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ubbock34 (胡汉三又回来了),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NgAgo的百度百科很耐人寻味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2 22:38:34 2019, 美东)
尤其是最后一句 “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
。”
这是不是昨天才加上去的啊
NgAgo-gDNA 编辑 讨论
NgAgo-gDNA是由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及其研究小组研发出的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
术。有专家评论,尽管这种技术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
奖热门的CRISPR-Cas9技术。 [1]
2016年11月,《自然-生物技术》就韩春雨论文争议发表了“编辑部关注”,同时发表
了一篇国际研究人员关于不能重复相关技术的文章,表示将在2017年1月完成相关调查
。 [2]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 A/S)就
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达成合作,并签署协议。 [3] 8月3日凌晨,《自然·生物技
术》杂志在其网站上刊登出此前饱受争议的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围绕在韩春雨身上
持续一年多有关NgAgo-gDNA基因编辑问题的争议,终于,以他的主动撤稿而告一段落了。
技术原理
编辑
NgAgo-gDNA技术是以DNA作为引导工具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技术的工作原理与
CRISPR-Cas9技术有些类似,都是在引导工具的引导下,令核酸酶对特定位点的基因序
列进行切割,从而进行基因编辑。不同的是NgAgo-gDNA技术中所用到的引导工具是一段
引导DNA(gDNA)而不是CRISPR-Cas9技术中的RNA。由于也不需要通过蛋白(如锌指蛋
白)来寻找需要替换的序列,因此,NgAgo-gDNA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一样,较之前
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操作上要简单方便得多,利于其在应用中的推广。
NgAgo-gDNA技术所用的核酸酶是NgAgo,一种存在于格氏嗜盐碱杆菌(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中的Ago内切核酸酶蛋白。Ago核酸酶最初是由荷兰科学家
发现其可以有效地利用单链DNA作为短介质,去相对精准地切割基因组靶点。而最初的
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实验所需要的温度在65-75摄氏度,不能在生理条件下完成。而通过
韩春雨教授团队的不断搜寻,最终他们发现来自于格氏嗜盐碱杆菌的Ago同源蛋白可以
在生理条件下实现类似的功能。
NgAgo-gDNA技术可能比CRISPR-Cas9技术拥有更多优势,与CRISPR-Cas9技术相比,
NgAgo-gDNA技术可编辑的靶位点的选择范围更大。因为Cas9需要与基因组上19个碱基配
对,并要求在这组碱基后紧邻一个特定的三碱基序列(PAM序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靶位点的选择范围,而NgAgo-gDNA技术中靶位点的选择则不受PAM序列的限制,编辑对
象所受限制更小,几乎能编辑基因组内任何位置。
另外,与NgAgo结合的gDNA长度为24个碱基,这比与Cas9结合的19个碱基的gRNA要长5个
碱基,理论上其精确性要提高1024(4的5次方)倍。并且韩春雨团队的研究还发现,与
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系统对向导序列-靶序列错配容忍度很低。编辑精准度
更高,能更有效地避免脱靶现象。 [1]
媒体评论
编辑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
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
的基因编辑方面。”我们认为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与之前的基因编辑技术相比各有
特点,可能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其推广应用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由于基因编辑
技术整体在科学上和商业上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并且NgAgo-gDNA技术是中国科学家首
次发明,拥有知识产权优势,建议关注该技术的研究进展。 [1]
论文争议
编辑
《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
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声明称,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
《自然-生物技术》仍然致力于尽可能仔细和负责任地探究围绕韩春雨等人论文的担忧。
声明指出,自2016年11月28日发布Cathomen等人的通信文章和编辑部关注以来,期刊获
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我们需要
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于2016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
《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称,与当前
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
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
方质疑。
2016年11月,《自然-生物技术》就韩春雨论文争议发表了“编辑部关注”,同时发表
了一篇国际研究人员关于不能重复相关技术的文章,表示将在2017年1月完成相关调查
。 [2]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充分肯定了其研究的意义所在。“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
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