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014.11.04 刘卫红 讲六纲与八纲
avatar
2014.11.04 刘卫红 讲六纲与八纲# ChineseMed - 中医
a*e
1
2014.11.04 刘卫红 讲六纲与八纲
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456
(出处: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
六纲与八纲
接触汉传中医之前,大家可能对“六经”和“八纲”这两个概念比较熟悉。六纲是汉传
中医学区别于其他经方学术的第一个概念。为什么汉传中医学提出六纲这一概念呢?我
们下面从提出“六纲”概念的重要意义、六纲的实质以及六纲与八纲的区别三个方面来
认识六纲这一重要概念。
一、提出“六纲”概念的重要意义
阴阳是区分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分类法则。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认识
事物本质执简驭繁的法宝。伤寒论中辨证用方所用的阴阳学说,其内涵实质是三阴三阳
。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三阴三阳学说指导着六纲、经络、运气三个体系的分类和定位。虽然与经络、运气使用
相同的名词,但其内涵完全不同。“六经”本是经络用语,最早出现于《素问•
热病论》中的经络六经理论。隋代巢元方将六经热病内容与仲景的伤寒论条文混杂一处
,形成了用六经经络解伤寒论的初步理念。宋代的朱肱,最早确定《伤寒论》六经辨证
概念,用经络解《伤寒论》,提出了“六经”一词。从此以后流毒千年,导致后世很多
医家用经络理论去曲解仲景本义,直到现在,仍然贻害后学。后世又有用五行脏腑、六
气理论解读六纲者,皆入误区。六纲伤寒论全书以六纲框架为依托,结合五证病机、卫
气营血、三焦、胃气等理论,建立起完善、系统的六纲辨证理论框架,并以之为纲,方
证为目,将疾病症候群以病性、病位和病态的规律辨别剖析,予以高效的对证治疗。因
此,六纲辨证是六大疾病总纲,无论什么病均在这个总纲范围之内,用六纲(六大疾病
总纲,简称六纲)取代错误的六经概念,既避免与脏腑、经络混淆,又强调其作为辨证
总纲的重要地位。那么,六纲与后世的八纲有什么关系呢?“八纲” 即阴、阳、表、
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是我们中医教材中的中医辨证总纲,是辨证论治的理论
基础之一。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阴阳、寒热、虚实的明确概
念。
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
”,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
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正式提出“八纲
”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
作用得到充分肯定。从八纲的形成史来看,八纲是从六纲派生演变而成的,但六纲与八
纲的性质截然不同。它没有六纲圆满,且失去了六纲辨证的灵魂。六纲与八纲的区别我
们后面再具体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汉传中医学用六纲取代六经和八纲,还原经方医学本来面目,明确《伤
寒杂病论》的辨证内涵,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二、“六纲”的实质
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科学方法。古人把万事万物按其属性,用阴阳的法则
进行二分法归类。老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阴、阳、中气
,称作三才。孔子在《易传》里说:“六者,三才两之而成。”阴阳和中气,又各自可
以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都可以按照太极生两仪的法则,再分生一对阴阳。也就
是说,阴可以再分一对阴阳,阳可以再分一对阴阳,中气可以再分一对阴阳。三个阴,
三个阳,称为三阴三阳,三才就成了六纲。由此而产生了三阴三阳的六分法,成了万物
六大分类总纲。《周易》:“乾坤生六子,退位而不用。”这里的乾坤就是阴阳,细化
为六子(三阴三阳)之后,实际上就是用这个“三阴三阳”对事物进行了归纳。“三阴
