授记无实有: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告诉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往昔在燃灯佛前,是否得到过授记,是否真实有
所得之法?”须菩提说:“名言中虽可如是承认,但依胜义谛观察,如来在燃灯佛前并
未得到任何法。”
看来须菩提什么都说“不”,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当然,胜义中须菩提说得非常对,但
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也曾得过法。《贤劫经》中说,在91劫前,释迦牟尼佛是法云童子时
,在燃灯佛面前得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单而言,指对缘起空性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从此不再对空性法门生邪见。],获得八地菩萨的果位,然后燃灯佛给他授记:“在91
劫后的贤劫,你将于娑婆世界成佛(第四佛),号释迦牟尼。”所以,名言中释迦牟尼
佛确实得过授记,并在燃灯佛面前得过法,获得无生法忍。
但胜义中,这一切是不存在的。嘎玛拉西拉讲过:“没有所得之法,没有能得之人,也
没有获得之相,能所本来就是大空性。”世亲论师说:“获得法是一种分别念,理应值
得舍弃。”其他经典中讲:“菩萨若有已得授记的念头,这不是真正的授记,而是魔的
授记。”法王如意宝也常告诫我们:“假如认为得到本尊授记,从此不用精进也肯定会
成就。有了这样的傲慢和执著,就不是真正的授记。”六祖大师认为,佛法广大无边,
犹如太阳光般周遍一切,没有能得所得,故无有任何可得。六祖的解释跟前面的略有不
同,但究竟意义没什么差别。
总之,从胜义上讲,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没得过授记和法,但名言中必须要承认得过
,不然许多经典中的公案讲不通。因此,学《金刚经》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名言谛!
第二个问题——器世界无实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真实庄严刹土?”“没有,世尊。什么缘故呢?
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非胜义中的庄严,而是名言中的庄严。”
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都要建立庄严自己的刹土。如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下五百大愿,将
来要住持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当法藏比丘时发过四十八愿,将来住持极乐世界;药师佛
也曾发了十二大愿,将来住持琉璃世界。依《现观庄严论》的观点,清净三地(八至十
地)时,专门要修持清净刹土。故从名言来说,菩萨必须要庄严自己的刹土。
现在有些道友也是如此,一边在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联系外面的居士和大和尚,希望
自己以后有个道场,不然回去没有弘法利生的地方。同样的道理,菩萨将来成佛时,也
需要有一个刹土,否则度化众生的誓愿不一定实现。因此,名言中这一切都成立。
但须菩提回答是从胜义来讲的。因为菩萨庄严刹土,从实相上而言,能庄严的没有,所
庄严的也没有,庄严的形象也不存在。如果真实存在,必定是以微尘的方式或器世界的
方式,但这样的器世界或这样的微尘,用胜义智慧来观察,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显
宗了义经典《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名言中只要心清净,一切的显现必
清净,在具髻梵天的眼里,娑婆世界也全是清净刹土。但若进一步观察,胜义中刹土并
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都是自性清净而现前的。禅宗有这么一句话:“心的本性是清净
道场,除了心清净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净土。”《广幻化网续》云:“若无知性自证慧
,佛刹亦见恶趣处;若证胜乘等性义,恶趣亦见密严刹。”
总之,了义经典中的究竟意趣,就是心清净则刹土清净,此外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琉璃世
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这些世界在名言的观现世量面前虽可成立,但实相中庄严
刹土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即非庄严”的含义。
那么,“是名庄严”是什么意思呢?从名言来说,这些刹土应该是有的。比如在梦境中
,自己去一个花园里享受快乐,这是可以承认的。因此,名言中庄严刹土,是梦幻般的
存在——菩萨以如幻的发心,庄严如幻的刹土,最后现前如幻的果位,度化如幻的众生
,这都是合理的。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清净心:一切诸法在
名言中是五佛和五佛母的本性,烦恼即菩提;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无有四边八戏。
],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
净心。”
六祖证悟的就是后面几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前五祖让大家唯一念修《金刚经
》,若实在念不来,只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可以代表《金刚经》。因为这句话的意
思是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度,智慧度包括了所有的般若经,而般若经又统摄在一句“摩诃
般若波罗蜜”中。所以现在汉传佛教仍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一些老年人不识字,净土宗
的就念“阿弥陀佛”,禅宗的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菩萨应当发清净心,不要对外境的色法生心,分别“这是白色红色”、“那是长方形
三角形”,因为这些全部属于执著。同样,对声香触法生心也是执著,理当一并断除。
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现观庄严论》中所说,远离一切所缘和能缘。
以前六祖大师依此而证悟,因为这里面有中观最殊胜的要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应
无所住”是讲空性方面,万法没有能缘所缘,跟虚空和石女儿无有差别,故应对其断除
实执。“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智慧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入中论》中
说诸法都是空性,空性中却可以显现。所以,此处抉择了中观最究竟的密要——现空无
二。空性方面来讲,与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观点一致;显现方面来讲,与弥勒菩萨
《宝性论》的道理无别。心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智慧的妙用不灭,这就是究竟实相。
因此,按照我的理解,“应无所住”是大空性,“而生其心”是大光明;用大圆满来解
释,“应无所住”是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任运自成;就显宗而言,“应无所住”
是第二转法轮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转法轮的密意。这样的一句话,完全能让人
证悟心的本性。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在印证时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
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如此殊胜的金刚语,大家应该好好祈祷。尤其是对《金刚经》有大信心的人,通过这次
学习,若能精通其甚深含义,临死前应该有证悟的机会。
第三个问题——有情世界无实有[ 以上三个问题的次第关系是:在名言中,佛陀先得到
授记(授记),然后将来住持清净刹土(器世界),度化无量众生(有情世界)。]: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若一个人[ 分析有情世界时,“人”只不过是一种
代表而已。]的身体犹如须弥山[ 按《俱舍论》的观点,须弥山高十六万由旬,相当于
1068800公里。],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胜义中诸法
皆空,不是身体就是最大的身体。”
须菩提答得很好!众生的身体依靠蕴聚而成,乃至蝼蚁以上、须弥山以下,每个众生都
有不同的身体。假使有的身体像须弥山那样大,比如阿修罗王罗睺罗,身体正好与须弥
山大小相同。这种身体在名言中虽然大,但在胜义中,一切诸法皆是空性,根本无有大
小的差别。
佛陀之所以这样提问,主要是为了破除加古巴外道的实执。他们认为整个器情世界的创
造者是一位大尊主,他的身体极为庞大,且坚固不变、永恒存在。在名言中,若真有人
的身体是这样,那确实很大,但实际这是不存在的,身体是一种色蕴,仔细去观察时,
所谓的“大”是没有的。
现在世界上最高的是一个黑人,有三米多高,尽管他非常高大,但须菩提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没有固定的形体,才是真正的大身。乐行法师在《
金刚经释要》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入行论》也抉择身体
为空性,胜义中连一个微尘也没有,最后得出结论:“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
真正有智慧的人,决不贪恋梦幻般的身体,毕竟梦中的身体再高大,也不过是迷乱的显
现。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色达佛塔那里,曾见过三四层楼那么高的圣尊,但就实相而言
,这只是如梦的身体,而是不是真实的身体,因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均无有真实,正
如《龙王请问经》所云:“何法缘生则不生,诸法不生皆空性。”同样,众生的身体也
是因缘所生,故必定是空性。
佛陀最究竟的观点,就是身体无有大小,在胜义中都是空性。世亲论师说:“依靠名言
谛,如梦的身体是承认的,但依靠胜义谛,身体连微尘许也不存在。”
因此,大家务必要分开二谛。我们没有观察时,身体也有,刹土也有,好像什么都有,
但真正通过观察,万法完全是无实空性。若分析一个人的身体不存在,就能推出三界轮
回所有众生的身体都不存在,身体不存在的话,依靠身体而产生的做饭、走路等行为哪
里会有?所以,待会儿你们回去不用做饭了,因为没有身体之故。(众笑)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5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三节课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
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
德,胜前福德。”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所有沙子数量那么多的恒河,这些河中所有的
沙子多不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仅仅是恒河沙数的这些恒河,就已多得
无可计数,何况所有河中的沙子数量,更是令人无法想象。”
“须菩提,我今天以真实的语言来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满恒河沙数三
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所得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持诵《金刚经》,乃至受持四句偈,并为他人宣说,其功德远远
超过了前面的福德。”
〖恒河〗:在佛经中经常出现,它是亚洲的大河流之一,上游在西藏,其源头是一座形
似大象的山,股股清流从象口中吐出,中途汇集百川,经过印度、孟加拉国进入印度洋
。印度的声明学家认为喝恒河水可以开启智慧,裸形外道认为在恒河里沐浴能清净罪障
。原先我和法王去印度时,也看了恒河,恒河的沙子跟海边的沙子没多大差别,有些地
方沙子特别多,有些地方看不见沙,河中有裸形外道天天在沐浴。
关于恒河,词藻学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梵天派一位天女来到人间,她不好意思以美女
的形象出现,于是以一条河流的方式,从匝贺仙人的头发里出来的。所以词藻学常将恒
河称为“梵天美女”或者“天河”。《般若十万颂》中也提到了恒河,中云:“所有江
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五波罗蜜多亦如是,若以智慧波罗
蜜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位也。”
藏传佛教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叫炯尼夏智,大概是13世纪的人,他说佛经中的恒河沙有两
种解释方法,一是恒河岸边的沙子,一是泛指大海边的沙子。不管怎么说,以遍满恒河
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功德是无法想象的。不要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
,纵然以低劣的财物进行布施,也有很大功德。《宝鬘论》中说:“施乞微劣物,后世
获百倍。”给乞丐一点微不足道的财物,后世也能获得百倍的功德。所以,只要相信佛
语的人,都知道财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
但与持诵《金刚经》的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功德就不值一提了,佛经中处处都讲了这
个道理。因为法布施涉及的是智慧度,它是遣除众生无明黑暗的根本因,而财布施只能
让众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即生中吃得饱、穿得暖,无法断掉生生世世的无明。然而,现
在的世间人非常颠倒,对财布施相当重视,对法布施却不屑一顾。
世亲论师把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归纳为四方面:一、获得广大福德;二、能行难做之
事[ 将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作布施,凡夫根本办不到,而念一遍《金刚经》,凡夫能
够做得到,且福德超胜于彼。];三、诸天恭敬;四、等同佛身。后两个功德明天再讲
,先宣说前两个功德。
持诵《金刚经》有广大福德,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致。什么缘起力呢?因为这是佛
陀的教言,若能依教奉行,做小小的善事也会得到极大的利益。《地藏经》中云:“未
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
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佛陀种性经》中也说:“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念《金刚经》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但所得的功德无法衡量,大家应对此坚信不疑,
这确实是佛的金刚语。
唐朝有个人生平念诵《金刚经》,后来得了麻风病,无人敢去照顾,家人不得不把他送
到寂静的山里,任其自生自灭。他在那里坐以待毙,看着身体一块一块糜烂,内心特别
痛苦。有一天,森林里来只老虎,他特别害怕,忽然想起《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便闭
起眼睛一直念。老虎走到他跟前,用舌头舔他的伤口,他更加害怕,颤抖不已。过了一
会儿,老虎走了,他睁眼一看,伤口完全痊愈了。还有,明朝有个人叫广彻,他持诵《
金刚经》而获得了王位。因此,《金刚经》的功德不可小觑,即使只念四句偈,也能遣
除无量痛苦、获得无量福德。佛陀的金刚语无有欺惑,它并不是一种传说,我们若能一
心持诵,最终必可获得菩提果位。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Y*u
59

补充材料: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
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
。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
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
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
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
。皆令得入无余涅槃。云多沦坠。一作堕阿鼻也。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
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瞋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
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
自智。何曾度众生。只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不达无为之理。我
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现菩提。生死涅槃本
平等。何灭度之有。
众生佛性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
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
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己。恶
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
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途苦。愿生诸天。是众
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也。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注解"

【在 p******1 的大作中提到】
: 索达吉堪布 传讲
: 第十三节课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
: 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
: 德,胜前福德。”
: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所有沙子数量那么多的恒河,这些河中所有的

avatar
P*S
60
第十四节课
受持、念诵、撰写《金刚经》有什么功德呢?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
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
法。”
佛告诉须菩提:“无论是谁,若能随时随地宣讲这部经,就算只有四句偈,此处也是一
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的供养境,他们会像对佛塔寺庙一样恭敬。何况有人全部读诵
受持《金刚经》,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须菩提,此人能成就最无上的稀有之法。”
此处的字面意思比较简单,稍有智慧的人都会懂,但若没有对内容进一步分析,不太精
通经论的人经常会生一些怀疑:“为什么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如同有佛住世?”“
念诵之人为何同佛塔寺庙一样值得恭敬?”因此,依靠佛经论典的教证分析很有必要,
倘若真正明白了这一点,这就是闻思《金刚经》的收获。
这里,佛陀给须菩提讲了此经的殊胜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按照鸠摩罗什的本意和汉
地许多法师的解释,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凡是宣说这部经典,乃至
四句偈以上,其所在之处是一切天龙夜叉供养的对境,犹如佛塔。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个人宣讲《金刚经》,他所在的地方是供养境,或者他这个
人是供养境,众生应视之为佛塔般恭敬。
此处的“随说是经”,意思只能理解为宣讲,而无法包括念诵,给人的感觉是,念诵《
金刚经》的人好像没有这种功德。但在藏文当中,就有“念诵”这个字眼,即无论是自
己念诵,还是为别人宣说,只要是四句偈以上,该处已成了真正的佛塔寺庙,诸天人理
应恭敬。所以,我觉得藏文的意思比较广一点。
为什么会有如此功德呢?一、《金刚经》诠释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二、释迦牟尼佛在《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
,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末法时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应世,既然如此,《金刚经
》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如果对其恭敬,必定会获得加持。三、持诵《金刚经》的人与佛
身无别,《大乘密严经》中说:“谁能持诵或携带此经,五无间罪也能净除,此人实乃
真正之佛塔。”四、持诵般若经的人,是佛所派来的使者,在做如来的事业,如《妙法
莲华经》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
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因此,噶当派的一位尊者曾说:“一个人的
家里若有般若经、佛塔、佛像,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刚经》之处,诸天护法也会竭力护持。唐朝末年有个人,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
遂以欢喜心在地上抄写《金刚经》。年深日久,字迹已消失不现,但天人日夜守护该地
,每当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湿,唯有此地是干干的一片,乡民经常到这里避雨
。后来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写过《金刚经》,故有天人保护不为
雨淋,若无知践踏经文有极大过失,于是劝乡民不可到此躲雨。
不仅书写《金刚经》的功德很大,将其带在身上也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唐朝有个人常把
《金刚经》装在口袋里,魔众准备危害他时,往往是无计可施。有一次怨敌向他射箭,
虽然射中了心间,却并未穿入受伤。
当然,这些功德光是口头上讲,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过各种教证来说明,才会知
道《金刚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而且,大家念诵经文时,肯定都会忆念佛陀,一旦
忆念的话,佛陀就会住于你面前,《三摩地王经》云:“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
彼前。”
〖受持读诵〗: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比较相合,即“受持[ 受持
:汉地有些讲义把“受”和“持”分开讲,受是完全领悟,持是经常忆念。]、读诵、
究竟通利[ 究竟通利:圆满精通了《金刚经》的所有道理。],及广为他宣说、开示、
如理作意”,而义净只提到了“读诵”。
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较全面。若有人讽诵、受持、书写《金刚经》四句偈,功德自是无
法言说,但如果能通达整个经义并如理作意,功德就更不待言了。之所以这样说,憨山
大师在《金刚决疑》中道出了原由:“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
说无二故也。”
鉴于此,古来汉地大德对《金刚经》特别重视,尤其是大颠禅师,一生中曾抄写1500遍
《金刚经》,30遍《法华经》。要是叫我写的话,不要说1500遍,就是150遍也有点困
难。因此,人的精进心确实有天壤之别。
受持四句偈有这么大的功德,精通完整的《金刚经》,定能成就最无上之法——获得如
来果位,正如火中生莲一样稀有难得。而且,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实则为佛陀所在之处
,一方面是末法时佛现文字相,另一方面《般若经》中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
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所以天人会时时予以保护
,不会受到邪魔外道的侵扰。即使有魔众危害你,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金刚经》,彼
等必定不敢近前作害。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因为《金刚经》是一切诸佛的秘诀,哪里有此经典,哪里就如同有佛住世,有尊重佛
弟子的高僧大德驻锡。”
藏文中译为“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即为有上师”。意思是说,般若所在之处
,佛陀在那里,所有为众生指路的善知识也在那里,此乃佛的真正道场。
按照汉文的解释方法:般若所在之处,佛即在那里,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也在那里。
或者说,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在那里,诸天非人也会尊重佛的弟子。
avatar
P*S
61
第十五节课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须菩提请问佛:“世尊,这部经取什么名字?我们应如何信受奉持?”佛说:“
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尔等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
,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
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
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
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
完全忠于现场记录,将佛陀和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汇录成文,并没有考虑顺序排列。
当然,每个问题都有甚深的密意,譬如对执著身体的人,佛就问“须弥山般的身体大不
大”,进而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对世界有实执的人,佛陀问“世界是不是很广大”,打
破其实有执著。所以,这些并不是无的放矢。
前面已讲了该经的功德非常大,所以,须菩提就问佛此经叫什么名字[ 之所以要取名字
,炯尼夏智大师说,是为了与外道的论典区分开。],以后依靠什么样的名字来研究、
学习、修持?佛陀在回答时,每一字都有不共的意义,而不是随便信口开河。我们凡夫
说话大多肆无忌惮,小乘阿罗汉在出定时,偶尔也有不如法的言语,甚至还会哈哈大笑
。而佛陀不是这样,他的字字句句皆有密意,完全相合于听者的根基。
佛陀是怎么回答的呢?“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以后书写也好,读诵也
好,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所谓“金刚”,是指能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般若”
是智慧,《六祖坛经》说:“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至于“波罗蜜”,《六祖坛经》
说:“此是西国语(梵语),唐言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译为智慧到彼岸。这有两种解释方法:1、从道智慧而言,指我们
正在趋往佛陀的智慧;2、从果智慧来讲,指已经真正获得了佛陀的智慧。
般若的种类分为三种或四种。《现观庄严论释》中,分文字般若、自性般若、道般若、
果般若四种;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根据陈那论师的“智慧即无二,道文亦立名[ 按萨迦派
的观点,佛地智慧——果般若是最究竟的般若,道般若和文字般若虽然并不究竟,只是
相似的般若,但也可称之为般若。]”,将般若分为文字般若、道般若、果般若三种。
最究竟的彼岸,就是果般若,也即佛陀的智慧,《金刚经》主要宣说的就是这个。因此
,以后大家讽诵、书写、如理作意等时,都应按这种意思来观想。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蜜,只
是名言中叫般若波罗蜜。”
三世诸佛在经中都讲到了“般若波罗蜜”,但佛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只能暂时引导
众生。如世界上的邪门外道及不信佛教之人,根本不愿听般若法门;有一部分内道徒虽
有缘听闻,但对空性有极大的恐惧心;还有些人尽管在修般若空性,但由于善根没有成
熟,无法体悟其意境。为了帮助这部分众生,佛陀才在很多经典中大篇幅讲般若波罗蜜。
然而,这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的显现,若真正来衡量,般若波罗蜜也是空性,无有任何
法相,如《华严经》云:“本性清净,无染无乱。”在胜义当中,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
罗蜜,根本没有“到达彼岸”与“未到达彼岸”的分别。但在名言当中,缘起显现不灭
,故可叫般若波罗蜜。
佛对一切法都是这样讲的,这有什么必要呢?就是让所有众生证悟空性,获得般若波罗
蜜的境界。当然,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现空无二的,即使佛陀在成道以后,也
不是什么都不做,仍要显示转法轮、涅槃等行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来有没有所说之法?”须菩提答言:“世尊,如
来从未说过任何法。”
前面已经分析过如来无有所说之法,但此处再次提出来,是因为这里正在讲般若空性,
与佛的第二转无相法轮关系密切,既然万法都是空性,那么揭示空性的第二转法轮是否
也不存在呢?对此,须菩提完全通达了佛的密意,知道名言中虽然显现转法轮,但在胜
义实相中,如来从成佛至涅槃没有说过一字一句。如经云:“我已成如来,未说一字法
。”《维摩诘经》亦言:“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
因此,从实相而言,如来所说的法,没有任何相状,也没有任何所缘,若去妄加执著,
则非究竟。但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佛陀可以应机施教,开设不同的法门,这在名
言中是承认的。
佛又以微尘和世界之间的差别,来抉择诸法空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非
常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你应该知道,如来已经说过,所有微尘不是真正的微
尘,不是微尘就是微尘。”
不懂胜义谛和名言谛的人,可能觉得有点难懂:“佛到底在说什么?不是微尘就是微尘
,这不自相矛盾吗?”就像有些人不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他们觉得两个
相违的事物不可能共存。但若如实通达了缘起法,这些就不成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名言中可以承认一个泥团有无数微尘,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更是多得不
可计数。这里须菩提显得有点笨,好像不明白佛的密意,竟然说特别特别多,似乎对微
尘特别执著。佛陀看他对微尘的执著非常严重,便开始抉择微尘为空性,当时佛是这样
说的:“尽管显现上微尘特别多,但从胜义上观察,这些微尘并不是微尘。”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学《入行论·智慧品》时也观察过,无论是无分微尘、有分微尘
都非实有。若是无分微尘,它在组成粗尘时,若有东方的方所,必然有东方的一分,无
分微尘如果有分,又怎么是无有任何方分的极微呢?《四百论》云:“微若有东方,必
有东方分,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而若是有分微尘,则可继续分割下去,不可能
成立为实有不变。这样一观察,认为佛像上有灰尘、衣服上很脏,胜义中都是不成立的。
如果微尘实有存在,怎么观察都会破不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尽管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
前,微尘是有,乃至能所尚未消于法界时,它落到我们眼里还是很麻烦,但真正观察起
来,这些微尘不是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所谓的世界,也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世界就是世界。”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起外此而别,非有世界耶?
