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dentified_title# China - 中国研究
u*r
1 楼
发信人: warchief(Warchief), 信区: China
标题: 当年施一公,为何落选中科院院士?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Sep 11 11:41:50 2017,GMT)
9日,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也在北京揭晓:施一公获得了“生命科
学奖”,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奖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施一公表示得知这个消息
的时候正好在上课,所以没接到电话,下课后知道消息后很激动,很开心也很荣幸。他
还说现在还没想好这100万美元该怎么花……虽然大奖是颁发给他本人的,实际也是对
他团队研究的肯定。
“中国诺贝尔奖”:当年施一公,为何落选中科院院士?
“中国诺贝尔奖”揭晓之后,再一次让人们了解了确实很牛的施一公,重新翻看他的履
历即可发现,他的牛,其实早已名声海外。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知道施一公
的时候并不是现在,而是在多年之前,而那时,对于施一公来说,在他身上到底发生过
怎样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事情?
在2013年5月2日前后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媒体几乎都报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关于施一公
发生的事。据当年新京报报道:“2013年4月30日,海归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院长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2010年,施一公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在去年中科院院
士增选时,施一公没能最终当选。新京报问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施一公之前落
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对方回答:这个问题你
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而以上新闻报道,这就是当年引发广泛争议的爆点。
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院士与
美国院士的评选标准及程序不同,价值侧重也不同。因此,不能说入选了美国院士就必
须入选中国院士,也不能将入选美国院士的标准复制成评选中国院士的唯一标准。美国
是科学家的大国,是先进生产力的大国,在自我国情之下,它自有一套与众不同能够最
大程度适用于本国的机制,但那毕竟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中国可以学习,但不能照搬。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并不奇怪。
但是,当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大的角度解读这件事的时候,却很奇怪。美国国家科学院新
闻办公室说,“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这就是美
国国家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科学无国界属于全人类,无疑,这也应当是全世界
所有国家的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在任何国家的科学院,都可以拿“国情不同”
来解释评选的各种标准,但唯独这一条核心标准是不能被“国情”淡化的,因这是在评
选科学院院士,这就是一条硬性的决定其属性的条件,如果没有了这个硬性条件和专有
属性,评选出的可能就会变成其它的什么奖项,而失去了科学院院士评选的根本属性和
根本意义,从而在本质上它也就不再是院士的评选。
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施一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在中国科学院的眼里是否具有一名院士应
有的价值含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眼里,施一公的价值含量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当
选了美国双料院士。但在中国科学院为何没有得到价值认可?这只能解释为,中国科学
院比美国科学院水平更高,美国的科学学术水平和评价标准远远低于目前的中国。除此
之外,找不到更贴切的解释。但是过早地这样自我排位,在一个科学的世界里,在一个
发展中国家真实现状之下,拿什么做理性支撑?从而中国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又
是什么?
施一公可以落选,但中国科学院应当给出一个社会认可的说法,因为这已经不是在针对
一名科学家,而是针对所有科学家和关注此事的所有人。要让人们知道,施一公落选是
含金量不够,还是什么其它原因。而且,中国科学院也有义务让人们知道,对于美国科
学院所说的“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这句话应如何
在中国解读?
诚然,院士评选只能参考国外而不能原样照搬,因为国情不同。但是,当丢失了全世界
公认的核心标准的时候,当“国情不同”的解释可以压过一切的时候,当科学界的事物
只能依赖科学界以外的说辞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一切的意义已大打折扣。这表现出的
问题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存在的大环境的问题。
2011年,施一公与同为海归的北大教授饶毅一起进入到了中科院院士有效增选名单中,
但在随后公布的第一轮初步候选人里,饶毅被拿下,而最终的新晋院士名单上,也没有
出现施一公的名字。当年在各方瞩目下高调回国的施、饶二人,在院士评选中的遭遇令
许多人感到意外。当时,施一公拒绝了蜂拥而来的记者。时隔许久,他在一次公开场合
表示:“在我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一条。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
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现在,施一公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但是中国科学的发展,应当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国策
,而现在,施一公虽然已经成为中科院院士,但对于中国更多的后起之秀来说,他们会
不遇到施一公曾经遇到的那些经历?对于中国的未来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比今天的“中
国诺贝尔奖”更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标题: 当年施一公,为何落选中科院院士?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Sep 11 11:41:50 2017,GMT)
9日,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也在北京揭晓:施一公获得了“生命科
学奖”,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奖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施一公表示得知这个消息
的时候正好在上课,所以没接到电话,下课后知道消息后很激动,很开心也很荣幸。他
还说现在还没想好这100万美元该怎么花……虽然大奖是颁发给他本人的,实际也是对
他团队研究的肯定。
“中国诺贝尔奖”:当年施一公,为何落选中科院院士?