三阳”涵盖了阴阳,可以说六纲是从阴阳法则发展来的,阴阳是六纲之体,六纲是阴阳
之用。我们运用的就是六纲,六纲是阴阳的细化。因此,经方中的“三阴三阳”仍然具
备了阴阳本身的寒热性质。《伤寒杂病论》根据阴阳学说的六纲理论,把人体出现的生
理、病理现象按其阴阳属性,归纳为六大纲领,三阴三阳生理上就是人体的六大自稳系
统,病理上形成了六纲辨证体系。阴阳在彼此转化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阴三阳六种状态: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每一种状态或者说
六纲中的任何一纲都是由“病位”、“病性”、“病态” 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看看“病位”。这个“病位”,就是疾病的病位。按照表里上下的位置而

定。在李昱昊师弟讲解的“六纲理论起源” 中提到师父在书中提示的两种思路:先把
部位分三部分(表、里、半表里)这两种思路都可以得出六个病位。
表(阳):表之阳位——表之阴位
里(阴):里之阳位——里之阴位
半表里(中气):半表里之阳位——半表里之阴位。
也可以是:
阳:表——里——半表里(上——下——中)
阴:表——里——半表里(上——下——中)
任何疾病都可以按照这种规则进行定位。
从六纲来讲:
三阳:阳之表称为太阳;阳之里称为阳明;阳之半表里称为少阳;
三阴:阴之表称为少阴;阴之里称为太阴;阴之半表里称为厥阴。
病位已经确定了,接下来的就是决定“病性”。
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热。
阳:寒-热-半寒热,
阴:寒-热-半寒热。
最后一点就是“病态”,就是疾病的虚实属性。
虚实,也是细分成为六种
阳:虚-实-半虚实,
阴:虚-实-半虚实。
总结一下:六纲的“病位”、“病性”、“病态”
六个部位(病位): 阴:表-里-半表里,阳:表-里-半表里
六个特定性质(病性)阴:寒-热-半寒热,阳:寒-热-半寒热
六个状态(病态): 阴:虚-实-半虚实,阳:虚-实-半虚实
六纲排序,按照先阳后阴的表——半表里——里(上——中——下)的顺序排:太阳—
—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这样好理解,在讲“合并系属”病时就是
按照这一顺序。
师父在书中也提到按照开合枢的顺序。
阳: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
阴:太阴开-少阴合-厥阴枢
阳要入阴,靠少阳来联络,阴要出阳,靠厥阴来沟通。这种排序更强调少阳、厥阴作为
枢纽沟通阴阳的作用。归纳一下六纲之本义:
六纲 病位 病性 病态
太阳 表 热 实
阳明 里 热 实
少阳 阳之半表里 阳之半寒热 阳之半虚实
少阴 表 寒 虚
太阴 里 寒 虚
厥阴 阴之半表里 阴之半寒热 阴之半虚实
三、六纲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异同。
六纲与八纲的共同点:都是按照阴阳来确定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六纲与八纲不同之处
1.所属的理论体系不同
汉代及其之前,中医学分为两个学术体系,一个是医经体系,一个是经方体系。
《汉书•艺文志》中对经方和医经医学的定义和阐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
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
之于平。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
、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六纲辨证属于经方理论体系,是对“三阴三阳”理论的运用,不含脏腑、经络、运气等
学说;
而八纲辨证与《内经》一脉相承,属于医经理论体系。
2.理论体系的内涵不同,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六纲灵活地把阴阳推演为三阴三阳,将阴阳两纲隐藏暗含于三阴三阳当中。三阴三阳在
生理上为六大自稳系统,病理上即为六纲病。六大自稳系统某一系统失衡即为某纲病,
每一纲都同时包括了病性、病位和病态。三阴三阳六纲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等一切
病理状态。因此,在经方学术体系中病只有六大类,病之下又细化为各种证(以方名证
,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等)。赞叹古代先贤的智慧!