”三千大千世界是以迷乱因缘而形成的,如果详细观察,怎么会有一个成实的世界呢?
《普贤行愿品》也说:“一尘中有尘数刹。”假如不可计数的刹土真实存在,怎么可能
全部聚集在一个小小的微尘上面?故而,在迷乱的众生面前可以显现世界上有六十多亿
人口,每天通过听新闻、看报纸了解各国状况,再深入一点,还有外星球世界的存在,
但从胜义来观察,这些世界是不成立的。
因此,这部《金刚经》的含义深不可测,每个问题都要有两方面的对比:名言显现中是
无欺存在,而胜义观察时却如梦幻般丝毫无有。大家务必要懂这一点!
avatar
l*u
62
挺不错的
不过这讲经的老师似乎烙下心病了, 挺正能量的关头就要评论一下'小乘'调整士气。
。。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十五节课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 尔时,须菩提请问佛:“世尊,这部经取什么名字?我们应如何信受奉持?”佛说:“
: 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尔等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
: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
: ,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
: 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
: 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
: 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

avatar
C*r
63
这个帖不错,有没有可以下载了,放到手机上慢慢看,LOL。
avatar
C*r
64
这个帖不错,有没有可以下载了,放到手机上慢慢看,LOL。
avatar
N*n
65
这是真的吗?上个照片吧。
【大作中提到: 】
现在世界上最高的是一个黑人,有三米多高,尽管他非常高大,但须菩提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没有固定的形体,才是真正的大身。乐行法师在《
金刚经释要》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入行论》也抉择身体
为空性,胜义中连一个微尘也没有,最后得出结论:“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
avatar
p*1
6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六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能否以三十二相见到真正的如来?”须菩提答道:“不
能,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以胜义理
来观察时,并不是如来的真相,只是名为如来的三十二相。”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杂染,现见的对境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凡夫只能看到不清净
的五蕴,而菩萨所见的,则是清净的圣者法相。所以有些人对如来的身相有一定的执著
,认为轮回是不清净的,而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具
足功德,理应值得希求。(三十二相,《大智度论》、《现观庄严论》及麦彭仁波切的
《智者入门》中讲得非常清楚,我讲《中观宝鬘论》时也介绍过,故没必要一一解说。
佛的“十力”,《入中论》解释得比较详细。“十八不共法”,在《智者入门》中讲得
很清楚。)
这种想法在名言清净量面前,也是合理的,名言中确实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比如外
道本师见释迦牟尼佛具足十八种丑相,而迦叶尊者见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在
名言中,心清净的人见佛相好圆满,心不清净者只能见到各种丑相。(其实,佛陀于多
生累劫中修集福德,感得肉髻、白毫等殊胜的身相,丑相在佛身上根本没有。)
现在很多人认为:佛的相好庄严最了义,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了,三十二相永远也不会空
。这种执著是不究竟的。从胜义的角度说,这种清净量并不应理。为了遮破此种观点,
佛问须菩提,能不能以相好圆满的色身见到如来的本体?须菩提不是一般的根基,他已
证悟了佛和众生的本性,所以回答说以相好见佛不合理。下面也会讲到“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十二相是色身的功德[ 色身分为报身、化身,释迦牟尼佛是殊
胜化身,具足三十二相。],《般若八千颂》云:“得色身者并非善逝,得法身者乃为
善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
即是法身。”因此,以三十二相无法见如来,三十二相只是在菩萨和凡夫面前显现的一
种梦幻,了义佛经中并不承认实有,究竟的色身就是法身,法身没有任何相好。如《华
严经》中说:“诸佛法身不思议,无形无色无影像。”
总之,在名言上,诸佛菩萨具足三十二相,诚如《普贤行愿品》云:“不久当如普贤菩
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但在胜义当中,色身的本性就是法身,
根本没有什么相。有些人在讲义中把法身与色身分开来讲,这样不太合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
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
人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以上,并为他人解说,此功德较前更为殊胜。”
前面提过两次“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这里是说“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
施”。前者是财布施,后者是极大布施(布施身体),功德都是无法想象,但与法布施
比起来却望尘莫及。这一方面可说明法布施的殊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受持《金刚经》
的功德。
《贤愚经》中记载,往昔世尊转生为月光国王时乐善好施,一婆罗门闻名而至,告诉他
:“布施外物的功德不是最大,极大布施才会令功德圆满,你应将身体布施给我。”后
来月光菩萨在鹿野苑的树下施身时说:“我之身体于此树下已布施过九百九十九次,加
今此一回,正好一千。”可见,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苦行圆满布
施度。
本来,布施身体的功德极大,但佛陀在此说即使布施恒河沙数的身体,也不及受持《金
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对此,藏地大德炯尼夏智是这样理解的:“受持四句偈,并不
是三心二意随便念一念,而是通达最甚深了义的经义,然后再给别人宣讲,才有如是大
的功德。”这种解释比较合理。受持有形象上的受持、真实受持两种,形象上的受持,
是表面拿着经文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里却胡思乱想、怀疑重重。这与别
人千百万劫布施身体比起来,功德超胜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完全通达了经文内容,并
将之传给别人,才能达到此处的要求。
六祖说:“一心念诵《金刚经》,能断除我执、断除妄想。”只有专心致志念《金刚经
》,并对经义产生定解,方可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以及各种各样的妄想,言下成佛。
故而,如此念诵《金刚经》,才比舍弃身体的功德大,这也与炯尼夏智的观点不谋而合。
世尊之所以这样讲,只是为了引发众生的意乐,使其趋入《金刚经》。譬如对一点都不
了解佛法的人,为了印证他的根基,可跟他说读一遍《金刚经》有如是大的功德,等他
稍微有所了解,再进一步说心散乱不行,应当精通经义、如理作意。否则,有些人什么
善法都不做,马马虎虎念一遍《金刚经》就完事了。
〖受持〗:“受”是领受经的意义,“持”是执持其中内容。光是口头上念念,功德不
大,我们必须要究竟通达经义。
在藏文中,此处是“受持、通达、缮写、如理作意”。尤其如理作意十分重要,现在汉
地念《金刚经》的人很多,如理作意的却相当少,若自己连意思都不懂,怎么谈得上受
持呢?《金刚经》的功德非常大,但只是有口无心地念,而没有明白其中内涵,也不一
定获得如是功德。因此,大家要通过教理来通达它的本意。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67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七节课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昨天讲了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不如念《金刚经》一偈的功德大。此时,须菩提听
到这部经的殊胜功德,深深地了解此经密意,生起极大欢喜心,悲泪俱下,陈白佛言:
“稀有,世尊。”
〖涕泪〗:是从空性方面而言的。须菩提确实体会到这部经殊胜无比,当佛宣说其了义
功德之后,他从心坎深处激动不已,《入中论》说:“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
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可见,须菩提是空性法门的法器,佛陀见到
须菩提热泪盈盈,已经流出眼泪了,可以给他宣讲空性了!
〖悲泣〗:是从大悲方面来讲的。须菩提了知空性法门相当殊胜,但三界轮回中的许多
众生无缘得闻,于是生起无比的大悲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就像佛经中所说:“大
悲心是一切菩萨之根本,大悲心是一切智慧之母。”
〖稀有〗:藏文中有两个“稀有”,唐玄奘译的是“甚奇稀有,世尊!最极稀有,善逝
!”也是用了两次感叹。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以前没有听过《金刚经》,现在知道它
的功德这么大,也快要流泪了。
须菩提为什么赞叹“稀有”呢?因为依靠这样的空性,在凡夫相续中可以种下善根,遣
除一切迷乱,斩断生死轮回,而一般的法门根本不具备这种功德。
《金刚经》的功德甚深稀有,但仍有无量众生根本没有听过,甚至还诽谤《金刚经》、
烧毁《金刚经》,所以我们很多人听了以后,就流出了空性和大悲的泪水。好!我不能
再讲了,你们很多人都哭了。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佛陀您宣讲如此甚深的《金刚经》,我从获得慧眼以来,没有听过这么殊胜的经典。”
须菩提是大阿罗汉,从预流果开始,就已经获得了慧眼。肉眼只能见色法,而慧眼什么
都能看得到,可以见到众生的心,也能听到一切声音。
当然,作为小乘阿罗汉,不可能完全通达空性,智慧肯定与大乘菩萨有极大差别。佛经
中说:“声闻所证空性,犹如蹄迹之水;菩萨所证空性,犹如大海之水。”由此可知,
声闻阿罗汉虽然证悟了空性,但境界并不是特别高。嘎玛拉西拉说:“从这句话也能推
出,声闻缘觉还没有通达最甚深、最究竟的空性。”
《金刚经》能断除疑惑及有无执著,揭示一切法相不存在的真理,而且功德也非常大,
如此殊胜之法,在小乘经典中根本找不到,须菩提也可能是第一次听,因此觉得非常稀
有。
我对《金刚经》十分有信心,但一直没时间专门研究,现在趁给大家宣讲,也看了很多
《金刚经》的功德文,讲了一些《金刚经》的甚深意义,确实感觉此经非同寻常,在汉
地弘扬《金刚经》的法师非常了不起,听受、持诵《金刚经》的信士也非常了不起。以
前有人持诵《金刚经》时,我总觉得“可以可以”,但没有注意它的功德大不大。现在
对我来讲,可以说从来到人间,第一次看见这么殊胜的显宗经典。
当然,密宗的方便方法更加不可思议,与《金刚经》比起来确实远远超胜。从无垢光尊
者的教言中也可了知,只要将“系解脱”带在身上,不用思维也能获得解脱。但从显宗
的经典来讲,《金刚经》是非常了不起的!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若有人将来听闻《金刚经》,生起清净的信心,同时也产生证悟的境界,当知
此人的证悟并非一般,而是成就了世间上第一稀有的功德。”
我们成办世间的琐事或得到一些名闻利养,并不算是特别稀有,因为很多凡夫都可以办
得到,但如果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清净的信心,相续中产生实相智慧,这个功德是
最稀有的。
〖信心清净〗:什么叫清净的信心呢?认为《金刚经》十分了不起,是佛陀宣讲的非常
殊胜的法,这就是清净的信心。什么是不清净的信心呢?一边认为《金刚经》很殊胜,
一边又怀疑有没有这么大的功德,这种信心被疑惑所染污,所以不清净。若谁对《金刚
经》生起一种清净信心,那他的相续中必定会生起实相的智慧——最了义、最究竟的证
悟境界。因为弥勒菩萨说:“胜义谛唯一通过信心而证悟。”《华严经》亦云:“信为
道源功德母。”
世间人成办大项目、大工程,人们都会认为很稀有,其实这没有什么,行持善法有所证
悟,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因此,希望大家能多观自己的心来调伏烦恼,对上师三宝生起
信心,产生真实的证悟境界。现在的人认为有神通很了不起,实际上外道鬼神也有这些
,这不是特别值得赞叹。只有像六祖一样,依靠对《金刚经》的信心而证悟实相,才是
世间上最最稀有的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所谓的实相,并不是真正的实相,所以如来名为实相。”
在藏文中,此句之前还有“何以故”。连结上文,是在解释为什么相续中生起实相是第
一稀有?因为“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凡夫之所以无法解脱,是由于执著相状,被贪
嗔痴束缚,被习气遮蔽,而圣者并不会这样,他境界中无有任何执著。炯尼夏智仁波切
说:“无有任何实执的境界,才叫实相。”假如执有、执无,都不是最究竟的,《中论
》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智慧肤浅之人,只能
见到诸法有相状,或者没有相状,而无法见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
那怎么样才能达到实相的境界呢?《智慧品》中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
无所有,后亦断空执。”先要长时间观修空性,断除执诸法实有的习气;然后进一步观
万法无所有,断除对空性的执著,达到“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
最寂灭”的离戏境界。
总之,在真实义中观察,相状和实执了不可得。佛陀在了义经典中也说过,胜义中没有
真实之相,所谓的相,只是在虚幻的世俗法中暂时安立的,因为如来从来没有说过一个
成实之法。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6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八节课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
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
须菩提说:“世尊,我现在听闻、受持这部经典,并不是特别困难。最难得的是,将来
末法五百年时,若有众生听到这部经,并能信解受持,这才是最为稀有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众所周知,世尊在世时是果法期,佛法相当兴盛,得果的现象非常多
,经常有众生得阿罗汉果、独觉果、菩萨果。因此,无论从当时的时代、还是众生的根
基来讲,能听到《金刚经》不是非常难得,也不是非常稀有。(昨天须菩提说自己从得
慧眼以来,从未听过这么殊胜的法,非常稀有。现在他又想了一下,说:“这也不是特
别稀有,因为佛教很兴盛,再加上我是解空第一,信解受持这样的空性法门也不算难事
。”)
或者按照嘎玛拉西拉的解释,声闻证悟的空性范围不是很大,只是一部分,所以须菩提
说:“我听闻经典而证悟的空性,境界不是很高,所以我与这样的空性相遇,也不是非
常稀有。而将来的大菩萨,依靠《金刚经》证悟究竟空性,才是最稀有难得的。”这也
间接说明了声闻证悟的空性范围渺小,菩萨证悟的空性广大无边。禅宗经常说“解悟”
与“证悟”,须菩提相当于解悟,显现上只是理解了这种大乘空性,但还没有真正现见
,而将来的大乘菩萨却会完全证悟。
〖后五百岁〗:这个概念前面已讲过,汉地与藏地的说法较相似。还有些人解释为:佛
在世时佛法非常兴盛,佛涅槃五百年后佛法也较为兴盛,过此之后即为末法,因此“末
法五百年”不是只有五百年,还可以包括很多个五百年。
有些经典中说,佛法有兴盛期和隐没期,但了义的经典中说,佛法永远不会隐没。如密
宗《时轮金刚》中讲:“所谓的末法,只不过是佛法在一处显示灭尽,但实际上它又会
兴盛于另一处。就像阳光一样,一处黑暗时,另一处必定有光明。”显宗《不可思议经
》云:“佛陀无灭度,佛法恒住世”。《涅槃经》中也有如是宣说。因此,这里的末法
五百年,是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示的。
炯尼夏智仁波切在此处还引用了龙猛菩萨的教证:“知此诸法空性已,一切业果依缘起
,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确实是这样的,佛在世时听闻到《金刚经》,
并不是特别稀奇,但现在时代五浊特别猖盛,我们有缘听到这个法门,领悟到空性不可
思议的法味,那真是非常稀有。
有些世间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发大财、得高位、有名声是非常稀有。其实这是小事
情,真正稀有的是什么?在如此恶劣的末法时期——佛已涅槃多年、行持佛法的人越来
越少,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听到空性法门,获得解脱轮回的空性智慧,体会佛法
不可思议的甘露胜味,才是稀有当中的稀有。因此,佛法并不是口头上会说就可以了,
相续中要真正感受到诸法实相。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为什么说这种人稀有呢?因为此人通过闻思修行获得了正见,已经远离了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
没有这些相的话,当然是最高的境界了。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始终摆脱不了烦恼,原因就
是执著这四种相,如果断尽了这四种相,就会远离一切痛苦。所以空性法门听得越多、
修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会越大。有些人当下即可断除我执,有些尽管不能当下断除,
我执也在日益减少,乃至灭尽,这就是世间上的第一稀有。
正如前面所言,对自己的执著叫我相;对他人的执著叫人相(如“这是我们学院的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人类应该怎么生存”,这些都属于人相);三千大千世界有
多少个众生,对众生的执著称为众生相;执著自他的寿命是寿者相。(很多人都特别怕
死,这次念长寿咒,大家特别认真,还没到统计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念完十万多了,这
就是执著寿者相。)如果证悟了空性法门,这四相就没有了,憨山大师在《金刚决疑》
中解释得非常好,他说:“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故曰,能离一切相即名为
佛,此真稀有也。”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69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九节课
《金刚经》中的问答都是前面作为立宗,后面作为推理的根本因,以这种方式来宣说。
今天继续讲: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昨天说听闻受持《金刚经》的人没有四相,为什么没有四相呢?现在就讲这个道理:因
为这四相在实相中不存在,通过闻思修《金刚经》,就会通达这种本意。
依靠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真实的我相肯定不存在,如果没有我相,其余三相也无法安
立。当然,这是一种胜义谛的观察,在世俗谛面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
可以假立的。《楞伽经》中讲:“诸法世俗生,生于无自性。”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
全部是世俗的成分,但在胜义中根本没有这些相。
只要通过推理了知我相不存在,人相、众生相也不会存在,因为如果见到了一个法的空
性,那就是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倘若没有人相和众生相,怎么会有他的寿者相呢?因
此,四相究竟而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证悟了实相。六祖说:“无此四相,是名实相,