“中国诺贝尔奖”揭晓之后,再一次让人们了解了确实很牛的施一公,重新翻看他的履
历即可发现,他的牛,其实早已名声海外。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知道施一公
的时候并不是现在,而是在多年之前,而那时,对于施一公来说,在他身上到底发生过
怎样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事情?
在2013年5月2日前后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媒体几乎都报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关于施一公
发生的事。据当年新京报报道:“2013年4月30日,海归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院长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2010年,施一公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在去年中科院院
士增选时,施一公没能最终当选。新京报问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施一公之前落
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对方回答:这个问题你
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而以上新闻报道,这就是当年引发广泛争议的爆点。
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院士与
美国院士的评选标准及程序不同,价值侧重也不同。因此,不能说入选了美国院士就必
须入选中国院士,也不能将入选美国院士的标准复制成评选中国院士的唯一标准。美国
是科学家的大国,是先进生产力的大国,在自我国情之下,它自有一套与众不同能够最
大程度适用于本国的机制,但那毕竟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中国可以学习,但不能照搬。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并不奇怪。
但是,当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大的角度解读这件事的时候,却很奇怪。美国国家科学院新
闻办公室说,“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这就是美
国国家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科学无国界属于全人类,无疑,这也应当是全世界
所有国家的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在任何国家的科学院,都可以拿“国情不同”
来解释评选的各种标准,但唯独这一条核心标准是不能被“国情”淡化的,因这是在评
选科学院院士,这就是一条硬性的决定其属性的条件,如果没有了这个硬性条件和专有
属性,评选出的可能就会变成其它的什么奖项,而失去了科学院院士评选的根本属性和
根本意义,从而在本质上它也就不再是院士的评选。
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施一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在中国科学院的眼里是否具有一名院士应
有的价值含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眼里,施一公的价值含量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当
选了美国双料院士。但在中国科学院为何没有得到价值认可?这只能解释为,中国科学
院比美国科学院水平更高,美国的科学学术水平和评价标准远远低于目前的中国。除此
之外,找不到更贴切的解释。但是过早地这样自我排位,在一个科学的世界里,在一个
发展中国家真实现状之下,拿什么做理性支撑?从而中国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又
是什么?
施一公可以落选,但中国科学院应当给出一个社会认可的说法,因为这已经不是在针对
一名科学家,而是针对所有科学家和关注此事的所有人。要让人们知道,施一公落选是
含金量不够,还是什么其它原因。而且,中国科学院也有义务让人们知道,对于美国科
学院所说的“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这句话应如何
在中国解读?
诚然,院士评选只能参考国外而不能原样照搬,因为国情不同。但是,当丢失了全世界
公认的核心标准的时候,当“国情不同”的解释可以压过一切的时候,当科学界的事物
只能依赖科学界以外的说辞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一切的意义已大打折扣。这表现出的
问题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存在的大环境的问题。
2011年,施一公与同为海归的北大教授饶毅一起进入到了中科院院士有效增选名单中,
但在随后公布的第一轮初步候选人里,饶毅被拿下,而最终的新晋院士名单上,也没有
出现施一公的名字。当年在各方瞩目下高调回国的施、饶二人,在院士评选中的遭遇令
许多人感到意外。当时,施一公拒绝了蜂拥而来的记者。时隔许久,他在一次公开场合
表示:“在我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一条。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
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现在,施一公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但是中国科学的发展,应当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国策
,而现在,施一公虽然已经成为中科院院士,但对于中国更多的后起之秀来说,他们会
不遇到施一公曾经遇到的那些经历?对于中国的未来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比今天的“中
国诺贝尔奖”更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