此外,六纲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各自的中间状态,完善了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
半证”问题。圆满地概括和解决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相互夹杂的实际问题。八纲
辨证虽然是从六纲辨证派生演变的,但其理论体系远不如六纲理论圆满。八纲只是简单
地针对疾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态进行二分法,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
、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矛盾彼此相对独立,互相转化只局限在每一对矛盾之间。例如
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他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并且没有解决半表
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半证”问题。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反失去了六纲的科
学性。因此,六纲针对的是人体的阴阳(三阴三阳),八纲是对疾病阴阳属性的分类,
二者的内涵完全不同。
3.临床运用不同
六纲辨证:
系统地赋予了六纲各自严格的疾病证候表现,确立了完善、简明的辨证框架纲要,再进
一步强调方证对应,施以相应的固定方证,
八纲辨证:
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已经包含了阴阳属性,八纲辨证体系又复添加了阴阳二纲,
显得画蛇添足,使科学的辨证方法显得死板、僵硬、零散,缺乏完善的系统化的理论而
趋于空洞、模糊。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的作用。不具备辨证提纲,还需要与脏腑辨
证、经络辨证等其他理论结合,才能指导临床,实现理法方药的运用。八纲辨证理论不
能独立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是八纲辨证不成熟的关键所在。
六纲理论是最早和最为完善的辨证理论,六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真正起到了提纲
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成为经方医学体系辨证论治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纲实质,需要大家学习并掌握,其他内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的参与! )再各自分阴阳,或者先把人体分阴阳,然
后把人体所划分的阴阳各自再分三个部位(表、里、半表里)。 这两种思路都可以得
出六个病位。
表(阳):表之阳位——表之阴位
里(阴):里之阳位——里之阴位
半表里(中气):半表里之阳位——半表里之阴位。
也可以是:
阳:表——里——半表里(上——下——中)
阴:表——里——半表里(上——下——中)
任何疾病都可以按照这种规则进行定位。
从六纲来讲:
三阳:阳之表称为太阳;阳之里称为阳明;阳之半表里称为少阳;
三阴:阴之表称为少阴;阴之里称为太阴;阴之半表里称为厥阴。
病位已经确定了,接下来的就是决定“病性”。
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热。
阳:寒-热-半寒热,
阴:寒-热-半寒热。
最后一点就是“病态”,就是疾病的虚实属性。
虚实,也是细分成为六种
阳:虚-实-半虚实,
阴:虚-实-半虚实。
总结一下:六纲的“病位”、“病性”、“病态”
六个部位(病位): 阴:表-里-半表里,阳:表-里-半表里
六个特定性质(病性)阴:寒-热-半寒热,阳:寒-热-半寒热
六个状态(病态): 阴:虚-实-半虚实,阳:虚-实-半虚实
六纲排序,按照先阳后阴的表——半表里——里(上——中——下)的顺序排:太阳—
—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这样好理解,在讲“合并系属”病时就是
按照这一顺序。
师父在书中也提到按照开合枢的顺序。
阳: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
阴:太阴开-少阴合-厥阴枢
阳要入阴,靠少阳来联络,阴要出阳,靠厥阴来沟通。这种排序更强调少阳、厥阴作为
枢纽沟通阴阳的作用。归纳一下六纲之本义:
六纲 病位 病性 病态
太阳 表 热 实
阳明 里 热 实
少阳 阳之半表里 阳之半寒热 阳之半虚实
少阴 表 寒 虚
太阴 里 寒 虚
厥阴 阴之半表里 阴之半寒热 阴之半虚实
三、六纲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异同。
六纲与八纲的共同点:都是按照阴阳来确定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六纲与八纲不同之处
1.所属的理论体系不同
汉代及其之前,中医学分为两个学术体系,一个是医经体系,一个是经方体系。
《汉书•艺文志》中对经方和医经医学的定义和阐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
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
之于平。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
、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六纲辨证属于经方理论体系,是对“三阴三阳”理论的运用,不含脏腑、经络、运气等
学说;
而八纲辨证与《内经》一脉相承,属于医经理论体系。
2.理论体系的内涵不同,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六纲灵活地把阴阳推演为三阴三阳,将阴阳两纲隐藏暗含于三阴三阳当中。三阴三阳在
生理上为六大自稳系统,病理上即为六纲病。六大自稳系统某一系统失衡即为某纲病,
每一纲都同时包括了病性、病位和病态。三阴三阳六纲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等一切
病理状态。因此,在经方学术体系中病只有六大类,病之下又细化为各种证(以方名证
,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等)。赞叹古代先贤的智慧!