即是佛心(佛的智慧)。”六祖是大证悟者,他的语言虽然很少,却有极大的加持和不
共的教义。通过听闻和修持这种般若法门,我们的相续中也定会生起如是之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为什么诸法的实相是究竟的胜义谛呢?因为离开了一切诸相,就是真正的佛陀。”
一切诸法的本性远离四相,而远离了四相就是佛陀。当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释迦
牟尼佛有相有色,上师也是有相有色。今天很多人早早就去拜见法王,认为看到了法王
,就是看到了真正的上师。但我想真正的上师应该是自己的心,执著相状不一定就能证
悟,远离一切有无戏论的相才是真正的佛,世亲论师说:“如来离诸相,我等学如是。”
关于此理,汉地禅宗有一则公案:某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他跑到大殿里对着佛像小便
。老和尚见后呵斥道:“世界这么大,你为什么非要对着佛像小便?”小和尚回答说:
“十方三世、东南西北、上下左右都有佛,而且一尘刹有尘数佛,你说我应该对着哪里
?”老和尚顿时为之语塞。
藏地根登群佩大师在拉萨时,有一次遇到几位黄教的格西找他辩论,他看到他们时,故
意把佛像拿到前面,用烟袋锅在上面敲。格西们见后特别不高兴,说:“你对佛陀如此
不敬,连皈依戒都没有了。”根登群佩大师反驳道:“一切万法皆无相,佛陀又在哪里
?……”由此二者展开激烈的辩论,后来黄教格西失败了。事后他们在拉萨的街上说:
“我们学了二十多年的辩论,竟然败在那个宁玛巴老人的手下,不但承认在佛像上敲烟
袋锅没有过失,而且不得不承认此举有功德!”
可见,实相中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相,《中论》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
来超越了一切戏论,但愚痴的凡夫却往往执相不舍。其实,真正的实相就是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佛陀的密意。表面上,上师在众生面前是世俗之相,但
上师实则是自己的心。佛也是同样,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心又离一切戏论,离一切
戏论就是法性,什么时候证悟了这种境界,就是真正见到了佛!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70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节课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
为稀有。”
须菩提对佛陀陈述了以上道理之后,佛很高兴地赞叹说:“你说得对,一点也不错。佛
陀在世的现在或涅槃后的将来,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人听到《金刚经》后,不惊讶、不
恐怖、不畏惧,那是非常稀有的。”
佛陀非常满意须菩提证悟的甚深空性,并授记在将来末法五百年时,有些人前世因缘具
足,在大乘善知识面前闻受般若空性,听到人无我的法门时“不惊”,听到法无我时“
不怖”,听到人法二无我时“不畏”,这样的人确实非常稀有。据嘎玛拉西拉的观点,
不惊指听闻方面,不怖指思维方面,不畏指修持方面,这种人肯定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
粮,今生善缘善根成熟,才有如此殊胜的因缘。
在座的很多人应该是大乘根基吧,因为你们听到了空性法门后不害怕。当然,这里的害
怕并不是怕魔鬼或怕坏人,而是对大乘空性无法接受,认为不应理。以前我去泰国时,
有一次他们让我演讲,之前一位法师好心提醒我,最好不要讲中观或空性方面的法,不
然下面的人可能会有一些看法。所以我在演讲时特别注意,一提到空性就马上“保密”
,但后来他们还是提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我也不得不回答。从当时那位法师的话语中
,可以推测出有些人对小乘空性有很大的执著(泰国一部分是学大乘,一部分是学小乘
)。
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对空性不会恐怖,从没有接触过空性的人也不会恐怖,只有中间
那部分人会恐怖,如《四百论》云:“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岂见大力者,怯弱不
生畏。”以前有两位持戒清净的修行人去拜访阿底峡尊者,尊者首先为他们传授了小乘
人无我的法门,他们听后喜不自胜,然后尊者又为他们宣讲大乘般若法门,他们听后惊
恐万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二人听到尊者诵读《心经》时,忍无可忍,捂住耳朵
夺路而逃。因此,对大乘空性法门不生恐怖的人非常难得。
如今的社会上,各种邪说相当兴盛,大家有缘接触听闻到空性法门,这是非常有福报的
。为使此正见在相续中得以稳固,大家平时应该多多串习,经常看一些中观空性方面的
书。否则,空性智慧在我们凡夫的相续中非常微薄,偶尔闻思后生起一两次,几个月不
串习、不思维的话,这一点正念很快就被分别念遮蔽无余、逐渐消于法界了。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71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一节课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
寿者相。”
佛告诉须菩提:“我还回忆过去做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都没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大家记得吧,法王如意宝给我们讲过《白莲花论》,每次讲到佛陀因地修安忍时——对
怨敌的安忍、修法的安忍、舍弃身体生命的安忍,经常在课堂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可惜的是,当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有时候上师哭了很长时间,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
只有第二天早上我给大家讲解时,你们才知道上师哭的原因。
佛陀在因地时当过很多世的仙人,仙人的名字都叫忍辱,每一世都没有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这是对昨天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那么,歌利王的公案与此处忍辱仙人的公案是不是一个呢?汉地的有些法师认为是一个
,藏地的炯尼夏智也赞同这种观点。但如果分开的话,歌利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与具诤国
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公案,只不过故事情节大致相同而已,就像《百业
经》的许多公案一样。
《贤愚经》中记载:印度鹿野苑有位具诤国王,性情野蛮粗暴。一次他携王妃仆女一起
去打猎,因感疲倦就到林中休息,王妃们继续游玩。在一个寂静的花丛中,她们看到一
位仙人,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供养仙人鲜花、水果,在他面前恭敬祈祷,仙人也给她们
传授了殊胜的妙法。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与眷属,即刻生起嗔恨心,开始持剑四处找寻
,最终在林中见她们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他面露凶色地问仙人:“在此无人之处,你单
独与女人说话是什么道理?”仙人回答:“我在为她们传授解脱的甘露妙法,未做任何
非理之事。”国王蔑视地说:“你是否已得四无色及四禅定诸境界?”“没有。”“既
然没有这些境界,凭什么敢与女人在一起?你到底有什么境界?”“我有不害众生的安
忍境界。”“你真能安忍吗?”“能。”国王挥剑砍下仙人的两只手,问:“你现在还
能不能忍?”仙人答:“能。”国王又割下仙人的脚、耳朵、鼻子,仙人皆安然受之。
此时仙人的五百眷属以神通从空中飞来,天人也降下冰雹灾害惩罚国王,国王生起极大
的恐怖与后悔,在仙人面前作忏悔。眷属们问仙人有无后悔之心,他回答说:“我没有
丝毫后悔,若我所言真实,愿我身体恢复如初,否则不要恢复。”言毕,以真实语的加
持力,仙人身体果然恢复如前,同时他发愿道:“今天国王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愿我成
佛之后,用智慧的宝剑斩断他的无明烦恼。”当时的具诤国王,即为后来之陈如尊者。
在这里,鸠摩罗什翻译的是“又念过去”,“又”字也说明了两个公案是不同的,但汉
地的部分讲义中不是很明显。现在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能依文解义的人相当少。
过去的大成就者,如六祖、憨山大师,虽然在文字上表达得不多,也没有广泛引用教证
,但一两句话就能如实地道出《金刚经》本义,这是大成就者的境界。可是后来的有些
大德,宣说的内容似乎和原文没什么关系。听说你们很多人念《金刚经》十几年了,研
究《金刚经》也有十几年了,希望这次学习之后,应该好好地思维一下。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
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入行论》中说:“往昔如来如何发心,我也如是发心。”往昔如来修安忍波罗蜜时,
别人用刀割他的身体,他都不生嗔恨心,我们学如来教法的人,也应该像如来一样。但
这一点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不要说用刀子割身体,就算稍微碰他一下、瞅他一眼,他
也会立即不高兴,尽管每天的发心偈念得好听,但却口惠而实不至。
这里佛告诉须菩提:“作为一个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相,发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当产生一个无有所住的心。若心有住,即非
真正的所住。”
没有学过中观的人,觉得这里有点难懂,但学过中观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此处佛陀把
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结合起来告诉我们,应在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发起胜义
菩提心。这种胜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觉之心,它远离一切相,既不住于色,也不住于声
香味触法。若有一点所住的话,则不是真正的发心了。
佛陀依靠如是殊胜之心得以成就,我们作为随学者,也应发起远离一切戏论的心来利益
众生。即名言中利益无边众生,众生怎么损害自己,也不产生嗔恨心;胜义中是能所双
亡、三轮体空的菩提心,不住于任何一个法,“应生无所住心”。这样的菩提心不为物
转,唯一安住于万法的实相中,与如来的境界等同,《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
如来。”
归纳而言,佛陀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世俗中修过安忍波罗蜜,胜义中安住于无所
住的智慧境界,后学者也应该这样做。希望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大家还是修一点
安忍,这确实很有必要。昨天上师如意宝在四众弟子面前发愿:“即使众生用各种手段
加害我,我永远也不害任何众生。”这是修行人最究竟的誓言。我在《悲惨世界》的结
文中也说:“愿我生生世世中,宁可转生乞讨者,切莫成为屠夫等,危害有情生命者。
”我们最好不要变成损害众生的人,所学的法应该在实际行动中起一点作用,假如天天
口头上说“往昔如来如何发心,我也如是发心”,但心里常常恨这个、恨那个,这种发
心又有什么用呢?假如越学佛法,心越坚硬、越难以调化,那一切都白学了!
总之,我们应当发无上的胜义菩提心,不执著任何相,同时利益世俗中如梦如幻的众生
,对他们修安忍波罗蜜。唐代永嘉大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正在专注的
时候,没有什么可专注的,正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没什么可执著的,应该生起这样的
智慧。
“住”可以解释为执著。凡夫对任何法都有执著,但如果通达了空性以后,无论对有实
法、无实法都不会有所住了,此时,诚如寂天菩萨所言:“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释迦牟尼佛引用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诸佛在般若经中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菩萨真正的布施,不会对色法起执著,这是三轮体空的圆满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也应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进行布施。”
不管是布施还是安忍,菩萨都应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在名言中,为了利益三千大千
世界的众生,菩萨应该作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当然,无畏布施包括对甚深空性
的安忍,否则不仔细观察的话,就会认为“前面正在讲安忍,突然又讲起布施来,这是
怎么回事?”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六度中无论是安忍的相、还是布施的相,名言中可以是如幻如梦的显现,但以胜义智慧
来观察,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在没有观察时,茫茫的轮回大海中有无量众生,但如果真正去观察,一切众生并不是众
生,众生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入行论》云:“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
槃,其性悉无别。”意思是说,世间上的一切众生,毕竟不生不灭,众生现象如同梦幻
一样,以理推究时如芭蕉般无实,涅槃与不涅槃在本性上无有任何差别。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刚才说胜义中一切法皆不存在,众生毕竟不生不灭,那这种说法合不合理呢?对此疑问
,佛告诉须菩提:“如来不像凡夫一样,他的语言绝对可信,有充足的证据。”
任何一法在本性上是空性,无有丝毫实质,而于名言中如幻如梦,此乃如来的金刚语,
是完全可靠的。如来的真实语,在《释量论》第三品中讲得比较广,论云:“无因不说
妄。”佛之所以不说妄语,因为他已断除了妄语的因——贪嗔痴等烦恼。
〖真语者〗:按世亲论师的观点,指名言中佛所说的法真实不虚。譬如因果轮回、须弥
山的高度、千差万别的世界、人的生老病死、地狱的寒热痛苦等,世间的文学家、历史
学家、科学家都无法准确知晓,最多只是一种推测,但佛却能现量照见,并如理宣说。
〖实语者〗:是从胜义角度来讲的,在法界实相中,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事万
物,如来全部抉择为空性,没有一个不空之法,这就是实语。
〖如语者〗:如来在第三转法轮中抉择,尽管万法本体是空性,但如来藏并非不存在,
光明与空性恒常不离的如来藏在每个众生相续中都有,这种现空无二的真理非常可靠,
故从真如方面而言叫如语者。
〖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种种法门,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密意,
从成佛至涅槃之间从来没有一句欺骗的话语。凡夫经常喜欢打妄语,这对众生不利,对
自己也不利,而佛陀所说的句句属实,暂时或究竟都在利益众生。
〖不异语者〗:佛陀转法轮时说同一句话,饿鬼听到的是饿鬼的语言,人类听到的是人
类的语言,各民族听到的是各自的语言,这些语言的本性就是为了众生解脱,暂时令其
获得善趣安乐,究竟种下善根而成就佛果。因此,佛陀的语言是最究竟的。
在这个世间上,唯有佛陀说的话完全真实,因为他已彻见了一切实相,能在一瞬间将万
法通达无余,故陈那论师说:“一切诸所知,如一刹那间。”《四百论》亦云:“佛知
作不作,应说不应说,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72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二节课
昨天讲了如来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的真实语者,平时我们认为某个人很老实,不会说谎
,但他毕竟没有断除妄语的因,为了某种目的,可能会说一些妄语。然而,佛陀与之完
全不同,他断除了语言障碍,所说的话语究竟圆满。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说
话的方式肯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佛说妄语。比如一个人针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编了不同的教材,每种教材对相应的学生都会有利,同样,佛陀在第一、第二、第三转
法轮中讲的法肯定不同,但其决不会欺骗众生,真实义对众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
乍一看来,似乎这里有点矛盾,因为按照平常人的思维,不是实有,就应该是虚无;不
是虚无,就应该是实有。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后,才知道那种境界
多么不可思议。
“如来所得之法”有多种解释方法,从一方面而言,如来在因地时舍弃过很多次头目脑
髓,经历过难以忍受的苦行,最后获得了甘露妙法,这就是如来所得之法。这种甘露妙
法是诸法的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实相,但它不是实有的东西,用胜义理论观察时,并没
有所得之法,因此“此法无实”。但它也不是虚无的,因为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前,因
果不虚、轮回痛苦、人身难得等都真实存在。
佛陀所说的“万法无实无虚”有甚深的意义,在名言中,如幻如梦的显现真实不虚,能
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这些都是存在的,但在胜义中,实质性的东西丝毫也没有。
《四百论》云:“以世间少有,于胜义都无。”《入中论》亦云:“若谓安住世间理,
世间五蕴皆是有,若许现起真实智,行者五蕴皆非有。”因此,从世间角度来说,一切
都是“无虚”的,但以出世间智慧来衡量,一切都是“无实”的。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
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假如菩萨的心执著于法而行持布施,就像在黑暗中行路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如果菩萨不住任何法相而作布施,如同有眼睛的人在白天看色法般一清二楚。”
有智慧的菩萨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行布施,这种布施是最圆满的。无论五度中的哪一度
,都要以智慧度来摄持,否则就像盲人在黑暗中摸索一样,无法得到究竟实义。《大智
度论》云:“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入中论》言:“如有目者能引导,
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永嘉大师说过:“住相布施生
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佛子行》亦云:“若无
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金刚经》主要抉择的是般若之功德,究竟来说,暂时的布施等五度就像盲人行路一样
,最后一定要靠智慧度才能到达彼岸。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未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对《金刚经》生起信心、受持读诵,以如来的智
慧完全能够了知、照见,此人将来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根据《俱舍论》的观点,佛陀不同于声闻独觉,佛能于一刹那间不混杂地照见整个三千
大千世界,并以神通把未来千百万劫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正在讲
闻《金刚经》,未来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一点佛陀早就一清二楚!
麦彭仁波切说:“自己若没有闻思修行的能力,最好念诵真实的金刚语。”我们有些人
因为智慧有限,平时没有能力闻思修行,但每天诵一遍《金刚经》,功德也非常大。而
且“讽诵经典”是十法行[ 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
诵、思维、修习。]之一,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种都能获得无量福聚,乃至书写、听
闻一偈,功德亦超越一切世间善根。
上师如意宝摄受弟子的方式,确实令人十分赞叹。因为在我们这个地方,仅仅是坐禅,
对有些人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利益,但若有生之年每天念一遍《金刚经》或《系解脱》,
对我们来说不是很困难,如果真能做到,得这个人身也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发下誓言后,大家务必要坚守誓言,对终生持诵的经典,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
能放弃。《高僧传》中有一位唐朝的蔚公法师,他每天念诵五十遍《金刚经》从未间断
,后来临终时,阿弥陀佛与眷属亲自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一天五十遍《金刚经》,这
么高的要求,对我们来说可能有点困难,但一天一遍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73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三节课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
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
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金刚经》第十五品比较重要,主要讲持诵本经的无量功德。以前有个猎人只诵过一遍
此处的经文,堕入地狱后就免除重罪,只感受了一分痛苦。
佛陀以比喻说明《金刚经》的功德:“在这个世界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
河沙等身体作布施,中午同样以恒河等身体作布施,下午仍以恒河等身体作布施,如此
布施身体不仅仅是一天,而是无量百千万亿劫,其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听到《金
刚经》后信心不退,功德已经超过了前者,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功德
就更无法衡量了。”
布施财物与布施身体相比,功德相差成千上万倍,以身布施有无量功德,《大圆满前行
》中说:“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实践。”故其功德非常殊胜。我们
不要说无数次布施身体,就算只是一两次,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但与法布施比起来,无
数次施身的功德,还不及对空性法门生起一念信心的功德大。经云:“如是一切布施中
,法施最胜我宣说。”
当然,布施身体是得地菩萨的行为,凡夫仅仅听到《金刚经》后信心不退,就能超过得
地菩萨的境界,有没有这么大功德也不好说。我个人认为,这里的信心应该指最究竟的
信心,这种信心能引生般若智慧,遣除一切世间烦恼,这才超过布施肉身的功德。莲花
生大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因此,最究竟的信心方可获得如是
大的功德。 当然,布施身体是得地菩萨的行为,凡夫仅仅听到《金刚经》后信心不退
,就能超过得地菩萨的境界,有没有这么大功德也不好说。我个人认为,这里的信心应
该指最究竟的信心,这种信心能引生般若智慧,遣除一切世间烦恼,这才超过布施肉身
的功德。莲花生大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因此,最究竟的信心
方可获得如是大的功德。
大家都知道,信心有三种,最后一种是不退信,不退信又分为凡夫的不退信、菩萨的不
退信,一般来说,后者才有超胜身布施的功德。否则,如果我今天听了《金刚经》,生
起不退的信心,马上就超过菩萨百千万亿劫布施身体的功德,这也不太可能,因为这种
信心仅限于今生,不一定能延续到生生世世。所以《金刚经》的词句有内外密的诸多含
义,大家应通过智慧从各方面详细观察,如此才能解开最甚深的密意。
听闻本经生起不退信,功德尚且如是殊胜,那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讲解的功德更不
用说了。书写、受持等这些行为属于法布施,《优婆塞戒经》云:“若以纸墨令人书写
,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古代手抄经书的比较多,现在
印刷业非常发达,不需要用手抄,印刷经典或结缘法本也是真正的法布施。此外,不管
遇到任何违缘,书写、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都能遣除。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总而言之,《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
将上述内容归纳起来,佛陀对须菩提所宣的《金刚经》,其功德是众生以寻伺分别念无
法思维的、语言无法表达的,即便是声闻阿罗汉的智慧也难以测度。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
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部《金刚经》,是如来为已发大乘菩提心、行持最胜大乘道者而说的。若有人能受
持读诵,广泛地为他人宣说,如来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完全了知、彻见,此人必将获
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功德,可以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金刚经》主要讲的是空性,是诸佛菩萨的出生之处,一般的众生无法接受。因此如来
首先要观察法器,唯有发了大乘愿行菩提心的人,才是本经的所化对象。比如须菩提,
很多经典中说,他显现上是小乘罗汉,实则为大乘根基。所以,如来是为大乘者宣说《
金刚经》的,并没有把小乘根基者列入听闻范围之内,因为大乘菩萨戒中也说过,不能
将小乘行人强迫引入大乘中。
倘若受持、读诵并为他人广说《金刚经》,此人之所以有非常大的功德,原因是佛陀的
加持力和佛法的殊胜性不可思议。《随念三宝经仪轨》云:“如来功德不可思,佛法功
德不可思,僧伽功德不可思,若信不可思对境,则生不可思果报。”《华严经》亦云:
“如来功德不可思,众生见之烦恼灭。”
以前世亲菩萨念般若经时,屋顶常有一只鸽子在听,以此闻法功德,鸽子死后转生为王
子,后出家成为大法师,即安慧法师。另据《五台山志》记载,有个人依靠《金刚经》
而获得成就,后来他加持一口泉具有殊胜功德,谁饮用泉水或在此沐浴,就会开启智慧
,现即五台山的“般若泉”。上师如意宝朝拜五台山时,曾喝过那里的泉水,你们以后
去的话,也知道这是法王加持过的水!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74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四节课
昨天说受持读诵《金刚经》者,必将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何以故?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
人解说。”
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经》所讲的内容相当甚深,小乘、外道或者没有学过宗派的平凡
人,不可能接受、听闻、受持。
〖乐小法者〗:与大乘相比起来,“小法”是指世间法、小乘法及希求自己解脱的法门
。喜欢小法的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这部《金刚经》,首先不能
听受,中间不能读诵,最后更不会为他人宣说。
此译本的顺序跟藏文有点不同,藏文是:
“何以故?乐小法者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因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
寿者见之故。”
执著相状的人,不是般若法门的法器,《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
脱。”为什么呢?《经庄严论》云:“有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这些人的根基非常
低劣,再加上周围有许多恶友,故对深广法门不起信心。《法华经》云:“钝根小智人
,著相骄慢者,不能信是法。”所以佛陀在“乐小法者”面前并没有宣说《金刚经》,
假使对他们宣说,他们也不会接受。
炯尼夏智认为,这里讲的是闻受《金刚经》的法器,排除了外道、小乘、不信佛教等根
基低劣者,间接说明了般若法门的所化对象要求比较高,一般人无法接受,否则会成为
毁谤之因。
因此,大家在弘扬佛法时,也应观察所化根基而授予相应法门。当然,在内地讲法与在
学院不同,学院几乎全部是信仰大乘者,不信大乘的力量非常微薄,弘扬大乘空性和大
圆满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内地的话,不要说对其他人讲大乘法,就算对你们宣讲,你们
也不一定接受,因为不信大乘的人非常多,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影响。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
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不管在任何地方,若有《金刚经》,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当知
此经所在之处即为佛塔所在之处,(如果有人对你顶礼,身上有《金刚经》的话就不要
紧,因为你已经有佛塔了!)众生皆应恭敬、顶礼、转绕,并散各种鲜花作为供养。”
佛陀涅槃之后,佛教中总共有八大佛塔,佛塔之所在,人们皆应顶礼,如《入行论》云
:“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曾说:“持诵修持《般若经》的
人,他脚踩过的灰尘,也是帝释梵天恭敬顶礼的对境。”《法华经》云:“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宣化上人也说:“传讲以《法华经》为主的般若经之处,天人、非人
都会恭敬供养,乃至说一个偈子的地方,诸天也应在那里修建佛塔。”
“当在此处,则为是塔”有这样一则公案:明朝弘治年间,承天寺的真如佛塔濒临倒塌
,后来有位慧林和尚,经过二十年化缘,将佛塔重新修复起来。修塔的缘起是怎么样的
呢?有一次慧林在苦修时,突然来了两个鬼卒,用长索套住他的脖子,要带他去阴曹地
府。慧林乞求宽限七天,等做完了焰口佛事再去。鬼卒同意后,他集中弟子问:“阎王
让我七天后离开人间,这该怎么办?”一位弟子说:“离此一天船程的苏州承天寺中,
有位禅师专修《金刚经》,威力无比,您可以向他求助。”于是慧林赶紧去拜见禅师,
禅师说:“你若答应修复寺中将倒塌的佛塔,我有办法令你七天后免于死亡。”慧林连
声许诺,之后禅师令他七天中住于禅房不断诵《金刚经》,念一遍经文,就说一遍“当
知此处,则为是塔”。慧林和尚依教奉行,昼夜精进诵经,不眠不休。
七天过后,两个鬼卒来了,问慧林和尚在哪里,禅师说:“就在我的房间里。”鬼卒一
起进去后,只见到一座光芒万丈的大佛塔,并没有看见慧林和尚。因无法交差,他们便
去问禅师:“我们与慧林约好了今天带他走,但现在根本看不到他,怎么办呢?”禅师
回答:“般若所发的威光无法靠近,你们还是放弃吧。”二鬼听后只好悻悻离去。事后
,禅师对慧林说:“我已救了你一命,你也应兑现诺言,好好化缘修佛塔。”慧林由于
被鬼套上了长索,没办法解开,只好天天拖着去化缘,二十年后终于修成一座极其庄严
的佛塔。不知道这座塔还在不在?如果在的话,你们可以去看看!
总之,《金刚经》的功德非常殊胜,随身戴着也是很好的。通过这次学习,我对《金刚
经》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想以后不管去哪里,都要戴着一小本《金刚经》,和《系解脱
》放在一起。昨天有个小和尚向我要,但是我都没有给。有了《金刚经》,一方面邪魔
外道不能损害,另一方面别人对你恭敬顶礼,也不会折损福报!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75
第二十五节课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
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若遭人轻毁
、损害,这是因为他以前所造的恶业本应堕入恶趣,但通过《金刚经》的功德,今生中
只需感受这些痛苦,便使罪业得以清净,并很快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受持读诵〗:玄奘法师和藏文中是“读诵、受持、书写、精通、如理作意”,但鸠摩
罗什的译本中只有受持和读诵。
很多人在念《金刚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受人欺负、别人与他不合
、修法出现障碍,表面看来都是违缘,实际上是一种顺缘,别人在帮自己消业障,以此
早日圆满佛果。
此处的翻译与义净法师相同,但玄奘译为:“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
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这种译法与藏文相同,意思也比较好懂。
平时总听人抱怨:“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佛,但生活中的违缘越来越多,是不是佛经没有
加持力?”并不是这样!《金刚经》已告诉你了,本来你来世会堕入恶趣受苦,但通过
持经功德,消除了这一切的罪障,如《解脱经》云:“虽有堕恶趣罪,亦经头疼能净之
。”有些刚学佛的人认为有违缘不吉祥,自己很不愿接受,其实这是净除业障的一种验
相。
明朝仁宗皇帝在拜读《法华经》时说:“喉中甘露涓涓润,口中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
过山狱,不须妙法两三行。”受持《金刚经》亦如是,本来造了如山般的滔天罪业,但
依靠读诵《金刚经》就能全部清净,因为它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智慧结晶,若依此经通达
了业障本性,什么罪业都能清净无余,永嘉大师也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
夙债。”
因此,修行时如果遇到违缘,不要执著这对自己不利,应该观想它遣除了来世的痛苦,
即生中若没有遭受这些,今后可能会感受更大的痛苦。正如有些人学佛出家,就是因为
遇到挫折而发起出离心的,尽管少数人也是前世善缘成熟才学佛,但大多数都跟违缘有
很大关系。多芒寺的喇西堪布,每次听到高僧大德生病了、事业出现违缘了,就经常引
用这个教证,并说大德们出现违缘是将来解脱的一种标志。所以,我们发了大乘心的人
,遇到违缘不要太在意,来世地狱饿鬼的痛苦在今生已经报完了,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
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须菩提,我回忆过去的无量劫,在值遇燃灯佛之前,已经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如
来,在他们面前供养承事、依教奉行,从没有违背过如来教言(对于“无空过者”,唐
译和藏文中都是这样解释),这种功德是无法想象的。”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对一佛
以散乱心供养一朵花尚且如是,对无量佛作承侍供养的功德更不可思议。但这个功德与
持诵《金刚经》比起来,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
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有人在末法五百年时,以信心受持读诵此《金刚经》,所得功德与我供养诸佛的功
德相比,百分之一不能及,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都无法衡量(用现在最好的机
算机也算不出来)。”
佛陀的经典不可思议,以分别念根本无法想象。我经常这样想:“我们的分别念连世间
的因果规律都无法测度,何况佛经的甚深含义了,佛陀的智慧和功德真是无法衡量!”
此处和前面一样都是在强调法布施,宣讲持诵《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有
如是大的功德呢?《宝积经》中云:“明咒、妙药、秘方、缘起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
的方便、等持、神变行境之功德亦不可思议。”可见,佛的智慧不可思议,因此依佛智
而说的本经,功德必定不可思议。
那什么叫功德呢?《坛经》云:“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见性是功,平等
是德。”通过受持读诵《金刚经》,相续中获得平等无染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功德,
此功德远胜于世间上有漏的善法。憨山大师说:“悟般若者,一念顿生佛家,生生世世
永不离佛,故此功德最为殊胜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后来的末法浊世,读诵和受持此《金刚经》,所得
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我详尽地道出这些功德,也许有人听后不能接受,以致心意狂乱,
生起大怀疑,甚至精神癫狂。”(当时佛陀已授记:末法时代会出现诽谤大乘佛法的人
。)
有智慧的人对佛语有坚定的信心,并常以佛语作为依据,口中不断赞叹佛陀的功德,《
阿弥陀经》云:“是故诸智者,坚信佛陀语,以佛智为证,口上赞佛知。”而那些没有
智慧的人,聚在一起就是谈论“白菜多少钱一斤”、“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昨晚睡
得好不好”,完全具足了愚者的法相。
这里说有些人会对《金刚经》的殊胜功德产生怀疑,这种行为非常可怜。《经庄严论》
中讲过:“我不懂的甚深之法,并不代表佛陀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相当甚深,大家
应当再三体会,对佛语产生坚信不疑的信心。对于自己不理解之处,切勿以分别心妄加
取舍,而需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久而久之必定会生起智慧,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须菩提,这部经的意义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
通过佛经的加持,我们的痛苦烦恼一下子就能断除,这一点是不可思议;佛经每一层内
容都有内外密的含义,这一点也不可思议;若对佛经作意祈祷,绝对会获得佛陀加持,
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
有关其他的不可思议,《龙王请问经》云:“众生不可思议,缘其发心的功德亦不可思
议。”《供灯经》中也讲了四种不可思议:“信仰佛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小因而得大
果不可思议,众生的根基不可思议,三宝的力量不可思议。”
既然《金刚经》的功德如此殊胜,我们在念经时必须依靠心念、默念、金刚念等六种方
法,如果只是眼睛随便看一看,也不一定有这么大功德。诵经的同时还要仔细思维经义
,纵然只有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因为经义不可思议的缘故。
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十分短暂,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要尽做些没有意义的琐事。哪怕我
们只能活一天,也要抓紧时间看一些经论,由于经论的意义不可思议,所得的功德和成
熟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因此,大家今后最好经常念经、看经、抄经、受持经典!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76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六节课
本经共分三十二品,剩下的内容不算特别多,基本上是讲一些功德,意思比较好懂,跟
前面的解释方法几乎相同。故而过去的高僧大德在讲的时候,前面一般是着重分析,后
面则讲得不太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此时,须菩提在佛前陈白:“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菩提心,以什么
方式来安住所缘?以什么方式来修持六度万行?以什么方式来调伏自心?”