此外,六纲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各自的中间状态,完善了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
半证”问题。圆满地概括和解决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相互夹杂的实际问题。八纲
辨证虽然是从六纲辨证派生演变的,但其理论体系远不如六纲理论圆满。八纲只是简单
地针对疾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态进行二分法,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
、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矛盾彼此相对独立,互相转化只局限在每一对矛盾之间。例如
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他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并且没有解决半表
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半证”问题。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反失去了六纲的科
学性。因此,六纲针对的是人体的阴阳(三阴三阳),八纲是对疾病阴阳属性的分类,
二者的内涵完全不同。
3.临床运用不同
六纲辨证:
系统地赋予了六纲各自严格的疾病证候表现,确立了完善、简明的辨证框架纲要,再进
一步强调方证对应,施以相应的固定方证,
八纲辨证:
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已经包含了阴阳属性,八纲辨证体系又复添加了阴阳二纲,
显得画蛇添足,使科学的辨证方法显得死板、僵硬、零散,缺乏完善的系统化的理论而
趋于空洞、模糊。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的作用。不具备辨证提纲,还需要与脏腑辨
证、经络辨证等其他理论结合,才能指导临床,实现理法方药的运用。八纲辨证理论不
能独立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是八纲辨证不成熟的关键所在。
六纲理论是最早和最为完善的辨证理论,六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真正起到了提纲
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成为经方医学体系辨证论治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纲实质,需要大家学习并掌握,其他内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的参与!
avatar
f*e
2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所谓“汉传中医学”要把伤寒论与别的中医理论对立起来。
1.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体系与后世的八纲辩证并不矛盾,就单从这篇文章本身来讲,其
中提到的“病位”、“病性”、“病态”,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概念,但文
中又说“但六纲与八纲的性质截然不同”,这显然前后矛盾。
2. 文中提到三阴三阳也可以“按照开合枢的顺序”,而这个开合枢的概念正是来自黄
帝内经。这又与前文所说“用《内经》理论解《伤寒论》,是一误千载。” 这又是前
后矛盾。
3. 文中说“三阴三阳六纲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等一切病理状态。” 这恐怕是说反
了。人体生病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三阴三阳只是人为的划分。自然可以涵盖人为,但
人为不能涵盖自然。如果三阴三阳能够治疗一切病的话,张仲景也就不需要写金匮要略
,也就更不会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avatar
a*e
3
你好,我学的还不够深入,勉强回应下。
1. “六纲与八纲的性质截然不同”。这句话说的是六纲属于三分法,八纲属于二分法
。性质不同。汉传中医认为三分法更细腻些,二分法略显机械。
2. “用《内经》理论解《伤寒论》,是一误千载。”这篇的标题,有点侵略性了。本
意是说,不要用内经中的具体化了的概念来解释伤寒的六纲。比如你之前也说的,不要
用经络解释六纲。开合枢是个抽象的概念。内经可以用,伤寒也可以用。就像三阴三阳
,可以用在经络上,也可以用来指导伤寒六纲一样。
3.“三阴三阳六纲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等一切病理状态。” 三阴三阳属于抽象概
念,人体生病属于具体问题。如果表述成“三阴三阳六纲可以解释一切病理状态”。我
想可能更确切些。毕竟尽愈诸病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教。
avatar
f*e
4
我觉得中医讲究的是整体概念,不管是学中医也好,用中医也好,只有整体上把握好方
向,才不会有大的偏差。所以,黄帝内经中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在纷繁复杂的
现象当中找出共性来才是最难的。
1.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是由二来的,而既然是由二
来的,那怎么可能性质截然不同?三可以说是对二的细分,但能否说越细分就越是正确
、越不机械呢?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伤寒论为什么不用六十四卦?岂不是更细腻?而现
在西医各科的划分,比中医更是细腻多了。
2. 我前贴说过,抽象与具体是相对的。开合枢的概念相对于阴阳是非常具体的,它是
指的门的开、关、和枢轴。相对来说,三阴三阳才是抽象概念。你既然同意三阴三阳可
以用在不同的方面,那么说明伤寒的理论、经络的理论、乃至五运六气的理论是有相通
之处的,因此才可以用相同的名词来表术。所以,并不是用黄帝内经就不能理解伤寒论
,而是如何理解、如何应用的问题。说“用《内经》理论解《伤寒论》,是一误千载。
”,恐怕才是误人误己。
3. “三阴三阳六纲可以解释一切病理状态”这个说法也不妥,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
论》,如果三阴三阳能解释一切病的话,张仲景的书名该叫“伤寒正病论”才对。
中医之所以称为中医,是因为取其不偏不倚的中道,过分夸大或缩小一种理论的价值,
都有背中医的基本原则。
说指教不敢当,以上只是我个人看法,希望提供大家一个参考意见,取舍在于各人。
avatar
a*e
5
你说的也有道理。不是为了要说服谁,我只是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
1.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是由二来的,而既然是由二
来的,那怎么可能性质截然不同?