心是万法的根本,佛陀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关键是为了调伏自心。当然,调心有不同的
层次:世间人与学宗派者相比,学宗派者的心更易调伏;学宗派者与阿罗汉相比,阿罗
汉的心更调柔;阿罗汉与菩萨相比,菩萨的心更寂静;菩萨与佛陀相比,佛陀的心最圆
满究竟。总之,发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要调伏自心,即首先怎么样安住,中间怎么样
修持,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时,须菩提在佛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在《金刚经》中非常重要,本经主要讲的就是如何调伏自心,在名言中怎样
积累资粮。你们天天讽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这只是名言上的调心方法,但
从胜义来说,心若达到了寂灭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调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
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之心,理应如此观想:我虽然发了
菩提心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但实际上,没有所灭度的众生,也没有能灭度的我。”
前面须菩提已提出问题: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调伏自心。
佛回答说: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最究竟、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华智仁波切说“有者
此足够,无者不可缺”,指的就是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一切都已经圆满了,不需
要再修其他法,但若没有菩提心,什么法也修不成。噶当派的《加行宝鬘论》中引用了
许多讲菩提心功德的教证,如果方便的话,我想给大家翻译出来,你们学好了会有很大
利益,但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调伏自己的心,必须在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
和胜义菩提心。什么是世俗菩提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因为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都当过父母,他们现在沉溺于轮回大海中,故应想尽一切办法救度,使他们获得佛果的
安乐,这种发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又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此乃世俗中最好的
调心方法。从胜义来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灭度与能灭
度并非实有,二者都不存在,这即是胜义菩提心。
作为一个修行者,分析万法时必须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否则不够究竟。月称论师说: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因为能见
到诸法的真实与虚妄,故有胜义谛与世俗谛之分。依此二谛的分法,菩提心也分两种:
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按照次第来讲,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再进一步了解胜义谛,《六十正理论》云:“于求
真性者,初说一切有,通诸义无贪,然后说寂灭。”同理,我们先要发起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
若依靠这种方便方法,自相续必定会调柔!
下面释迦牟尼佛以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佛以前在燃灯佛面前,有没有得过无上圆满正等觉的
法?”
须菩提回答:“世尊,据我对佛陀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过任何法。”
佛赞叹道:“一点也不错!须菩提,我的好弟子,你真是很聪明,实相中的确没有法令
如来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
〖如是,如是〗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用重复的语气表示
赞叹。还有一种说法是,须菩提回答时说胜义中佛没有得过法,但间接承认世俗中曾得
过法,佛说了两遍“如是”,一遍是肯定对胜义的理解不错,一遍是肯定世俗中承认如
幻如梦的存在也非常对。由此可见,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有甚深密意,不像我们凡夫那样
,所说的话经常没有任何实义。
须菩提说得非常对,实相中无有少法可得,假如真正去观察,如来并没有得过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贤劫经》中说释迦佛因地时在大释迦佛面前供养妙衣,并发愿:“善逝
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这完全是从世俗
谛来讲的,龙猛菩萨说:“如来说有心,即是世间心。”但通过胜义理论来衡量,正如
须菩提所言,如来并没有所得之法。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
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来若依实有之法获得了无上正等觉,燃灯佛则根本不会给我授记:你将来
在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
在91劫前,世尊为法云比丘(有经典说是贤慧婆罗门),当时他在燃灯佛前得到无生法
忍,并获授记:“你将来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度化无量众生。”名言中虽有
此事,但若执著胜义中有所得之法,燃灯佛根本不会如此授记。为什么呢?如果真有一
法是实有存在,其本性应永恒不变,不可能有未来如幻如梦的显现,也不可能有当下的
示现。正因为有燃灯佛的授记,恰恰说明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并非实有。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
作佛,号释迦牟尼。”
“由于不存在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实有之法,因此,燃灯佛在91劫前给我授记:你于来世
,定当成佛,名号为释迦牟尼。”
胜义中无一法可得,若真正证悟了这一点,名言中才会获得如幻的授记。诚如《百业经
》中记载: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初见燃灯佛即生起极大欢喜心,见前面的路泥泞不堪
,便把头发铺在地上祈求:“如果我能现前菩提果位,广转法轮,愿请佛陀双足从我发
上踏过。”果然,佛陀从他的头发上踏过,并授记:“你未来将得解脱,现前无上正等
正觉的果位,号释迦牟尼佛,成为三界轮回的唯一明灯。”
这个公案的情节非常精彩,当时上师如意宝在传讲时,很多人哭了好长时间,可能现在
眼泪还没有干吧!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p*1
77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七节课
如来的授记,若在实相中存在,不可能是真实的授记。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
中言:“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在
一切所知当中,如果有一法是成实的,形形色色的所知都不会显现,正因为不是成实的
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犹如镜子中的山河大地,由于不是成实的,才能在
小小的镜子中映出来,万法亦如是。
《金刚经》中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一会儿得授记、一会儿不得授记,好像一句
话中处处有矛盾,所以汉地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但真正讲得好的并不多见。这次
我传讲《金刚经》,稍微宣说了一点此经的密意,不敢说是全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
发大家对经文的深入理解。我以前看过很多讲义,也听过很多录音带,有些大德的语句
非常优美,听起来也很舒服,但从意义上观察,可能因为没有《金刚经》传承吧,有些
地方不太尽人意。不管怎么样,诸佛菩萨是通过不同形象来度众生的,究竟上当然没有
差别。
前面讲了释迦牟尼佛若真实存在,就不会得到授记,不真实存在才得授记。表面看来是
矛盾的,这是为什么呢?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所谓如来,即诸法的本义。”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
了这种境界。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
所谓的真如,《成唯识论》中定义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
”《宗镜录讲义》中也说:“演法味者,即真如真味。”真如有声闻、菩萨、佛陀之分
,唯有佛陀才能彻底通达真如实相。
此处,如来与真如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如来并不是有眼有鼻的形象,而是一切诸法的本
性,这种实相是真正的如来,所以如来不能得授记。
〖诸法如义〗:诸法的本来面即如此。从空性角度来讲,佛菩萨来人间也好,不来人间
也好,法性永远都不会改变。《金刚经》之所以甚深,原因也在这里。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假如有人说:如来已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种说法不正确。须菩提,在实相中,无
有法令佛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此处与玄奘、义净翻译的略有不同,玄奘译为:“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
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义净则是:“若言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
妄语。”藏文中说:“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人已入邪道。”
你们若想研究《金刚经》的话,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这几个译本拿来对照,这样才会
便于理解。有些不好解释的地方,参考一下其他译本,意思自然一目了然。
对分别寻伺者或未通达般若实相的人,在他们的迷乱根识面前,可以承认如来获得了正
等觉果位。不仅凡夫如是承许,佛陀当初也承认自己在菩提树下悟道,并说:“深寂离
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所以在名言中,佛在众生面前显现先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前法身与色身
双运的果位,确实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从胜义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不真实的
,实相中任何法都了不可得。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妄。”
在世俗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于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现前菩提,在鹿野苑等处转法轮,
这些都是不虚的事实,任何一个科学家、理论家若说这是迷信,则与历史截然相违。但
在胜义实相中,诸法无实,一些显现皆不存在。《三摩地王经》说:“比如男子做梦时
梦见一位绝色佳人,他在梦境中享用此对境,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了,诸法亦当如是观
(胜义中无实,世俗中无虚)。”
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但很多人因为没有通达此理,也没有闻思过中观,故常偏堕于
一边。有些人认为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是空的,连发菩提心都不存在;有些人认为一切
都实有,如来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大智者,他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都是入邪道者,不能得
见如来的本面。
昨天讲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今天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实无虚,这些金
刚语大家应当记住!“无实无虚”可以说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观察任何一
个法时,它在名言中真实无虚,造恶定会堕入地狱受苦,但胜义中是不存在的,这即是
万法的真相。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此,如来在诸佛经中说: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是佛法。
《文殊经》中,文殊菩萨问舍利子:“什么是最殊胜的佛法?”舍利子答:“诸法无有
自性,此乃最殊胜的佛法。”可见,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的范围非常广,能够容纳
一切万法。
汉地有个慧忠国师,他在讲《金刚经》时说一切万法都是佛法,有弟子问他:“假如一
切都是佛法,那么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国师笑一笑,说道:“杀人放火的本性是空
,仍离不开佛法。”
佛法在名言中分为所取之法、所舍之法,杀人放火是所舍之法;从胜义来讲,是无取无
舍之法,这是分开二谛而言的。慧忠国师回答时并没有这样分,他主要是站在胜义角度
来讲的。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只是名言中叫做一切法。”
佛陀为断除众生的贪嗔痴,引导他们趋入菩提道,前后共转了三次法轮,宣说了八万四
千法门。但从实相来说,这些法非一切法,因为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这才是名副其实
的佛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比如人的身体长(zhǎng)大,是不是实有存在?”须菩提回答:“世
尊,如来虽说人身长大,但其实没有大身就是大身。”
嘎玛拉西拉说,此处以身体长大为喻,说明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佛
陀的智慧最为圆满。在名言中,身体有大小的差别,智慧有高低的悬殊,但从胜义来讲
,这些分别均不成立,不是大身才是大身。
《首楞严义疏注经》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从世俗来看
,这好像有点矛盾,小不可能大,大不可能小,但从万法无自性的角度却可以成立。米
拉日巴钻入牛角里,牛角没有变大,米拉日巴的身体也没有变小,这完全是一种事实,
万法的本性即是如此。又譬如,在梦中我的身体非常高大,这种高大并不是真正的高大
,因为梦中没有实质的身体。同样,菩萨智慧的增长也不成立,尽管名言中有从一地到
十地的真实果位,但胜义中确实没有这些。
《金刚经》中有很多隐藏的比喻,不去观察则根本看不出来。此处大人的身体比喻佛陀
的智慧,小孩的身体喻为菩萨的智慧,若想长成大人,必须要从小孩开始。如果没有明
白这个比喻,就会觉得一会儿讲佛陀,一会儿讲菩萨,一会儿又讲身体,表面上看来很
难懂,但只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密意。
如上所说,就像身体长大一样,菩萨的智慧也越来越大,但实际上菩萨也是不存在的。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须菩提,菩萨也是同样。若有菩萨说‘我要灭度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不是真
正的菩萨,因为执著相状之故。”
在《大智度论》中,相分为三种:假名相、法相、无相相。菩萨等诸法的名称,是假名
相;五蕴所摄的一切,包括分别念,都属于法相;对空性的执著,叫无相相。依《大智
度论》所说,发菩提心是一种法相,执相者则不得解脱。因此,有相状的菩萨不是真实
的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为什么呢?所谓的菩萨,不应执著任何实有之法。通过了义经典可以发现,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等大菩萨的境界,并没有菩萨的执著,也没有救度众生的执著,《六祖坛经》
云:“外离一切相,名无为相。”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前面讲诸佛远离一切相,此处说菩萨也远离一切相,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经中说,一
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如《涅槃经》云:“一切法悉无有我。”既然没有
真实的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从何谈起呢?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d*d
78
阿弥陀佛!末学看过一次印刷版并有PDF版保存。是见到《金刚经》以来最喜欢的讲记。
推荐阅读保存。
至于有道友提到观点,末学想说刚刚听到一句开始:“佛看众生皆是佛,众生看佛皆众
生”
avatar
p*1
79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八节课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菩提心的菩萨若认为‘我应庄严佛土’,则非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
为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只是名言假立,实相中根本不存在,庄严佛土也是一种执著。”
在名言中,菩萨应该庄严佛土,《现观庄严论》说:“三清净地的菩萨,先要严净自己
未来成佛的殊胜刹土。”例如,《华严经》、《大日经》提到了华藏庄严世界海;《密
严经》宣说了密严刹土的无尽庄严;《无量寿经》中讲阿弥陀佛依靠不可思议的发心,
庄严无边功德的极乐刹土;还有藏传佛教许多大德的净见量前所现的香巴拉刹土、红色
吉祥铜山(莲师刹土)等等,这些刹土在名言中都是存在的。但菩萨如果执著它,就不
是真正的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庄严刹土并非实有,只不过是清净心的化现,类
似唯识的清净依他起[ 清净依他起:指清净刹土与现在佛净见境中的刹土、七宝以及光
芒耀眼的无量殿等一切现相。]。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既然名言中存在庄严刹土,仔细观察时又不存在,这二者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麦彭
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表面似乎成相违”,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在凡夫的眼
里看似相违,实则并不相违。名言中可以这样承认,但若认为它实有存在,则不是真实
庄严。就好比镜子中显现庄严刹土,若此刹土是实有的,不可能现于镜中,正因为无实
之故,万法才可以在镜中显现。胜义与世俗所摄之法,全部是这样的本性。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倘若菩萨证悟了空性,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实义,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
萨。”
作为一个学大乘法的人,如果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不要说大菩萨,连声闻缘觉也当不成
。因为按照大乘或宁玛巴自宗的观点,声缘至少要证悟人无我。龙猛菩萨云:“得无我
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得到无我智慧的人,形象上尽管与凡
夫一样,但他内心的境界无法言说、十分稀有。反之,假如没有证悟无我空性,根本不
能称之为“菩萨”或“成就者”。
那什么是“我”呢?《涅槃经》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
者,是名为我。”也就是说,凡是执著“我”者,即认为“我”是实有、真实、长存、
可依赖的,而不是空的,这种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因此,大家务必要通达无我空性,否则,不管修什么法,也得不到任何圣果。这里是说
若没有通达无我,无法得到菩萨果。按照其他经典的说法,连声闻缘觉的果位也得不到
,《圆觉经》云:“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昭明太子分的品,但有时候看起来,似乎和下面的关系不是很
大。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肉眼?”“是,如来有肉眼。”“须菩提
,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天眼?”“是,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
来有没有慧眼?”“是,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法眼?”
“是,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佛眼?”“是,如来有佛眼
。”
为了增强经文的语气和含义,这几个问题是分开问的。如果简单问的话——“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有五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五眼。”这样就可以了!
有关“五眼”,我看了一些《金刚经》的讲义,很多法师可能自己也不明白吧,绕来绕
去不直接解释,讲些无关紧要的话就过去了。我希望你们以后讲法时,不懂的地方不要
用其他话题来应付,这样不是很好。另外,讲经时最好能引用教证,这是藏传佛教的一
大特色。当然,教证必须用在合适的地方,随随便便用是不行的。我害怕你们以后从佛
学院毕业回汉地讲经时,讲不来就用一些故事岔开。不是我诽谤哪个高僧大德,如今这
种现象非常多,现在的人讲经说法不像古大德那样严谨,不管自己懂了没有,都敢随便
信口开河。现在科技也非常发达,这样的书籍、磁带、光碟到处都是。
五眼在《俱舍论》等小乘论典中没有提及。因为萨迦派的果仁巴说:“六通,小乘行人
可以得到;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方可获得。”佛经亦云:“若欲获得五眼者,当勤修六
波罗蜜。”
五眼的因、作用、范围、本体等,在《现观庄严论讲义》和《大乘阿毗达磨》中有详细
介绍。本来,《文殊真实名经》和《胜乐金刚》的讲义中说,佛陀的功德无边无际,六
根可以互用,身体的哪一部分都能了知一切外境。但此处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宣
说佛陀具足五眼功德。经云:“菩萨摩诃萨,若修习五眼,则获无上圆满正等觉果。”
〖肉眼〗:在资粮道时获得,其因是前世供灯、修等持。肉眼能照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
千世界以内的粗细众色。历史上也有些大成就者获得了肉眼功德。如《大圆满前行》中
记载,国王松赞干布为将正法发扬光大,决定建造寺庙,在寻找净地[ 净地:修建庙宇
等建筑物之前举行的一种密宗净地仪式。]上师时,去请问国师酿万登珍桑波。国师依
靠肉眼通,了知印度东方有大堪布菩提萨埵,于是国王迎请他作为净地上师。
〖天眼〗:加行道以上都具有,其因是行持有漏善法,或修持禅定等六度。天眼能照见
十方众生的前生后世、投生何处等,对自他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的前后世是什么
,全部能够一一现见。现在的瑜伽士、空行母,有些真正有天眼,有些只有与天眼相似
的神通。《智者入门》的说法与此稍有不同,论云:“天眼的功德,是能照见无边色法
。”
〖慧眼〗: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具有,其因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而获得。慧眼
能如实现见万法的本体——胜义法性。当然,我们平时所说的慧眼,大多是将智慧喻为
眼目,跟此处的定义不一样,此处的慧眼是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才有。
〖法眼〗:一地到十地出定时具有,其因也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法眼能如理通
达教法和证法的意义,了知与自己等同者、比自己低劣者的根基。比如二地菩萨能知道
一地菩萨以下的众生根基,其上境界则无法通达。
〖佛眼〗:得佛果时具有,其因是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佛眼是以如所有智和尽所
有智,彻见万法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本性,其范围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现观庄严论》
讲义中说,一地到十地之间可以得到相似的佛眼。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通过以上这些介绍,大家应该明白,佛陀完全具备了五眼。
avatar
p*1
80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九节课
关于五眼的功德,六祖在《金刚经口诀》中有不同的解释,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中也讲得
比较广,和我昨天讲的有点不同,这可能是汉传佛教的解释方法。
佛陀具足五眼功德,对胜义中远离八边戏论的本相、世俗中每个众生的起心动念,都能
毫不混杂地照见。下面接着讲五眼能了知一切众生的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的所有沙,佛说是不是沙?”“是的,世尊。如来说
是沙。”
此段经文,在唐玄奘的译文中也有,但藏文和义净的译本中都没有。按理来说,这段跟
前后文并没有很大关系,所以这里只是从字面上解释一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恒河,这些恒河中沙子数量的佛世界
多不多呢?”“非常多,世尊。”
〖佛世界〗:一尊佛所调化的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包括百俱胝的小世界,数
量相当多。
〖甚多〗:鸠摩罗什的翻译中只有一个“甚多”,而藏文中是“甚多,甚多”,玄奘的
译文中是“如是,甚多”。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告诉须菩提:“如此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每一个众生的种性、根基、意乐差别,
如来都能完全了知。”
佛陀具有不共的智慧,即便声闻缘觉也无法测度,佛对恒河沙数佛世界的众生根基,全
部能够一一照见,这种功德无法想象。《秘密不可思议经》云:“诸佛功德海,无数皆
难说。”诸佛的功德就像大海一样,纵然用无数劫来宣说,也说之不尽、道之不完。
从总的方面来讲,佛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尤其是了知众生根基方面,具有不共的特点
。《极乐愿文》说:“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
皆明知;诸众口中所言语,永无混杂一一闻。”《入中论》在讲十力时,也提到了佛陀
依“知种种界智力”能无余了知众生的根器胜劣,依“知遍趣行智力”能彻底了达众生
入小乘、入大乘、生善趣、生恶趣等不同趣行。因此,佛的一分功德也不可思议,龙猛
菩萨在《赞三身论》中赞叹了佛陀身语意的无尽功德,尤其强调了意功德方面。
为什么如来能照见一切众生的心呢?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陀在了义经典中都讲过:名言中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心,在胜义中观察或者安住时,迷
乱的心不存在,明清的心也不存在。《般若八千颂》云:“于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
”心的本性中没有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本体。《宝积经》也说
:“迦叶,此心者,于外不随见,内亦不随见,二者之中亦不随见,若遍寻之有无而不
可缘也。”
为什么说“诸心皆为非心”呢?因为心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但在胜义中得不到,这即是
一切法的本性。这几天上师如意宝讲《上师心滴》时,心得不到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
上师主要是以窍诀方式讲的,而《金刚经》主要以教言方式宣说的。
前段时间,有些道友建议以大圆满的方式来解释《金刚经》。一方面说,用大圆满是很
好解释的,与《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对应起来讲也很方便。但另一方面,大
圆满的很多教言我不敢用,《金刚经》是显宗的经书,这本讲义以后出版的话,没得过
灌顶的人也会看,若注明“未经大圆满灌顶者不得翻阅”,那可能有点说不过去,因此
用大圆满来解释不太方便。其实,这里只是名词用法不同而已,跟大圆满的“破心房”
,在意思上没有太大差别。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应明白心的本性。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经常讲,过去心跟昨天的梦没有差别
。前刹那的心,现在一丝一毫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的只是忆念,而不是过去心的本体
。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在,则成常有的过失。
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这颗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观察它的颜色、住处、形状,是根本找
不到的。
未来心是未生之法,跟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本体。如果未生之法现在可以得到,那石女
的儿子、虚空中的鲜花也能得到了。
用密宗窍诀来讲: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
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
总而言之,这里是以“不可得”的理由来抉择心性。不仅心性如此,一切万法莫不如是
,因为万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之故,万法本性也不可得。《大智度论》云:“一切诸
法性不可得故,名为空性。”
因此,心不起分别念,在明然了然的境界中安住很重要,《六祖坛经》云:“心念不起
,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真正的坐禅,是如实通达心性无来无去,三心了
不可得。《中观四百论》说:“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
[ 意思是说,过去(指实有的过去)若已经过去了,如何会成为过去(实有的过去)?
过去如果没有过去,又如何能叫过去(过去的法相是已生已灭)?]”现在、未来亦可
以此类推。
历史上有些人依靠这样观察,从而认识了心的本性:汉传佛教中有一位宣鉴禅师,他从
小出家,年轻时即能为人讲法,讲得最多的当属《金刚经》,因他俗家姓朱,世人称之
为“朱金刚”。后来他自认为修有所成,精通一切法,听说南方禅宗极其兴盛,便起念
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
于是他挑着自己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
有一次他在途中买点心,卖点心的阿婆问:“你的包袱看起来很重,里面是些什么?”
“《金刚经》的疏钞。”“你懂吗?”“不仅懂,而且讲过多年。”“我有一问题,若
师父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分文不取;若答不上来,请到别家去买吧。经云:‘过
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您点的是哪个心?”禅师一时为之
语塞,只好背起行李继续赶路,但心里始终不忘这个疑团。
晚上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寺院,二人一直畅谈到深夜。临走时,他看到外面很黑,就返回
来要灯火。龙潭禅师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他伸手接时,仍在思维白天那件事。正在此
时,禅师“扑”地把蜡烛吹灭,当下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以前我看到《金刚经》的这句话时,总觉得其含义特别殊胜,跟大圆满没有两样。因此
,大家也应该经常观心,这里面有很甚深的窍诀!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avatar
w*o
81
第三十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
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若有人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以此殊胜因缘
,他的福德是不是非常大?”“是的,世尊。此人以是因缘,所得福德不可限量。”
不要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就算在殊胜对境前供养一朵鲜花、一杯净水,佛经中
说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你应该明白,假如福德的本体实有,如来根本不会说福德多。正因为福德无
实,故如来在佛经中说:这样的布施,所得福德非常多。”
这里和昨天的问题有一个上下衔接:前文已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
不可得”,有人会生疑惑:“既然三心不可得,那么积累资粮会不会成为无义?”回答
是否定的。尽管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中,通过布施积累福德资粮,永远也不会灭
尽,乃至佛果之间都会存在。
大家都知道,佛经中为大乘行人宣说了种种法门,尤其是布施这一方便法,对初学者来
说非常殊胜,依此可迅速积累资粮、忏除罪障,获得殊胜的佛果。那么,若有人以三千
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功德是不是很大呢?须菩提完全了知佛陀的密意,他回答说:
福德确实非常大。《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布施是因缘所生之
法,本体是空性,以无实之故,所以福德非常大。
为什么福德如此大呢?因为是空性的缘故。当然,我们凡夫并未证悟空性,对这个理由
不一定接受,只有对空性法门生起稳固定解,了知诸法没有芝麻许的实质,才会明白这
种因果的安立非常合理。
倘若福德是实有之法,如来在诸经中根本不会说这样的布施福德极大。前面也讲过:“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著相布施的
功德非常大,著相布施的功德几乎没有,而且实执也是修行过程中着重要断除的大障。
《入行论·智慧品》云:“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由
此可见,我们修行所要遮破的,并不是见闻觉知,而是痛苦之因——执谛实。
梁武帝曾问达摩祖师:“我自登基以来,造佛像、印经书、供养僧众,为三宝作了不计
其数的善事,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回答:“没有功德。”梁武帝当时很不高兴
,拂袖而去。但那天表演时,为了大乘佛法的缘起,梁武帝接受了大乘佛法,达摩祖师
也给他传授了殊胜的法,这是我们编的!我当时就想:可惜梁武帝没有学好《金刚经》
,如果他明白不著相的功德,就不会执著自己很了不起了。
总之,假如诸法实有,实有的法中不可能产生功德。正因为一切都是缘起空性、如幻如
梦,因缘具足的时候,功德才可以显现。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见到佛陀色身,是否意味着见到了如来?”“不,世尊。不
能以见佛色身而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在经中说:具足色身,并非具足色身,不
是色身才是色身,故以色身见如来不合理。”
本经的很多地方,都是用胜义和世俗相结合来说明诸法的本性。如果详细观察,前面和
后面还是有很大的联系:前面讲了福德分,福德资粮能产生色身;此处讲的是智慧分,
智慧资粮能产生法身,这是因缘的特殊关系。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也说:“以
此之善根,回向诸众生,积福智资粮,愿众得二身。”
有人可能会问:“福德所生的色身,是不是实有的呢?”并非如此。福德能够产生色身
,只是名言中这样承认,从胜义来讲,色身与福德远离一切戏论,二者既不是各自分开
的,也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涅槃经》云:“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
色。”因此,色身即法身,法身即色身。《大乘起信论》亦云:“以法身是色实体故,
能现种种色。”法身实际就是色体,色体中可显现种种色法。
不懂大乘经典的人听后,会觉得非常矛盾,但了义经典的观点即是如此。如来的色身非
色身,而是本空离戏、光明周遍的一种显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这个道理。
相好是色身的一部分,如果色身不具足,那报身佛的相好具不具足呢?也不具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能否以见到如来具足的妙相,认为已见到了如来呢?”“不
能,世尊。如来不以外在的圆满具足妙相而见。”
从名言来说,佛在世时,很多人可以看见佛的三十二相,而外道饮光所见的佛身则具足
九种丑相。但实际上,如来的色身并没有真实之相,《法华经》云:“若得作佛时,具
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三十二相只是成佛
的一种标志,并非实有,因此以色相见如来不合理。
外在的佛像,暂时来说是加持的象征,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不是最究竟的。《入行论
》中说:“别人摧毁佛像、佛塔时,不要对他生嗔恨心,因为佛像、佛塔没有感受的缘
故。”如来的真正身体是无为法,无为法不可能被火烧坏、被东西砸碎,以密乘来说,
它是不了义的、形象的幻化网。
当然,这样一说,你们也不要认为不用恭敬佛像了。没有智慧的人,经常喜欢走极端,
不是“左倾”就是“右倾”,从而造下堕落的恶业。所以大乘佛法只能在法器面前说,
非法器前万万不可宣说,因为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他们认为有鼻有眼的才是佛。其实,
我们什么时候开悟了,才是真正的见佛。禅宗说明心见性,也可以叫明心见“佛”,所
见的这个佛,并不是有面有相的!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为什么呢?如来在佛经中说,所谓的诸相具足,实相中并不成立,只是名言中随顺世
间而安立为诸相具足。”
凡夫认为:如来不是有相,就是无相,除了有相、无相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相存在。但
实际上,如来的本相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大日经》云:
“诸佛自证三菩提,不可思议境,超越心境。”
打个比方说,我的身相映现在镜子中,镜中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但也不是跟我毫无关
系。因此,一切相并非究竟实相,如来的这种境界,我们如何衡量也不合理。《金刚经
》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圆满观修“托嘎”中,也有非常殊胜的教言,但在
这里不方便讲。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
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有所说之法,千万不要这样想,也不要这样说。为什么呢?
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之法,此人故意诽谤佛法,不能完全了解我所说的密意。”
这种观点,有些小乘学者接受不了。因为佛明明转了三次法轮,开演了八万四千法门,
佛自己也常说“我在某某时候,说过什么法”,怎么一下子就全盘否定了呢?而且,竟
然还说“凡是说佛讲法者,都是毁谤佛法”,真是太令人费解了。
其实,在众生迷乱的根识前,佛陀也确实宣说了佛法。《法华经》云:“佛说过去世,
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佛经中有明确记载,过去的无量佛都说过法
,现在的佛陀也安住在方便和智慧中宣说佛法,不像我们,安住在贪嗔痴等烦恼中说法
。因此,从名言的角度来说,佛陀已经为众生讲过佛法。
但从诸法实相或究竟法界来说,一切法的法性就是等性,除了等性以外,佛陀没有说过
任何法,所说之法全部是名言假象,是不究竟的。经云:“凡以诸名言,宣说之诸法,
是法皆无有,此乃诸法性。”在《宝力经》中,文殊对佛也说:“不管是谁,若依靠名
言来宣说佛法,这些法皆无相,并非实有。”诚如《证道歌》所言:“默时说,说时默
。”佛从来没有说过法,沉默不言是佛所说的真相!
avatar
w*o
82
第三十一节课
昨天讲了若认为如来有所说之法,是为谤佛。对大乘佛法了解较深的人,应该不会有什
么怀疑,但没有闻思过大乘佛法、尤其是不太明白大乘密意的人,可能对此大惑不解:
“佛经中明明记载释迦牟尼佛转了三次法轮,为什么说这是毁谤佛法?”
要知道,在了义实相中,并不存在实有的转法轮者、所转的法轮、转法轮度众生的事业
。尽管名言中现而无自性,如幻的世尊转了三次如幻的法轮,度化了无边的如幻众生,
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此处并非破斥这种观点,而是说在胜义实相中,释迦牟尼佛转
法轮度化众生,完全是一种无实的梦幻,在白天醒觉位时根本没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三世诸佛等说法者,实际并不存在所说之法,因为能说、所说、说者皆无,
所以无法可说,只是名言中假立为说法。”
在《金刚经》中,若把世俗谛与胜义谛分清楚,每个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角度不
同而已。从究竟实相而言,佛陀恒时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中,根本没有“我要转法轮
度化众生”这些分别念,说法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为了破除其如梦般的我执而显现的
。《金光明经》云:“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既然佛没有分别念要
讲经典十二部[ 《月灯经》中云:“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
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称为经部。”],也没有饶益有情的念头,故而说法者
不成立,依靠说法者所说的法在实相中也不存在,能说、所说均无有,故如来无可说之
法。《大涅槃经》云:“我自成佛至涅槃,未曾说过一字佛法。”
概言之,实相中没有能说所说,名言中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这是合理的。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
此时,慧命须菩提于佛前请问:“世尊,未来末法五百年,若有很多众生听闻《金刚经
》,是否会生起极大信心而获益?”佛没有正面回答,他说:“须菩提,这些众生既不
是众生,也并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的这些众生,如来早已经说过,非
众生就是众生。”
在本经中,佛陀曾说:未来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的场面,佛陀依慧眼能彻见得一
清二楚。这在名言中是肯定有的。但此处的回答是:未来生信心者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胜义中观察时,“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名言中可以承认有
如幻般假立的众生,但在实相中丝毫不成立。经云:“犹如依支聚,可称为车轮,如是
依蕴聚,世俗名众生。”这是以车轮与支分零件的比喻,来说明实相中众生不存在:车
轮是依靠支分而组成,实有的车轮不存在;同样,众生是依靠五蕴而聚合,实有的众生
也不存在。
《中观宝鬘论》云:“如削芭蕉树,支分尽无实,士夫析六界,无实亦同彼。”《三昧
王经》亦云:“如湿芭蕉树,人析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说法亦复然。”众生犹如芭蕉
树,不观察时似乎真实存在,然而一经详细观察,丝毫实质也无有。无垢光尊者说:“
被无明烦恼所障蔽,未如实了达真如之义的士夫为众生,反之则非众生。”可见,真正
的众生并不存在,既然如此,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对此经恭敬顶礼、念诵受持
而产生无量功德,在实相中也是没有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说:“佛得无上正等觉果位,证悟十力、四无畏等不共境界,具有三十二相、六
十四梵音,这些是不是无有所得?”佛陀很欢喜,赞叹须菩提道:“没错,确实如此!