二和三在我看来有本质的不同。我是这样理解的,道生一,代表无极生太极;一生二,
代表太极分化后的阴阳;二生三,代表的是阴阳加太极。这样就圆满了。所以后面说三
生万物。我认为是在讲三就圆满了,可以用于指导理解万物了。两分法的机械之处在于
非黑即白。三分法的细腻在于,仍然包涵太极在。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比如金刚经中
所说,一合相,非一合相,则名一合相。
2. 我看我们没有本质的认识差异。那个标题确实有煽动性,不够清楚。
3.“三阴三阳六纲可以解释一切病理状态”。我觉得可以。用伤寒杂病论这个名字来做
论据有点牵强。毕竟这个名字不是张仲景取的。针灸甲乙经里说的是“仲景论广《伊尹
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三阴三阳到底能不能解释一切病理,就不继续讨论了。
属于个人理解了。
avatar
f*e
6
中医理论与别的不同,不是可以自己随便想象的,有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可不察
。历史上中医理论本就浩如烟海,加上现代网络发达,更是各家各说层出不穷,这就一
定要知道如何去善分别,去伪存真。
二生三,不可能是阴阳加太极。太极化两仪,是阴阳的总和,整体和局部怎么能再并列
起来?就比如说苹果,梨子,可以和水果并列吗?二生三可以说是阴阳的相互作用,或
是阴阳的中点,或是第三维的阴阳等等,但不可能是太极。
黄帝内经中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是互补互斥、互生互化
的动态平衡,怎么可能是机械?说三分法是圆满,二分法不圆满,不知道你在哪部经典
里看到过。
再说金刚经中所说,“一合相,非一合相,则名一合相。” 是指我们不可执于两边,
世间万物不一不异。这里连二都没有了,更哪里来的三?
avatar
a*e
7
你说的也是对的。尤其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两分法也可以机械的理解,也可以圆满的理解。
三分法也是如此。
好吧,一切理论都是圆满的,看个人如何理解了。
我只是坚持学习一种理论,免得混淆概念。等学好了,再参照其他的。个人悟性不高导
致。
如果有人喜欢汉传的理论,我以后继续发。每周二周五有讲课。
如果大家都不喜欢,那我以后就只发医案吧。
avatar
f*e
8
中医理论最后是要落在实处的,个人理解可以不同,但治好病、治不好病结果只有一个。
我发这些帖子,也是希望你能够兼听则明,对自己、对大家才是都有益处的。刘志杰的
书和医案我以前也看过,他的理解应该还是有些独到之处和一定水平的。但他的理论确
有偏颇之处,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本就如此。
如果你一定坚持学这个“汉传中医学”,建议还是要抱一些存疑的态度。否则一开始路
就走偏了,后面就更难走。
套用金刚经的话,所谓汉传,并非汉传,则名汉传。呵呵:)
avatar
a*e
9
谢谢五石的建议。
我会留心的~~
avatar
f*e
10
不客气。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五石的建议。
: 我会留心的~~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