我虽然获得了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但在实相中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究竟的涅槃无可得之相,龙猛菩萨在《中论》云:“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不生亦
不灭,是说名涅槃。”前面也讲过这个道理,但嘎玛拉西拉论师说,前面是从有学道而
言的,这里是从无学道功德来讲的。总之,在实相中如来根本没有可得之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另外,须菩提,诸法不论是显现、空性,还是佛陀、众生,全部都是平等的,没有高
低胜劣之别。什么时候获得这种双运的境界,就叫无上圆满正等觉。”
《华严经》云:“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五次第论》亦云:“显
现及空性,精通各分已,何处成一体,彼名为双运(即平等之意)。”故从实相上看,
佛陀与众生无有差别,地狱和涅槃其性平等。
avatar
w*o
83
第三十二节课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执著,修持一切善法,即可得到无上正等觉
的佛果。”
我们因地时积累资粮、忏悔罪障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应减少自己的贪执和实执
。假如一边对众生佛陀、基道果有很深的实执,一边去修持的话,无法获得究竟的果位
。《六祖坛经》云:“此心本净,无可取舍。”所以,心要清净,修持时不能有人我与
法我,应该远离四相,这样才可得到无上佛果。否则,所做的善法、所积累的资粮都成
了实执,只会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而不能直接趋达菩提。
有些没有通达究竟空性的小乘行者,始终将积累资粮获得佛果执为实有,认为自己所做
的善业永远不灭。尽管在名言中佛说了因果不虚的道理,但从实相而言,基道果或轮涅
所摄的一切法都是无生大空性。所谓的佛果,也没什么可得的,《楞严经》云:“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名言中虽可承认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以实相来观察,首先
要远离四相修持,最终方能得到无实之佛果。
这次听闻《金刚经》,大家要减少对善根、如来等法的执著,如果没有减少,轮回之因
——实执没办法断掉,那就得不到佛果。虽然佛陀也承认修善法是有功德,但若未以三
轮体空来摄持,则非最究竟的解脱因。故而,智慧不能离开大悲,大悲不能离开智慧,
我们应以空性见来摄持任何一法。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中,也将十一种续事全部
抉择为大圆满,不管是见解、等持,完全是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此乃修行的究竟目标。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善法的种类非常多,从随福德分方面来说,共有十善;从随解脱分方面来说,有三十七
道品等。这些善法在名言中以如幻如梦的方式存在,但究竟而言,善法只是暂时的一种
方便法,所修的善法亦无可修。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又云:“修一切善法,
希望果报即非善法。”故在名言中,行持善法确实是解脱之因,也能令众生获得安乐,
但从胜义来讲,十善六度并非真实存在。
对此观点,大乘行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小乘信众却对善法有强烈执著,始终觉得佛陀
的身相坚固不变,佛果是实有存在的。尽管这些人有信心、有佛缘,但由于没有闻思修
过大乘空性,相续中的实执太重,着实令人深感遗憾。禅宗和尚摩诃衍曾说:“不管黑
狗、白狗,咬出的血全是红色。同样,不管执著善法、恶法,都是一种轮回之因。”
我们有些人的修行非常精进,发心十分清净,磕头、供养、布施也从不间断,但可惜的
是,从来没有听过空性法门,一直认为佛陀是实有存在的。虽然证悟空性的境界,对凡
夫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在因地积资净障时,应当逐渐断除对基道果的执
著。当然,断除执著并不意味着不用再修善法了,没有智慧的人总喜欢堕于一边,认为
不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了,以此邪见所牵而拨无因果,堕入可怕的断见。
末法时代,如理弘扬般若法门的人非常少,如法听受者也极为罕见。很多人虽然形象上
是佛教徒,拥有广大的名声、成群的眷属,但并未了达佛陀本意,暂且不说真实的证悟
,有时连字面上也解释不来。在邪说满天下的今日,大家必须竭力维护自己的正见,不
要被诸多邪见所损坏,最终成为业际颠倒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
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
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很多须弥山,以遍满这些须弥山的七宝来作布施,如
此福德不可思议。但与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金刚经》的福德相比,不要说全文,乃
至仅持诵四句偈,福德也远远超过了前者。布施的福德不及持经的百千万亿分之一,乃
至算数譬喻亦不能及。”
〖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七宝遍满这些须弥山,一是
七宝堆得如这些须弥山一样。
那天有一个老太太问我:“堪布,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这么大?请
您给我讲一讲。”当时我比较忙,没有能好好回答,现在请你用心谛听:
一方面,般若经是诸佛菩萨的出生之处,若能持诵这些经典,就是修持了诸佛菩萨的因
;另一方面,般若经是相续中生起如来智慧之因,三世诸佛均依般若经而成就。
前面也说了,持经功德远远超过财布施,为什么呢?炯尼夏智说:“从果报而言,财布
施只是人天福报之因,最多令我们得到人间转轮王、梵天帝释等受用圆满的果位,而持
诵般若经则可圆满究竟佛果。从证悟方面来说,财布施的善根资粮容易耗尽,而持诵般
若经可以证悟空性,解脱三有轮回的苦海。”因此,唐玄宗说:“三千七宝虽多,用尽
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二者功德实有天壤之别。
有些人做了很大的布施,倘若未以空性来摄持,则是生灭的本性,并不是解脱之因。然
而,若能一刹那证悟空性,当下即可获得菩提果位,因为它是菩提的正因。如《心经》
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品般若经》云:
“过去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十方无量佛也以般若波罗蜜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坛经》亦云:“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
灭,若识自性,一悟直至佛地。”因此,财布施的功德与持经的功德无法相提并论。
avatar
w*o
84
第三十三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最好不要想,也不要说:‘我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
?须菩提,实际上没有如来所度的众生,若有如来所度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
、寿者四相的执著了。”
此处的意义与上面相同。在名言中,修行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将来要度化众生,而且十
方诸佛也发过此愿,显现上也曾度化了无量众生,如《妙法莲华经》云:“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佛度化众生的方式与我们不同。我们凡夫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而《大律经》中说,佛
以四种方式度化众生:一、法施度,即转八万四千法门,宣说十二经部来度化众生;二
、身力度,以佛身的相好庄严令众生欢喜,使其种下善根得以度化;三、神通力度,在
有缘众生前,显现种种神通而度化之;四、名号度,《贤劫经》中说:“若听闻释迦牟
尼佛的名号,此众生不会堕落。”因此在名言中,佛陀确有“我当度众生”的愿和行。
但在究竟实相中,能度与所度均不存在,所度的众生如梦幻泡影,再进一步抉择的话,
远离一切戏论。《圆觉经》云:“众生乃心所证知。”在迷乱显现前,所度的众生似乎
存在,但实相中只是所证而已,没有真正的众生可度。六祖说:“实相中众生本来是佛
,若还需要佛来度化,则成了妄语。”所以这里也说:“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
我、人、众生、寿者。”有四相者不可得涅槃!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实相中并非有我,而凡夫妄执为我。”
佛经论典中,用了各种方法抉择“我”不存在,但凡夫不懂这个道理,因而生起强烈的
我执。《大乘五蕴论》云:“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什么叫做凡夫呢?
即对圣法没有如实通达。在《四百论》和《入行论》中,也有对凡夫的定义方法。
“异生”是凡夫的别名,指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之所以叫“凡夫”
,是指与圣者相比,没有断惑证理的境界。凡夫有“我”,没有断除我执和我所执,具
有四相的实执;而圣者从道理上、修证上,完全通达了无我,故没有对“我”的执著。
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在名言中显而易见,但这种对凡圣的执著是否合理呢?下面就讲这个
问题: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不是凡夫,只是名称上叫凡夫。”
在圣者的根本慧定前,既没有凡夫,也没有非凡夫。《维摩诘经》云:“非得果,非不
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这与此处的道理几乎相同。名言中
虽可安立凡夫,而在胜义当中,凡夫的本性与佛的真如无二无别。既然凡夫都不存在了
,证悟无我与没有证悟无我也不存在。大家应分清二谛的界限!
avatar
w*o
85
第三十四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须菩提回答:“可以
。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在名言中,佛陀确有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以何种福德而成就,龙猛菩萨在《
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详细介绍。《金光经》云:“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
严其身。”了义的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中也常提及佛的相好。因此,名言中可以
这样承认。
佛陀和须菩提作了一个辩论,说他的这种回答不是很圆满: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
这里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当时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和意义两方
面破了须菩提的观点:
词句上:若承许三十二相是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因为转轮王具三十二相。
《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
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须菩提在
词句上有漏洞。
意义上:三十二相有胜劣之别,不应一概而论。《俱舍论》云:“能仁相正明圆胜。”
能仁佛陀的妙相,在庄严、明显、圆满方面远远胜过了转轮王。比如佛陀的肉髻生在正
中位置上,而转轮王的肉髻偏左或偏右,不是非常庄严;佛陀的三十二相十分明显,而
转轮王的若不详察看不出来;佛陀的相好圆满无缺,而转轮王的相好尚有欠缺。尽管都
是三十二相,但怎能以转轮王略为逊色的三十二相观如来呢?
释迦牟尼佛这么一说,须菩提就醒过来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不应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看须菩提已经真正通
达了,世尊很高兴,遂以偈颂宣说自己的真实密意:“若想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
此人已步入邪道,无法得见如来本面。”
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特别喜欢这个偈子,在我的印象中,宗喀巴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
大疏》、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以及麦彭仁波切的论典
中,都曾引用过。
从法身或空性的角度来说,有缘弟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只不过是清净依他起,并不
是真正的佛陀。此外,通过持诵名号、佛经等声音来求佛也是不了义的。如来的本来面
目,不是眼根所见的色法,也不是耳根所闻的声音,若以色相、声音想见如来,此人的
修行已偏离了正轨。当然,此处的“邪道”,并不是指邪魔外道,而是世间执著相状的
见解,《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有些人在解释这里时,没有
分开了义、不了义,若没有以究竟胜义来解释,肯定是不对的。)
《四百论》中言:“究竟涅槃时,无蕴亦无我。”佛陀证入究竟涅槃时,无有诸蕴,也
无有依蕴假立的我,若把如来看成由蕴而生的色法,这是完全错误的。《中论》云:“
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凡夫因为对“如来以自性而存
在”怀着强烈耽著,继而成为一种执取,并以分别之心妄加揣度,而说如来在涅槃后存
在或是不存在。然而,按照显宗和密宗的究竟观点,心的本性现前时,即是诸法法性,
也是如来之相,此外并无形象上的如来。
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搞清楚。不然的话,喜欢积累资粮的人,学了《金刚经》以后,可
能认为烧香拜佛没有意义了,因为如来根本不存在。不要有这种邪见!在胜义当中,相
好确实不能代表如来,如《诸法无生经》云:“无佛无法无僧伽,谁知此理乃智者。”
这是从空性方面讲的。但究竟而言,如来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藏文中此后还有一偈,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有,唯独鸠摩罗什没有翻译,可能是梵文
中缺漏或整理者疏忽所致。希望大家以后念诵时,能把这个偈子也加上。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藏地大德在引用上偈时,此偈也会一并引用。意思是说,诸佛的本体,应观为离戏法性
,即引导众生的导师之法身,它是光明离戏的无为法,非能取所取的境界,故以凡夫的
分别念无法衡量。
《入行论》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胜义不是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凡夫的分
别念只是世俗谛,故无法测度不可思议的法性。如《金光明经》云:“诸天世人,于无
量劫,尽思度量,不能得知。”
avatar
w*o
86
第三十四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须菩提回答:“可以
。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在名言中,佛陀确有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以何种福德而成就,龙猛菩萨在《
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详细介绍。《金光经》云:“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
严其身。”了义的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中也常提及佛的相好。因此,名言中可以
这样承认。
佛陀和须菩提作了一个辩论,说他的这种回答不是很圆满: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
这里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当时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和意义两方
面破了须菩提的观点:
词句上:若承许三十二相是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因为转轮王具三十二相。
《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
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须菩提在
词句上有漏洞。
意义上:三十二相有胜劣之别,不应一概而论。《俱舍论》云:“能仁相正明圆胜。”
能仁佛陀的妙相,在庄严、明显、圆满方面远远胜过了转轮王。比如佛陀的肉髻生在正
中位置上,而转轮王的肉髻偏左或偏右,不是非常庄严;佛陀的三十二相十分明显,而
转轮王的若不详察看不出来;佛陀的相好圆满无缺,而转轮王的相好尚有欠缺。尽管都
是三十二相,但怎能以转轮王略为逊色的三十二相观如来呢?
释迦牟尼佛这么一说,须菩提就醒过来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不应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看须菩提已经真正通
达了,世尊很高兴,遂以偈颂宣说自己的真实密意:“若想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
此人已步入邪道,无法得见如来本面。”
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特别喜欢这个偈子,在我的印象中,宗喀巴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
大疏》、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以及麦彭仁波切的论典
中,都曾引用过。
从法身或空性的角度来说,有缘弟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只不过是清净依他起,并不
是真正的佛陀。此外,通过持诵名号、佛经等声音来求佛也是不了义的。如来的本来面
目,不是眼根所见的色法,也不是耳根所闻的声音,若以色相、声音想见如来,此人的
修行已偏离了正轨。当然,此处的“邪道”,并不是指邪魔外道,而是世间执著相状的
见解,《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有些人在解释这里时,没有
分开了义、不了义,若没有以究竟胜义来解释,肯定是不对的。)
《四百论》中言:“究竟涅槃时,无蕴亦无我。”佛陀证入究竟涅槃时,无有诸蕴,也
无有依蕴假立的我,若把如来看成由蕴而生的色法,这是完全错误的。《中论》云:“
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凡夫因为对“如来以自性而存
在”怀着强烈耽著,继而成为一种执取,并以分别之心妄加揣度,而说如来在涅槃后存
在或是不存在。然而,按照显宗和密宗的究竟观点,心的本性现前时,即是诸法法性,
也是如来之相,此外并无形象上的如来。
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搞清楚。不然的话,喜欢积累资粮的人,学了《金刚经》以后,可
能认为烧香拜佛没有意义了,因为如来根本不存在。不要有这种邪见!在胜义当中,相
好确实不能代表如来,如《诸法无生经》云:“无佛无法无僧伽,谁知此理乃智者。”
这是从空性方面讲的。但究竟而言,如来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藏文中此后还有一偈,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有,唯独鸠摩罗什没有翻译,可能是梵文
中缺漏或整理者疏忽所致。希望大家以后念诵时,能把这个偈子也加上。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藏地大德在引用上偈时,此偈也会一并引用。意思是说,诸佛的本体,应观为离戏法性
,即引导众生的导师之法身,它是光明离戏的无为法,非能取所取的境界,故以凡夫的
分别念无法衡量。
《入行论》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胜义不是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凡夫的分
别念只是世俗谛,故无法测度不可思议的法性。如《金光明经》云:“诸天世人,于无
量劫,尽思度量,不能得知。”
avatar
w*o
87
第三十六节课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种人并没有了达我所说佛经之密
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指“如”理如实地“来”到诸法本地的补特伽罗。如来与众生有很大的差别
,凡夫众生不能叫如来,因为其尚未断除迷乱的显现,仍漂泊在生死轮回中。
稍微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大多数都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其理由是:释迦牟尼
佛首先从兜率天来到人间,在人间住了八十年后,示现圆寂去往清净刹土;在转法轮期
间,于鹿野苑、灵鹫山、舍卫城等处皆曾驻足;佛陀日常的行住坐卧,在小乘戒律中也
有详细记载。然而,名言中虽然有这些现象,但这种判断并未了解如来实相,因为如来
是无来无去的,如经云:“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
诸佛无来无去的问题,《般若经》中也有一个公案:常啼菩萨四处寻觅智慧波罗蜜多法
门时,一次来到一片旷野,有位如来现身,指点他去找法胜菩萨,随即就消失不见了。
后来他历经千辛万苦见到了法胜菩萨,当时他问:“前面见到的如来是从何而来,去于
何处?”法胜菩萨便宣讲了《诸佛无来无去品》(《般若经》中的一品),说完以后,
法胜菩萨就入定七年。
我以前也看过《诸佛无来无去品》,里面讲了很多比喻,比如阳焰,它没有来源也没有
去处,诸法的法性均是如此。《老妇请问经》中讲:“一切诸法皆无生,犹如鼓声。”
敲鼓所发出的响声,其来源既不在鼓上也不在手上,以此比喻诸法无来无去。《中论》
也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因此,什么叫做如来
?佛经云:“能悉见、悉知诸法之本性,现前诸法之本性,名为一切智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
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其微尘之数是不是很
多?”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微尘实有,佛根本不会说微尘
很多,正因为佛说微尘无实,故可以说微尘很多。”
微尘抉择为空性的道理比较难懂,因为微尘非常渺小,人的分别念和智慧有限,总觉得
它是实有的。小乘宗认为无分微尘成实存在,是胜义谛;很多外道也认为微尘常有不变
。然而,中观宗和因明宗都不承认微尘常有。对内外道的错误观点,《四百论》、《入
行论》中皆有大篇幅的破斥。佛经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也说明了微尘非实有。
佛说微尘多,是从名言中讲的,若以圣者的入根本慧定或者离一切戏论的智慧来抉择,
微尘的本体都不存在,又何谈微尘众多?经云:“一根发尖端,不可思议刹,各形皆不
一,彼相无混杂。”假如微尘是实有,一根毛发上怎么存在无量刹土?正因为诸法是空
性,空性中才有不可思议的缘起显现。
按照佛教的说法,世界上最小的是微尘,最大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非实有已经讲完
了,下面开始抉择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存在: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有时候的境界还不错,好像在给佛讲经一样,他所说的全部可以得一百分。他说
:“世尊,如来在《阿含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是世界,只是名
称上叫世界。”
在胜义中,从须弥山乃至微尘之间,没有一个法是实有的。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云:
“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不管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任何一个法在
胜义和世俗中都没有自性的缘故,不是常有也不是断灭。所以说“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为什么呢?因为三千大千世界在胜义中不是世界,假如说世界实有,则已经成了一合
相。”
我看了十多本讲义,有些法师解释“一合相”时,只是讲几个民间故事,根本没有接近
佛经的实义。这样可能不太好!
〖一合相〗:是指对总体相状的一种执著。比如瓶子本来是由微尘组成,但人们有一个
总体的概念,于是把这些微尘的聚合称为“瓶子”;五蕴中本来没有我,但众生也因为
有了一合相,就把五蕴的聚合执为“我”。同样,器世界本来也是由微尘组成,但人们
却把没有实体的法聚合成一种相状,进而对其产生实执,这就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佛陀在经中常说一合相不存在,如五蕴的聚合、时间的相续等全部是假法,并非实有。
但在名言当中,暂且可称为一合相。
《四百论》云:“积集假法中,邪执言实有。”对由众多支分组成的假法,如瓶子、车
、房屋,本来无有任何总体存在,而人们以邪执的缘故,在这些聚合中安立种种假名,
并执著其真实存在。然而,以胜义智慧观察时,这些一合相犹如虚妄的影像,并不是真
正的一合相,《入行论》云:“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
因此,世界不是实有的。《圆觉经》云:“众生佛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倘若世界真实存在,佛土和众生的刹土不可能同一本性,地狱和天宫也不可能皆为
净土,正因为世界无实,法性平等,所以才可以这样承认。
avatar
w*o
88
第三十七节课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瓶子、柱子等一合相,不说以大乘中观来抉择不存在,小乘俱舍中也认为这是一种假象
。一合相本来无有,离一切戏论,是诸法的实相,可是凡夫不懂此理,经常贪著它,故
无法照见究竟实相。
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中说:甚深的法要,不可对凡夫宣讲,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解深
密经》云:“我于凡愚不敢言,恐彼分别执为我。”《法华经》亦云:“凡夫浅智,深
著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凡夫的智慧浅薄,听到佛陀讲的甚深法要后,本来实
相中没有这些法,他们却偏偏执为实有,不能通达真正的含义。之所以不能通达,一方
面是根基有限,另一方面,凡夫有很多迷乱的因,就像眼翳者面前有毛发一样,无法见
到诸法的实相。
鉴于此,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现前圆满正等觉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
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说完在七七四十九日内
没有讲法。这即是佛最初不转法轮的原因。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
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若有人言‘佛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有的’,须菩提,你怎
么认为?这些人是否通达了我的密意?”须菩提回答:“没有通达。因为您所说的这些
法,只是暂时引导众生的方便而已,如果他们这样认为,无法了达如来所说之经义。因
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在名言中安立为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假如认为这些实有,则会成为修道的障碍。”
佛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佛为了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曾宣说了不同的法门。
比如在初学者面前,讲过有我的法门,小乘《阿含经》、《毗奈耶经》中说我在实相中
是存在的,经云:“所谓的我,就像补特伽罗所背的行李,常和无常不可言说[ 意思是
说,所谓的我,不是常有也不是无常,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就像一个人所背的行李一
样。]。”而且在很多公案中,佛也说了“我”的眷属、“我”的施主、“我”在因地
时转生为什么什么,有时候还会说“我”头痛,是因为以前当渔夫儿子时如何如何。因
此,释迦牟尼佛在有关经典中,确实讲过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些人就认为
这是合理的。
然而,这是不是佛最究竟的观点呢?须菩提说,这些人并未通达佛的密意。例如,《如
来藏经》中虽然说我是常有、众生的佛性不变,但这是从第三转法轮的光明分来讲的。
若从第二转法轮的空性分抉择,这些也不是真实存在,《维摩诘经》云:“取我时垢,
不取我净。”
对于四见,六祖是这样解释的:
〖我见〗:认为如来藏的本体实有存在。
〖人见〗:认为诸法的本性实有存在。
〖众生见〗:众生的烦恼本来清净,认为此清净部分实有存在。
〖寿者见〗:一切众生在实相中不生不灭,认为不生不灭实有存在。
六祖解释的文字不多,意义却相当甚深,极为究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会知道佛为
什么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陀最
究竟、最甚深的法要,全部可以包括在无我空性中,它能毁坏一切邪见,诚如《四百论
》所言:“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既然四见本来没有,为什么佛陀还要宣说呢?在《入中论》中,月称论师有很好的解释
:“如佛虽离萨迦见,亦尝说我及我所,如是诸法无自性,不了义经亦说有。”佛陀虽
然已没有萨迦耶见,但显现上经常说有我和我所,同理,诸法本来无有任何自性,但在
不了义经中针对相应众生的根基,佛也常说自性实有、我是存在的。
总而言之,四见在名言中存在、胜义中不存在。这里主要是讲见解方面,从见解上抉择
人无我和法无我,在相续中树立究竟正见非常重要。
下面作结论: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
生法相。”
“须菩提,凡是发了无上圆满正等觉菩提心的人,对一切法应当如实了知、如实照见、
如实信解,这样才能获得不生法相、远离戏论的境界。”
本经的教言主要是破相执,故有些禅宗大德又称《金刚经》为“破相论”。对《金刚经
》来讲,这一段教言是最深的,如同传大圆满时上师为弟子直指心性一样!
我们学了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应该将法融入自相续,对法性多多少少有一点认识,知
道诸法实相是什么样的,没有相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管学什么门,都应该有如饮甘
露的感觉,假如没有好好吸收,一旦遇到烦恼违缘,听多少法也用不上。
〖如是知〗:指闻所生慧。发了菩提心的人,首先在上师面前如理听闻而了知。
〖如是见〗:指思所生慧。听闻后反反复复在心里思维,基本能照见诸法的本性。
〖如是信解〗:指修所生慧。因为所照见的意义一会儿就消失了,故而需要再三修持,
以此获得不退转的信解。
首先了知、然后照见、最后信解,通过闻思修这三方面,得到的结果是:了了分明、现
而无自性的般若空性自然显现。
一段的含义相当甚深,禅宗也有大德依此而获得开悟:潭州慈明禅师,又名石霜楚圆,
他有个弟子每天念一百遍《金刚经》,(我们有些人每天念一遍也有问题,发愿简单,
行持困难,已经欠了很多天了!)一天,禅师问他:“你每天念这么多遍,《金刚经》
到底说了什么?”他一句也答不出来。禅师说:“你不用念太多,每天念的时候,应该
观想一下其中含义。”于是他听从教诲,改为每天只念一遍,内心努力体会法义。有一
次,当念到“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时,他顿然开悟了。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如来在诸多经典中所说的法相,胜义中并不是法相,名言中可以说为法相。”
佛陀在《华严经》中讲了六种相,《解深密经》中讲了三种相,《金刚经》中讲了四种
相,《大智度论》中也讲了三种相……不论相有多少,一切相在胜义中全部没有,都是
虚妄的。
无相之相,方为最究竟的相,《大乘义章》云:“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六祖坛经
》亦云:“无相为体。”炯内夏智在讲义中再三强调:“最后务必要远离一切相状,这
是证悟无我最殊胜的方便道。倘若没有离相,则无法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总之,若
想证悟空性,必须要破掉一切相,如此才可现前自然本智。
avatar
w*o
89
第三十八节课
最后总结性地讲《金刚经》的功德: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
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须菩提,若有人以遍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此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
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念诵受持此经,为人演说,即使只有一个四
句偈,所得福德也远胜于前者。”
〖发菩提心〗:我们念《金刚经》时,最好之前能念三遍皈依、发心,之后作一遍回向
,若以此三殊胜来摄持,不管行持什么善法,功德都会更加增上。
〖为人演说〗:你们若有讲经说法的机会,应该多讲一点《金刚经》,一方面汉地信众
愿意接受,另一方面,我们有传承,也比较方便。如果传讲全经的条件不具足,为别人
演说下面的偈子,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只要发一个清净心,功德也是非常大,这就是积
累资粮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功德很大呢?因为读诵、受持、演说属于十法行,而且经中主要讲了般若空性,
它是一切诸佛的出生处,因此功德不可思议。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上有三种功德最大,一是发菩提心,一是宣说
大乘佛法,一是观想空性。”所以大家应当经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也应每日读一遍
,麦彭仁波切说过:“若没有能力闻思修行,现在得到了人身,每天还是要持诵一点具
有传承加持的金刚语,如此可得到殊胜功德。”
你们认为拿一百块钱、一根哈达供养上师,这个功德非常大,念《金刚经》不要紧,不
念也可以,这是不懂经文的原因。布施和供养是有功德,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最大的功
德是什么?观空性、发菩提心、给别人宣说大乘佛法!
有些人若在学院中呆不住,回去之后应该大胆地弘扬空性法门。如果我们佛教徒不弘扬
,那谁去弘扬?世间上不信佛的人,不懂得空性道理;稍微懂一点的人,又不愿意去弘
扬,为了自己成就而舍弃利他事业,那已经变成小乘了!
释迦牟尼佛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全部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证悟般若空性,趋入诸法实相
。什么是诸法实相呢?它可分入定、出定两方面,首先讲入定: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是一切等持的根本。即入定时不缘取任何相,在远离戏论的空性中如如不动,不起丝
毫分别念,犹如虚空。《般若经》云:“若人见法,此法无增无减,犹如虚空也。”
这种境界不增不减、不破不立,与三世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若能安住于此境界中,则
可现见法界实相,如《宝性论》云:“此中无所遮,亦无少所立,寂灭中安住,正见即
真相。”
若能真正现前这种境界,已超过发菩提心等任何善法的功德。《诸法不可思议经》云:
“持正法与发菩提心的功德,不及观空性的十六分之一。”《宗镜录》亦云:“若人持
正法,及发菩提心,不如解于空,十六分之一。因此,为他人宣说空性法门,令其稍微
在此境界中安住,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是出定: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藏传佛教中,每月诵戒长净时,先要给土地神供养食子,再念诵这个偈子,观如梦如
幻的空性,然后一个比丘起来磕三个头,请求上师说法。(以前嘎多堪布在世时,他老
人家就站起来,坐上法座给大家传法。)还有每天吃午饭布施食子时,念诵此偈也有很
大功德,若没有时间念完整部经,以此为代表作回向也可以。
出定的时候,当观一切如梦如幻,皆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实际上并不存在。下面以六
种比喻进行说明:
〖梦〗:由迷乱意识现前的,当时虽有能取所取,但本性丝毫不成立。
〖幻〗:幻化师通过魔术变出来的幻相,其实体根本不存在。
〖泡〗:依靠因缘而产生,一会儿就消失了。
〖影〗:因缘具足后才出现,似有而实无。
〖露〗:太阳出来以后,立刻就没有了。
〖电〗:前一刹那显现,后一刹那灭尽。
这六种比喻,一方面说明无自性,一方面说明无常。藏文中还有“如流星、如眼翳、如
灯、如云”四种比喻,共有九种,玄奘法师的译本与藏文相同。鸠摩罗什译只翻译了六
种,可能是梵文版本不同,也可能是译时漏掉了,但意思没有太大出入,而且鸠摩罗什
的谛实语加持很大,所以这里不用改。
前段时间,我说有个“不”字不要[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有些人就给我写辩论书,还有些人当面指责,态度语气比较生硬。当然,我
一点也不生气,你们想辩论我乐意奉陪,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证理证。假如能立还没有
成立,就拿所立来辩论,在因明中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稍微有一点智慧,就认为自己的话成了金刚语,所有的道理都能遮破,这样很容
易生起邪见。那天我讲的肯定没有错,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没有“不”字。如果说“
不以具足相得菩提果位”,后面的驳斥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承认的。所
以,你们应该把前前后后对照一下,对照以后才能明白。
在讲解这部经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两处需要调整:一是去掉一个“不”字,一是多加一
首偈子[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这是对照汉藏各大
译本后决定的,有一定的教证理证为依据,并不是随意改动经文。你们以后念诵时,加
上可能好一点。
一切有为法无有自性,《金刚经》讲了六种或九种比喻;其他佛经论典中,多运用幻化
八喻;《闻解脱》以十二种比喻进行了宣说。《妙臂请问经》云:“三世一切如虚幻。
”《阿含经》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化。”《中论
》云:“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大智度论》云:“
如影诸法,可见而不可住。”……诸如此类的比喻和教证不胜枚举。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
、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陀讲完《金刚经》后,长老须菩提及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
间天人、人、阿修罗,听到佛陀所说之法,都生起极大欢喜心,信解、领受并依教奉行。
这次我们传讲《金刚经》,在座的各位中,像须菩提那样的大菩萨应该大有人在,比丘
、比丘尼比较多,优婆塞、优婆夷也不少。天人、阿修罗我们肉眼看不见,但相信肯定
也有,他们都有神通神变,工作不是很忙的话,也来这里听听佛法(众笑)。大家听了
《金刚经》之后,生起很大的欢喜心,信受奉行,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同时,也将这次讲闻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这次讲经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违缘,顺
利圆满地结束了!
下面念个《金刚经》的藏文传承……
定稿于二○○七年藏历二月二十二日
avatar
w*o
90
俺读完后觉得是修行者语,对俺有好处,故贴完。

【在 w******o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三十八节课
: 最后总结性地讲《金刚经》的功德:
: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
: 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 “须菩提,若有人以遍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此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
: 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念诵受持此经,为人演说,即使只有一个四
: 句偈,所得福德也远胜于前者。”
: 〖发菩提心〗:我们念《金刚经》时,最好之前能念三遍皈依、发心,之后作一遍回向
: ,若以此三殊胜来摄持,不管行持什么善法,功德都会更加增上。
: 〖为人演说〗:你们若有讲经说法的机会,应该多讲一点《金刚经》,一方面汉地信众

avatar
p*1
91
第三十五节课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
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果你认为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来认识佛陀的真相,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
的。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如来的真相并非如此(昨天已讲过)。”
此处的“不”字,藏文与玄奘、义净的译本中均无,连贯上下文来看,没有“不”的话
,意思应该更明确。这个“不”字,不读也可以;但因为是谛实语有加持,读也是可以
的。我个人认为,也许鸠摩罗什的译文中本来没有,后来在流通过程中不小心加上的。
这里再三地讲了“相”,若认为以相获得如来正等觉,这是不对的。所谓的相是什么呢
?《楞严经》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不管是如来的妙相
也好,外在的处所相也好,都不是真实究竟的相,《百论》云:“无相,即不忆念一切
相,远离一切受,于未来、过去、现在之法,心无所住。”
其实,相只是一种因缘,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空相,《大智度论》云:“因缘生法,
是名空相。”若执著依靠相而得无上佛果,就会堕入常边,始终也不可能获得无上佛果。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你若认为发了无上圆满正等觉菩提心的人,说一切法是断灭的,实相上没有
,现相上也没有,这种想法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发了无上圆满正等觉菩提心的人,
对所有的法不能说为断灭相。”
在抉择诸法时,若认为一切显现皆无,单单是一个空性(单空),这就是一种断灭。譬
如声称没有因果轮回、善恶果报,只存在一个空性,从法性来说,这也是不合理的。《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般若经》亦云:“
真实理中,无有一法,可生可灭。”如果说诸法实相只“灭”而不“生”,就会堕入断
灭的边,其结果诚如《中论》所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
不化。”
从修行上说,仅仅修持这样的一种灭法(单空),则属于转生无色界之因,无色界的众
生虽然安住于一缘等持中,但死时也有趋入后世的行苦,无法超离三有轮回。从见解上
讲,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对持此见者有专门批评,说他们是外道派,至
于具体分析,在此恐繁不赘。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
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若有菩萨用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无量无边众生,此功德肯定非常
大。但若有人通达般若空性法门,了知一切法无我,从无我中获得无生法忍,二者相比
起来,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了前者。”
供养、布施对初学者来说,功德非常大。但是通过闻思修行,对无我的真理生起定解,
功德更为不可思议。大家都知道,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表面上布施行善不一定有很大
功德,但是通过闻思修行,哪怕观修一刹那的空性,对无生法(无我空性)生起不退转
的定解,其功德也无可言喻。
学院的四众弟子将来去汉地时,希望能够好好地弘扬佛法。但话又说回来,对此我也没
有很大把握,因为环境的影响太大了。在你们当中,真正对佛法有稳固定解的人不太多
,有些人来到学院后,因为看大家都在学佛,自己也不得不装成很有正见的样子。但如
果到了汉地的话,周围大多都是不修法、持邪见者,一两个人在这么多人当中弘扬佛法
,首先可能会起一点作用,但逐渐就随着外境转了。不要说弘扬佛法,在那种环境中稳
住也很困难。
作为我,也没有很大的把握。我不敢说自己有很大的成就,但坚信即生中不会生邪见,
不会做业际颠倒的行为。然而,若长期处于经济文化发达的汉地,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也
不好说。
昨天我和有些居士谈话时,他们讲道:“现在不要说居士能了达佛法真理,就算出家人
也不一定明白。”我觉得这句话有点道理。现在的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佛法是迷信,
或把佛法和气功、外道混为一谈,有些人学佛就是为了遣除烦恼痛苦,根本不懂佛法的
真理——无生法门。
《大智度论》云:“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法忍。”一切
法的实相无生无灭,能够真正信受通达,并获得无碍不退转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我
很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无生法忍,若能如此,不用做很多的功德,即使安住于此境界中一
刹那,也超过了相似的布施。然而我担心的是,你们在学院时“无生法忍”还不错,到
了其他地方两三年,能不能保住也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无生法忍的功德远远超过了财布施呢?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六祖坛经》云:“不知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从名言现相上说,积累福德资粮能现前佛陀色身,此因果关系真实不虚,但就胜义实相
而言,这也是一种戏论,因为菩萨没有可得的福德。《心经》云:“无智亦无得。”
须菩提问佛:“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呢?”佛告诉须菩提:“菩萨修积福德目的是什么
?就是不执著任何相,此乃最究竟的法性。贪执佛法也是一种所知障,实相中没有能得
所得,故而菩萨不受福德。”《维摩诘经》亦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既然诸法无所
有,同样,福德也不存在,它只是修道中暂时的所摄之法,以究竟法身来衡量,菩萨根
本没有所得的福德。
空性是诸法的实相,大家应当经常观修。当然,没有学过中观和大圆满的人,光是闭着
眼睛观什么都没有,《定解宝灯论》中也讲了,这只是初学者的修法,虽可以暂时对治
实执心,但并非最究竟的修法。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main.php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